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节段脊柱结核椎间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融合术的对比分析

车晓明;陈华;仇志学;孔占平;吴雪花

关键词:单节段脊柱结核, 椎间融合术, 颗粒植骨, 髂骨块植骨
摘要:目的 对比后路椎间自体颗粒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融合效果.方法 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35例,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其中颗粒植骨16例,髂骨块植骨19例,按JOA、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后凸畸形Cobb角、融合时间对其融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椎间植骨均融合良好,未发现螺钉失效及植骨块脱入椎管.(1)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颗粒植骨少于髂骨块植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矫正后凸畸形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段对比Cobb角度丢失,颗粒植骨组大于髂骨块植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融合方式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融合时间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颗粒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块组,但颗粒植骨随访中更容易丢失Coob角度,两种植骨方式在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中均是有效的植骨方式,除严重脊柱失稳、年龄较大,骨质疏松患者外均可采取颗粒植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im-3及CD4+、CD8+的表达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sfamily-3,Tim-3)及CD4+、CD8+的表达.方法 51例CHD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4例,2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CHD者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在起病入科时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检测Tim-3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Tim-3浓度降低,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浓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CD4+比例升高,CD8+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起病时外周血Tim-3浓度降低,CD4+比例升高,CD8+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而且病情越重数值变化越大.

    作者:王莹;康秀文;骆继业;尹德录;李小民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精液优选对精子DNA碎片的影响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评估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上游法改善精子DNA碎片(sperm DNA fragmentation)的效率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120份处理前后的精液,用精子染色质扩散法检测精子DNA碎片,评估其对100个新鲜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优选后,男性不育组精子DNA碎片率(SDFI)由22.75(14.44,30.25)降至11.5(5.60,22.79),对照组则由20.86(15.00,26.81)降至7.5(3.63,15.44);妊娠组精子DNA碎片明显低于非妊娠组,ROC曲线下面积是0.667;高水平组(DFI≥20%)的妊娠率和出生率低于低水平组(DFI<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上游法可减少精子DNA碎片;优选后DNA碎片对IVF-ET妊娠结局具有预测价值,一旦超过阈值,虽可正常受精,但妊娠率和出生率下降.

    作者:冯娜;陈欣洁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1],其患病率为6%~8%[2].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3-4].A型肉毒毒素(BTX-A)用于NP的研究和治疗也日益得到关注[5-6].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利用BTX-A注射方法治疗NP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爱霞;吴德云;高宗恩;刘迎春;张立功;陈晓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单节段脊柱结核椎间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融合术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后路椎间自体颗粒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融合效果.方法 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35例,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其中颗粒植骨16例,髂骨块植骨19例,按JOA、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后凸畸形Cobb角、融合时间对其融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椎间植骨均融合良好,未发现螺钉失效及植骨块脱入椎管.(1)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颗粒植骨少于髂骨块植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矫正后凸畸形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段对比Cobb角度丢失,颗粒植骨组大于髂骨块植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融合方式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融合时间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颗粒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块组,但颗粒植骨随访中更容易丢失Coob角度,两种植骨方式在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中均是有效的植骨方式,除严重脊柱失稳、年龄较大,骨质疏松患者外均可采取颗粒植骨.

    作者:车晓明;陈华;仇志学;孔占平;吴雪花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抽象颜色偏好差异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与正常成人的颜色偏好差异.方法 采用对偶比较法对1951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和1005例正常成人进行抽象颜色偏好试验研究.结果 (1)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颜色偏好顺序依次为蓝(4.72分)、绿(4.67分)、红(4.52分)、黄(4.46分)、橙(4.38分)、紫(3.92分)、灰(3.56分)、白(3.43分)、黑(2.96分).(2)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成人在紫色(Z=2.934,P=0.003)、黑色(Z=3.730,P=0.000)、橙色(Z=-2.113,P=0.035)、黄色(Z=-2.093,P=0.036)、白色(Z=-2.499,P=0.012)、灰色(Z=-3.204,P=0.001)的偏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患者在黑色(χ2=22.409,P<0.001)、灰色(χ2=134.086,P<0.001)的偏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偏好蓝色,心境障碍患者偏好红色,神经症患者偏好绿色.结论 (1)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颜色偏好与正常成人不同;(2)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颜色偏好存在差异.

