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侧大腿截肢者步行能力研究

刁子龙;曹学军;杨平;蔡丽飞

关键词:大腿截肢, 大腿假肢, 步行, 康复, 评定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大腿截肢者步行能力的特点。方法选择单侧大腿截肢者16例为实验组,健康成年人16名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室内6 min步行能力测试、室外1000 m复杂路面步行能力测试、平衡测试和能量消耗测试。结果室内6 min步行能力测试中,实验组步速、步频、跨步长低于对照组(P<0.05),步态周期时间、能量消耗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撑期时间、双支撑期时间和单/双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衡测试中,重心轨迹面积、重心轨迹长度、X大偏移量和Y大偏移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外1000 m步行测试完成时间和能量消耗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穿戴流体控制膝关节的截肢者,室内6 min步行能量消耗与室外1000 m能量消耗与穿戴机械四连杆膝关节的截肢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室内6 min步行距离与室外1000 m完成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大腿截肢者步态缺乏效率,能量消耗大,平衡功能尚可。不同类型假肢膝关节可能对患者步行能力发生影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自我效能与教育干预对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干预的效果,为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南石头街和沙园街社区分别随机抽取66例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按居住的社区名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自我效能与教育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通过6 min步行试验获得6 min步行距离。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和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运动自我效能得分和6 min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单独健康教育相比,自我效能与教育干预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增加6 min步行距离。

    作者:汤春宜;王丽姿;钟克丹;李九莲;毛贵如;张婷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脊髓损伤患者轮椅的选择

    轮椅是脊髓损伤患者主要使用的辅助器具之一。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选择合适轮椅和轮椅座位设备的过程更为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涉及轮椅的零部件、轮椅的座垫、轮椅的结构等。本文综述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轮椅方面的研究,为临床合理地选配轮椅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庄建龙;王玉明;胡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番茄红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36只,采用Allen法(10 g×25 mm)在T9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甲泼尼龙(MP)治疗组(B组)和番茄红素治疗组(C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30 min后,A组不给予治疗,B组腹腔注射MP 30 mg/kg,C组灌胃番茄红素20 mg/kg。于术后1 d、3 d、7 d分别对各组进行斜板试验。损伤段脊髓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6的表达。结果术后1 d和7 d,C组斜板试验评分均高于A组(P<0.05);术后1 d、3 d和7 d,B组斜板试验评分均高于A组(P<0.05)。术后1 d、3 d和7 d,B组和C组IL-6表达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番茄红素可以通过抑制IL-6的表达,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促进大鼠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李佳励;唐丽娟;李晓;曹钰;杨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书讯

    为推进轮椅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提升轮椅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于2012年组织编写了《轮椅服务初级教程》(英文版)。深圳市残联于2013年取得世界卫生组织授权,历时一年完成该教程的中文翻译工作,现已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轮椅服务初级教程》包括《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和《实训手册》三本书及一张光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侵袭性垂体瘤(IP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40例IPA和40例非侵袭性垂体瘤(NIPA)组织中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 TNF-α、IL-6在IPA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NIPA (P<0.05)。结论 TNF-α、IL-6可能在IPA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作用。

    作者:吴建龙;乔建勇;段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连续用力吹气练习对于健康青年人发声功能的即时影响

