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宁;郭霞;窦娜;张盼;景丽伟;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李南玲;张雁;吴卫红;刘建军;曾凡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言语失用是一种运动性言语障碍,具有特征性的言语表现和相关脑部定位。本文综述言语失用的各种特征性的言语表现及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探讨言语失用的机制及神经解剖学基础,以增强对言语失用的言语表现和影像学关联性的理解。
作者:袁永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本文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机制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弥补传统训练中只针对一些大肌群,而忽略躯干肌群尤其是深层小肌群训练的这一缺陷。
作者:彭静;王小伟;孙冬梅;马素慧;窦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36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共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WMFT、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WM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
作者:汪军;崔晓;倪欢欢;周翠侠;吴佶;孙克兴;吴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对大鼠比目鱼肌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制动7 d组和制动14 d组,每组8只。采用石膏固定建立后肢制动模型,用电生理技术记录背根细束的传导速度和M波潜伏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制动7 d后,大鼠比目鱼肌肌梭Ⅰ类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慢(P<0.05);制动14 d后,M波潜伏期延长(P<0.05)。结论制动条件下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而且传入神经纤维的功能改变要早于、重于运动神经纤维。
作者:赵雪红;高艳;樊小力;唐一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侧脑室内连续注射神经肽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探讨神经肽S对疼痛和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Veh组)、假手术神经肽S组(Sham-NPS组)、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组(CCI组)、神经肽S低剂量组(NPSl组,0.1 nmol/L)和神经肽S高剂量组(NPSh组,1 nmol/L),每组8只。制备CCI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左侧侧脑室置入微透析用导针,自术后第8天起每日侧脑室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第14天检测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并通过高架十字迷宫检测焦虑行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左侧杏仁核区神经肽S受体(NPSR)的表达。结果与Sham-Veh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14 d出现明显疼痛和焦虑行为(P<0.01),NPSh组明显缓解(P<0.01),NPSl组与CC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显示,与CCI组相比,NPSh组杏仁核区NPSR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神经肽S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逆转CCI大鼠的疼痛和焦虑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杏仁核NPSR上调有关。
作者:金旭;曾敏;熊蔚;罗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相关性。方法对25例贝尔麻痹早期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别根据其检测结果分为轻-中度损害、重度损害;同时按House-Bl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进行面瘫程度评估,Ⅰ级为正常,Ⅱ~Ⅲ级为轻-中度、Ⅳ~Ⅵ级为重度。结果H-B面瘫分级评估,轻-中度面瘫占44%,重度面瘫占56%。瞬目反射检测阳性率达100%,其中轻-中度损害占28%,重度损害占72%;瞬目反射检测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一致(P>0.05)。面神经电图检测阳性率52%,其中轻-中度损害占44%,重度损害占8%,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不一致(P<0.05)。结论瞬目反射较面神经电图能更好反映贝尔麻痹早期损害情况。
作者:余青云;洪铭范;程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2013年5月,第六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在关于残疾问题的WHA66.9号决议中认可了《世界残疾报告》的建议2。卫生大会要求总干事与会员国3和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协商,制定一份以《世界残疾报告》的证据为基础并与《残疾人权利公约》和联大高级别会议关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国际上为残疾人商定的其它发展目标的结果文件:“前进的道路,直至2015年及其后兼顾残疾问题的发展议程”相一致的世卫组织全面行动计划。
作者:世界卫生组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利用超声肌肉检查技术观察抗痉挛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结构参数(MAP)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在痉挛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接受口服抗痉挛药物、抗痉挛体位摆放、痉挛肌牵伸训练和拮抗肌主动收缩训练等抗痉挛治疗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腓肠肌外侧头肌肉纤维作为研究靶肌肉,分别对健、患侧肢体进行评定和超声MAP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评定;MAP中的肌肉羽状角度(PA)、肌纤维长度(FL)和肌纤维厚度(MT)。分析抗痉挛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MAS和MAP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脑卒中患者随着抗痉挛治疗时间的增加,MAS评分、PA和MT出现下降趋势,FL出现上升趋势。其中MA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4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参数中:FL不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4周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A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T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评定肌纤维肌张力的显著性变化时,MAS与MAP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结合应用MAS和MAP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评定肌张力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评定临床抗痉挛治疗效果,指导治疗。
作者:杨远滨;张京;冷振鹏;张倩;陈昕;肖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15),另19名正常儿童为正常组。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儿进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对所有患儿以及正常儿童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数条动脉的流速低于正常组,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数条动脉流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脑瘫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脑内血流呈低流速高阻力的状况,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其血流状况。
作者:谭祥芹;吴卫红;曾凡勇;李雪梅;席冰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CIL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59例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0),分别接受CILT和常规语言康复。于治疗前、治疗10 d和3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CADL)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0 d和3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命名、出声读、阅读理解和CADL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ILT可促进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恢复。
作者:赵亚军;陈长香;胖红雯;宋金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编著的《尿动力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大量临床实际图像,生动详实地阐述了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与质量控制。全书约64万字,定价180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与付光主任医师主编的《尿失禁诊断治疗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组织了7位欧美著名专家、以及国内本领域专家学者,深入阐述了尿失禁相关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全书约81万字,定价199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了提高手部损伤康复实用技术,推广手部损伤的早期康复,由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主办,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继教项目“手功能康复实用技术学习班”定于2014年8月在深圳举行。本次学习班特邀香港及国内知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及康复专家,就手功能康复实用技术及康复技术新进展等进行教授和演示,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全面认识手功能康复、手外伤康复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手部外伤和手功能伤的康复治疗实用技术。
作者:[1]广东省康复医学会;[2]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与首发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具有0~1、2、3、4、5、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首发脑梗死患者各240例,应用威斯康星卡片测验系统(WCST)和画钟试验(CDT)评测执行功能,结合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具有0~1、2、3、4、5、6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发生情况分别为90.8%、85%、66.7%、42.5%,20.8%、13.4%;与0~1项组比,2、3、4、5、6项组中WCST各项评分随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增加变化(P<0.05);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6组患者在性别、梗死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受教育时间、并发症和梗死面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矫正年龄、并发症、梗死面积、梗死部位等相关因素后,同具有0~1项相比,2、3、4、5、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是脑梗死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86、0.564、0.369、0.232和0.116。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对首发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雅宁;郭霞;窦娜;张盼;景丽伟;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心尖球囊综合征(ABS)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50例女性ABS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98%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85.7%呈ST段抬高,抬高幅度0.1~0.8 mV,抬高的ST段在30 min~2周回落;42%出现T波倒置,24%出现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在6 h~1个月消失;28%QT间期延长,38%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女性ABS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其改变具有短暂性和可逆性的特点。
作者:凌玉龙;张兆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继续教育办公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报道临床中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方法根据临床的症状、体征,对1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水通道蛋白4。结果水通道蛋白4在该患者中呈抗体阳性。结论水通道蛋白4可能在视神经脊髓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