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活动性中的价值

漆家高;张馨月;郭道宁;邹晓攀;邹晋梅;何瑜;周孟君

关键词: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炎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活动性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经MRI诊断的55例AS患者的101个活动期骶髂关节和31例AS患者的60个静止期骶髂关节的CDUS检查资料,对比两组骶髂关节的血流显示、血流分级、血流阻力指数(RI)、关节内血流、关节外血流、动脉血流、静脉血流、舒张期正相及反相动脉血流等血流指标,比较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活动期骶髂关节炎的价值.结果 两组间血流显示率、血流分级、静脉血流、关节内血流、RI等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两组间RI、静脉血流、血流分级三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三项指标单独诊断活动期骶髂关节炎的ROC曲线,以RI=0.625为临界值诊断的价值高,敏感度82.4%,特异性82.9%;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诊断任一指标的AUC,敏感度为91.9%,特异性82.9%.结论 CDUS可通过骶髂关节血流RI、血流分级、静脉血流等指标为AS患者骶髂关节炎活动性提供诊断依据,以RI单独诊断价值高,若联合应用三项指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孕期D-Dimer、FIB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在静脉栓塞和产后出血的运用

    目的 建立各孕期D-Dimer、FIB的参考区间,探讨D-Dimer水平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孕妇2176例,育龄非孕妇80例,静脉栓塞8例及产后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75例.按孕龄分为早孕(890例)、中孕(641例)、晚孕组(645例).采用P95表示D-Dimer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P2.5~P97.5表示FIB参考区间的上下限.通过参考区间评估8例静脉栓塞和75例产后出血的D-Dimer、FIB水平,验证本研究建立参考区间的有效性.利用ROC曲线评价及分析D-Dimer、FIB水平在产后出血的诊断效率,并确定佳cutoff值.结果 各孕期D-Dimer参考区间单侧上限分别为0.77,1.72,2.44μg/mL.各孕期FIB参考区间分别为2.79~5.38,2.85~5.77,3.02~6.02 g/L;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8例静脉栓塞的D-Dimer、FIB水平,D-Dimer均为阳性结果.D-Dimer水平为2.55μg/mL作为预测产后出血的佳cutoff值.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孕妇凝血功能参考区间,提高了凝血功能在妊娠期的应用价值;D-Dimer为2.55μg/mL对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

    作者:樊凤娇;吴秉毅;杨辉;郭跃文;吕伟标;宋睿;于新发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肝细胞癌对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中,肝癌中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癌,大多数肝细胞癌患者被发现已经是中晚期,而失去手术的机会.对于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系统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方法,如传统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但其中大多数未能显示出提高生存率的显著疗效,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肿瘤对化疗的多重耐药.本文主要综述了肝细胞癌对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康;彭贵主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尿可溶性CD163在慢性移植肾肾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尿可溶性CD163(sCD163)在慢性移植肾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损伤的肾活检标本30例和正常肾组织10例做对照,同时收集尿液标本;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即ELISA法定量检测尿液可溶性CDl63水平;用Masson染色法评估肾活检组织的间质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活检组织中CD163(标记M2型巨噬细胞)和SM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患者尿可溶性CD163水平与患者血肌酐(Cr)、活检组织中CD163和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慢性移植肾肾损伤患者尿可溶性CD16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移植肾组织中的CD163和SMA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随着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尿可溶性CD163水平和肾组织中CD163的表达逐渐增多,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也逐渐升高(P<0.05);患者尿可溶性CD163水平与移植肾组织中CD163的表达和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 CD163+的M2型巨噬细胞可以促进慢性移植肾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患者肾功能不全,尿可溶性CD163可以作为慢性移植肾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杨迷玲;徐宪伟;张果;曲青山;杨金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RECQL4基因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RECQL4基因在肺癌中表达,初步功能及其与患者临床参数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RT-qPCR和免疫组化方法,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RECQL4基因在正常肺、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组织芯片免疫染色方法定量分析97例肺癌患者RECQL4蛋白的表达.RECQL4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表达与临床参数: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生存预后间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分析,并通过更大样本数据库对结果 进行验证.采用MTS实验分析REC-QL4基因的初步功能.结果在肺癌中RECQL4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高表达状态(P<0.01);RECQL4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分期(P=0.01)和肿瘤大小(P=0.025)显著相关;RECQL4低表达患者预后显著优于高表达患者(P<0.05);而且,RECQL4表达在肺腺癌患者总生存期(P<0.001)中是一个不利因素,而在肺鳞癌中RECQL4表达对患者总生存期没有影响(P=0.24).初步功能数据发现,RECQL4基因明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是一个潜在癌基因.结论 RECQL4是一个明显的候选癌基因和肺腺癌不良预后潜在标志物.