    目的:观察连续用力吹气练习(SFBE)对正常人发音的即时影响。方法43名健康成年人在SFBE前后分别进行3次长时间的发/a/音,对录音文件进行声音参数分析,包括平均长发声时间(MMPT)、发声平均频率(MF)和平均声级(MSPL)。结果 SFBE后,被试MMPT (P<0.01)和MSPL (P<0.001)明显提高,MF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FBE可以提高健康成年人MMPT和MSPL,对MF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庆苏;李胜利;庞子健;罗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由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举办的“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7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邀请美国、德国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讲授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新进展。内容包括:国际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技术和理念;欧洲神经康复治疗技术;中国现阶段建设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体系的技术环节和要素;植物状态患者的评估及治疗进展;经颅磁刺激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新进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由基清除剂预防创伤性异位骨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和静脉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创伤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NSAIDs组、自由基清除剂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2只。建立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NSAIDs组、自由基清除剂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予口服吲哚美辛、静脉注射依达拉奉以及联合应用两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共用药4周。分别于术后8周、12周行X线检查,观察各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术后8周、12周,NSAIDs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和41.7%,自由基清除剂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3%和45.8%,联合治疗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29.2%和37.5%,对照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70.8%和75%。各治疗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治疗组之间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可有效地预防异位骨化形成,其效果与NSAIDs相当。两者不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闵红巍;刘克敏;顾蕊;徐峰;韩新祚;亓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侧大腿截肢者步行能力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大腿截肢者步行能力的特点。方法选择单侧大腿截肢者16例为实验组,健康成年人16名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室内6 min步行能力测试、室外1000 m复杂路面步行能力测试、平衡测试和能量消耗测试。结果室内6 min步行能力测试中,实验组步速、步频、跨步长低于对照组(P<0.05),步态周期时间、能量消耗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撑期时间、双支撑期时间和单/双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衡测试中,重心轨迹面积、重心轨迹长度、X大偏移量和Y大偏移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外1000 m步行测试完成时间和能量消耗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穿戴流体控制膝关节的截肢者,室内6 min步行能量消耗与室外1000 m能量消耗与穿戴机械四连杆膝关节的截肢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室内6 min步行距离与室外1000 m完成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大腿截肢者步态缺乏效率,能量消耗大,平衡功能尚可。不同类型假肢膝关节可能对患者步行能力发生影响。

    作者:刁子龙;曹学军;杨平;蔡丽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395例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菌株构成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95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部位细菌学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2例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泌尿道(71.1%)和下呼吸道(24.2%)。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45.6%)、铜绿假单胞菌(18.1%)、肺炎克雷伯杆菌(11.4%)和奇异变形杆菌(8.7%);致病菌对第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呈中高度耐药,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氨基糖苷类较敏感。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多为泌尿道和呼吸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致病菌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根据PK/PD(药动学/药效学)理论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赵国伟;高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在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肩袖肌力量中的信度研究

    目的:测试便携式肌力测试仪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肩袖肌群力量中的信度。方法测试者A和测试者B应用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分别评估20例脊髓损伤患者肩袖肌群力量,其中测试者A在5 d后重复测试一次。结果应用便携式肌力测试仪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肩袖肌群力量(肩关节内、外旋力量),同一测试者重复性测量信度为0.94和0.95,不同测试者间测量信度为0.91和0.93。结论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可以客观、准确地测量脊髓损伤患者肩袖肌群力量。

    作者:冯亚男;张志杰;刘春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模式镇痛在脑瘫下肢矫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在脑瘫患儿下肢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接受脑瘫下肢矫形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 n=50)和多模式镇痛组(M组, n=50)。患儿多为痉挛型或伴随痉挛症状。M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接受小剂量氯胺酮(0.25 mg/kg)静脉注射、切皮前用0.25%盐酸罗哌卡因对手术切口进行局部浸润并伴随瑞芬太尼(0.2μg/kg/min)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5μg/kg/h),C组不做上述处理。两组术后均使用一次性静脉镇痛泵。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C组脱落4例。M组术后镇痛效果好(P<0.05),医生和患儿陪护的满意度高(P<0.001)。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增加脑瘫患儿下肢矫形术的术后镇痛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韩长河;王增春;王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只。采取Allen法(10 g×25 mm)损伤大鼠T10脊髓节段。造模成功30 min后,A组腹腔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此后每天1次;B组腹腔注射舒血宁1.75 mg/kg,此后每天1次;C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1 d、3 d、7 d随机抽取各组动物4只,进行大鼠肠肌电慢波活动测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结果术后3 d、7 d,A、B组肌电慢波振幅和频率值均高于C组(P<0.05),血清内SOD活性均高于C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A、B组回肠绒毛损伤较C组轻(P<0.05),炎症渗出不显著,出血点少且出血面积局限,C组绒毛变钝或有裂隙,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表面大量炎性渗出物。结论舒血宁通过其抗氧化功能,促进损伤脊髓后的肠道功能障碍恢复。

