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会成;胡明;马远征;李宏伟
通过对MEDLINE、PUBMED、CNKI等数据库近15年的文献综述,发现糖尿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有许多.除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糖尿病ICF核心要素能够全面地覆盖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4个方面外,没有一个量表能全面地覆盖以上内容.糖尿病ICF核心要素有利于建立一种有效、通用的工具和语言来全面地评定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况,便于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有效地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健康和功能水平.目前尚没有关于糖尿病ICF核心要素有效性研究的报告.
作者:李威;王宁华;谢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 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巩尊科;翟宏伟;陈伟;尉志刚;孙海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是现代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康复治疗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康复医疗事业的需要,其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本文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为培养出具有现代理念的康复治疗师,为我国康复教育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作者:李海峰;王俊华;徐远红;朱小虎;王刚;冯金彩;谢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跟腱应力屏蔽挛缩动物模型.方法 将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左后肢用跟腱环扎联合坐骨神经切断的方法造模,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周后取两组左后肢跟腱,进行透射电镜观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肌腱细胞数目增多且有细胞固缩现象;线粒体肿胀,小直径纤维比例增多且大小直径纤维分布不均.结论 跟腱应力屏蔽挛缩模型的制作成功、有效,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
作者:王伟;马燕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植入脐血干细胞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92只清洁级SD大鼠用NYU打击器采用Allen's 法制成T10-11 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查随机表分为:①A组: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组,又分为A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和A2组(只进行电刺激) ;②B组:损伤局部电刺激组,又分为B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和B2组(只进行电刺激);③C组: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局部电刺激组,又分为C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和C2组(只进行电刺激);④D组:损伤模型组,以分为D1组(移植脐血干细胞不进行电刺激)和D2组(不移植不进行电刺激).各组分别于1、2、3、4、8、12周时取材,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皮质脊髓束顺行示踪,观察损伤区残存或再生的神经纤维的分布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检测GAP-43、MBP及MAB1281抗人核抗体的阳性表达.结果 ①NYU是一种用于Allen's 法制备大鼠脊髓撞击损伤模型的撞击器,具有可使撞击势能量化的特点,获得的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成功率高.②在本组研究各时间点上,电刺激对干细胞移植后微环境中GAP-43、MBP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干预作用,均较单纯电刺激有显著的正向协同干预作用,头针加体针的影响大于单纯头针或体针.③在本组研究各时间点上,电刺激对损伤后GAP-43、MBP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干预作用,不依赖于是否进行干细胞移植.结论 ①干细胞移植后,微环境的变化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方向发展,说明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本研究中干细胞移植成功.②电刺激对干细胞移植后微环境中GAP-43、MBP有显著的正向干预作用;头针加体针的影响优于单纯头针或体针;电刺激对损伤后微环境显著正向干预作用是独立的,不依赖于是否进行干细胞移植;电刺激与干细胞移植对微环境影响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作者:孙迎春;李建军;高莉敏;高峰;刘舒佳;季凤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作业治疗对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儿童精细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25例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儿童进行作业治疗.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评估量表(PDMS-FM)评定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PDMS-FM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 P<0.05~0.01).结论 作业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
作者:李福胜;王静;杨红;施炳培;李惠;牟振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股骨重度骨缺损、肢体短缩患者矫形器的设计制作方法、生物力学作用、实用性以及对患者平衡、行走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针对6例股骨重度骨缺损、肢体短缩患者设计制作矫形器,制作过程共经历4个阶段,终制成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进而分析矫形器的生物力学作用、实用性,并评价患者的平衡、行走能力和步态.结果 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实现患者不拄拐行走,患者穿戴矫形器后能量消耗比拄拐时小,平衡功能有明显改善,步行距离参数接近正常.结论 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可帮助股骨重度骨缺损、肢体短缩患者实现独立行走,有推广意义.
作者:姚申思;曹学军;王林;田罡;姜涛;崔起何;王安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轻度膝关节扭伤后Ⅰ型骨挫伤的临床转归及其意义.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7月共有23例门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采用石膏固定膝关节4~6周治疗,并前瞻性随访其临床症状和MRI.结果 18例获平均24个月随访,平均3个月时骨挫伤明显消退,6.7个月时完全消退;约4.8个月时膝关节疼痛不适症状基本缓解;9例45岁以上患者中2年以上随访时5例仍诉膝关节疼痛不适.结论 轻度膝扭伤可引起骨挫伤,应予足够的制动,以免病变加重;对于中老年患者,扭伤后骨挫伤可能是膝骨关节炎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克敏;徐建民;韩新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肌筋膜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将着重阐述基于敏化脊髓节估及周围、中枢敏化的MPS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Bryan O'Young;Hy Dubo;Andrew A. Fischer;谢斌;王宁华;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痉挛患者15例,在彩超引导下,按照断层解剖作为指南,将肉毒毒素准确注入到肱二头肌、肱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拇长肌、掌长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注射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相关评价. 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结论 在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效果明显.
