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后邻椎病发生的疗效

陈俊泽;王维;徐凯;林淮;黄山东;郑小飞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腰椎, 脊柱侧凸, 退变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融合术治疗122例,A组固定融合在L5节段,B组固定融合在S1节段,节段影像学分析及Suk标准评价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情况,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2例均获得平均(16.2±0.8)个月随访;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s角、侧凸矫正率和前凸矫正率均获得明显改善,B组的前凸矫正率优于A组(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JOA腰背痛评分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无感染、螺钉断裂等不良事件;术后邻椎病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椎间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中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ICC置管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与上腔静脉入口(CAJ)的位置关系,分析其作为PICC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6月行胸部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的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结构与CAJ的位置关系。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分别为(19.446±14.4981)mm、(8.165±6.4777)mm、(11.640±7.7655)mm、(18.523±9.1217)mm,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164.119,P=0.000)。结论: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作为PICC定位点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更可靠,其中肺门角接近CAJ的投影位置。

    作者:徐志宾;施瑜;徐远;李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水平与抗原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0例临床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HBV DNA和HBsAg相关性为0.339(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s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sA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和HBeAg相关性为0.443(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e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eAg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ALT浓度对HBV DNA进行分组,当ALT>40 U/L时,HBV DNA浓度与其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HBsAg检测线性范围过小,尚不能说明HBsAg与HBV DNA的关系,HBeAg在高浓度水平时,与HBV DNA显著相关。血清中HBV DNA浓度越高,肝损伤程度(以ALT水平表示)越高。

    作者:吕敏仪;范雪娇;孙茜;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留置双J管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输尿管镜配合钬激光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161例。按照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不同分为3组:<2周组(A组)43例;2~6周组(B组)67例;>6周组(C组)51例。比较各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拔管后肾积水加重情况,观察留置双J管的佳时间。结果:C组总体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拔管后A组输尿管狭窄率为23.25%(10/43),高于B组[5.97%(4/67)]和C组[5.9%(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术后置管相关并发症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而置管时间过短则发生输尿管狭窄概率增加,观察后认为术后佳置管时间为2~6周。对于术中发现输尿管黏膜损伤严重者应适度延长双J管留置时间。

    作者:李武学;赵兴华;许长宝;王友志;吕远;芦俊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EGFR抑制剂AG1478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AG1478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宫颈癌治疗提供初步理论基础。方法:通过CCK8、Western blot、RT?qPCR、免疫荧光及TUNEL染色,检测AG1478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改变;磷酸化ERK亚细胞定位的分布及早期凋亡现象。结果:AG1478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EGFR、ERK及AKT的磷酸化活性有抑制作用同时激活凋亡信号通路;磷酸化ERK细胞核转位被阻断同时出现早期凋亡现象。结论:AG1478可以通过抑制EGFR及下游PI3K/AKT及Ras/MAPK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引起凋亡。

    作者:马聪玲;殷一萍;毛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483增加鼻咽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

    目的:探讨mir?483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不同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中mir?483表达量及照射后其表达量的变化;选取鼻咽癌细胞株CNE?1,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分别转染mir?483 mimics和阴性对照后,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ir?483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483在放疗抵抗鼻咽癌细胞株CNE?1中表达量较放疗敏感鼻咽癌细胞株CNE?2明显增加。过表达mir?483后,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结论:mir?483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颜妙虹;杜莎莎;李荣;林颉;程坦;袁亚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种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CAP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1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4种评分系统在入院24 h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入院后28 d患者生存状态为观察终点,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4种评分系统AUC相互比较,改良DECAF评分(0.777,95%CI:0.710~0.835)和DECAF评分(0.766,95%CI:0.699~0.825)评估预后的AUC明显大于CAPS评分(0.699,95% CI:0.628~0.764)和APACHEⅡ评分(0.715,95%CI:0.645~0.779)(P<0.05)。结论: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可以预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简便快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石齐芳;盛鹰;王树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无反应性全面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对引进和翻译无反应性全面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方法:采用Brislin法翻译的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并与格拉斯哥量表同时对100例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信效度的检验。结果: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2(P<0.01),分半信度为0.756(P<0.01),重测信度为0.901(P<0.01),内容效度(CVI)为0.930,效标关联效度为0.917(P<0.01),评定者间的一致性良好(ICC=0.982,P<0.01)。结论: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应用于国内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评估。

    作者:邓瑛瑛;彭娟;陈方尧;周宏珍;邱炳辉;漆松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Cys-c、Hcy和RBP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胱抑素(Cys?c)、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65例糖尿病患者依据mAlb/Cr比值分为正常尿蛋白组(NA组,n=139)、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88)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P组,n=38),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同时检测4组研究对象Urea、Crea、Cys?c、Hcy和RBP的水平。结果:糖尿病各组Cys?c、Hcy和RB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NA组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阳性率分别为9.4%、15.8%和3.5%;在MA组,阳性率分别高达84.1%、79.5%和61.4%;联合检测时,阳性率高于各个项目单独检测的阳性率;且各个项目单独检测时的灵敏度远比Urea、Crea高。糖尿病各组Cys?c、Hcy和RBP的水平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与mAlb/Cr比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Cys?c、Hcy和RBP与糖尿病肾病呈密切相关,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防治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赞鸿;张惜铃;陈义杰;郑康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容积灌注CT血管成像检测脑动脉狭窄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可重组脑容积灌注CT血管成像(VPCTA)检测脑血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3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95个血管节段的VPCTA、DSA图像被评价,比较二者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结果:DSA、VPCTA诊断中重度狭窄分别为217、225节段。VPCTA评估脑动脉狭窄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二者一致性较好(Kappa=0.918,P=0.000)。结论:VPCTA可用于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脑卒中CT检查时,可省去常规CTA用于诊断脑动脉狭窄。

