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我在本市的一所大学读书,每次放假回家,都会给爸爸妈妈讲讲寝室里的故事.有一天,我脱口说起来我们男寝里有位“姑娘”,爸爸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了惊讶,他们互相交换着诡秘的眼神,问:“你有女朋友了?长什么样?”
作者:江水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我大学毕业那年,正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毕业有些日子了,工作却还没有着落,每天仅靠到街上发广告单惨淡度日.转眼冬天就到了.由于没有稳定工作,我的生活过得很惨,租住在地下室里,穿着薄薄的旧棉衣,一顿三餐靠白水煮面对付肚子.
作者:佟才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柴静的一篇关于雾霾的调查《穹顶之下》,让“雾霾”的种种危害频频见诸报端.那么,雾霾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得到媒体和公众如此大的关注呢?其实,雾霾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18世纪,它就开始频频造访伦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1952年12月4日至9日的伦敦大雾,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作者:史欣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他突然喜欢上她.那日黄昏,放学了.天色已暗,他下楼,她也下楼,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她素朴得像一棵狗尾巴草.她不穿高跟鞋,不穿紧身裤,不佩戴挂件,头发拢在脑后,随意挽成一束,笑容轻浅.他的眼前,仿佛有小溪流过.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这些年,母亲看上去是老了,头上泛起缕缕白发,额头的皱纹开始堆积,走路也不似以前那样利索了,看东西还得戴上老花镜.她多少年生活上的老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当今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对她的影响似乎不大,掌握每天的作息时间—直用小闹钟.让人不解的是,她喜欢翻挂历,时不时地在上面写写画画,有时记下我们怎么也看不懂的数字和符号.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监区里有一名服刑人员情绪失控,在车间劳动时撬下裁纸刀的刀片藏在身上,所幸被及时发现……见到他时,他的五官扭曲,异常激动.他爱的母亲去世了,父亲知道他与母亲的感情,怕他接受不了,一直没敢告诉他.其实,他的母亲几个月前就离开了人世.亲人的离世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会有种预感,他打亲情电话时听不到母亲的声音,想到母亲在他入狱前就身患重病,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心头,他问起时,父亲支支吾吾,前两天接见时,在他再三追问下,父亲没有办法才告之实情.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精神支柱崩塌了.
作者:沈青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80、90后的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许多人漂泊在外,离开父母之后总是会缺少一种归属感和亲密感,朋友就变得特别重要.但是,朋友间的亲密关系也要讲究方法,讲究度,并不是所有无限制的亲近行为都能够让我们更加亲近,有时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嫌隙,无法弥补.
作者:韩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一个新手女司机把开车路上遭遇的感动写成帖子发在网上,竟被不少“有车一族”不断点击,一跃成为时下一个火热的帖子.陈娟是河南一家报社的编辑,作为一名新上路的女司机,她在帖中写道:“11月22日,我初次拿到驾照后,满心欢喜地利用周末时间载着女儿出了城,谨慎行驶在回娘家的途中.可是不巧,由于我对道路一侧散落的利物没有采取合理的躲避,致使汽车轮胎被利物所伤.
作者:刘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我家楼下有两家小店,一个服装店,一个水果店,店面差不多大,经营者分别是两个30岁出头的女人.服装店裁缝姓于,人挺随和,邻居闲来总喜欢到她的店里坐坐.长了,有件事情就传开了:大家看到,每次西服挂完里子要封口时,她总要费力地把衣服从那开口处翻出,然后拿出一把小剪刀,仔仔细细地剪上面的线头.有人忍不住了,问她:“那些线头何必剪呢?把口封住,一直把这件衣服穿旧扔掉也没有人能够看到里面.”谁知她淡淡一笑,说:“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良心.别人看不到,我能看到.”
作者: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Q老师:您好!一篇《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曾经在微博、论坛里处处可见,虽然现在这篇热帖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别人家的孩子”依旧是我们的阴影我是一名高中生,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会拿别的班的同学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比,比学习成绩、比学习习惯、比兴趣爱好,在这种比较下,只能让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让人心烦,老师,您说,怎么样的比较才更合理呢?