    作者:张洁;张培先;邓磊;王以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细胞色素P450异构体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芬太尼用药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异构体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芬太尼用药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共173例,通过术前外周血PCR和测序评估CYP3A4*1G的基因分型,对比CYP3A4*1G突变(突变组)和野生型(野生组)患者其术中芬太尼用药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用于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患者自控镇痛(PCA)的初次镇痛时间和术后24 h芬太尼使用量.结果 在所有173例患者中,CYP3A4*1G变异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91,其中突变组共61例,野生组共112例.其中突变组术中使用的平均芬太尼药物总量显著低于野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62,P<0.001),突变组患者术后初次追加镇痛时间显著高于野生组(t=7.279,P<0.001),且突变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野生组(t=13.847,P<0.001),突变组在术后2、4和8 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结论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在老年直肠癌手术麻醉中与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CYP3A4*1G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患者对芬太尼镇痛反应的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礼;曾剑锋;侯本超;刘伟成;占燕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木犀草素对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对A375和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A375和B16F10细胞各分为4组:对照组、木犀草素20、40、60μmol/L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ax、Bcl-2、VEGF、p-Akt、Akt、p-mTOR和mTOR的蛋白水平;RT-PCR检测VEGF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A375和B16F10细胞增殖;而且木犀草素组的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表达降低,而Bax和Caspase-3的表达增加.此外,木犀草素组的p-Akt和p-mTOR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木犀草素能够抑制A375和B16F10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降低VEGF表达,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付银锋;康文娣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改良结膜瓣转位术(下方)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和探讨改良结膜瓣转位术(下方)和羊膜移植术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喀什地区94例(9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羊膜移植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共47例(47眼),结膜瓣转位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结膜瓣转位术(下方)共47例(47眼).结果 分别在术后1d、1周、1、3、6个月观察刺激症状(畏光流泪、疼痛、异物感)、复发率及并发症(感染、眼球运动受限、睑球粘连、巩膜溶解坏死、结膜囊肿)的发生率,完成随访94例(94眼).早期随访(术后1 d、1周)羊膜移植组患者自觉刺激症状明显比结膜瓣转位组严重,后期随访(术后1、3、6个月)羊膜移植组翼状胬肉复发率为19.15%,出现3例并发症(1例巩膜溶解坏死、2例结膜囊肿),并发症发生率为6.38%;结膜瓣转位组翼状胬肉复发率为6.38%,无并发症发生,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汉族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未出现复发病例,维族患者复发12例,出现3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位术(下方)保留了上方球结膜,为日后的其他眼科手术留下了宝贵的手术空间,操作简便,无需增加羊膜等材料,经济适用,在基层医院值得进行临床应用推广;在相同手术条件下,汉族和维族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作者:曹淑娟;姜爱新;项道满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急性心肌炎左室心肌应变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定量分析急性心肌炎左室心肌应变.方法 收集急性心肌炎患者30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西门子Aera1.5T磁共振完成心脏磁共振检查,应用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定量分析,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左室每博输出量(LVSV)、心输出量(CO);左室心肌应变参数:左室整体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纵向应变(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率(RSR)、周向应变率(CSR)、纵向应变率(LSR).结果 病例组LVEF低于正常对照组[(50.72±11.46)%vs.(59.11±4.87)%,P=0.001].病例组LVESD高于正常对照组[(63.49±23.89)mL vs.(47.38±15.41)mL,P=0.007];两组间LVEDV、LVSV、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整体RS、CS、LS低于正常对照组[RS:(29.99±10.16)%vs.(40.97±10.03)%,P<0.001;CS:(-15.39±2.86)%vs.(-19.39±2.49)%,P<0.001;LS:(-14.33±2.78)%vs.(-16.60±3.20)%,P=0.01].病例组的整体RSR、CSR、LSR低于正常对照组[RSR:(2.04±0.66)L/s vs.(3.05±1.04)L/s,P<0.001;CSR:(-0.92±0.21)L/s vs.(-1.19±0.25)L/s,P<0.001;LSR:(-0.84±0.22)L/s vs.(-1.08±0.29)L/s,P=0.002].病例组左室射血分数≥55%的整体CS、RSR、CS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S:(-17.16±1.61)%vs.(-19.39±2.49)%,P=0.003;RSR:(2.42±0.58)L/s vs.(3.05±1.04)L/s,P=0.025;CSR:(-1.00±0.10)L/s vs.(-1.19±0.25)L/s,P=0.002].结论 CMR-TT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无创的分析左室心肌应变的方法,能定量评估急性心肌炎左室心肌应变;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指标,心肌应变参数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早期受损.