作者:李延辉;王风云;孙义华;杨霞峰;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抗癫痫药对治疗癫痫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癫痫患者280例随机分4组,分别以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AP)、托吡酯(TPM)、托吡酯联用丙戊酸钠(TPM+VAP)治疗.并设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 WMS甲式)对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功能做出评价,并与正常健康组对比.结果 CBZ组和VAP组治疗后记忆功能与正常健康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TPM组治疗后记忆功能低于正常健康组,TPM+VAP联合用药组记忆功能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CBZ和VAP对治疗患者记忆功能未有明显影响,而TPM和TPM+VAP可使治疗患者记忆功能明显降低.
作者:胡萌;李臻;刘欣友;任兰振;谭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过文献复习,了解运动治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其机理是通过减轻体重,提高葡萄糖利用率,同时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琼;陈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把183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3例)和对照组 (90例).研究组实施药物治疗加12周系统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两组于治疗前后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 心理干预后两组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SDS和SAS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 P<0.05).结论 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谢杏利;邹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运动疗法缓解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 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36例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结论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对缓解偏瘫痉挛有效.
作者:刘海潮;蒋惠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感染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2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无感染组(145例)和感染组(80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记录入院时体温及住院期间高体温,评估出院时巴氏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结果 住院期间,感染组的高体温明显高于无感染组( P<0.01),年龄明显大于无感染组( P<0.01),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无感染组( P<0.05).出院时感染组减少的NIHSS百分数明显低于无感染组( P<0.01),mRS明显高于无感染组( P<0.01).结论 卒中后并发感染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并发感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未并发感染者差.
作者:王法勤;邵素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一个加入姜汁、枸杞、苹果等原料的果蔬饮料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通过对小鼠负重游泳实验、耐缺氧等实验后的血乳酸(LAC)、丙二醛(MDA)、血尿素氮(BUN)等指标的测定研究该饮料的抗疲劳作用.结果 3个剂量的该果蔬饮料都能明显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降低小鼠剧烈运动后LAC、MAD、BUN等代谢产物的增量.结论 该果蔬饮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作者:张杰;王荣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及其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在 5周龄时摘除一侧肾脏后,每周1次静脉注射Thy1抗体共4次, 制备Thy1肾炎模型.于6周龄时随机分为非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训练组和运动训练加依那普利组.其中运动训练组所有动物进行跑台训练, 速度20 m/mim,60 min/d, 5 d/周.依那普利2 mg/kg*d腹腔内持续给药.结果 非运动组的血压和尿蛋白分泌明显增加.运动训练并没有抑制尿蛋白分泌和血肌酐的增加,肾小球硬化指数也有增大倾向.而运动训练加依那普利使血压明显下降和尿蛋白分泌明显减少,完全抑制运动对尿蛋白、血肌酐以及肾小球硬化指数的影响.结论 对于Thy1肾炎模型,中等强度运动训练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不同,长期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也不同,提示运动训练时与依那普利并用可能扩大运动的范围.
作者:吴学敏;谢欲晓;孙启良;上月正博;佐藤德太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片与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片组和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齐拉西酮片和利培酮口腔崩解片低剂量分别为40 mg/d和2 mg/d,高剂量分别为160 mg/d和8 mg/d,每日分两次服用.进行为期8周的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11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研究,齐拉西酮组55例,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59例.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显效率为65.5%,有效率为92.7%;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显效率为67.8%,有效率为93.2%.两组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齐拉西酮片组和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6.4%和32.2%,严重程度多为轻度.而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11.9%)多于齐拉西酮组(3.6%),但全部副反应在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齐拉西酮片和利培酮口腔崩解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副反应相当.
作者:徐娟;刘晓梅;邱大宏;陈东萍;黄群明;郑远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例临床怀疑急性CVD的患者进行CTP联合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3D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 16例CTP检查发现脑梗死前期低灌注,其中1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A检查13例中有11例可见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并结合CTA原始图像可准确的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其余3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TA未检出狭窄.4例患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TP及CTA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技术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新方法.
作者:张巍;胡平英;高培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氟西汀)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量表(MES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分,评定氟西汀的治疗作用.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HAMD、MESSS和MBI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6周两组间HAMD、MESSS和MBI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氟西汀能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范录平;杨晓国;林一均;陈晓顶;张有超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