    作者:程雪;蒋国庆;谭小林;杨辉;符巍;史战明;袁刚;聂文燕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联合应用放射性核素89SrCl2与云克治疗肿瘤骨转移疗效

    目的 探讨单用或联合应用放射性核素89SrCl2与云克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恶性肿瘤伴骨转移患者4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放射性核素89SrCl2治疗组111例、云克治疗组130例和联合治疗组16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癌痛缓解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单用89SrCl2或云克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癌痛和骨转移缓解效果明显改善,其有效率分别是91.25%和98.75%;出现疼痛闪耀(11.7%)、白细胞(10.8%)和血小板减少(6.3%)比例降低.单独应用89SrCl2或云克治疗组患者的癌痛、骨转移缓解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放射性核素89SrCl2与云克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和缓解肿瘤骨转移.

    作者:黄宇;荆忍;潘灵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联合EBNA和Bamh1-W的实时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在鼻咽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EB病毒EBNA基因设计引物的实时PCR在EB病毒DNA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联合常用方法(Bamh1-W片段)检测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两种方法对234例血液标本(包括66例鼻咽癌患者标本)进行EB病毒DNA定量检测,每例样本对细胞内及细胞外分别测定,比较两种方法以及联合检测在各组中的阳性率,观察EBNA法联合Bamh1-W法在鼻咽癌患者中对EB病毒检出率有无提高,方法学的验证采用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 EBNA法的阳性率(所有样本53.42%,鼻咽癌样本51.52%)低于Bamh1-W法(所有样本69.23%,鼻咽癌样本71.21%),但联合两种方法检测可提高阳性率(所有样本70.94%,鼻咽癌样本72.73%)且在鼻咽癌患者中得到了更大的提高,EBNA法与Bamh1-W法检测标本的相关性R2为0.577,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鼻咽癌样本中R2为0.828,相关性较好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EBNA法和Bamh1-W法检测EB病毒DNA可提高阳性率且在鼻咽癌患者的检测中阳性率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对EB病毒DNA定量和鼻咽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晖;魏修奇;杨坤禹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艾司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救治心室电风暴6例

    心室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2次,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紧急电转复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另外,还有临床常见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ICD)电风暴:特指植入ICD的患者,在24 h内出现≥ 3次需ICD干预的非连续性室速/室颤(间隔≥ 5 min),其中ICD干预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低能量和高能量电击[2].电风暴处理不当常危及生命,是心血管内科中的急危重症.本文就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6例电风暴病例的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董丹红;李琳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S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30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植入支架数量及支架长度、心肌桥及分叉病变发生率高于无ISR组(P<0.05);ISR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ISR组(2.58±0.52 vs.2.98±0.48,P<0.001).ISR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于非ISR组(P<0.05).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拜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与ISR呈负相关(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大直径支架、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是ISR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蔡振东;胡凯;刘宗军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急性胰腺炎累及桥隔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讨急性胰腺炎(AP)时肾周间隙内桥隔(BSPS)受累的CT表现及其与胰腺外炎症CT(EPIC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6例行全腹CT扫描的AP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研究双侧BSPS的改变,并记录相应AP患者的EPICT的分值.结果 (1)39例患者的EPICT评分的分值为0~3,67例为4~7分.所有患者均有一侧和/或两侧BSPS受累.左侧BSPS增厚102例,BSPS积液47例;右侧BSPS增厚98例,BSPS积液38例;(2)BSPS增厚表现为走行紊乱的呈稍高密度的条索影,其边缘模糊;BSPS积液表现为与增厚的BSPS走行相一致的边缘模糊的液性密度影;(3)急性胰腺炎所致的BSPS改变与其EPICT评分呈现相关性(r=0.703,P<0.01).结论 CT可充分显示急性胰腺炎侵犯BSPS的情况;其表现可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严重程度.

