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ICC置管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徐志宾;施瑜;徐远;李洁

关键词:PICC, 定位点, 肋间隙, 肺门角, 肺门, 上腔静脉入口
摘要:目的:研究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与上腔静脉入口(CAJ)的位置关系,分析其作为PICC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6月行胸部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的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结构与CAJ的位置关系。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分别为(19.446±14.4981)mm、(8.165±6.4777)mm、(11.640±7.7655)mm、(18.523±9.1217)mm,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164.119,P=0.000)。结论: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作为PICC定位点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更可靠,其中肺门角接近CAJ的投影位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发作3次及以上的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经保守治疗缓解后予腹腔镜手术干预和继续随访观察,分腹腔镜手术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复发率和安全性。结果:随访半年以上,腹腔镜手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8.8%vs.77.8%P<0.05);腹腔镜组:肠粘连病理分型主要为混合型、片状粘连型及索带卡压型,随访发现:混合型复发率(66.7%,4/6例)明显高于片状粘连型(10.0%,1/10例)以及索带卡压型(6.3%,1/16例)。结论: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缓解期,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降低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手术疗效与粘连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卢新泉;刁德昌;熊文俊;刘鹏飞;李洪明;邹瞭南;万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引导下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7月对98例鼻咽癌肺转移瘤患者168个病灶行微波凝固治疗的临床疗效,经微波凝固治疗1个月后行胸部CT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的168个病灶在治疗1月行CT复查评价疗效,完全缓解50个,部分缓解44个,稳定44个,进展30个,有效率达82.1%。全部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6.7%,28.3%,13.4%。患者转移灶大直径大小及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结论:微波凝固有较好的长、短期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肺转移灶肿瘤大径、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总生存。

    作者:伍红良;刘芳贤;王文华;陈瑶;浦京京;柳正春;黄辉;赵博;李思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后修剪切缘皮下组织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尤为重要。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修剪切缘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报道如下。

    作者:李毅飞;史晓甜;张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CT影像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对26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CT影像学结果、治疗过程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男93例,女169例,258例诊断为真菌球,4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有鼻阻、流涕、头昏、头痛等。术前鼻窦CT检查中有146例提示真菌性鼻-鼻窦炎。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有27例。病理全部确诊为真菌感染,术后定期复查,配合鼻腔冲洗和激素等治疗,其中4例复发。结论:术前CT检查对诊断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鼻中隔偏曲是否影响鼻窦真菌的定植还需进一步研究;鼻窦真菌球的治疗主要依靠经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鼻腔冲洗及鼻部应用激素,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进一步结合口服激素及其他治疗方式。

    作者:张礼俊;刘垚;马玉玲;梁灼萍;黄英;姜梁;欧小毅;覃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KA/PKC介导TRPV1敏化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常见、多发的功能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为1.1%~45.0%,我国IBS(罗马Ⅱ标准)患病率为5%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IBS就诊率占消化专科门诊30%~70%[1?2]。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内脏高敏感性(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肠动力异常、脑肠互动、炎症及应激等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多种机制之间相互关联[3?4]。其中VH在IBS发生、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内脏高敏感是指内脏组织对各种伤害性或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强。IBS患者存在广泛的VH,直肠、结肠、空肠和食管均可出现高敏感性增高,并且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与IBS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正相关[5]。近的研究表明,辣素受体家族(transit vanilloid receptors ,TRPV)是一种与疼痛相关的阳离子通道,TRPV1可通过PKA/PKC途径实现敏化参与IBS发病机制。本文就PKA/PKC介导TRPV1敏化在IBS中的作用作一评述。

    作者:张涛;方健松;潘锋;黄晓燕;陈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无反应性全面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对引进和翻译无反应性全面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方法:采用Brislin法翻译的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并与格拉斯哥量表同时对100例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信效度的检验。结果: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2(P<0.01),分半信度为0.756(P<0.01),重测信度为0.901(P<0.01),内容效度(CVI)为0.930,效标关联效度为0.917(P<0.01),评定者间的一致性良好(ICC=0.982,P<0.01)。结论: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应用于国内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评估。

    作者:邓瑛瑛;彭娟;陈方尧;周宏珍;邱炳辉;漆松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种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CAP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1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4种评分系统在入院24 h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入院后28 d患者生存状态为观察终点,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4种评分系统AUC相互比较,改良DECAF评分(0.777,95%CI:0.710~0.835)和DECAF评分(0.766,95%CI:0.699~0.825)评估预后的AUC明显大于CAPS评分(0.699,95% CI:0.628~0.764)和APACHEⅡ评分(0.715,95%CI:0.645~0.779)(P<0.05)。结论: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可以预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简便快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石齐芳;盛鹰;王树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比索洛尔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未来20年,房颤的发病率估计会翻倍[1],至2030年仅欧洲每年预计新增房颤120000~215000例[2],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达33%,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达44%,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患者高达56%[3]。改善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患者快速心室率的目的[4]。β受体阻滞剂中关于比索洛尔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483增加鼻咽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

