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悄悄话,悄悄说

杨喜庆

关键词:
摘要:一名初一的女孩,在晚自习时偷偷跑到我的办公室,轻声对我说:“杨老师,我爱上了一个男生.”坦率地说,这句话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中说出,而且还是告诉我这位男老师,我还是蛮惊讶的,但我还是微笑着请她坐下慢慢说.她说因为很喜欢我的课,幽默生动,觉得我根本不像是一个老师,反倒像一个比她们大不了几岁的大男孩,所以她想了好久,憋了好一段时间才终选择了对我说.她觉得自己很丢人、很不好意思,但脑子里老是有那个男孩的影子.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你在拖延什么

    拖延,是让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扰的状态.而到了一定程度的拖延,则会让人的工作、生活都深受影响,难以被正常地维系.我今天的来访者,就是为这个来咨询的.她叫小丽(化名),一个清清秀秀的女孩子.身材很好,只是略瘦了些.有意思的是,她出现的时间也同样迟到了几分钟,这似乎与她接下来要诉说的“困境”有着某种潜在的“呼应”.

    作者:刘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看我?”——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害怕跟陌生人对视?在异性而前有些不自在?或者感觉周围人在看你?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上述体验,不会带来太大的困扰.但是,如果总是频繁出现,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那可能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了.

    作者:多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相见不欢

    第七章(接上期)米兰看得出,这次见面,钱慧美和金小贝是当成米兰的相亲会了,他们从心底里,还没有接纳李欢喜,所以,这次饭局,不过是李欢喜九九八十一难刚刚开始.而李欢喜显然不知道这样复杂的局面,只顾着没话找话,一会问金小贝看过一本什么书没有,一会讨好钱慧美,给她加一点水,尽管那杯子里实在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米兰因此觉得可怜的成了李欢喜,倒是她,任由钱慧美宰割习惯了,不过是觉得有些烦闷,并不像李欢喜那样夹杂着紧张与惶恐.

    作者:安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厌食女孩心中的牵挂——来自家庭中的压力

    天下没有不为父母担心的孩子,也少有不受父母冲突影响的孩子.也许有些父母们会质疑:我们俩吵架是我们俩之间的事情,和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关系?好像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只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却不存在孩子对父母的牵挂.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已有确切的临床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父母冲突、冷战、暴力越多,日后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障碍、躯体疾病、厌食、厌学以及吸毒等问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作者:任小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第四届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培训班圆满举办

    神经调控治疗技术作为精神障碍的治疗手段,发挥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电痉挛治疗技术外,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磁惊厥治疗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等神经调控治疗技术日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自2017年以来,“CPA物理诊疗技术百场培训计划”全国巡回培训活动正式全面启动,旨在培养精神心理领域物理诊疗技术专业型人才.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留一点“叛逆”给自己

    苏沫,一个从小就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成长的女孩.书法、绘画、舞蹈、古筝、钢琴、管弦乐……几乎所有的项目,她都会,并且都十分擅长.尽管学了这么多才艺,但她的成绩依然是出奇的好.从她记事起,在她那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父母便逼着她做一个淑女,一个令他们满意的乖小孩.

    作者:乔镜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来无往非礼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而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人以回报,就会耿耿于心,觉得对不住别人.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一方面是不想去领别人那份情,另一方面是为了所谓的尊严.我以前就是属于这种人,可前不久我的思想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从中体会到了接受他人帮助的乐趣.

    作者:江迎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唐登华:在家庭中理解,在系统中看待

    系统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作心理治疗的第四势力.提到家庭治疗,比较知名的有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等.其实它们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其中特别的一种,而是以整合的角度去理解.家庭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大的不同点,就是家庭治疗的对象是以家庭为一个整体.

    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切莫谈“癌”色变

    去年春节过后,在农村的表哥忽然感觉浑身乏力,经常出现上吐下泻症状,在表嫂的再三劝说下,表哥来到了医院,医生进行了简单诊断后告诉表哥,他得的是胃癌,需住院做手术.“什么?我得的是癌症,妈呀,我娃还有三年的学费咋办啊?”表哥哭了起来,表嫂也在一旁流眼泪.“娃他爸,你不要伤心,现在科学这么发达,癌症算啥,一定会治好的.”表嫂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作者:汪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并非“胃肠”惹的祸

    吴老太今年63岁,平素身子骨还算硬朗,加上子女双全、儿孙满堂,孩子们又都孝顺,日子过得应当顺心、没烦恼.谁曾想近半年她却饱受病痛的折磨一一看什么都不想吃,吃东西味如嚼蜡,强行吃点儿又感觉肚胀、不消化,有时还莫名其妙地打嗝、腹泻,身体越来越没劲、人也渐渐消瘦下来,吴老太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的胃肠疾病,为此没少让孩子带自己去医院做检查,希望能找出病根,不想胃镜也照了、肠道片也拍了、抽血化验也做了,可内科专家愣是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跟她说没啥大毛病,让老太太放宽心,但老太太一听就急了,心想:这就怪了,若是没毛病为啥身体总出问题?

