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麦散结胶囊联合甲巯咪唑对甲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罗宏丽;冯碧敏;肖顺林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 参麦散结胶囊, 甲巯咪唑, 左甲状腺素, 肝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散结胶囊联合甲巯咪唑对甲亢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麦散结胶囊组(0.48 g/kg)、甲巯咪唑组(12 mg/kg)和联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每日灌胃给予L-甲状腺素(800μg/kg)和相应的药物。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甲状腺和肝脏功能指标,以及肝组织SOD、GSH?Px、MDA水平和肝脏病理变化。结果:参麦散结胶囊、甲巯咪唑组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显著降低甲亢模型大鼠血清T3、T4、FT3、FT4、ALT、AST、ALP、TBIL及肝组织MD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TSH、肝组织SOD和GSH?Px活性,并能改善肝脏病理学改变;并且二者联合应用的作用较单用更显著。但TRAb水平各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参麦散结胶囊联合甲巯咪唑对L-甲状腺素诱发的甲亢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成瘾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药物成瘾是以失去控制地服用某种成瘾药物为特征的并伴有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受损的慢性、复发性疾病。近年来药物成瘾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成瘾性药物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药物成瘾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靶点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简要总结药物成瘾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药物成瘾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的分子基础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治疗。

    作者:陈身健;刘志强;徐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化疗药物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目的:利用CCK8法研究不同的化疗药物对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提取T细胞,制作成CD19?CAR?T细胞。将不同浓度化疗药物与CD19?CAR?T细胞共培养24,48,72 h和(或)96 h后,计算抑制率。结果:(1)氟达拉滨(Fludarabine, FDR)及马磷酰胺(Mafosfamide,MFA)对CD19?CAR?T细胞的抑制率随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 <0.05);(2)白舒非(Busulfan,BU)对CD19?CAR?T细胞在体外无抑制作用(P>0.05);(3)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对CD19?CAR?T细胞在体外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体外MFA及FDR对CD19?CAR?T细胞有抑制作用。CTX在体外无活性。

    作者:伊文芳;杨默;彭智勇;何岳林;刘华颖;李春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激素诱导下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浆中三酰甘油代谢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激素诱导下的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浆中三酰甘油(TG)代谢特点及中药骨蚀灵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构建激素诱导下的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运用UPLC/MS分析技术,观察兔模型血浆中TG体内代谢变化特点,分析与股骨头局部组织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对比观察骨蚀灵胶囊对TG体内代谢的干预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与西药组的TG代谢在各时间节点均出现显著紊乱(P<0.01);与模型组比较,第3、5周时中药组与西药组的TG均下降(P<0.05);中药与西药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的MRI检查仅见少量高信号的关节腔积液影像及股骨头中心信号偏低,病理学显示股骨头骨坏死程度轻微,且中药组好于西药组。结论:中药骨蚀灵与西药辛伐他汀同样具有降低血脂中TG作用,这可能是中药骨蚀灵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之一;中药复方以其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强,毒副作用小而更具优势。

    作者:陈凯云;吕岫华;刘贞;刘红欣;刘伟;艾萍;于雪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后修剪切缘皮下组织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尤为重要。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修剪切缘皮下组织,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报道如下。