    作者:涂颖珊;王倩倩;王雅琴;杨春波;董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现代胸外科手术的麻醉中,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然而在临床中,这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法往往会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发生.在OLV过程中,患者开胸侧的肺脏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处于完全萎陷状态,造成肺内血管收缩,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同时,低通气状态也会造成肺部细胞发生缺氧性损伤.不仅如此,在OLV结束后,缺氧组织在得到恢复血供后会进一步加剧细胞的损伤,炎性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和中性粒细胞因子在这个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肺部缺血和缺氧还可能会造成肺泡Ⅱ型细胞损伤,从而造成肺部水肿和损伤.

    作者:龚拯;栗俊;李雷;钟玉玲;黄爱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125a-5p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iR-125a-5p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NF-κB/p65、Bcl2、Caspase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84例DLBCL病例,以同期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其miR-125a-5p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Bcl2、Caspase3、Ki-67蛋白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DLBCL样本中miR-125a-5p表达量上调,其表达量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4.99±8.22)倍(P=0.002);miR-125a-5p在DLBCL中的上调与Hans分型non-GCB亚型存在相关性(P=0.027);miR-125a-5p在DLBCL中的上调表达与NF-κB/p65、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值分别为0.031、0.030、0.022);在DLBCL中Hans分型non-GCB亚型与NF-κB/p65蛋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125a-5p的高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有关(P=0.038);多因素Cox分析显示,miR-125a-5p的高表达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 miR-125a-5p可能对DLBCL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在DLBCL中miR-125a-5p上调作用可能影响NF-κB/p65的活化,尤其在Hans分型non-GCB亚型作用明显;在DLBCL中miR-125a-5p的上调可能通过凋亡途径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miR-125a-5p的高表达可能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濮珍红;杨文秀;韩莹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丹参酮ⅡA对放射性内耳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索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豚鼠放射性内耳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豚鼠(40耳)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照射组(RT组)、照射及药物处理组(RT+D组)及单纯药物组(D组),在放射线照射前2 d开始对RT+D组及D组豚鼠进行丹参酮ⅡA处理,连续腹腔注射7 d,而对Con-trol组及RT组豚鼠在相应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放射线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点[照射前或丹参酮处理前(d0)、照射完毕第7天(d7)以及第8周(d8w)]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等听力学检测,并在后一次听力学检测完毕后处死实验动物并进行耳蜗组织学检查.结果 放射线照射后RT组(F=1134.064,P<0.001)及RT+D组(F=664.185,P<0.001)DPOAE幅值均有显著下降,但RT+D组DPOAE幅值下降幅度较RT组小(P<0.001),RT组(F=12.228,P=0.002<0.05)豚鼠ABR阈值有显著上升,而RT+D组(F=2.867,P=0.102>0.05)豚鼠ABR阈值在放射线照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发现RT+D组豚鼠Corti器毛细胞、血管纹及螺旋神经节细胞损害程度较RT组轻.结论 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豚鼠放射性内耳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谭佩欣;杜莎莎;任陈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前列地尔和他汀类药物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己成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措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死亡风险高,预后差,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干预罪犯血管,患者临床获益大,但介入治疗中造影剂的应用使造影剂相关并发症随之增多,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CIN不仅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及住院期间病死率,还与远期不良事件(死亡、卒中、透析、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相关,影响PCI手术的近、远期效果.目前CIN只能通过透析治疗且预后差.CIN重在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应用等渗或低渗造影剂、减少造影剂用量以及水化治疗.研究[1-2]证实他汀类药物对CIN有预防作用.前列地尔可通过扩血管、抗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CIN[3].本研究通过对NST-ACS患者CAG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肌酐、尿素、Ccr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应用前列地尔对CIN的预防作用,旨在为CIN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沈桂彬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系统化呼吸训练在开胸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系统化呼吸训练在开胸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干预组165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系统化呼吸训练的方法,具体包括:系统的健康教育、呼吸训练器辅导下的深吸气运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及深吸气预测值表的使用、系统的登记记录及责任护士的系统管理.对对照组167例开胸手术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呼吸训练方法.通过历史对照的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呼吸训练的依从性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对呼吸训练的依从性较高(P<0.005);(2)干预组较对照组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P<0.005),留置胸管时间较短(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1).结论 系统化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开胸手术患者的依从性,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李梅;董文;文双;吴秋慧;郭青苗;曹赛;曾凯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大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冲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大剂量CTX冲击治疗RNS患儿102例,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56例,部分缓解21例,总体有效率为75.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不同临床分型的缓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剂量CTX冲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陈峋;苏海霞;覃远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丙酮酸盐替代乳酸盐腹膜透析液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以丙酮酸盐替代乳酸盐腹膜透析液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48只失血性休克家兔随机分为常规静脉复苏组(A)、常规静脉复苏+腹腔注射乳酸盐腹膜透析液组(B)、常规静脉复苏+腹腔注射丙酮酸盐腹膜透析液组(C)和静脉丙酮酸盐液复苏+腹腔注射丙酮酸盐腹膜透析液组(D).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休克前、休克后60 min及复苏后60和180 min的ALT、AST含量.复苏180 min后取肝组织测定干/湿重比、MDA和SOD,并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 复苏后各组MAP都恢复至近基础水平,复苏180 min后A组MAP低于B、C、D三组(P<0.05).休克后,ALT、AST含量均较休克前明显升高,组间无差异(P>0.05);复苏后,ALT、AST持续性下降,下降的幅度随A、B、C、D组依次加大(P<0.05).肝组织含水量及MDA含量随A、B、C、D组依次降低,而SOD活力则依次升高(P<0.05),组织形态学损伤随之不断减轻.结论 丙酮酸盐替代乳酸盐腹膜透析液腹腔复苏可更有效减轻失血性休克家兔的肝脏损伤.

