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民;刘友章;闫凤霞;潘晓亮;李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医学康复已有20余年,而教育康复刚刚起步.在本文中,笔者对脑瘫儿童教育康复的历史、目的 与特点、目标、基本原则、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做一综述.
作者: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依据中西医理论和临床观察结果,阐述脑卒中后单侧忽略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表现,总结运用针灸治疗单侧忽略的方法.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控辅助呼吸与静吸复合麻醉下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脑瘫下肢矫形术的特点.方法 将50例择期接受脑瘫下肢矫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I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IIA组),每组25例.TIA组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手控辅助呼吸CIIA组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吸人及静脉药维持麻醉,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CIIA组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TIA组(P<0.01),术后躁动的发生率高于TIA组(P<0.05).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强;王增春;刘海泉;洪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脑瘫病房发生意外伤害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前瞻性记录意外伤害发生的病例.结果 脑瘫患儿发生意外伤害与家长、患儿自身、环境因素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等有关.结论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加强安全健康教育、改善住院条件、做好工作人员培训,能有效降低脑瘫患儿住院期间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肖曙光;陈建树;胡晔;丁向;阮顺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综合性.由此我们设定了中医辨证与分期针刺及促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显示,该方案符合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体现了整体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优势.
作者:李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USN)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USN阳性患者35例,USN阴性患者38例.两组患者均由指定专业康复治疗师统一进行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手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进行详细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但两组间的平衡功能、MBI评分、手功能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颅脑损伤所致USN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的恢复均有明显影响.
作者:何静杰;张通;张小年;胡雪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方法 选取40例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10位正常老年人和10位正常年轻人,运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单足支撑期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结果 在时间分布上,单侧OA组健、患侧触地初期和前脚掌蹬离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之间前脚掌触地及全足支撑期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单侧KOA组健侧与正常老年组相应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OA组左右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单侧KOA组健、患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侧KOA组健、患侧缓冲时间T0和缓冲力系数K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健侧与正常老年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P<0.001);双侧KOA组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小于正常老年组及单侧KOA组健侧(P<0.05).结论 KOA患者单足承重期时间减少,缓冲时间缩短,缓冲力系数降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KOA患者功能评价步态指标和疗效客观依据.
作者:李峰;王常海;张蓉;施延昭;宋月晗;关静;李珩;刘清国;秦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Diver CE导管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方法 3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24例、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变化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标准PCI组(P<0.05),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高于标准PCI组,而且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 Diver CE导管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泉;盖鲁粤;杨庭树;王禹;陈练;刘宏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复制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方法 利用传至第2代的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细胞划伤实验.分别于划伤前10 min、划伤后1、3、6、12、24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取培养上清液进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 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边缘整齐,随时间推移细胞突起逐渐向划痕区延伸,且划痕区出现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划伤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之后各时间点持续增加(P<0.05),且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 细胞形态变化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量证实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复制成功.
作者:师忠芳;韩明;徐立新;董丽萍;袁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利用不同脑瘫高危因素制备的脑瘫动物模型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与脑瘫儿童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脑瘫动物模型是进一步研究人类脑瘫的极佳工具.笔者主要综述有关模型动物和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笑松;唐久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引起的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方法 7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四氧嘧啶耳缘静脉快速推入,建立速发型DM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在不同时期检测两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第4周时2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紊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14%;第8周时3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部分断裂、消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28%;第12周时5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断裂消失更明显,空缺骨陷窝计数高达56%,透射电镜下骨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骨细胞呈不同程度坏死,骨髓组织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增多、增大.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8、12周时血清钙含量下降,血清磷含量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1);钙磷乘积12周时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DM可引起骨质疏松,当负重时股骨头拱桥结构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微细骨折,随着DM病程的延长,细微骨折累积,软骨下骨压缩而塌陷,可能压迫骨内微血管引起缺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
作者:张开放;刘军;刘涛;闫宏伟;姚永锋;李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不少脑瘫患儿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加强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测定和上肢功能评价.在治疗过程中除以降低肌张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 外,还应重视改善上肢的实际功能,促使完成有动机、有目的 的技能.
作者:史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减重支持训练(PBWST)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减重组和传统运动疗法组各30例,均给予传统的运动疗法,减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PBWST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和耐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提高,但减重组的效果优于传统运动疗法组(P<0.05),特别是耐力提高尤为显著(P<0.001).结论 PBWST可进一步提高已有步行能力的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作者:李润洁;曹春京;杨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消瘿强肌汤对甲亢肌病大鼠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3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模型组、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n=10),后3组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钠盐制作甲亢肌病模型,中药治疗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再灌服中药方剂消瘿强肌汤.光、电镜观察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及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各型骨骼肌纤维运动终板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酶反应产物减少,分布不均,超微结构显示突触间隙电子密度高低不等,接头褶减少、变短,轴突终末内线粒体空泡化.中药治疗组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恢复,接头褶结构、轴突终末内部分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结论 消瘿强肌汤可恢复甲亢肌病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改善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
作者:于向民;刘友章;闫凤霞;潘晓亮;李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神经干细胞(NSC),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下区是成体大脑内源性NSC存在的主要脑区.NSC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大脑受到损伤或出现某些病理性变化时会被激活,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如康复训练、丰富环境、局部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激活自身干细胞或移植干细胞(包括NSC移植和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
作者:杨永轩;郭宗成;贾子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性瘫痪(CP)合并重度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孕11周正常发育人胚胎前脑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为人神经干细胞球,并经前囟穿刺注入7例严重视觉障碍CP患儿的脑室.结果 移植后,4例患儿在很短时间即出现视觉功能改善,伴有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功能核磁的改变.结论 人NSCs移植对部分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有治疗作用.
作者:栾佐;屈素清;刘卫鹏;胡晓红;尹国才;金真;龚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院外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2个月内有跌倒史的6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平衡功能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 患者由于疾病等内因致跌倒66次(57.9%),环境等外因致跌倒35次(30.75%),不明确原因13次(11.4%).平衡功能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显示,跌倒1次及2次的患者与跌到3次及以上的患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与年龄、躯体平衡及移动能力、所患慢性疾病及服药情况、外界环境及时间因素有关.
作者:赵雪平;张卫红;周策;闫桂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受试者连续做5次由坐到站,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两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坐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腓肠肌均方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站立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均方根和积分肌电(iEM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患侧、患侧与正常人对应患侧腓肠肌均方根和iEM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sEMG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
作者:李卓;谢斌;罗春;王荣丽;王宁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方法 应用专业量表对350例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及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睡眠结构紊乱、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等;女性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女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总体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睡眠结构紊乱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及其他类型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作者:孔莉;林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传统针刺手法治疗过度训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体能训练后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各项理化检测指标.结果 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率、肌力、血糖、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传统针刺手法可以加速机体平衡状态的恢复,具有抗疲劳作用.
作者:王晓燕;常志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