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何子龙;杜钢;廖昕;曾辉;婵娟;徐维敏;陈卫国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 断层融合技术,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共253例。由三个高年资医师获取与影响检出输尿管结石相关性高的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度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17个影响因素,临床症状7个,影像学特征10个,经分析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密度;骨质增生,恶心呕吐,酸胀不适;其中危险因素(有利检出):US为大小;KUB为形态、大小、位置及密度;DTS为形态及密度;IVP为形态、位置、大小及密度;IVP+DTS为位置及密度。结论:DTS联合IVP可降低结石形态、位置、密度及大小的影响,消除重叠、阴性结石及骨性结构的遮挡,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发作3次及以上的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经保守治疗缓解后予腹腔镜手术干预和继续随访观察,分腹腔镜手术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复发率和安全性。结果:随访半年以上,腹腔镜手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8.8%vs.77.8%P<0.05);腹腔镜组:肠粘连病理分型主要为混合型、片状粘连型及索带卡压型,随访发现:混合型复发率(66.7%,4/6例)明显高于片状粘连型(10.0%,1/10例)以及索带卡压型(6.3%,1/16例)。结论: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缓解期,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降低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手术疗效与粘连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卢新泉;刁德昌;熊文俊;刘鹏飞;李洪明;邹瞭南;万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OVCF患者138例,分为PVP组和PKP组, PVP组68例,PKP组70例,比较二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两组间VAS评分、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在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改善、骨水泥渗透率上优于PVP组(P<0.05),但其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PVP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安全、有效地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其中PVP治疗费用低,而PKP在改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形态、减少骨水泥渗漏上有优势。

    作者:粟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镇痛药物联合镇痛效果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使用的镇痛效果,探究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镇痛方式,分析相关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普外科某手术组的PD术后患者412例,其中男262例,女15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方式,依据术后麻醉医生采用的不同镇痛药物组合自然分为4个小组:组1(n=113)地佐辛+凯纷;组2(n=88)地佐辛+舒芬太尼;组3(n=105)诺扬+凯纷;组4(n=106)舒芬太尼+凯纷。采用长海痛尺评价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辅助用药、胃管拔除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个小组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长海痛尺评分在术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评分低(P<0.05);其他时间段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用药特耐和胃管拔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特耐使用率低,胃管拔出时间早。恶心呕吐、瘙痒、腹泻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尿潴留、呼吸抑制发生。结论:通过临床观察PD术后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更好。通过观察不同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沈雪华;黄建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29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来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1]。虽然放射治疗对CBT有一定的效果[2],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CBT的唯一有效方法[3]。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将瘤体完整地从颈动脉壁上剥离并保全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瘤体与动脉壁粘连紧密的CBT,手术单纯剥离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切除颈动脉并行血管重建[4?5]。2009-2014年我科共手术治疗29例CBT患者,均成功切除了肿瘤并保全了颈动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建明;刘晓明;常群安;张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炎性因子及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用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周后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射脂多糖,48 h后取血清检测TNF?α和IL?6含量变化,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SOSC3、NF?kB基因表达量变化及检测SOSC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大鼠血清TNF?a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含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对照组。模型组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表达略高于对照组。模型组SOSC3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治疗组中SOSC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治疗组SOSC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结论:辛伐他汀可能引起肺组织SOSC3表达量升高,SOSC3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信号通路NF?κB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

    作者:徐志伟;张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收集笔者所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按通气模式进行分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再按脱机结果分为2组,以脱机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为自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呼吸机撤机的影响。结果:不同通气模式组间比较,A/C模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重新插管率、ICU滞留时间显著高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脱机成功率显著低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成功组的3种通气模式比例和脱机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脱机情况为因变量,以APACHEⅡ评分、ALB、通气模式等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进入法进行分析。APACHEⅡ评分、通气模式是脱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IMV模式和PSV模式较A/C模式在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VIDD影响更小,撤机成功率更高。SIMV模式和PSV模式对撤机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钰;徐建国;徐敏;潘娅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优化处理技术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形态和DNA碎片指数的影响

    目的:确定优化处理技术对畸形精子症和不明原因不育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和DNA碎片指数(DFI)的影响。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0例男性及孕产妇家属,根据生育史和精液分析结果,分为正常生育组、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对其精液进行直接上游法和非连续密度梯度法优化处理,并分析其精子形态和DFI。结果:优化处理前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精子头部、颈部畸形率和DFI均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P<0.01);优化处理后正常生育组、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的精子畸形率和DFI均显著低于处理前(P<0.01),经非连续密度梯度法处理的精子畸形率和DFI低(P<0.01)。结论:相对于直接上游法,非连续密度梯度法更有利于筛选形态正常和DNA完整性高的精子。

    作者:郑毅春;徐丽清;梁嘉颖;唐婷;汪李虎;刘风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集束化管理在高血压肾损害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护理对高血压肾损害血压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09年01月至2016年1月份确诊的高血压肾损害85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决定分组,按照1:1分为集束化护理干预组(A组)与对照组(B组)。A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B组予以普通护理。随访1年观察患者血压、脉压差、24 h尿蛋白以及血肌酐变化。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血肌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集束化护理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肾功能。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压、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作者:谢剑芬;萧伟懿;吴小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引导下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7月对98例鼻咽癌肺转移瘤患者168个病灶行微波凝固治疗的临床疗效,经微波凝固治疗1个月后行胸部CT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的168个病灶在治疗1月行CT复查评价疗效,完全缓解50个,部分缓解44个,稳定44个,进展30个,有效率达82.1%。全部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6.7%,28.3%,13.4%。患者转移灶大直径大小及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结论:微波凝固有较好的长、短期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肺转移灶肿瘤大径、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总生存。

