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红;高艳;樊小力;唐一通
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编著的《尿动力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大量临床实际图像,生动详实地阐述了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与质量控制。全书约64万字,定价180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与付光主任医师主编的《尿失禁诊断治疗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组织了7位欧美著名专家、以及国内本领域专家学者,深入阐述了尿失禁相关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全书约81万字,定价199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CytD)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骨架重构,水通道蛋白(AQP)1、AQP4及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加CytD 0.05μg/ml、0.10μg/ml、0.20μg/ml、0.40μg/ml、0.80μg/ml和1.00μg/ml共培养2 h、12 h和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鬼笔环肽联合Hoechst 33342套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2 h后细胞骨架重构情况;RT-PCR法检测共培养2 h时AQP1、AQP4和Kir4.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细胞生存率随CytD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减少。CytD使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微丝发生解聚、弯曲,但极性未失。CytD 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上调AQP1、AQP4和Kir4.1 mRNA表达。结论适当浓度CytD可以重建星形胶质细胞骨架,上调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QP1、AQP4和Kir4.1基因表达。
作者:杜文佳;汪玉良;党跃修;雷栓虎;黄良增;汪静;马靖琳;安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社区综合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防治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9月在本院确诊的24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119)和研究组(n=125)。对照组维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长期社区综合干预。在入组时、第6个月末和第12个月末分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可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邓良华;刘青梅;唐立岩;许世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继续教育办公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相关性。方法对25例贝尔麻痹早期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别根据其检测结果分为轻-中度损害、重度损害;同时按House-Bl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进行面瘫程度评估,Ⅰ级为正常,Ⅱ~Ⅲ级为轻-中度、Ⅳ~Ⅵ级为重度。结果H-B面瘫分级评估,轻-中度面瘫占44%,重度面瘫占56%。瞬目反射检测阳性率达100%,其中轻-中度损害占28%,重度损害占72%;瞬目反射检测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一致(P>0.05)。面神经电图检测阳性率52%,其中轻-中度损害占44%,重度损害占8%,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不一致(P<0.05)。结论瞬目反射较面神经电图能更好反映贝尔麻痹早期损害情况。
作者:余青云;洪铭范;程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报道临床中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方法根据临床的症状、体征,对1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水通道蛋白4。结果水通道蛋白4在该患者中呈抗体阳性。结论水通道蛋白4可能在视神经脊髓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2013年5月,第六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在关于残疾问题的WHA66.9号决议中认可了《世界残疾报告》的建议2。卫生大会要求总干事与会员国3和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协商,制定一份以《世界残疾报告》的证据为基础并与《残疾人权利公约》和联大高级别会议关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国际上为残疾人商定的其它发展目标的结果文件:“前进的道路,直至2015年及其后兼顾残疾问题的发展议程”相一致的世卫组织全面行动计划。
作者:世界卫生组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心尖球囊综合征(ABS)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50例女性ABS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98%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85.7%呈ST段抬高,抬高幅度0.1~0.8 mV,抬高的ST段在30 min~2周回落;42%出现T波倒置,24%出现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在6 h~1个月消失;28%QT间期延长,38%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女性ABS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其改变具有短暂性和可逆性的特点。
作者:凌玉龙;张兆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角度探讨不同梗死部位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对首次急性发病2周左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记录其MoCA评分及各单项认知领域评分。按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oCA评分≥15分,且至少有一个认知领域障碍的条件,筛选出132例患者资料。再按梗死部位分组,将各组MoC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和记忆损害有关(B=-1.875~-1.094, P<0.05)。额叶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抽象和记忆功能损害有关(B=-1.760~-1.329, P<0.05);颞叶梗死引起视空间/执行和记忆功能损害显著(B=-1.849~-1.735, P<0.05);顶叶梗死导致视空间/执行、注意和记忆功能损害(B=-1.695~-1.482, P<0.05);基底节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和记忆功能损害有关(B=-1.932~-1.041, P<0.01)。结论大脑中动脉不同供血区梗死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不同。