    作者:李毅飞;史晓甜;张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自1986年由我国派专家赴WHO学习开始,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以卓大宏教授等老一辈康复学者的带领下,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中国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基层社区为基地,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全社会的参与为支持保障,以适宜康复技术为介入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终目标,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社会力量参与,已成为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新趋势[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供什么样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在孤立肾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术在孤立肾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0例孤立肾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运用测压吸引鞘连接平台行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管软镜吸引取石术,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5.2±14.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4.7±1.4)d,输尿管软镜吸引术手术成功率为97.5%,术中碎石成功率为97.4%,术后4周复查时无石率为87.5%,术后12周复查时无石率为92.5%。术中1例患者由于角度原因、铸型结石等原因未能成功取石或碎石,术后结合体外碎石治疗,术后4周复查无明显结石残留;术后共2例(5%)出现相关并发症,为常见者为发热2例(5%)。发热患者经过抗生素、激素及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术用于治疗孤立肾上尿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其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无石率高、并发症低,是孤立肾上尿路结石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黄建荣;宋乐明;邓小林;钟久庆;刘泰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收集笔者所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按通气模式进行分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再按脱机结果分为2组,以脱机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为自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呼吸机撤机的影响。结果:不同通气模式组间比较,A/C模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重新插管率、ICU滞留时间显著高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脱机成功率显著低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成功组的3种通气模式比例和脱机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脱机情况为因变量,以APACHEⅡ评分、ALB、通气模式等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进入法进行分析。APACHEⅡ评分、通气模式是脱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IMV模式和PSV模式较A/C模式在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VIDD影响更小,撤机成功率更高。SIMV模式和PSV模式对撤机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钰;徐建国;徐敏;潘娅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比索洛尔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未来20年,房颤的发病率估计会翻倍[1],至2030年仅欧洲每年预计新增房颤120000~215000例[2],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达33%,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达44%,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患者高达56%[3]。改善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患者快速心室率的目的[4]。β受体阻滞剂中关于比索洛尔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CT影像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对26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CT影像学结果、治疗过程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男93例,女169例,258例诊断为真菌球,4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有鼻阻、流涕、头昏、头痛等。术前鼻窦CT检查中有146例提示真菌性鼻-鼻窦炎。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有27例。病理全部确诊为真菌感染,术后定期复查,配合鼻腔冲洗和激素等治疗,其中4例复发。结论:术前CT检查对诊断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鼻中隔偏曲是否影响鼻窦真菌的定植还需进一步研究;鼻窦真菌球的治疗主要依靠经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鼻腔冲洗及鼻部应用激素,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进一步结合口服激素及其他治疗方式。

    作者:张礼俊;刘垚;马玉玲;梁灼萍;黄英;姜梁;欧小毅;覃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KA/PKC介导TRPV1敏化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常见、多发的功能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为1.1%~45.0%,我国IBS(罗马Ⅱ标准)患病率为5%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IBS就诊率占消化专科门诊30%~70%[1?2]。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内脏高敏感性(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肠动力异常、脑肠互动、炎症及应激等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多种机制之间相互关联[3?4]。其中VH在IBS发生、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内脏高敏感是指内脏组织对各种伤害性或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强。IBS患者存在广泛的VH,直肠、结肠、空肠和食管均可出现高敏感性增高,并且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与IBS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正相关[5]。近的研究表明,辣素受体家族(transit vanilloid receptors ,TRPV)是一种与疼痛相关的阳离子通道,TRPV1可通过PKA/PKC途径实现敏化参与IBS发病机制。本文就PKA/PKC介导TRPV1敏化在IBS中的作用作一评述。

    作者:张涛;方健松;潘锋;黄晓燕;陈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抑制原位移植性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BCA?MNPS+MF)组进行实验;用药2周后解剖裸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分析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PBCA?MNPS+M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PI?PBCA?MNPS+MF组PC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作者: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邵建国;窦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开颅内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对照组(C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全麻,试验组(S组)采用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观察不同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S?100β、NSE、IL?6、TNF?α水平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S组和C组血清CRP 1 d之后均显著下降,且S组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T0~T3血清S?100β、NSE水平、血清IL?6、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S组T1~T3明显低于C组(P<0.05)。S组和C组颅内压T1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 T3时点C组明显回升(P<0.05),且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七氟醚可抑制急性颅内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吴寿和;张国强;翁灿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hiari畸形合并脑积水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脑积水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6例Chiari畸形合并脑积水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腰椎穿刺测压、眼底检查综合分析后分别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枕下减压术。结果:1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症状9例改善,1例稳定,1例加重。25例行枕下减压术,临床症状22例改善,2例稳定,1例加重。结论:Chiari畸形合并脑积水的治疗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枕下减压术,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测压结果、眼底检查是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式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历;宋来君;郭付有;汪刚;李天豪;胡岩;曹玉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硫酸吲哚酚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酸吲哚酚(I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DCs)的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IS在动脉粥样硬化(AS)免疫炎症反应中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rhGM?CSF和rhIL?4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DCs,随机分为PBS组、LPS组(1μg/mL)、IS.1组(30μmol/L)、IS.2组(300μmol/L)、IS.3组(600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DCs表型和吞噬功能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m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不同浓度IS作用于mDCs后,显著上调mDCs表面标志CD80、CD83、CD86、MHC II的表达,降低细胞吞噬功能并促进细胞因子IL?12p70的分泌(P<0.05);形态学上看,LPS组和IS.2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胞体表面有形态不一的突起。比较得出IS为300μmol/L时为适宜的刺激浓度。结论:硫酸吲哚酚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这可能是硫酸吲哚酚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过程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栩;吴奕章;傅强;严全能;梁欣伟;李志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肾小球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肾小球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在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的参与下,终导致肾小球的损伤和临床症状的产生,线粒体是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的氧化应激等损伤必然会加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进展。因此本文就肾小球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间关系做如下综述。