    作者:罗兴均;冉然;钟和英;田刚;简道林;许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CAR-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其生存期从数月到15年以上不等[1],其特点是浆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并广泛浸润,并终引起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贫血和骨骼破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伴随着硼替佐米、卡非唑米以及Ixazomib等新药在MM中的应用,使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约已经延长到了6年[2].然而,大多数MM患者在接受在初有效的治疗后终将面临致命性复发的危险,为寻求更有效的治疗,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的应用上.

    作者:赵长明;李文倩;冯建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钙调磷酸酶结合蛋白1在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时高表达

    目的 探讨钙调磷酸酶结合蛋白1(calcineurin binding protein 1,Cabin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s)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组,后者进一步分成术后4和8周组.肾切除后4和8周检杀大鼠,取肾组织行Masson染色和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 score,TILS),电镜观察RTECs线粒体形态,WB检测肾组织中Cabin1表达.结果 随造模时间延长,术后8周出现RTECs脱落、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化;TILS逐渐升高,术后8周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16±0.52 vs.0.00±0.00,P<0.05).术后4周RTECs线粒体肿胀、形状不规则,术后8周出现线粒体膜、线粒体嵴结构模糊甚至消失.残肾中Cab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术后8周与假手术组(0.97±0.09 vs.0.22±0.07)、术后8周与4周组相比(0.97±0.09 vs.0.45±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in1在RTECs损伤时高表达,其可能是调控RTECs损伤的重要靶点.

    作者:李辉远;周沛兰;胡凯元;王迪晶;王泽彬;梁剑波;温跃强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SDF-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动态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浆、骨髓、肝脏、肺脏、肾脏中SDF-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梗阻性黄疸及其相关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 g左右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胆总管结扎组(CBDL组),分别于术后7、14、21 d,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时间点血浆及匀浆组织上清液中SDF-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qPCR测定不同时间点各组织SDF-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BDL组术后ALT、AST、TB迅速增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DL大鼠血浆、肝组织、肺组织中SDF-1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明显高于Sham组,而肾组织中SDF-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并且CBDL组大鼠骨髓SDF-1的表达在7、14、21 d明显低于Sham组.结论 SDF-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和肺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在骨髓中表达降低,可能在促进骨髓相关干细胞动员及参与梗阻性黄疸肝肺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杨贞;甯交琳;顾健腾;易斌;鲁开智 刊期: 201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