    作者:龙斌;阳义;宋少辉;彭勇;蒋鸿;刘海峰;张东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自1986年由我国派专家赴WHO学习开始,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以卓大宏教授等老一辈康复学者的带领下,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中国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基层社区为基地,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全社会的参与为支持保障,以适宜康复技术为介入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终目标,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社会力量参与,已成为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新趋势[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供什么样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降钙素原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对严重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40例严重感染患者,分为好转组(n =28)和恶化组(n =12),监测治疗后第1、2、3和5天患者血清PCT、APACHEⅡ评分,计算24、48和96 h PCT?c,比较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好转组PCT和APACHEⅡ评分呈进行性下降,恶化组PCT和APACHEⅡ评分进行性升高,第5天PCT:升高显著,与好转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好转组与恶化组48 h和96 h PCT?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48 h PCT?c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887(P=0.00),19.25%作为节点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91.7%;96 h PCT?c ROC下面积为0.926(P=0.00),以30.2%作为节点值,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1.7%。结论:48和96 h PCT?c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作者:李俊岭;邓涛;吴汉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炎性因子及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用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周后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射脂多糖,48 h后取血清检测TNF?α和IL?6含量变化,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SOSC3、NF?kB基因表达量变化及检测SOSC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大鼠血清TNF?a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含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对照组。模型组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表达略高于对照组。模型组SOSC3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治疗组中SOSC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治疗组SOSC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结论:辛伐他汀可能引起肺组织SOSC3表达量升高,SOSC3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信号通路NF?κB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

    作者:徐志伟;张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激素诱导下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浆中三酰甘油代谢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激素诱导下的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浆中三酰甘油(TG)代谢特点及中药骨蚀灵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构建激素诱导下的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运用UPLC/MS分析技术,观察兔模型血浆中TG体内代谢变化特点,分析与股骨头局部组织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对比观察骨蚀灵胶囊对TG体内代谢的干预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与西药组的TG代谢在各时间节点均出现显著紊乱(P<0.01);与模型组比较,第3、5周时中药组与西药组的TG均下降(P<0.05);中药与西药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的MRI检查仅见少量高信号的关节腔积液影像及股骨头中心信号偏低,病理学显示股骨头骨坏死程度轻微,且中药组好于西药组。结论:中药骨蚀灵与西药辛伐他汀同样具有降低血脂中TG作用,这可能是中药骨蚀灵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之一;中药复方以其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强,毒副作用小而更具优势。

    作者:陈凯云;吕岫华;刘贞;刘红欣;刘伟;艾萍;于雪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常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共253例。由三个高年资医师获取与影响检出输尿管结石相关性高的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度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17个影响因素,临床症状7个,影像学特征10个,经分析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密度;骨质增生,恶心呕吐,酸胀不适;其中危险因素(有利检出):US为大小;KUB为形态、大小、位置及密度;DTS为形态及密度;IVP为形态、位置、大小及密度;IVP+DTS为位置及密度。结论:DTS联合IVP可降低结石形态、位置、密度及大小的影响,消除重叠、阴性结石及骨性结构的遮挡,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作者:何子龙;杜钢;廖昕;曾辉;婵娟;徐维敏;陈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肾小球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肾小球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在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的参与下,终导致肾小球的损伤和临床症状的产生,线粒体是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的氧化应激等损伤必然会加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进展。因此本文就肾小球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间关系做如下综述。

    作者:林云;王梦平;李翠琼;曹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抑制原位移植性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BCA?MNPS+MF)组进行实验;用药2周后解剖裸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分析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PBCA?MNPS+M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PI?PBCA?MNPS+MF组PC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作者: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邵建国;窦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结核患者血清TNF-α、IL-1、IL-10和HMGB-1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IL?10及HMGB?1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活动性结核59例,按标化治疗并评估疗效。采集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和对照外周血,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结果:初治、复治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和HMGB?1水平随化疗进行及病情好转而明显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回升(P<0.01)。治疗前,临床治愈与治疗失败患者4种炎症因子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失败患者TNF?α、IL?1和HMGB?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而IL?10却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结论:动态检测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IL?10和HMGB?1水平有助于活动性结核患者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

    作者:周安;徐巧玲;李明强;刘清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

    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形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化引起的假体匹配不良是影响假体稳定性及关节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8]。学者们根据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的性别差异,设计出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但是至今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置换疗效是否优于不分性别的标准型股骨假体尚未明确。本文对TKA中股骨远端解剖学结构的性别差异作一综述,为假体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罗旺林;刘勇;钟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29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来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1]。虽然放射治疗对CBT有一定的效果[2],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CBT的唯一有效方法[3]。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将瘤体完整地从颈动脉壁上剥离并保全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瘤体与动脉壁粘连紧密的CBT,手术单纯剥离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切除颈动脉并行血管重建[4?5]。2009-2014年我科共手术治疗29例CBT患者,均成功切除了肿瘤并保全了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建明;刘晓明;常群安;张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后修剪切缘皮下组织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尤为重要。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修剪切缘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报道如下。

    作者:李毅飞;史晓甜;张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