    作者:李欣芮;罗兰;杨拯;王强;宋强;陈勇;黄倩;聂欢;陈建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糖原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和运动耐力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3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心力衰竭安静组(H组,n=10)、心力衰竭运动组(HT组,n=10)和假手术组(S组,n=10),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复制心力衰竭模型。HE组进行8周跑台训练。干预后用蒽酮法测定骨骼肌糖原含量,递增负荷力竭运动试验测定力竭时间,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葡萄糖摄取率、骨骼肌糖原合酶(GS)和糖原磷酸化酶(GP)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总GS、磷酸化GS (p-GS)、总GP以及磷酸化GP(p-GP)蛋白表达;对糖原含量和力竭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S组大鼠比较,H组骨骼肌糖原含量、力竭时间、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率、GS活性和p-GP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胰岛素、GP活性和p-GS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H组比较,HT组骨骼肌糖原含量、力竭时间、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率、GS活性和p-GP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血清胰岛素、GP活性和p-GS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糖原含量和力竭时间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有氧运动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和运动耐力,可能与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摄取增加,糖原合成增多、分解减少有关。

    作者:甄洁;朱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正常人与早期颈髓损伤患者MRI表观弥散系数的比较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早期颈髓损伤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方法对18例早期颈损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RI 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获得颈髓不同平面的ADC值和ADC图。结果和结论早期颈髓患者的ADC值低于健康人,两者分界点为800.0×10-6 mm2/s;部分MRI检查无明显异常信号的患者ADC值也下降。

    作者:卫波;周红俊;李建军;徐建民;刘根林;郑樱;郝春霞;张缨;王一吉;康海琼;逯晓蕾;袁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脊髓损伤致脑部结构功能重塑的机制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脊髓损伤后不仅脊髓本身发生病理变化,还可引起脑内结构和功能改变。本文从脊髓损伤引起脑部神经细胞变性、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变化、脑内结构和功能重塑及其常用药物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综述脊髓损伤对脑内结构和功能重塑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作者:冯东亮;张海鸿;伍亚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载体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形成突触的研究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载体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NSCs,纯化后分别向培养基加入单纯壳聚糖、单纯bFGF和bFGF-壳聚糖载体。3 d后,行Nestin和β-微管蛋白Ⅲ免疫荧光染色;7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荧光染色;14 d后,行synapsin-1和MAP2免疫荧光染色,并利用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检测分化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性。结果培养3 d后,各组均可见Nestin+/β-微管蛋白Ⅲ+细胞,b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神经丝长度大于其他两组;7 d后,各组均可见MAP2+、GFAP+和MBP+细胞,b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MAP2+比例高于其他两组;14 d后,b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呈synapsin-1+/MAP2+,且有自发放电现象。结论 bFGF-壳聚糖载体诱导NSCs高比例向神经元分化,且分化而成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并具有电生理活性。

    作者:王聪;杨朝阳;段红梅;李晓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表面肌电图在水中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水中运动研究和水疗康复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陆上运动研究的有力工具,逐渐被应用于水中运动的研究。水中sEMG的检测多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可局部覆盖防水层或穿干式防水衣隔水。水中运动的肌电活动模式与陆上运动不同,肌电幅值与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水中sEMG与水中视频分析、水中足底压力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将是水中运动检测和水疗康复的发展方向。

    作者:吴琼;王欣欣;王颖鹏;刘宏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通知

    由卫计委佳木斯康复医学培训中心、中残联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黑龙江基地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开始招生,经结业考试授予结业证书和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证书10分(2015-06-04-074)。培训内容:围绕小儿脑性瘫痪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常见致残性疾病设置课程,传授新的儿童康复治疗理论、技术和进展。

    作者:[1]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2]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脑卒中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的40例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和常规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36例完成治疗,其中对照组17例,观察组19例。治疗后,两组72 h总排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显著减少(P<0.001),平均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01),膀胱残余尿量减少(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两组MBI评分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效果明显。

    作者:刘兰群;李惠兰;陈之罡;徐基民;卢虎英;陈洪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