    目的:探讨mir?483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不同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中mir?483表达量及照射后其表达量的变化;选取鼻咽癌细胞株CNE?1,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分别转染mir?483 mimics和阴性对照后,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ir?483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483在放疗抵抗鼻咽癌细胞株CNE?1中表达量较放疗敏感鼻咽癌细胞株CNE?2明显增加。过表达mir?483后,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结论:mir?483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颜妙虹;杜莎莎;李荣;林颉;程坦;袁亚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uPAR及D-二聚体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及D-二聚体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2例TBI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TBI组(GCS:13~15分)、中度TBI组(GCS:9~12分)和重度TBI组(GCS:3~8分),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5.86±7.33 vs 2.79±0.69,P<0.01;3.50±2.78 vs.24±0.15,P<0.01)。重度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中度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uPAR水平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54, P<0.01);D-二聚体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8,P<0.01);血浆suPAR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3,P<0.01)。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较大,为0.854,95%CI为0.763~0.945;血浆suPAR的AUC值为0.801,95%CI为0.698~0.903。结论:TBI患者血浆suPAR和D-二聚体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并且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开颅内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对照组(C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全麻,试验组(S组)采用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观察不同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S?100β、NSE、IL?6、TNF?α水平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S组和C组血清CRP 1 d之后均显著下降,且S组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T0~T3血清S?100β、NSE水平、血清IL?6、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S组T1~T3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颅内压T1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 T3时点C组明显回升(P<0.05),且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七氟醚可抑制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吴寿和;张国强;翁灿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常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共253例。由三个高年资医师获取与影响检出输尿管结石相关性高的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度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17个影响因素,临床症状7个,影像学特征10个,经分析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密度;骨质增生,恶心呕吐,酸胀不适;其中危险因素(有利检出):US为大小;KUB为形态、大小、位置及密度;DTS为形态及密度;IVP为形态、位置、大小及密度;IVP+DTS为位置及密度。结论:DTS联合IVP可降低结石形态、位置、密度及大小的影响,消除重叠、阴性结石及骨性结构的遮挡,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作者:何子龙;杜钢;廖昕;曾辉;婵娟;徐维敏;陈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29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来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1]。虽然放射治疗对CBT有一定的效果[2],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CBT的唯一有效方法[3]。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将瘤体完整地从颈动脉壁上剥离并保全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瘤体与动脉壁粘连紧密的CBT,手术单纯剥离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切除颈动脉并行血管重建[4?5]。2009-2014年我科共手术治疗29例CBT患者,均成功切除了肿瘤并保全了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建明;刘晓明;常群安;张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镇痛药物联合镇痛效果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使用的镇痛效果,探究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镇痛方式,分析相关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普外科某手术组的PD术后患者412例,其中男262例,女15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方式,依据术后麻醉医生采用的不同镇痛药物组合自然分为4个小组:组1(n=113)地佐辛+凯纷;组2(n=88)地佐辛+舒芬太尼;组3(n=105)诺扬+凯纷;组4(n=106)舒芬太尼+凯纷。采用长海痛尺评价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辅助用药、胃管拔除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个小组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长海痛尺评分在术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评分低(P<0.05);其他时间段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用药特耐和胃管拔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特耐使用率低,胃管拔出时间早。恶心呕吐、瘙痒、腹泻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尿潴留、呼吸抑制发生。结论:通过临床观察PD术后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更好。通过观察不同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沈雪华;黄建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后邻椎病发生的疗效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下腰椎椎间减压融合术治疗122例,A组固定融合在L5节段,B组固定融合在S1节段,节段影像学分析及Suk标准评价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情况,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2例均获得平均(16.2±0.8)个月随访;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s角、侧凸矫正率和前凸矫正率均获得明显改善,B组的前凸矫正率优于A组(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JOA腰背痛评分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无感染、螺钉断裂等不良事件;术后邻椎病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椎间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中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俊泽;王维;徐凯;林淮;黄山东;郑小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收集笔者所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按通气模式进行分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再按脱机结果分为2组,以脱机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为自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呼吸机撤机的影响。结果:不同通气模式组间比较,A/C模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重新插管率、ICU滞留时间显著高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脱机成功率显著低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成功组的3种通气模式比例和脱机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脱机情况为因变量,以APACHEⅡ评分、ALB、通气模式等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进入法进行分析。APACHEⅡ评分、通气模式是脱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IMV模式和PSV模式较A/C模式在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VIDD影响更小,撤机成功率更高。SIMV模式和PSV模式对撤机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钰;徐建国;徐敏;潘娅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潜伏性结核感染在英夫利西治疗前的筛查

    目的:评估近年临床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前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筛查的重视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成人IBD住院患者中,IFX使用前LTBI筛查率、LTBI筛查方案及IFX治疗中活动性结核(TB)发生率。结果:IFX治疗前LTBI筛查率为58.3%,其中克罗恩病患者LTBI筛查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4.4% vs 10.3%,P<0.000);53.7%选择结核菌素试验联合胸部影像学作为LTBI筛查方案;IFX治疗中活动性TB发生者3例,发生率2.6%。结论:我国临床对IFX治疗前LTBI筛查的重视度亟待提高。

    作者:刘江;代倩;钟慕晓;白杨;张亚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结肠癌开腹手术患者循环应激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结肠癌开腹手术患者循环应激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于全麻诱导后接受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其中观察组30例注射罗哌卡因,对照组30例注射生理盐水,术中应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术后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对比两组麻醉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切皮2 min、术毕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4、8、12 h 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有助于降低术中维持麻醉药物剂量,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

    作者:董盛龙;朱少飞;林赛娟;王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是一种21~25个核苷酸的小RNA分子,能特异性地诱导目标基因沉默,阻断基因转录,减少相应蛋白质的产生。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某些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因此,s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此综述简述了siRNA在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朱琳;冯靖薇;胡晓彤;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结核患者血清TNF-α、IL-1、IL-10和HMGB-1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IL?10及HMGB?1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活动性结核59例,按标化治疗并评估疗效。采集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和对照外周血,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结果:初治、复治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和HMGB?1水平随化疗进行及病情好转而明显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回升(P<0.01)。治疗前,临床治愈与治疗失败患者4种炎症因子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失败患者TNF?α、IL?1和HMGB?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而IL?10却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结论:动态检测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IL?10和HMGB?1水平有助于活动性结核患者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

    作者:周安;徐巧玲;李明强;刘清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