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141与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陈聿峰;潘伟;邱梅婷;韦彩芬;覃方生

关键词:CD141, CD36,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内皮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 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PWH)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PWH组52例,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彩色多普勒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比较两组单核细胞表达CD141、血小板表达CD36的差异及FMD(%)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CD141及CD36与FMD(%)的相关性。结果:单核细胞CD141(%)PWH 组为21.79±9.45,对照组为18.84±9.64,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血小板CD36(%)PWH 组为34.26±10.23,对照组为28.65±9.53,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FMD%PWH组为8.65±1.97,对照组为11.25±2.72,PW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CD141与FMD%存在负相关(r =-0.657,P <0.01);CD36与 FMD%存在负相关(r =-0.557,P <0.01)。结论: PWH 组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141及CD36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存在负相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尿道癌5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尿道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1995-2015年诊治的5例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5例尿道癌患者包括3例女性,2例男性,平均52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肿物、排尿困难、肉眼血尿。病理类型有尿路上皮癌、黏液腺癌及乳头状瘤。5例患者中有4例均行手术治疗,存活至今,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失访。结论:原发性尿道癌罕见,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局部切除可以维持良好功能,适用于相对少见的体积小,表浅性的远端尿道肿瘤。对于近端和进展期的尿道肿瘤,需要更积极的方法。与近端尿道癌相比,远端病变可获得更好的生存率。

    作者:陈始均;张辉见;郑少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确定粪便球杆比对评估UC患者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1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 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组,回顾粪便球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3、C4)检测结果,根据粪便球杆比对菌群失调分度,分析病情活动度、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结果:随疾病活动度升高,菌群失调加重(Spearman相关系数=0.295,P <0.05),血清IgM下降,C3升高,C4在轻中度活动组显著升高。菌群失调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随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血清IgM、IgA 下降,C3上升(P <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 UC 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机体体液免疫紊乱有关,通过检测粪便球杆比、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对 UC 患者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艳;李俊霞;王化虹;刘新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乳突根治术后出血的分析及处理

    乳突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术腔感染、面瘫、眩晕、感音神经性耳聋等,而术后出血并不多见。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共行乳突根治术652例,其中术后出血2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梓博;孙淑萍;卢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清14-3-3η蛋白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其合并骨质疏松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14-3-3η蛋白水平在类风湿关节(RA)及其合并骨质疏松(O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9例RA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14-3-3η蛋白浓度,同时采用DEXA法测定RA患者骨密度(BMD)。结果:(1)血清14-3-3η蛋白在RA组中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01);(2)ROC曲线显示:当血清14-3-3η蛋白截断点值为0.879 ng/mL 时,其对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9.6%(AUC =0.917,P <0.0001);(3)线性相关:血清14-3-3η蛋白水平在早期RA患者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974, P =0.019)。结论:血清14-3-3η蛋白在RA(尤其是早期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早期RA患者病情及OP密切相关。

    作者:龚勋;徐胜前;吴颖;麻璨琛;齐姗;刘文;徐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氧诱导因子-1与糖尿病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流行性慢性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作为心血管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45~2.99倍[1]。因此,要想降低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功能完整的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是围术期正常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内源性机制,它在转录水平通过调控下游上百个基因来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事件如血管再生、血管舒缩调节、葡萄糖和能量代谢、红细胞生成、细胞增殖和生存能力等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然而,随后人们发现糖尿病状态下 HIF-1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消失,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 HIF-1与糖尿病心肌的保护作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 HIF-1与糖尿病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龙;谢鹏;王江;郑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年人体质指数对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中年人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 )与收缩压、血糖、血脂及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中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郑州市管城区航东和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者中随机抽取1628例社区常住中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 BMI 的大小,将其分为体重未超标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7.97%和15.72%。不同 BMI 组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高于体重未超标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OR 值分别为2.144、1.911和2.028)。结论: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聚集现象,控制体重可全面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与发病危险。

    作者:孙丹;闫芳芳;孟雨姗;苑晓晓;王雅莉;盛嘉昭;张伟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 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水平,研究HBV感染过程中CD95、CD38在B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募集慢性HBV感染者60例,根据血清HBV病毒载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另取13例健康志愿者血液作为健康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HBV感染者中CD19+B细胞CD38、CD9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指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感染者CD19+B 细胞CD95表达水平、CD95与CD38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 HBV 感染者外周血 B 细胞频率与 B 细胞 CD95、CD38的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P >0.0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CD19+B细胞可能通过表达CD95或共表达CD95、CD38参与了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作者:彭丽珊;冷静;刘显;杨洋;王登嵘;梁亮;肖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VIM在肠道病毒71型侵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VIM在肠道病毒71型(EV71)侵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中的作用,为阐明EV71感染神经系统机制提供方向。方法:采用CRISPR技术敲除VIM,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在对照和敲除的细胞中吸附、复制和释放的差异。结果:4℃吸附实验证实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的吸附量比对照细胞少40%;EV71感染HBMEC 48 h后,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核酸量是对照细胞的1/12。细胞培养液上清 EV71病毒核酸量检测结果表明,VIM 敲除的细胞比对照细胞少1.4倍。结论:敲除 VIM 后, EV71吸附细胞能力降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释放也减少。VIM可能作为HBMEC表面的EV71受体,并影响EV71在细胞中的复制和释放。

