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的构建及改进

杨帆;王为忠;季刚

关键词:心脏移植, 改进, 大鼠,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索稳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实验分A组(对照组)、B组(实验组)和C组(空白组),各30只,A组、B组行心脏移植,C组未行手术.A组采用传统灌注方法;B组采用改进的心脏移植模型灌注方法,采用肝素生理盐水从肝上下腔静脉灌注心脏,同时剪断腹主动脉放血,至心脏完全停跳停止灌注.心脏移植成功后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B组采用改进方法后,整个灌注过程的平均时间在2 min内,较传统的灌注法缩短10min以上,热缺血时间平均缩短25 s,且SOD活性和MDA含量与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改进的灌注方法简单实用,既缩短了灌注时间、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又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了成功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平衡仪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止、睁眼条件下,双脚站立位时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其中10例偏瘫患者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组位置矢量图以前-后型为主;脑卒中偏瘫患者左-右型多,斜型次之.脑卒中患者的位置矢量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1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站立时姿势控制能力部分改善,治疗前后6个方向的检测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位置矢量分析在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跟踪康复训练疗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明;代欣;李炜垣;宋桂芸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偏瘫步态髋关节角度研究

    目的 分析偏瘫患者步态的髋关节角度特征.方法 对20例偏瘫患者和年龄、身高、体重匹配的20例正常人进行步态分析,分析其髋关节特征.结果 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首次着地时刻、站立相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大屈曲角度、矢状面膝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人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 研究偏瘫步态髋关节特征可协助进行临床评价及制定针对性步态矫正方案.

    作者:胡雪艳;恽晓平;王广志;郭忠武;丁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研究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是否受损及其特征.方法 采用连续作业测验(CPT),对27例脑损伤患者和34例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成人进行对照研究,以正确数、遗漏数、错误数、平均反应时、末段与首段平均反应时差值(维持差)为指标.结果 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正确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遗漏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错误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反应时和维持差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P<0.05).结论 脑损伤患者存在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受损,未发现明显的冲动抑制障碍.

    作者:张慧丽;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fMRI脑成像的初步观察

    目的 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 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 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 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作者:卢虎英;魏鹏绪;徐基民;陈之罡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电针治疗对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加早期康复,治疗组增加电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简式Fugl-Meyer评分(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电针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作者:刘英;邹尚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凯芬复合舒芬尼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凯芬复合舒芬尼与单纯舒芬尼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 4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镇痛方法为,A组:凯芬100 mg+舒芬尼100μg+生理盐水共100 ml;B组:舒芬尼200μg+生理盐水共100 ml.观察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48 h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凯芬复合舒芬尼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任自刚;王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卒中并发失眠的治疗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不适主诉之一,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失眠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影响,但对脑卒中后并发失眠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大多仍以使用镇静催眠药对症处理为主.国内外对该类失眠患者进行了不同药物、不同方法的治疗研究,结果各异.

    作者:周圆月;兰光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相关因子的关系

    目的 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66例手术切除的人类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康复相关因子与PARP-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94.9%(62/66)的癌组织中PARP-1 mRNA表达上调,90.9%(60/66)的癌组织中PARP-1蛋白表达上调.临床分期越晚、肿瘤分化程度越差,PARP-1的标记指数(LI)、表达指数(EI)越大;单纯癌、浸润癌患者中PARP-1的LI、EI值较大;乳腺癌转移患者的PARP-1的LI、EI值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结论 PARP-1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转移等临床预后相关因子有关.

    作者:孔萌萌;陆东东;陈宇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干预方法有药物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等,其中认知功能训练为常用.临床实践与机理研究均证实,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在3种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中,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报道例数多,机理研究也更为全面、详细.但针刺治疗的效果与认知功能训练缺乏对比,针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认知障碍是否具有更好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作者:王博;冀来喜;王海军;张夏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悬吊方式和步速对小腿假肢悬吊的影响