    作者:林云;王梦平;李翠琼;曹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超声研究

    目的:探讨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的有价值的超声指标。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连续前瞻性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除外肺动脉高压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获知情同意,完善基本资料的收集,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组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面积、右心室基底部横径、右心室中间部横径、右心室流出道远端内径、主肺动脉内径、Tei指数、三尖瓣E/A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游离壁厚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右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减速时间(DT)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i指数、右心腔径大小及主肺动脉内径有望成为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的有价值的超声指标。

    作者:朱玉菡;江其敏;沈晓旭;郭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抑郁、焦虑状态与退变性下腰痛术后疗效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焦虑状态与退变性下腰痛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CNKI、VIP和WanFang 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6年4月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软件Stata11.0分析纳入的文献,并对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终有14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抑郁组、焦虑组跟正常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相比:SMD=0.629,95%CI 0.482~0.775, P<0.01;与正常组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相比:MD=1.585,95%CI 1.263~1.906,P<0.01。进行亚组分析,探索文献异质性来源可能为发表地区不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稳健。结论: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退变性下腰痛患者术后疗效较正常心理状态的患者差,疼痛程度更大,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的发生率高。因此,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应开展术前心理评估,以排除抑郁、焦虑状态等不良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腰椎手术失败率的意义。

    作者:钟远鸣;梁梓扬;莫日养;许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炎性因子及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用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周后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射脂多糖,48 h后取血清检测TNF?α和IL?6含量变化,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SOSC3、NF?kB基因表达量变化及检测SOSC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大鼠血清TNF?a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含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对照组。模型组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表达略高于对照组。模型组SOSC3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治疗组中SOSC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治疗组SOSC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结论:辛伐他汀可能引起肺组织SOSC3表达量升高,SOSC3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信号通路NF?κB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

    作者:徐志伟;张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河北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7血清表达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表达水平及基因IL?17?197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22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病例组,以8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检测技术,定量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BV DNA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17表达水平;采用贝克曼SNP分析仪,检测IL?17?197A/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各实验组IL?17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1,r2=0.61,P<0.0001)。L?17?197A/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各组中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 P<0.0001)。GG基因型在自限性感染组中分布频率高(78.41%),而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组中分布频率低(19.05%)。AA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分布频率高(67.72%)。结论:IL?17?197A/G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是河北汉族人群中HBV易感的宿主基因。

    作者:何培元;侯志平;王春青;尹春英;王艳玲;李炳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uPAR及D-二聚体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及D-二聚体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2例TBI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TBI组(GCS:13~15分)、中度TBI组(GCS:9~12分)和重度TBI组(GCS:3~8分),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5.86±7.33 vs 2.79±0.69,P<0.01;3.50±2.78 vs.24±0.15,P<0.01)。重度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中度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uPAR水平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54, P<0.01);D-二聚体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8,P<0.01);血浆suPAR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3,P<0.01)。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较大,为0.854,95%CI为0.763~0.945;血浆suPAR的AUC值为0.801,95%CI为0.698~0.903。结论:TBI患者血浆suPAR和D-二聚体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并且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