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卜笑松;唐久来

关键词:脑性瘫痪, 动物模型, 综述
摘要:利用不同脑瘫高危因素制备的脑瘫动物模型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与脑瘫儿童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脑瘫动物模型是进一步研究人类脑瘫的极佳工具.笔者主要综述有关模型动物和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老年人脂肪肝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老年人脂肪肝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B超检查结果,将264例老年人分为脂肪肝组87例和对照组177例,测定两组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胰岛素和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上述变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对老年人脂肪肝的预测性.结果 脂肪肝组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脂肪肝组的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脂联素对脂肪肝有预防作用,而代谢综合征则增加患脂肪肝的危险.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代谢综合征是预测脂肪肝的有效参数.

    作者:吴晓琰;陈雯洁;陆怡;施小梅;俞茂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信号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受试者连续做5次由坐到站,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两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坐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腓肠肌均方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站立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均方根和积分肌电(iEM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患侧、患侧与正常人对应患侧腓肠肌均方根和iEM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sEMG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

    作者:李卓;谢斌;罗春;王荣丽;王宁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肾动脉狭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ARAS患者6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选取36例肾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肾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外周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增高(P<0.05),年龄、脉压、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龄、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宽脉压、外周血管疾病及肾功能不全为ARAS患者的危险因素;严重的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作者:王洪叶;任艺虹;申长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抑郁症6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0例抑郁患者分为针刺调肝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针刺调肝组采用四关穴配合百会、印堂穴,在调神的基础上强调调肝理气;对照组患者取百会、印堂,意在调神.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 共有64例患者完成疗程,针刺调肝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调肝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有较重要的意义,与常规取穴配合使用可能起到更佳的疗效.

    作者:孙畅;黄东勉;曾令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脑瘫下肢矫形术比较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控辅助呼吸与静吸复合麻醉下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脑瘫下肢矫形术的特点.方法 将50例择期接受脑瘫下肢矫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I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IIA组),每组25例.TIA组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手控辅助呼吸CIIA组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吸人及静脉药维持麻醉,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CIIA组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TIA组(P<0.01),术后躁动的发生率高于TIA组(P<0.05).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强;王增春;刘海泉;洪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

    目的 复制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方法 利用传至第2代的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细胞划伤实验.分别于划伤前10 min、划伤后1、3、6、12、24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取培养上清液进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 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边缘整齐,随时间推移细胞突起逐渐向划痕区延伸,且划痕区出现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划伤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之后各时间点持续增加(P<0.05),且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 细胞形态变化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量证实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伤模型复制成功.

    作者:师忠芳;韩明;徐立新;董丽萍;袁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早期偏瘫患者肩痛的康复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 对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79例未予以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酒精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厌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厌恶治疗组予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对照组采取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厌恶治疗组患者饮酒前后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戒酒成功率.结果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组患者的戒酒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呋喃唑酮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春阳;苗国栋;蔡教璧;罗有年;梁烨;陈超;李国荣;唐立岩;宋志文;许志平;黄理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髓核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化是临床上一个重大的问题,椎间盘退化起自于椎间盘细胞以及髓核细胞外基质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的分子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人们提出用生物对策来修复和恢复退变的椎间盘,其中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是应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退变的椎间盘,恢复椎间盘组织的功能.作者就种子细胞、细胞支架和生长因子方面髓核组织工程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舟涌;李放;常玉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院外脑卒中患者跌倒原因调查

    目的 了解院外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2个月内有跌倒史的6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平衡功能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 患者由于疾病等内因致跌倒66次(57.9%),环境等外因致跌倒35次(30.75%),不明确原因13次(11.4%).平衡功能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显示,跌倒1次及2次的患者与跌到3次及以上的患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与年龄、躯体平衡及移动能力、所患慢性疾病及服药情况、外界环境及时间因素有关.

    作者:赵雪平;张卫红;周策;闫桂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

    不少脑瘫患儿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加强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测定和上肢功能评价.在治疗过程中除以降低肌张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 外,还应重视改善上肢的实际功能,促使完成有动机、有目的 的技能.

