学术投稿

跳出自己的舞步

张文华

关键词:
摘要:“你这个人太假了,这样有意思吗?”陈娇说.阿明看着女友愤然走开,不觉暗自思忖:陈娇的话不无道理,自己或许真的有些虚假.他人眼中的阿明乐观开朗、礼貌文雅,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意.可阿明自己则却始终矛盾纠结.“我初的时候,是由于工作、面子和礼节的需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装扮成别人希望的形象.久而久之,我便习惯了这样,习惯于内心和表情发生脱节,人们无法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到我的内心活动,我只有躲在这虚假的面具后面,才会感到安全.”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坦荡比面子更重要

    A面子,又称脸面,或面目.鲁迅认为这个词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因为面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往往是身份、社会地位的体现,是自我价值的认可,所以无论帝王贵胄,还是布衣平民,都有一种面子情结.记得小时候,80年代初,农村大多还是黑白电视机,可我叔父家的电视却是“彩色”的.当时彩电还是稀罕物,不仅货源少,而且价格贵得吓人,一般家庭都买不起.

    作者:乔兆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理感悟

    作者:于昌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益智·自由·养心

    人到老年,不可能都是喜剧.悲怨愁苦,也许会碰上一件,甚至二三件.遇上了,不要回避,化怨解苦的方法很多,任你选择.诸如,上老年大学,继续深造;养鸟种花,悠闲自得;学画下棋,其乐融融等等.而在这些有益活动中,对笔者而言,以读书写作乐.我愿把我的读书乐趣与老友们共享.读书有益智之乐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似写庐山之峰峦叠翠,实为表人生之感悟所得.读书正是吸纳名师大家间接经验的好路径.

    作者:陆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破窗”里面无智慧

    多年前,我毕业于省城的一所普通大学.为了告别在校园内种下的一段灰色恋情,我放弃了家人为我做的就业安排,固执地去了南方的一座三线城市求发展.由于学历平平,加之毫无人脉,我终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谋得一份技术员的差事.单调的劳动,微薄的待遇,加上不佳的心境,使我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作者:李玉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上学和肚子疼之间的秘密

    曾经有一只漂亮的小白鼠.有一天,它被放进一个奇怪的箱子里.小白鼠很好奇,在里面活蹦乱跳,不小心,它碰到了一根杠杆,居然跳出来一颗花生.小白鼠很高兴,美美地吃掉这颗花生,然后继续在箱子里“探险”.过了一会儿,又碰到这根杠杆,又跳出一颗花生.这回,小白鼠发现了秘密,它吃完第二颗花生后立刻又去摁了这根杠杆,不出所料,真的又跳出一颗花生来.于是,小白鼠不再对箱子的其他地方感兴趣,每天除了摁杠杆吃花生之外,其他什么也不想干了.

    作者:严嘉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我的价值不止20万

    到新公司报到时,我的老总给我讲了一个有关他的故事.当时他正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一次,他所在的公司与另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土地租金问题上进行谈判,身为谈判组长的他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会后,对方老总借故支走了旁人,塞给他一个鼓鼓的小手包,整整20万!对方老总答应,只要他稍微松一下口,这20万就可轻飘飘地落进他的腰包.尽管我的老总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龄,急需用钱,但他想都未想就回绝了,他说:“我的身价不止这20万,如果今天我让区区20万打倒了,那我今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的机会了.”

    作者:聂勇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住院老人易发生谵妄

    64岁的老王因尿毒症再次住院了.这次住院和三个月前明显不一样,他少语、少动,不吃、不喝,对医生护士的关心问候没有任何反应,对家人的体贴照顾也无动于衷.大家都不太明白出了什么状况,直到有一天,爆发了更为惊心动魄的一幕:早餐过后,老王突然下床拿起桌上的水果刀挥舞不停,口中还喃喃自语,说有人要害他等等,吓坏了女儿和同屋的病友.

    作者:卜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预防结石,改改生活方式

    “毒奶粉事件”以来,肾结石一跃成为全民为关注的疾病之一.但是预防结石,仅仅关注奶粉的安全还远远不够,需要注意的也绝不仅限婴幼儿群体.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群体涵盖所有年龄层,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办公室“白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作者:朱立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永远做你的解忧草

    偶然翻出老公曾给我写过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我愿永远做你的解忧草,默默为你排忧解难.”当时我们正在恋爱时期,觉得这句话不过是每对恋人都会说的甜言蜜语罢了.相濡以沫十几年之后,再品味这句话,忽然心动——他真的做到了.

