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老年人脂肪肝的相关性

吴晓琰;陈雯洁;陆怡;施小梅;俞茂华

关键词:脂联素, 肥胖, 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老年人脂肪肝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B超检查结果,将264例老年人分为脂肪肝组87例和对照组177例,测定两组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胰岛素和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上述变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对老年人脂肪肝的预测性.结果 脂肪肝组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脂肪肝组的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脂联素对脂肪肝有预防作用,而代谢综合征则增加患脂肪肝的危险.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代谢综合征是预测脂肪肝的有效参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

    目的 复制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方法 利用传至第2代的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细胞划伤实验.分别于划伤前10 min、划伤后1、3、6、12、24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取培养上清液进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 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边缘整齐,随时间推移细胞突起逐渐向划痕区延伸,且划痕区出现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划伤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之后各时间点持续增加(P<0.05),且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 细胞形态变化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量证实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复制成功.

    作者:师忠芳;韩明;徐立新;董丽萍;袁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早期综合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简单康复疗法与综合康复疗法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简单康复疗法组(36例)和综合康复疗法组(42例).简单康复疗法组采用Bobath治疗;综合康复疗法组除采用Bobath治疗外,加用中药、针灸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每周对两组患者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改良Br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MBI、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综合康复疗法组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简单康复疗法组的NIHSS、MBI评分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与简单康复疗法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ADL及神经功能康复均有一定效果,但综合康复疗法的效果优于简单康复疗法.

    作者:焦伟国;朱才兴;陈利平;丁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酒精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厌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厌恶治疗组予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对照组采取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厌恶治疗组患者饮酒前后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戒酒成功率.结果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组患者的戒酒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呋喃唑酮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春阳;苗国栋;蔡教璧;罗有年;梁烨;陈超;李国荣;唐立岩;宋志文;许志平;黄理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消瘿强肌汤对甲亢肌病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影响

    目的 观察消瘿强肌汤对甲亢肌病大鼠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3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模型组、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n=10),后3组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钠盐制作甲亢肌病模型,中药治疗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再灌服中药方剂消瘿强肌汤.光、电镜观察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及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各型骨骼肌纤维运动终板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酶反应产物减少,分布不均,超微结构显示突触间隙电子密度高低不等,接头褶减少、变短,轴突终末内线粒体空泡化.中药治疗组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恢复,接头褶结构、轴突终末内部分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结论 消瘿强肌汤可恢复甲亢肌病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改善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

    作者:于向民;刘友章;闫凤霞;潘晓亮;李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性瘫痪(CP)合并重度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孕11周正常发育人胚胎前脑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为人神经干细胞球,并经前囟穿刺注入7例严重视觉障碍CP患儿的脑室.结果 移植后,4例患儿在很短时间即出现视觉功能改善,伴有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功能核磁的改变.结论 人NSCs移植对部分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有治疗作用.

    作者:栾佐;屈素清;刘卫鹏;胡晓红;尹国才;金真;龚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所致半侧空间忽略对偏瘫康复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USN)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USN阳性患者35例,USN阴性患者38例.两组患者均由指定专业康复治疗师统一进行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手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进行详细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但两组间的平衡功能、MBI评分、手功能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颅脑损伤所致USN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的恢复均有明显影响.

    作者:何静杰;张通;张小年;胡雪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颅内幕上肿瘤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幕上脑肿瘤瘤周水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35例幕上脑肿瘤伴瘤周水肿患者术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采用MRI测算每个患者冲击治疗前后的水肿指数.结果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瘤周水肿患者的平均水肿指数分别减少1.79%、8.81%和12.02%,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水肿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轻度患者的水肿指数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中度及重度幕上脑肿瘤瘤周水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张伟;王宇;齐巍;张懋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63例脑瘫患儿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智力发育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363例脑瘫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查,分析智力发育迟缓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窒息和病理性黄疸与脑瘫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关系密切,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痉挛型脑瘫(P<0.01).结论 窒息、病理性黄疸是引起脑瘫患儿合并智力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脑瘫临床类型亦与是否发生智力发育迟缓有相关性.

