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恽晓平
介绍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2003年版)的评定内容、评分、信度、效度、较第1版的改进之处及其优势.RBMT-Ⅱ比一般标准的记忆测验临床实用性更强,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作者:郭华珍;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不适主诉之一,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失眠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影响,但对脑卒中后并发失眠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大多仍以使用镇静催眠药对症处理为主.国内外对该类失眠患者进行了不同药物、不同方法的治疗研究,结果各异.
作者:周圆月;兰光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损伤平面脊髓损伤患者运动试验中心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5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高位截瘫组(8例)和低位截瘫组(7例),均在轮椅跑台上进行极量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量心肺功能指标.结果 低位截瘫患者的心肺功能优于高位截瘫(P<0.05~0.01).结论 脊髓损伤平面越高,心肺功能越低,即损伤平面与心肺功能成反比.
作者:汲阳;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是否受损及其特征.方法 采用连续作业测验(CPT),对27例脑损伤患者和34例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成人进行对照研究,以正确数、遗漏数、错误数、平均反应时、末段与首段平均反应时差值(维持差)为指标.结果 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正确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遗漏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错误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反应时和维持差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P<0.05).结论 脑损伤患者存在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受损,未发现明显的冲动抑制障碍.
作者:张慧丽;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将57例中风偏瘫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型组35例和痰瘀阻络型组22例,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 气虚血瘀型组临床基本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痰瘀阻络型组临床基本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两组比较,临床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对痰瘀阻络型的临床显效率高于气虚血瘀型.
作者:王道海;孙华;包飞;王凤琴;张云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增生性瘢痕的出现和瘢痕挛缩是对烧伤后患者影响大也是重要的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烧伤后期的功能恢复水平.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着重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挛缩的预防、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易南;胡大海;朱雄翔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功能训练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刘兰兰;文国强;欧阳锋;邓益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美两国的残疾人辅助技术高等教育存在极大的差距.在美国,有40所以上的高校设有残疾人辅助技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研究生层次的辅助技术专业证书教育与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教育是该类教育的主要形式,并且所设课程门类齐全,内容深入.在中国,开设残疾人辅助技术课程的高校仅有数所,课程品种少,辅助技术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在辅助技术服务、特殊教育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辅助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该发展残疾人辅助技术高等教育,以支持辅助技术事业的发展.
作者:郑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在入院1周内和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1周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6周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刘清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1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结果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分高于中国常模,内外向和精神质两维度分低于中国常模(P<0.05);症状自评量表中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内外向维度与敌对、偏执两因子呈正相关,精神质维度与偏执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状态特点为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正常人群,强迫、偏执心理状态与正常人群相当;情绪不稳定、内倾的人格特点可能为其人格基础.
作者:张庆元;王耀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显示,在软骨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已经存在蛋白多糖和水含量的变化及表层胶原纤维定向排列的改变.MRI作为一种多参数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应用弥散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地图成像、延迟动态增强成像、23Na+谱成像、T2Mapping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显示关节软骨的病理变化,而且可以在软骨发生病理形态学改变之前及时发现其基质成分变化,从而对膝骨关节炎的软骨损害进行早期诊断.随着设备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MRI将在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量化评判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珩;李峰;张蓉;王常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肌肉等长收缩持续时间与人体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让16名健康男性在支撑器上做撑起动作,持续时间分别为5 s、10 s和15 s,间歇时间均为5 s,测试运动前后的左臂血压.结果 不同持续时间的等长收缩运动后的收缩压与运动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后的收缩压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前后收缩压的差值之间,持续5 s与持续10 s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持续5 s与持续15 s之间及持续10 s与持续15 s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持续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使收缩压上升;缓冲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持续时间在10~15 s之间.
作者:林建华;张琦;郭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66例手术切除的人类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康复相关因子与PARP-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94.9%(62/66)的癌组织中PARP-1 mRNA表达上调,90.9%(60/66)的癌组织中PARP-1蛋白表达上调.临床分期越晚、肿瘤分化程度越差,PARP-1的标记指数(LI)、表达指数(EI)越大;单纯癌、浸润癌患者中PARP-1的LI、EI值较大;乳腺癌转移患者的PARP-1的LI、EI值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结论 PARP-1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转移等临床预后相关因子有关.
作者:孔萌萌;陆东东;陈宇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平衡仪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止、睁眼条件下,双脚站立位时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其中10例偏瘫患者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组位置矢量图以前-后型为主;脑卒中偏瘫患者左-右型多,斜型次之.脑卒中患者的位置矢量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1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站立时姿势控制能力部分改善,治疗前后6个方向的检测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位置矢量分析在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跟踪康复训练疗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明;代欣;李炜垣;宋桂芸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悬吊方式和步速对两种小腿假肢接受腔悬吊的影响.方法 制作带聚乙烯基(EVA)内衬套的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衬套小腿假肢,由一位熟练使用小腿假肢的患者穿戴,使用红外线摄像仪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一个标准步态周期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TK接受腔和带锁硅胶衬套接受腔的小腿假肢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K小腿假肢在不同步速下产生的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01).结论 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小腿假肢在不同的步速下行走对假肢的悬吊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周大伟;徐晴岩;方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针刺治疗前后P300电位的变化.方法 将9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31例),抑郁组患者应用双四穴组针刺治疗;于HRS-D测评分组后,以及抑郁组患者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P300电位测定.结果 治疗前,与非抑郁组患者比较,抑郁组患者P300电位中的P3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针刺治疗后,抑郁组患者的P3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5).结论 P300电位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障碍,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作者:马彦红;郝晋东;王梅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β)、总胆红素含量(TBC)的变化及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7 d的Wistar仔鼠42只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M0组(未干预组,n=17)和M1组(亚低温组,n=15);C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mg/kg制成胆红素脑病模型.通过病理和血液NSE、S-100β值的变化,观察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 胆红素脑病新生仔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和病理改变,M1组经亚低温干预后血液NSE、S-100β、TBC下降,与M0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金玲;李林;李翠玲;谭红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做角膜切口以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 对97例患者(102眼,术前散光范围0.25~5.75D),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1眼)常规做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曲率大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较术前改善.术前散光≤1.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52±0.14)D;术前散光1.5~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88±0.53)D;术前散光>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1.5±0.72)D.结论 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切口可以较好地矫正术前部分散光,获得满意视力.
作者:喻丽;曾晓峰;余芬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加早期康复,治疗组增加电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简式Fugl-Meyer评分(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电针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作者:刘英;邹尚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头部控制能力对身体平衡的影响.方法 对25名健康年轻人(21~23岁),测试其站立于平衡板上,在佩带围领前后的侧方平衡极限大角度,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5名受试者佩带围领前的左侧极限角度为(11.80±5.86)°,右侧极限角度为(12.00±7.18)°,佩带围领后分别为(11.48±5.57)°和(11.60±7.23)°,佩带围领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颈前庭反射对正常人身体立位平衡维持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李晏龙;沈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