    作者:王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大脑不老“三字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普遍抱怨记忆力越来越差,丢三落四,“一年不如一年”,“大脑老的速度比年龄增长还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综合归纳出延缓大脑老化的“三字诀”.做计算处理事务和记忆数字是使大脑恢复良好状态的佳途径之一.去超市购物,出门买菜吃饭,每月花销的记账,不妨多用心算、笔算.还可以步行或乘公交车,熟记街道地图.通过查阅地图,算里程,记路线,尽量减少使用导航.

    作者:张汉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赶走“职场雾霾”

    参加一次职业培训讲座,培训讲师在他的演讲中与大家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职场故事.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反问:“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你完全搞懂了吗?”

    作者:何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理因素与癌症

    自从20世纪70年代佩尔蒂埃(Pelietier)提出“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至今,关于人的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人格与心身疾病也有着显著的关联,尤其对癌症病人的研究表明,人格一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已有的研究还显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以及在癌症来临时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都容易引发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

    作者:杨智辉;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算算“乐价比”

    人在纽约.为了省钱,我和年轻的美国人安德森合租了一套公寓.安德森刚刚大学毕业,按理说找工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可他每天照样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发愁.我有一件蓝色的圆领T恤,样式简洁而雅致,我很喜欢,但才穿了一两次,就不无遗憾地在胸前溅上了几点油渍.油渍很顽固,洗都洗不掉.超市里有去污笔卖,但因为我的英语实在蹩脚,连说带比划的,好歹算是买上了.

    作者:夏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0分钟缓冲期

    每天早上的闹钟响起,是我忙的时候,赶着时间上班、做早餐、喊儿子起床.可往往是在这个时候,儿子赖在床上磨磨蹭蹭,搞得我烦躁不堪,他也是哭哭啼啼的到学校.我向当老师的妹妹求教,她说:“给他10分钟的缓冲期.我们午休叫醒孩子,都要按两次铃,10分钟,让他们慢慢起床.”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噎食发生后……

    噎食,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肺部通气障碍、窒息.噎食发生后若能在早期及时处置,可终止发展,但若噎食严重可引起死亡.噎食的急救方法噎食—旦发生,趁着当事人意识清楚应尽快去除阻塞物.可采用拍、掏、腹拳式冲击等方法迅速去除阻塞物,也可充分利用周围的物品,及时让当事人置于类似倒立体位,同时采取拍、掏、腹拳式冲击法效果会更好.

    作者:李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癌症病人急需心理关怀

    癌症与心理的联结,并不是科学发展到今天才出现的.在古希腊,人们用“onkos”来描述癌症,现代肿瘤学的英文“Oncology”便脱胎于此.“onkos”在希腊语中表示一种分量或负载,或者更简单地表示为负担——癌症被喻为身体上承载的一种负担.在希腊的舞台上,“onkos”还被用来描述一种悲剧角色的面具,这种角色的头上往往戴着一个笨重的锥状物,象征着其所承载的沉重、悲情的心理负担.

    作者:赵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转身

    她忙着出国.手续大都已经齐全,和他告别,并想好此次后一次爱他.永远不会再见了.甚至想好了,给他一个拥抱,如果他愿意,再做一回他的女人.当然,也是后一次.却不料,打了电话,无法接通,花了很大精力寻找,发现他已经躺在医院.那么一个好好的人,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分开才一个多月,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竟然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夫妻三年,她是爱他的.那时的她觉得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分开.

    作者:徐长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离别成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道从古至今的离别诗加起来会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恐怕诗中的眼泪汇聚起来要有一个太平洋了吧.离别,总是能触动人心底细腻的情感.离别成诗,千丝万缕的离愁与别绪,千回百转的留恋与缠绵,在心里起承转合,织成诗歌的锦缎.所以,古代的送别诗才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或美丽,或忧伤,或悲壮,或豪迈,无不让人动容.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方乙方——我与女儿签合同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女儿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温顺听话,大人说什么她就怎么做.现在,她似乎有了自己的主张,对于大人的发号施令,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满的情绪,或是以哭泣的方式进行对抗,甚至学会了顶撞和不理睬.对于孩子的这些变化,起初我感到很震惊,很愤怒,也很难过.我辛辛苦苦地工作,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一切从孩子出发,事事为孩子着想,可是到头来孩子却不听你的,这怎能不让人伤心呢?

    作者:刘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你错过了多少美好?

    有个孩子十分讨厌父母让他练琴,并将琴声和父母对自己进行打骂的场景联结在了记忆深处.那琴带给他的,只有委屈和愤怒.后来,一位邻居前去拜访,讲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他说自己年幼时非常喜欢钢琴,但因家境问题,得不到练琴的机会,至今非常遗憾.他感谢这个孩子,让自己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音乐,免费欣赏优美的琴声.

    作者:张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