    作者:胡继红;王跑球;张惠佳;周洪涛;王益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肾动脉狭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ARAS患者6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选取36例肾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肾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外周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增高(P<0.05),年龄、脉压、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龄、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宽脉压、外周血管疾病及肾功能不全为ARAS患者的危险因素;严重的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作者:王洪叶;任艺虹;申长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血栓负荷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Diver CE导管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方法 3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24例、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变化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标准PCI组(P<0.05),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高于标准PCI组,而且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 Diver CE导管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泉;盖鲁粤;杨庭树;王禹;陈练;刘宏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

    不少脑瘫患儿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加强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测定和上肢功能评价.在治疗过程中除以降低肌张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 外,还应重视改善上肢的实际功能,促使完成有动机、有目的 的技能.

    作者:史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对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比较普通病房的153例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与卒中单元的160例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卒中单元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低于普通病房的患者,疗效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P<0.05~0.01).结论 对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孕17、18 d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建立动物模型,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正常分娩后,仔鼠随机分为针刺组与模型组,针刺组7~21日龄时给予针刺干预.3组分别于生后21 d取幼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白质bFGF的表达.结果 针刺组bFGF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多,染色深;对照组bFGF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少,染色浅;模型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bFGF表达增加可能是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李晓捷;迟瑛娇;庞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瘫治疗的现状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期身体残疾主要的原因,且终生存在,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经济负担.随着围产科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脑瘫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脑瘫的治疗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治疗脑瘫的方法有药物、手术、康复及其他治疗;脑瘫总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及时、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手术、药物及其他治疗只是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或作为补充手段,不能替代康复训练.

    作者:刘伟;陈刚;迟广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引起的股骨头骨代谢变化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引起的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方法 7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四氧嘧啶耳缘静脉快速推入,建立速发型DM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在不同时期检测两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第4周时2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紊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14%;第8周时3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部分断裂、消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28%;第12周时5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断裂消失更明显,空缺骨陷窝计数高达56%,透射电镜下骨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骨细胞呈不同程度坏死,骨髓组织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增多、增大.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8、12周时血清钙含量下降,血清磷含量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1);钙磷乘积12周时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DM可引起骨质疏松,当负重时股骨头拱桥结构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微细骨折,随着DM病程的延长,细微骨折累积,软骨下骨压缩而塌陷,可能压迫骨内微血管引起缺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

    作者:张开放;刘军;刘涛;闫宏伟;姚永锋;李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儿脑性瘫痪的教育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医学康复已有20余年,而教育康复刚刚起步.在本文中,笔者对脑瘫儿童教育康复的历史、目的 与特点、目标、基本原则、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做一综述.

    作者: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利用不同脑瘫高危因素制备的脑瘫动物模型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与脑瘫儿童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脑瘫动物模型是进一步研究人类脑瘫的极佳工具.笔者主要综述有关模型动物和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笑松;唐久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450 MHz微波对受照小鼠粒系造血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2450 MHz微波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 选用频率为2450 MHz、功率密度为10 mW/cm2的微波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辐照,于辐照后不同时间活杀,分别测定脾指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细胞周期和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延长,外周血白细胞数先升高后降低;微波辐照后骨髓有核细胞数呈持续性降低,而骨髓细胞GM-CFU生成能力却增强;2450 MHz 10 mW/cm2微波辐照可加速骨髓有核细胞从G1期进入G2期和S期.结论 低功率密度的2450 MHz微波短期辐照对粒系造血具有明显刺激作用,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有核细胞数减少.

    作者:程康;王海昌;任东青;陈永斌;张杰;张发科;曾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在一定诱导条件作用下可以定向分化为中胚层及内、外胚层组织;并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获得、创伤小等特点,在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作者:齐冠鸣;杨庭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传统针刺手法治疗过度训练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传统针刺手法治疗过度训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体能训练后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各项理化检测指标.结果 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率、肌力、血糖、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传统针刺手法可以加速机体平衡状态的恢复,具有抗疲劳作用.

    作者:王晓燕;常志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