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栋;张云美;于亚峰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为ITP的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研究组55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MDSCs、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ARG),T细胞亚群.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中MDSCs比例、iNOS和ARG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8±0.45)%vs.(1.75±0.34)%,(0.54±0.33)mIU/mL vs.(1.02±0.13)mIU/mL,(0.32±0.19)mIU/mL vs.(0.86±0.15)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3,0.034).研究组中治疗达CR及R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s、CD4+CD25+细胞比例均高于发病时(1.65±0.36)%vs.(0.76±0.39)%,(0.95±0.63)%vs.(0.2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2).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较健康者明显下降.MDSCs、Treg细胞可能参与改变ITP患者免疫失衡状态,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作者:凌奕文;张复华;赵莹;陈焯文 刊期: 2018年第15期
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因此常被认为是免疫应答的正向促进因素,然而,近些年来新发现一种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的B细胞亚群,这群B细胞通过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TGF-β等)及细胞间接触等方式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这群B细胞称为调节性B细胞(Bregs).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Bregs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着重综述了Breg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一琼;朱光发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已成为心脏疾病的研究热点广泛受到关注.随着对核呼吸因子-1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现通过对核呼吸因子-1分子生物学特性、在线粒体中的生物合成及在心脏疾病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等相关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其可能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药物,为临床开拓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侯维娜;王瑞鹃 刊期: 2018年第15期
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疾病,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是现在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微创方法[1],主要并发症即为肾出血,严重出血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危及患者生命.术后迟发性肾出血相对即刻出血,处理时机更棘手.肾动脉栓塞自上世纪70年代用于肾癌,后渐治疗肾出血,特别是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supers elective renal artery em-bolization,SRAE)尽量保留肾功能,其较开放手术安全,效果确切,创伤小,为治疗PCNL严重肾出血的很好方式[2].我们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8年2月采用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术后迟发出现持续或间歇性大量血尿患者11例,探讨PCNL术后肾迟发性大出血时,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肾出血的时机及临床疗效.
作者:王彦;赵伟;张杨;黄辉;钟天才;何涛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主观全面评估(PG-SGA)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结肠癌围术期中的应用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行择期手术的11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主观全面评定法(PG-SGA)进行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 根据PG-SGA评分,存在营养风险41例(PG-SGA≥4分)和无营养风险(PG-SGA<4分)69例;共31例(28.18%)出现术后并发症,PG-SGA评分<4分组术后并发症为15例(21.73%),明显低于PG-SGA评分≥4组的并发症16例(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GA评分≥4组中营养支持者与未营养支持者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29.17%vs.52.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ASA分级、分化程度和PG-SGA评分是结肠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术前PG-SGA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可有效预测结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指导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作者:刘力婕;武雪亮;王玉佳;郭飞;屈明;薛军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气管插管患者眼内压(IOP)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择期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9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n=31)、鼻内组(n=32)和对照组(n=30),其中静脉组给予静脉注射0.6μg/kg右美托咪定,鼻内组给予鼻内滴入1.0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不给予右美托咪定,观察不同时间的IO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静脉组和鼻内组T1、T2、T3和T4时IO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及IOP波动中,鼻内给予1.0μg/kg右美托咪定和静脉0.6μg/kg右美托咪定效果相同,但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引起的心动过缓要少于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
作者:杜雪芳;赵阳;陈蕾;樊跃伟;郭琼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优化处理后精液孵育至授精(精子体外获能)时间对精液质量参数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方法 收集在本中心就诊的400例男性的精液,其中正常精子、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男性各10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后马上置5%CO2、37℃、95%湿度培养箱孵育,分别记录20、40、80和120 min时的精液参数.结果 弱精子症组精液在孵育20 min后,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率、PR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PR+NP%)和活动精子总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和P=0.000),正常精子组、少精子症组和畸形精子症组精液在孵育40 min后,PR%、PR精子总数、PR+NP%和活动精子总数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和P=0.000).结论 精液优化处理后的孵育时间与精液质量参数均呈负相关,优化处理后精液孵育至授精时间应控制在40 min内.
作者:梁嘉颖;郑毅春;李子涛;汪李虎;刘风华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机制,为预防控制CRAB传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2株,VITEK-2XL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检测菌株对药物的药敏情况;Carba NP试验及改良的碳青霉烯类灭活法(mCIM)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检测;PCR技术检测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外排泵AdeB、AdeJ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42株CRAB存在多药耐药情况,其中36株CRAB检出blaNDM-1、blaOXA-23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达85.7%;以PCR为金标准,mCIM与PCR方法的一致性好(Kappa=0.88),Carba NP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的灵敏度低于mCIM;39株CRAB检测到外排泵基因,检出率达92.8%;25株CRAB检测到Int1基因,检出率达59.5%.结论 临床分离CRAB的耐药机制复杂,与产生碳青霉烯酶、外排泵基因、整合子基因的大量表达都有关.