    作者:史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减重支持训练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减重支持训练(PBWST)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减重组和传统运动疗法组各30例,均给予传统的运动疗法,减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PBWST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和耐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提高,但减重组的效果优于传统运动疗法组(P<0.05),特别是耐力提高尤为显著(P<0.001).结论 PBWST可进一步提高已有步行能力的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作者:李润洁;曹春京;杨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孕17、18 d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建立动物模型,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正常分娩后,仔鼠随机分为针刺组与模型组,针刺组7~21日龄时给予针刺干预.3组分别于生后21 d取幼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白质bFGF的表达.结果 针刺组bFGF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多,染色深;对照组bFGF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少,染色浅;模型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bFGF表达增加可能是针刺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仔鼠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李晓捷;迟瑛娇;庞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引起的股骨头骨代谢变化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引起的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方法 7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四氧嘧啶耳缘静脉快速推入,建立速发型DM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在不同时期检测两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第4周时2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紊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14%;第8周时3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部分断裂、消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28%;第12周时5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断裂消失更明显,空缺骨陷窝计数高达56%,透射电镜下骨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骨细胞呈不同程度坏死,骨髓组织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增多、增大.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8、12周时血清钙含量下降,血清磷含量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1);钙磷乘积12周时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DM可引起骨质疏松,当负重时股骨头拱桥结构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微细骨折,随着DM病程的延长,细微骨折累积,软骨下骨压缩而塌陷,可能压迫骨内微血管引起缺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股骨头骨代谢的病理变化.

    作者:张开放;刘军;刘涛;闫宏伟;姚永锋;李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对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比较普通病房的153例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与卒中单元的160例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卒中单元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低于普通病房的患者,疗效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P<0.05~0.01).结论 对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63例脑瘫患儿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智力发育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363例脑瘫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查,分析智力发育迟缓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窒息和病理性黄疸与脑瘫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关系密切,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痉挛型脑瘫(P<0.01).结论 窒息、病理性黄疸是引起脑瘫患儿合并智力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脑瘫临床类型亦与是否发生智力发育迟缓有相关性.

    作者:胡继红;王跑球;张惠佳;周洪涛;王益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神经干细胞与脑梗死康复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神经干细胞(NSC),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下区是成体大脑内源性NSC存在的主要脑区.NSC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大脑受到损伤或出现某些病理性变化时会被激活,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如康复训练、丰富环境、局部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激活自身干细胞或移植干细胞(包括NSC移植和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

    作者:杨永轩;郭宗成;贾子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儿脑性瘫痪的教育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医学康复已有20余年,而教育康复刚刚起步.在本文中,笔者对脑瘫儿童教育康复的历史、目的 与特点、目标、基本原则、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做一综述.

    作者: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450 MHz微波对受照小鼠粒系造血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2450 MHz微波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 选用频率为2450 MHz、功率密度为10 mW/cm2的微波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辐照,于辐照后不同时间活杀,分别测定脾指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细胞周期和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延长,外周血白细胞数先升高后降低;微波辐照后骨髓有核细胞数呈持续性降低,而骨髓细胞GM-CFU生成能力却增强;2450 MHz 10 mW/cm2微波辐照可加速骨髓有核细胞从G1期进入G2期和S期.结论 低功率密度的2450 MHz微波短期辐照对粒系造血具有明显刺激作用,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有核细胞数减少.

    作者:程康;王海昌;任东青;陈永斌;张杰;张发科;曾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早期综合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简单康复疗法与综合康复疗法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简单康复疗法组(36例)和综合康复疗法组(42例).简单康复疗法组采用Bobath治疗;综合康复疗法组除采用Bobath治疗外,加用中药、针灸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每周对两组患者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改良Br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MBI、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综合康复疗法组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简单康复疗法组的NIHSS、MBI评分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与简单康复疗法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ADL及神经功能康复均有一定效果,但综合康复疗法的效果优于简单康复疗法.

    作者:焦伟国;朱才兴;陈利平;丁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