作者:张卫;恽晓平;于一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36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共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WMFT、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WM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
作者:汪军;崔晓;倪欢欢;周翠侠;吴佶;孙克兴;吴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与首发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具有0~1、2、3、4、5、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首发脑梗死患者各240例,应用威斯康星卡片测验系统(WCST)和画钟试验(CDT)评测执行功能,结合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具有0~1、2、3、4、5、6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发生情况分别为90.8%、85%、66.7%、42.5%,20.8%、13.4%;与0~1项组比,2、3、4、5、6项组中WCST各项评分随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的增加变化(P<0.05);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6组患者在性别、梗死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受教育时间、并发症和梗死面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矫正年龄、并发症、梗死面积、梗死部位等相关因素后,同具有0~1项相比,2、3、4、5、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是脑梗死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86、0.564、0.369、0.232和0.116。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对首发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雅宁;郭霞;窦娜;张盼;景丽伟;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CIL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59例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0),分别接受CILT和常规语言康复。于治疗前、治疗10 d和3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CADL)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0 d和3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命名、出声读、阅读理解和CADL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ILT可促进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恢复。
作者:赵亚军;陈长香;胖红雯;宋金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言语失用是一种运动性言语障碍,具有特征性的言语表现和相关脑部定位。本文综述言语失用的各种特征性的言语表现及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探讨言语失用的机制及神经解剖学基础,以增强对言语失用的言语表现和影像学关联性的理解。
作者:袁永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对大鼠比目鱼肌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制动7 d组和制动14 d组,每组8只。采用石膏固定建立后肢制动模型,用电生理技术记录背根细束的传导速度和M波潜伏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制动7 d后,大鼠比目鱼肌肌梭Ⅰ类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慢(P<0.05);制动14 d后,M波潜伏期延长(P<0.05)。结论制动条件下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而且传入神经纤维的功能改变要早于、重于运动神经纤维。
作者:赵雪红;高艳;樊小力;唐一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李南玲;张雁;吴卫红;刘建军;曾凡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和轻度炎症的影响。方法对11名男性老年人进行为期12周的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前后分别检测肌肉厚度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的变化。结果力量训练后,老年人肌肉厚度增加,但与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01),脂联素水平增加(P<0.05)。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厚度增加量与血清炎症因子减少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或提高肌肉力量、肌肉量,减少轻度炎症。
作者:姜玉兴;王戌楼;李伟;高前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吸氧对听觉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和振幅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志愿者2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5)。志愿者均佩戴面罩,对照组呼吸空气,实验组呼吸医用纯氧60 min。应用Oddball双声刺激序列,记录志愿者吸氧前、吸氧20 min、吸氧50 min、吸氧后30 min的闭眼脑电图,计算靶刺激P300潜伏期和电位。结果对照组吸氧前、吸氧20 min、吸氧50 min和吸氧后30 min,P300潜伏期分别为(335.91±15.40) ms、(358.58±15.32) ms、(353.42±9.41) ms和(354.10±10.42) ms, 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实验组吸氧前、吸氧后20 min、吸氧50 min和吸氧后30 min, P300潜伏期分别为(332.98±14.63) ms、(326.05±13.53) ms、(319.17±14.34) ms和(318.50±13.87) ms,吸氧50 min和吸氧后30 min与吸氧前相比,P300潜伏期缩短(P<0.05)。吸氧20 min、吸氧50 min和吸氧后30 min时两组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P300潜伏期显明缩短(P<0.01)。对照组P300振幅相对稳定(P<0.05);实验组振幅逐渐下降,吸氧后30 min为(2.41±0.64)μV,吸氧前为(5.49±0.89)μV,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氧使听觉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振幅减小,而且随吸氧时间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
作者:于秋红;陈昭燃;刘亚玲;薛连璧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