作者:闫玲;顾兵;张丽;马萍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与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实验,选择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8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QLⅡ)和对照组(LI组).QLⅡ组患者术后30 min内行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Ⅱ阻滞);LI组术毕进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和无效按压PCA次数;术后6、12、24、48 h的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QLⅡ组与LI组相比较,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和无效按压PCA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4.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降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应用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能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的消耗量,获得更长时间镇痛(术后48 h),并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作者:余高锋;金尚怡;李会仁;汪自欣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短期临床观察评价早期穿刺人工血管(GORE?AcusealTM)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应用AcusealTM早期穿刺人工血管建立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建立早期穿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均可成功完成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速度可达230 mL/min,手术成功率100%,90%患者术后2周内成功首次穿刺.术后随访3.9个月,3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9%,3个月辅助初级通畅率为84%.血清肿和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5%.感染发生率为4例次(21.1%).结论 AcusealTM早期穿刺人工血管可于术后2周内穿刺,具有减少术后肿胀手发生率等优势,而且不增加并发症及降低通畅率.
作者:黄德绪;胡波;李佛兰;尹良红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孕晚期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80例孕晚期子痫前期患者以及40例正常孕晚期妇女血清D-二聚体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而轻度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量及血清D-二聚体含量随着子痫严重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4,95%CI为0.6935~0.8802.对应的佳切割点为D-二聚体取值:893.55 mg/mL.结论 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呈正相关关系,对产后出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甄妙平;张民乐;张淑芬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371例,对一般情况、病史资料等进行调查,完成Fried衰弱量表评分,记录随访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再入院次数及死亡人数1年.结果 371例研究对象中,衰弱发生率为2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NYHA分级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1年内老年心力衰竭伴衰弱的患者发生再入院或死亡的终点事件是非衰弱患者1.54(1.02~2.31)倍(P=0.038).Fried量表中步速测试阳性患者发生再入院或死亡的终点事件增加了1.52(1.07~2.15)倍(P=0.019).结论 衰弱增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
作者:卓裕丰;段跃兴;郑栋;伍金雷;程颖;黄冰生;林桂雄;吴钰燕;冯燕玲;张鹏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尸斑的客观测量方法及其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制出测量尸斑的便携式测量仪,在家兔死亡56 h内对其尸斑明显处和缺乏处8个部位27个测量点进行吸光度检查.结果 分析死后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尸斑吸光度值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得出家兔多部位尸斑吸光度值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单元和多元回归方程.结论 所研制出的便携式尸斑测量仪为尸斑的客观测量及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马远斌;胡丙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杂合肾脏替代治疗(hybrid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HRRT)能否降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3期患者的28 d全因病死率,以及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因素.方法69例脓毒症合并AKI 3期患者随机进入观察组(n=35,入组后立即行HRRT)、对照组(n=34,出现紧急指征时开始HRRT),HRRT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模式.主要终点事件是28 d内全因病死率,次要指标包括治疗后7 d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接受了HRRT,对照组22例患者达到了紧急指征接受HRRT.28 d全因病死率比较,观察组(34.3%)略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治疗前两组间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对照组较治疗前略有下降(P>0.05).治疗7 d后两组间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2).治疗前两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两组治疗7 d后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9).预测28 d死亡事件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1)较高的体质量是患者的保护性因素[HR=0.914,95%CI:0.862~0.970,P=0.003];(2)高乳酸[HR=1.462,95%CI:1.207.1.771,P<0.001]、高SOFA评分[HR=1.291,95%CI:1.104.1.509,P=0.001]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1)杂合肾脏替代治疗未能显著降低脓毒症合并AKI 3期患者的28天病死率.(2)HRRT可降低患者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炎症因子IL-6的水平.(3)较高的体质量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而高乳酸水平、高SOFA评分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作者:李旭;阿丽娅;梁彦平;刘加明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本中心冻融胚胎移植(FET)影响临床结局的年龄界限值,并探讨高龄妇女冻融周期胚胎移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在本中心行FET的患者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找出高龄患者的年龄分界点,并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将高龄患者分为自然周期(NC)组、促排卵周期(COH)组和激素替代周期(HRT)组,根据移植胚胎类型分为胚胎移植组和囊胚移植组,分别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 38岁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急剧下降.高龄患者在冻融周期内膜准备时,NC组、COH组和HRT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明显高于胚胎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8岁是本中心高龄妇女的年龄分界点,高龄患者内膜准备方案并不影响TET临床结局,行囊胚移植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
作者:刘杰;郑洁;雷亚兰;文晓凤;夏敏;孙虹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对比105例肝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的IFITM3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资料分析预后.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观察肝癌细胞株中IFITM3的表达,选取IFITM3表达较高和较低的细胞株进行沉默和过表达,检测EMT标记物的表达,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株侵袭和转移能力.结果 IFITM3在肝癌中的高表达.IFITM3的高表达与卫星灶、包膜、血管侵袭和TNM分期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IFITM3高表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都要更低(P<0.001).在体外试验中,IFITM3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上皮细胞间质化水平正相关.结论 IFITM3可以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促进肝癌侵袭转移.