    作者:陈海霞;蒋瑾;蒲红;李开朗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手术+胆道镜+中药+针灸联合应用治疗Ⅱ型肝胆管结石病

    目的 探讨多手段联合应用治疗对Ⅱ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影响.方法 把Ⅱ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成A、B、C 3个治疗组,每组30例.A组行常规手术+胆道镜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3组患者术后胆道镜次数、治疗后结石取净率、1年内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及疗效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及随访,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3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石取净率、1年内结石复发率、再手术例数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手段联合应用治疗Ⅱ型肝胆管结石病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增加治疗量,进一步观察总结.

    作者:潘孟;俞渊;李敏朋;许斌;廖轲;范芳;潘壮;朱继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MDR1基因、CD269基因在老年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DR1基因、CD269基因在老年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定量PCR法对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髓瘤患者体内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进行检查,并分析表达结果 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4例老年骨髓瘤患者血清及骨髓液样本中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体内中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出现肿瘤复发、Charlson指数(CCI)评分较高、生存时间较短的患者体内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越高的患者CCI评分≥5、生存时间越短、越易出现肿瘤复发.MDR1基因与CD269基因表达量与CCI评分呈正相关(r=0.786,P<0.001;r=0.825,P<0.001).结论 MDR1基因、CD269基因参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与存活,影响骨髓瘤疾病预后,有望成为骨髓瘤未来诊断以及治疗的潜在靶标.

    作者:姜方毅;陈桂明;瞿玉兴;夏圣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TK1、TPOAb和TgAb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检测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32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144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以及50例健康者.检测血清TK1、TPOAb及TgAb水平,比较在各组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三者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结果 甲状腺恶性结节组TK1、TPOAb和TgAb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单项检测TK1、TPOAb和TgAb的Cut-off值分别为2.65 pmol/L、28.63 IU/mL和96.12 IU/mL;TK1的特异性、诊断符合率以及曲线下面积(AUC)高于TPOAb和TgAb(P<0.05).联检阳性预期值Y的Cut-off值为0.683,在灵敏度、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和AUC上均高于各单项(P<0.05).结论 单项TK1检测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上优于TPOAb和TgAb;三者联检可提高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

    作者:程田;唐振林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神经生长因子前体蛋白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中的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周围神经组织病变.许多研究表明它发生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其受累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视锥视杆细胞等发生损伤和死亡,是终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DR已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神经生长因子前体蛋白(proNGF)能与其凋亡受体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结合,对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介导细胞凋亡.研究证实,proNGF在DR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文现就proNGF及其受体p75NTR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周琳琳;杨晓春;梅妍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全反式维甲酸通过TGF-β1/SMAD4信号通路对宫腔粘连细胞模型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宫腔粘连细胞模型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培养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ICC法鉴定细胞;用0、2.5、5、10和20 ng/mL TGF-β1诱导HESCs 48 h,qRT-PCR检测COL1A1、α-SMA的表达;以10 ng/mL TGF-β1诱导HESCs 48 h,继而0、0.1、1和10μmol/mL ATRA作用48 h,qRT-PCR、WB检测COL1A1、α-SMA、及SMAD4的表达.结果 间质细胞标记物Vimentin阳性,上皮细胞标志物CK-18阴性;与0 ng/mL TGF-β1组相比,其他组COL1A1和α-SMA的表达升高,以10 ng/mL组表达高(P<0.01);与0μmol/mL ATRA组相比,1、10μmol/mL ATRA组COL1A1、α-SMA和SMAD4的表达下降,以1μmol/mL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 TGF-β1诱导HESCs发生肌成纤维细胞样改变,构建宫腔粘连细胞模型,ATRA通过TGF-β1/SMAD4信号通路改善其纤维化.

    作者:刘丽敏;史文娟;何芳;胡海燕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艾拉莫德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影响

    目的 观察艾拉莫德(Iguratimod,T-614)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NOD小鼠)颌下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血清细胞因子IL-17、IFN-γ水平的作用,探讨艾拉莫德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周龄雌性NOD小鼠18只,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艾拉莫德1组、艾拉莫德2组;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实验第0天始,1组每只小鼠予10 mg/kg艾拉莫德灌胃治疗;2组予30 mg/kg艾拉莫德灌胃治疗;模型组和对照组每只小鼠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灌胃,每天灌胃1次,每2天测量1次小鼠进食量、饮水量、体重,直至鼠龄16周停止.16周龄时处死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ELISA测定血清中IL-17、IFN-γ水平,取颌下腺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评估各组小鼠外分泌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2组IL-17在血清中水平显著减低(P<0.01);颌下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饮水量显著减少,进食量及体重明显增加(P<0.05);与1组比较2组颌下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有减轻.结论 艾拉莫德能减轻外分泌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具有显著降低NOD小鼠血清IL-17水平,且随着剂量增加,效果更明显.艾拉莫德对模型小鼠外分泌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改善外分泌腺功能.