    作者:张杰英;王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让心理普及工作汇成一束光,带给你我心理的力量——热烈庆祝“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成立一周年!

    “我们懂你,爱心理学的你,炙热满腔的你.欲扶己,却心有彷徨?欲助人,却不得方向?现在你无需迷茫,心理普及工作联盟就在你身旁!因为大家,心理普及工作将汇成一束光,带给你我心理的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情怀和使命感驱动下,在广大心理普及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呼吁下,“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成立了!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家里成了垃圾场

    诊室进来母女俩.母亲五十多岁的样子,低着头,扭扭捏捏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脏兮兮的布袋子,女儿二三十岁的样子,拉着母亲坐到了我的对面.“大夫,您可得给我妈好好看看,这几年我妈总捡垃圾,把什么东西都往家里划拉,什么废报纸、衣服、纸盒、破衣服,我爸和我一直说垃圾有很多病菌,况且我们家虽说不是大富大贵的,也不至于靠捡垃圾生活.再说,我妈捡回来垃圾也不卖,就是堆在家里.

    作者:星子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生孩子后总是发脾气怎么办?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个孩子是女孩,7岁,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孩,现在7个月了,生完第二个孩子后一直在家自己带孩子,近两个月以来觉得自己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很容易急躁,发脾气,有时候对孩子也控制不住发脾气,在外面也是,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容易着急,生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担心自己的状态不能胜任工作,晚上睡眠也不好,遇到事情,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哪怕是和自己关系好的姐姐,帮我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不能说是我不好,如果院是我不好,我就会和她着急,争辩,觉得自己的亲人怎么也帮着外人说话呢,自己觉得特别痛苦,我该怎么办呢?

    作者:彭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我和女儿谈学习

    心儿我儿如晤:又是好久没见你了,爸爸想你.接到你的电话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你想辞去学生会和学院团总支书记这些社会职务,理由是“怕耽误学习”.我考虑了一下,感觉其实你心里真正不平的还是那些学兄学姐的“剥削和压迫”.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和想法我均不能苟同.

    作者:穆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悄悄话,悄悄说

    一名初一的女孩,在晚自习时偷偷跑到我的办公室,轻声对我说:“杨老师,我爱上了一个男生.”坦率地说,这句话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中说出,而且还是告诉我这位男老师,我还是蛮惊讶的,但我还是微笑着请她坐下慢慢说.她说因为很喜欢我的课,幽默生动,觉得我根本不像是一个老师,反倒像一个比她们大不了几岁的大男孩,所以她想了好久,憋了好一段时间才终选择了对我说.她觉得自己很丢人、很不好意思,但脑子里老是有那个男孩的影子.

    作者:杨喜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应付卡技术讲解:我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D治疗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对病症的深入认识和解读,本身就是治疗的重要部分.因为病症常常就是来访者没有办法通过意识来呈现的内心,以问题和障碍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当对这些有着更清晰的理解,也就意味着我们在陪伴着她一点点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作者:郭召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新时代下国家心理政策解读

    国家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着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倾向.社会发展对心理的重视越来越高,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作者:闫洪丰;李康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家庭治疗专家眼中的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强迫症性障碍,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或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患者明知不对,可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相当的痛苦.

    作者:刘华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概况

    精神障碍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及亲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2010年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精神障碍占各类疾病所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0.4%,其中除阿尔茨海默症/痴呆之外的各类精神障碍占7.4%.此外,精神障碍是15~39岁青壮年人群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

    作者:黄悦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担心是毒,关心是爱

    你不可以坐飞机阿秀接到领导电话,第二天要紧急去外地出差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她查看了一下近的航班,发现今天晚上有一班飞机时间刚好.不过,她的内心下意识地出现了担忧的情绪,担心妈妈会不同意.果然,妈妈听说她要坐飞机出差,第一反应就是强烈的反对.“不行,坐飞机多危险啊,万一从天上掉下来肯定就没救了.”阿秀试着想跟妈妈解释,其实飞机才是目前世界上安全系数高的交通工具,希望妈妈能够不那么担心.

    作者:邢全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