作者:秦艳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十岁那年,秋天,跟母亲去田里拔花柴(棉花秆).母亲在田地里忙活,我在地头边玩儿.地上铺满黄灿灿的树叶,间或有几片墨绿,棕红夹杂其间,仿佛一床大花被,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听极了.我高兴地在上面跑来跑去,累了,正要停下来休息,忽而看见一根细铁丝躺在脚边,弯身捡起,便又开始一片片串起树叶来.
作者:化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小兰是一名大四的学生,眼看就要告别四年的大学生活,踏上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小兰对工作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但也舍不得这四年朝夕相处的好友以及这美好的校园生活.可是,就在毕业前的一个月,母亲接到小兰的一个电话,电话里小兰告诉母亲,她没法再在学校里待着了,学校里的同学和这个环境太可怕了,想要回家了.
作者:黄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少都市人每天都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实际上,生活中往往充斥着过多的负担与累赘,这种负担,确实有因生活而来的,但更多的压力则恐怕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基于此,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轻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和倡导.
作者:张昆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正好一家大公司到我们学校招聘,我成为幸运儿.我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去,并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公司为了培养后备人才,特意决定挑选几名新人前往公司总部见学帮带,重点培养,我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一员.临行前,经理特意找到我,对我说:“程,到总部后你要虚心学习,我对你充满期望.”经理的一番鼓励,顿时让我热血沸腾,我决心回来的时候,让全公司的人看到另一个我.
作者:程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小雅是我两个月前经治的一位女病人.在病房第一次看到她时,她就苦苦哀求我,“我根本就没有病,是家人说我的男朋友生病了,住在这个病房,让我来陪床照顾男朋友的.可是进病房后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护士说是家人送我来住院.我很正常,没有病,大夫,让我出院吧,我还要去照顾男朋友呢!”如果真像小雅所说的话,那家人到底为何把她送来住院呢?她口中的男朋友又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与其家人的详谈,我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原委.
作者:李志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健康是1,其他是0”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另类养生法:仰天长啸法、倒行逆施法、白日做梦法.这三招虽说有些“另类”,但却颇为管用.A仰天长啸法我家西墙外便是一片田野.当初买房时我还觉得房子挨着田地有些不便,现在才发现它的好处:我每天都可以到空旷的田野里喊上几嗓子!春季,小苗刚刚发芽,田野里生机勃勃.清晨和傍晚,我站在田边,面对着绿油油的垄地,放开喉咙喊上几嗓子,或者引吭高歌吼几句“秦腔”——不管韵律,不论音调,只求喊出胸中的浊气.每每喊上几嗓子,就觉得胸间清风浩荡,耳聪目明,气朗神清!好像全身都被洗涤了一遍似的,颇感痛快.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母亲60多岁了,白头发多了不少.我总劝母亲去染一下头发,母亲说什么也不去,说老了有白头发是正常的.前些日子,老家有事,爸妈要回去一趟.我知道,其实他们早就想回去看看了,老人们都有舍不开的故乡情.正好,我也有5年没回去了,这次陪爸妈一起回去.
作者:荒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刚学心理咨询时,曾以为咨询师必须拥有超一流的口才,从而让来访者在咨询师激情澎湃的演说和极富感染力的劝慰中点燃改变自己的热情,从而充满信心地离开咨询室.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并不准确.这样的咨询师高高在上,一副训导者的姿态,看似有力量,其实是急于通过演说让来访者心服口服的行为,恰恰掩盖了缺乏力量和信心的真相.
作者:唐远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我是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满口文艺范儿.有人说,现在的文青都做作、矫情,既自卑又自恋.我在小学的时候就中了它的毒,那些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哀愁,始终挥散不去.我想,这样的人生才有哲理和诗意啊.
作者:李愫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车行大漠,茫茫无际.这儿是沙雅,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故地.朋友说,这儿的每一处,都可能诞生过一首唐诗,产生过一段传奇,留下过一个故事.听了,我的心里陡然静了下来,一种神圣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望着窗外,望着眼前的沙漠,望着无边的天空,望着晨曦中的朦朦胧胧,我的耳边,响起了驼背上公主的琵琶声,响起向晚的胡茄声,响起了驼铃清新如水的声音,也响起诗人长长的吟诵声.
作者:余显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