    作者:吴晓畅;王领;张娜;赵福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不同干预措施在高龄和(或)体弱胶质母细胞瘤中应用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 探索在新诊断的高龄和(或)体弱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何种干预措施更加合理、有效.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CBM各数据库;对纳入文章进行质量评估,数据提取后采用Stata13.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7种不同干预措施,其干预效果排序从优到差分别为:大分割放疗结合替莫唑胺治疗方案、大分割放疗和短期放疗方案、单独替莫唑胺治疗方案、大分割放疗结合贝伐单抗治疗方案、标准放疗方案、支持治疗;其中优治疗方案为大分割放疗结合替莫唑胺治疗方案.结论 本研究分析揭示:在具有较好性能状态的新诊断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大分割放疗结合替莫唑胺治疗方案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另外,在老年和(或)体弱的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选择大分割/短期放疗方案和单独替莫唑胺治疗方案更加合理.

    作者:李梅;郝术红;李金明;郭振忠;韩仟;张卫红;付爱军;朱军;陈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YY1基因对J82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YY1基因在不同表达水平下对J82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转染YY1的J82细胞设为YY1增强表达组,选用靶向YY1序列的shRNA导入J82细胞设为YY1沉默组,并设定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YY1转染效率.以MTT、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结果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增强组的YY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01),空白组YY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沉默组(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YY1增强表达组在培养24 h、48 h和72 h后的吸光度均高于空白组和YY1沉默组(P<0.05).24 h后空白组和YY1沉默组的吸光度无明显区别(P>0.05).48 h和72 h后空白组吸光度明显高于YY1沉默组(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YY1沉默组的细胞计数明显小于空白组和YY1增强组(P<0.05),空白组和YY1增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沉默YY1基因后可明显减弱J82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以YY1为靶点的RNA干扰技术有望成为针对该肿瘤的基因治疗新方法.

    作者:刘翔;耿和;吴宗林;施华娟;张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微小病变病蛋白尿产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微小病变病(MCD)临床上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足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蛋白尿产生的主要机制有因各种介质分泌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尤其是基底膜负电荷的减少,以及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表达下调,使其通透性增高,产生蛋白尿.调节性T细胞与蛋白尿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作者:严瑞红;卢宏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量表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 探寻量表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中的运用,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30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志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探视、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组予以我科室护理团队制定的围手术期介入护理量表方案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的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出院时治疗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伤口血肿的情况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量表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介入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介入护理中推广.

    作者:何婉玲;梁月娥;谭倩妍;蔡名金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5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256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hs-CRP、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左房内径(LA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酸、hs-CRP、LVEF、LAD、年龄及应用β-blocker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年龄、LVEF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尿酸是直接参与了心房的重构过程,或者只是代表了氧化应激或炎症反应过程的一个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高达;周建庆;林海燕;徐光泽;王自成;王圣杰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用病例对照研究评价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保护效力及疾病暴发原因探析

    目的 调查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并分析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力,为完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报告疫情的陕西省某县作为现场,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评估疫苗保护效力和估算疫苗接种率.结果 共搜索病例85例,年龄范围1~38岁,病例集中在7~15岁(81.2%),其中≤9岁占55.3%;有明确免疫史的34例(39.1%),0剂次23例(26.4%),免疫史不详28例(32.1%);总体疫苗保护效力为76.6%(95%CI:52.0%~88.6%),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力为75.8%(95%CI:75.8%~95%),2剂次为84.3%(95%CI:84.3%~95%),接种2剂次疫苗保护效力点估计值大于1剂次;接种1剂次流腮疫苗随年龄增大疫苗保护效力点估计值变小;接种1剂单腮疫苗保护效力点估计值(80.7%)高于1剂麻腮风疫苗(73.6%);暴发疫情的两校调查接种率分别为82.9%和76.4%,两校估算疫苗接种率74.0%.结论 首发病例未及时就医和教室学生密集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流行的客观条件,接种率较低是疾病暴发的潜在因素,1剂次流腮疫苗难以达到有效保护,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衰减也是疾病暴发的重要因素.建议考虑2剂次免疫程序,同时做好密集人群病例管理是避免疫情暴发的关键.

    作者:胡伟军;刘晓宇;王新华;张少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