    目的 分析悬吊方式和步速对两种小腿假肢接受腔悬吊的影响.方法 制作带聚乙烯基(EVA)内衬套的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衬套小腿假肢,由一位熟练使用小腿假肢的患者穿戴,使用红外线摄像仪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一个标准步态周期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TK接受腔和带锁硅胶衬套接受腔的小腿假肢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K小腿假肢在不同步速下产生的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01).结论 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小腿假肢在不同的步速下行走对假肢的悬吊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周大伟;徐晴岩;方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分析参数点关联维数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15例肝气郁结症患者和15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性别配对,用参数PD2对安静闭眼、安静睁眼、睁眼心算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种状态下肝气郁结证患者大脑皮质的PD2较正常人增高,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随刺激条件的增多,两者之间PD2的差异逐渐缩小.结论 脑电非线性分析能相对客观和准确地观测到肝气郁结证患者大脑皮质的变化,可用于肝气郁结证脑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子旺;王玉来;尹岭;姚斌;郭蓉娟;赵永烈;滕晶;秦绍林;王爱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β)、总胆红素含量(TBC)的变化及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7 d的Wistar仔鼠42只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M0组(未干预组,n=17)和M1组(亚低温组,n=15);C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mg/kg制成胆红素脑病模型.通过病理和血液NSE、S-100β值的变化,观察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 胆红素脑病新生仔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和病理改变,M1组经亚低温干预后血液NSE、S-100β、TBC下降,与M0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金玲;李林;李翠玲;谭红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头部控制能力对正常人体平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头部控制能力对身体平衡的影响.方法 对25名健康年轻人(21~23岁),测试其站立于平衡板上,在佩带围领前后的侧方平衡极限大角度,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5名受试者佩带围领前的左侧极限角度为(11.80±5.86)°,右侧极限角度为(12.00±7.18)°,佩带围领后分别为(11.48±5.57)°和(11.60±7.23)°,佩带围领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颈前庭反射对正常人身体立位平衡维持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李晏龙;沈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失算症的评定和康复

    尽管计算能力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综合的认知评定应该包括计算能力的评定,但是对失算症的研究和评定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介绍失算症的定义、分类、主要的神经心理学理论模型与大脑机制,重点阐述失算症的临床表现、标准化评定工具以及相关的研究,初步探讨失算症的康复训练.

    作者:逄辉;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针刺四神聪四关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针刺治疗前后P300电位的变化.方法 将9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31例),抑郁组患者应用双四穴组针刺治疗;于HRS-D测评分组后,以及抑郁组患者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P300电位测定.结果 治疗前,与非抑郁组患者比较,抑郁组患者P300电位中的P3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针刺治疗后,抑郁组患者的P3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5).结论 P300电位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障碍,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作者:马彦红;郝晋东;王梅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角膜地形图引导白内障手术切口矫正术前散光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做角膜切口以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 对97例患者(102眼,术前散光范围0.25~5.75D),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1眼)常规做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曲率大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较术前改善.术前散光≤1.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52±0.14)D;术前散光1.5~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88±0.53)D;术前散光>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1.5±0.72)D.结论 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切口可以较好地矫正术前部分散光,获得满意视力.

    作者:喻丽;曾晓峰;余芬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MRI对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意义

    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显示,在软骨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已经存在蛋白多糖和水含量的变化及表层胶原纤维定向排列的改变.MRI作为一种多参数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应用弥散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地图成像、延迟动态增强成像、23Na+谱成像、T2Mapping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显示关节软骨的病理变化,而且可以在软骨发生病理形态学改变之前及时发现其基质成分变化,从而对膝骨关节炎的软骨损害进行早期诊断.随着设备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MRI将在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量化评判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珩;李峰;张蓉;王常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采用独立分量分析观察经皮穴位电针刺激对脑功能的影响

    目的 使用独立分量分析方法探索督脉穴位经皮电刺激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1.5T GE Signa Excite核磁成像仪对一位女性脑外伤患者进行BOLD成像.采用组块设计,静息期与刺激期交替,组块长度均为30 s.数据处理采用GIFT、SPM5和MRIcro软件进行,并将独立分量分析与SPM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GIFT中的扩展Infomax算法进行独立分量分析,显示有13个独立成分,每一独立成分包含一空间图和相应的时间变化曲线.任务相关性独立成分的空间激活图与SPM5的分析结果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此外,这些任务相关性独立成分的时间曲线与SPM所用的经典血流动力相应函数模型的形状并不一致.结论 在使用模型依赖的数据分析方法如SPM之前,可以使用独立分量分析探索fMRI数据并获得先验知识.

    作者:魏鹏绪;卢虎英;徐基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的构建及改进

    目的 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索稳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实验分A组(对照组)、B组(实验组)和C组(空白组),各30只,A组、B组行心脏移植,C组未行手术.A组采用传统灌注方法;B组采用改进的心脏移植模型灌注方法,采用肝素生理盐水从肝上下腔静脉灌注心脏,同时剪断腹主动脉放血,至心脏完全停跳停止灌注.心脏移植成功后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B组采用改进方法后,整个灌注过程的平均时间在2 min内,较传统的灌注法缩短10min以上,热缺血时间平均缩短25 s,且SOD活性和MDA含量与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改进的灌注方法简单实用,既缩短了灌注时间、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又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了成功率.

    作者:杨帆;王为忠;季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365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 3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急性期78例、亚急性期287例,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消除局部水肿和无菌性炎症;亚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恢复生理或代偿平衡,松解粘连,消除神经根及局部相关组织的炎性刺激.结果 急性期患者治愈60例(76.9%)、好转18例(23.1%)、未愈0例;亚急性期患者治愈186例(64.8%)、好转101例(35.2%)、未愈0例,总有效率99.7%.结论 保守治疗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张庆寿;孙小儒;刘润涛;李雄;韩万伟;王晓梅;郭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