    作者:伍红良;刘芳贤;王文华;陈瑶;浦京京;柳正春;黄辉;赵博;李思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种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CAP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1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4种评分系统在入院24 h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入院后28 d患者生存状态为观察终点,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4种评分系统AUC相互比较,改良DECAF评分(0.777,95%CI:0.710~0.835)和DECAF评分(0.766,95%CI:0.699~0.825)评估预后的AUC明显大于CAPS评分(0.699,95% CI:0.628~0.764)和APACHEⅡ评分(0.715,95%CI:0.645~0.779)(P<0.05)。结论:改良DECAF评分、DECAF评分可以预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简便快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石齐芳;盛鹰;王树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后修剪切缘皮下组织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尤为重要。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修剪切缘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报道如下。

    作者:李毅飞;史晓甜;张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留置双J管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输尿管镜配合钬激光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161例。按照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不同分为3组:<2周组(A组)43例;2~6周组(B组)67例;>6周组(C组)51例。比较各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拔管后肾积水加重情况,观察留置双J管的佳时间。结果:C组总体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拔管后A组输尿管狭窄率为23.25%(10/43),高于B组[5.97%(4/67)]和C组[5.9%(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术后置管相关并发症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而置管时间过短则发生输尿管狭窄概率增加,观察后认为术后佳置管时间为2~6周。对于术中发现输尿管黏膜损伤严重者应适度延长双J管留置时间。

    作者:李武学;赵兴华;许长宝;王友志;吕远;芦俊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开颅内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对照组(C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全麻,试验组(S组)采用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观察不同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S?100β、NSE、IL?6、TNF?α水平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S组和C组血清CRP 1 d之后均显著下降,且S组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T0~T3血清S?100β、NSE水平、血清IL?6、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S组T1~T3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颅内压T1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 T3时点C组明显回升(P<0.05),且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七氟醚可抑制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吴寿和;张国强;翁灿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无反应性全面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对引进和翻译无反应性全面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方法:采用Brislin法翻译的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并与格拉斯哥量表同时对100例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信效度的检验。结果: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2(P<0.01),分半信度为0.756(P<0.01),重测信度为0.901(P<0.01),内容效度(CVI)为0.930,效标关联效度为0.917(P<0.01),评定者间的一致性良好(ICC=0.982,P<0.01)。结论: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应用于国内神经重症成年患者的意识评估。

    作者:邓瑛瑛;彭娟;陈方尧;周宏珍;邱炳辉;漆松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自1986年由我国派专家赴WHO学习开始,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以卓大宏教授等老一辈康复学者的带领下,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中国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基层社区为基地,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全社会的参与为支持保障,以适宜康复技术为介入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终目标,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社会力量参与,已成为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新趋势[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供什么样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奈达铂加氟尿嘧啶同期放疗与顺铂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奈达铂加氟尿嘧啶同期放疗(NF组)对比顺铂同期放疗(DDP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局部晚期(Ⅲ和ⅣB期)鼻咽癌患者分为两组:NF组222例和DDP组165例。评价两组不良反应、5年无进展生存(PFS)和5年总生存(OS)。结果:NF组和DDP组5年的PFS分别为85.13%和82.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NF组和DDP组的5年OS分别为85.58%和82.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NF组发生口腔黏膜炎的比例低于DDP组(Z=3.6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奈达铂加氟尿嘧啶同期放疗跟顺铂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有相近的疗效,不良反应轻。

    作者:马雄辉;王晓慧;修良昌;夏云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CT影像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对26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CT影像学结果、治疗过程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男93例,女169例,258例诊断为真菌球,4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有鼻阻、流涕、头昏、头痛等。术前鼻窦CT检查中有146例提示真菌性鼻-鼻窦炎。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有27例。病理全部确诊为真菌感染,术后定期复查,配合鼻腔冲洗和激素等治疗,其中4例复发。结论:术前CT检查对诊断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鼻中隔偏曲是否影响鼻窦真菌的定植还需进一步研究;鼻窦真菌球的治疗主要依靠经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鼻腔冲洗及鼻部应用激素,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进一步结合口服激素及其他治疗方式。

    作者:张礼俊;刘垚;马玉玲;梁灼萍;黄英;姜梁;欧小毅;覃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药物成瘾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药物成瘾是以失去控制地服用某种成瘾药物为特征的并伴有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受损的慢性、复发性疾病。近年来药物成瘾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成瘾性药物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药物成瘾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靶点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简要总结药物成瘾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药物成瘾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的分子基础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治疗。

    作者:陈身健;刘志强;徐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术眼的视力、眼压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5例(17眼)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术后6个月,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眼视力无改变,1眼视力从眼前指数降到眼前手动。治疗前眼压与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5、10.26、9.73、10.77,P<0.01)。所有病例均无术中及术后眼内大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消退虹膜及前房角的新生血管,为小梁切除术提供有利的条件。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稳定可靠的疗效。

    作者:周哲;胡佳丽;葛茸茸;沈奕伶;徐巍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

    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形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化引起的假体匹配不良是影响假体稳定性及关节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8]。学者们根据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的性别差异,设计出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但是至今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置换疗效是否优于不分性别的标准型股骨假体尚未明确。本文对TKA中股骨远端解剖学结构的性别差异作一综述,为假体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罗旺林;刘勇;钟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