作者:闵家祺;邬林泉 刊期: 2018年第15期
小儿输尿管管腔内息肉是一类比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疾病,以往常因引起患侧上尿路梗阻导致梗阻部位以上出现积水,患侧肾功能部分下降,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才能诊断为此类疾病.结合临床表现,运用合理的检查方式,为了能早期作出诊断,以便能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漏诊,误诊,误治,减轻患儿的病痛和创伤.在2009年10月到2015年10月,共收集57个患肾,均为术前高度怀疑诊断为小儿输尿管息肉,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为小儿输尿管内息肉并导致患侧梗阻性肾积水的病例.
作者:杨金龙;周云;耿红全;林厚维;谢华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干槽症发病与拔牙方式的可能关联性及其确切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自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病例共6012例,分为锤击拔牙组2793例及涡轮机拔牙组3219例,分别实施锤击骨凿的方式拔牙或涡轮手机切割的方式拔牙,观察两组干槽症发病率的不同.统计学分析干槽症发病与年龄、性别、阻生程度、阻生类性、手术时间以及局部骨质炎症性病理改变等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结果 涡轮机组没有发现符合干槽症的病例.锤击组共出现有119例符合术后干槽症定义的病例,干槽症发病率为4.26%.干槽症发病随阻生程度加重而增高,并且在26.35岁的年龄段发病率高,达到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槽症与手术时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95.在局部骨质存在局限性骨髓炎等炎症性病理改变时,发病率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槽症发病与性别、阻生类型、冠周炎、龋蚀以及吸烟的关联性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槽症与锤击拔牙方式有关,可能是一种医源性、急性、震荡压缩性骨挫伤.
作者:许竞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明确一侧小脑发作间期低代谢的致痫区定侧价值.方法 收集2013-2015年行致痫灶切除、随访1年以上、疗效达到EngelⅠ级的癫痫患者术前PET/CT,目测法与半定量法检测小脑代谢并分析其与致痫灶的侧别关系,致痫灶定侧以手术切除病灶侧为准.结果 共入组44例患者,致痫灶对侧小脑半球代谢较同侧更低者17例(38.6%).如以一侧小脑低代谢为定侧依据,则其敏感性为38.6%.38例示致痫灶同侧大脑半球低代谢,即本研究中PET/CT的定侧价值为86.4%,另外6例示双侧大脑半球低代谢,其中3例致痫灶对侧小脑半球代谢较同侧更低.如果加上小脑的定侧,则PET/CT总致痫灶定侧价值由86.4%提高至93.2%.半定量法显示致痫灶同侧小脑半球代谢较对侧高(x>0),双侧小脑半球代谢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一侧小脑发作间期不对称性低代谢往往提示致痫灶位于对侧大脑半球.
作者:高曲文;黎振声;王欣璐;林健;郭晓绯;欧阳习;齐自娟;彭凯润;王伟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次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行IVF-ET治疗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女性,分析不同移植次数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方案、FSH、LH、E2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无差异.结果 1次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不孕年限短,治疗方案以长方案为主,2、3次组以短方案为主.1次组FSH、LH、E2值偏低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2、3次组,2次组低于3次组.3次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1次组(P<0.01).1次组A型内膜、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Ⅱ型、Ⅲ型所占百分比高于2、3次组,2次组高于3次组.结论 年龄是影响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女性IVF-ET成功的因素之一;首次IVF-ET患者倾向于长方案治疗,而2、3次IVF-ET患者则更容易采用短方案治疗;治疗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FSH、LH、E2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容受障碍.
作者:马兰;桂琦;陈静思;宋家美 刊期: 201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