    作者:钟艳云;张宝;何明亮;曹宇娟;吴娴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D146、IgM、尿酸及肌酐在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成人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3例IgA 肾病肾穿刺活检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6(CD146)的表达情况,并按照不同性别收集发病年龄、24 h 尿蛋白、肌酐、尿酸、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IgA、免疫球蛋白 M (IgM)、免疫球蛋白 G (IgG)、补体3(C3)、补体4(C4)等临床指标。结果: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24 h 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IgA、IgG、C3、C4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患者的肌酐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 =-3.31, P <0.01; t =-5.48, P <0.01)。而男性患者的IgM水平明显低于女性(t =2.79, P <0.01);免疫组化的定性结果显示CD146在肾小管上皮的阳性表达率,男性显著低于女性(P <0.05),而 CD146在肾小球系膜上的阳性表达率,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不同性别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差异的多样性,提示我们在临床中需要去考虑性别因素在原发性IgA肾病中的影响。

    作者:易韦;谢欣;褚明亮;沈和德;查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手术肠道屏障的影响

    目的: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 SVV )为指导的液体治疗和以中心静脉压( CVP )为指导的常规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手术肠道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 ASAⅡ~Ⅲ级的50例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S 组)25例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 组)25例。 S 组将10%≤SVV≤12%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管理, C 组以中心静脉压( CVP )、平均动脉压( MAP )监测进行常规输液。记录两组患者液体总量、手术时间、尿量及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1 h(T2)、手术结束(T3)患者的 MAP、心率(HR)、CVP、SVV、碳酸氢盐(HCO3-)等情况;抽取患者静脉血 T0、T1、T2、T3四个时间点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浓度。结果:与 C 组相比,S 组在T2、T3时点的MAP、CVP 明显低于 C 组;S 组术中液体总量明显少于 C 组(P <0.05);S 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 <0.05);S 组 T2、T3的 DAO、D-乳酸含量明显低于 C 组(P <0.05)。结论:在老年结肠癌手术患者以 SVV 为指导的液体治疗较以 CVP 等为指导的常规液体治疗更具有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白丽红;张树波;刘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单纯鼻腔扩容术及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OSAHS的疗效

    目的:探讨单纯鼻腔扩容术及鼻腔扩容术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H-UPPP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的疗效。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 )确诊为OSAHS 并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成功随访38例,其中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18例。所有患者经电子鼻咽喉镜和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确定为 I、II 型双平面阻塞。一期行鼻腔扩容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 Ep worth 嗜睡量表( ESS )评分及PSG 检查。其中28例二期行H-UPPP 手术,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以上指标。结果:一期术后随访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2.7%,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鼾声指数及 ESS 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全部患者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主观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二期术后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 AHI、LSaO2、鼾声指数及ESS 评分与一期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行鼻腔扩容术对阻塞平面主要位于鼻腔及鼻咽平面的轻度及部分中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可免去二期咽部手术;鼻腔扩容联合 H-UPPP 手术对存在鼻腔、咽腔双平面阻塞的中、重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应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佳;尹金淑;彭洪;谢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麻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保护作用,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合理麻醉用药。方法:比较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全麻(实验)组和单纯七氟烷全麻(对照)组,在麻醉前30 min、切皮后、术毕、术后24 h,术后72 h不同时点血清皮质醇(cor)、IL-6、IL-8、TNF-α浓度。结果:实验组麻醉剂用量较对照组降低。麻醉前30 min各指标浓度没有差异,麻醉后各指标浓度均上升,每个时间点实验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有保护作用。对乳腺癌根治术推荐联合使用麻醉用药。

    作者:徐勇民;傅艳师;郑艳萍;陈琳;杨新明;周艳;陈俊;王万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文题、摘要、前言、其他信息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磷酸化RB核质转位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磷酸化RB(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2例加做颈部淋巴结清扫的部分或全部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RB检测,分析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前沿,可见pRB以核质转位的模式表达,pRB在浸润前沿的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浸润前沿pRB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肖晓岚;吴文川;李灼日;陈春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重组慢病毒CD133-miR30-shRNA的构建及抗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目的:构建沉默CD133基因的miR30-CD133慢病毒,探讨其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 CD133基因干扰有效序列,合成靶序列的 Oligo DNA ,与 pPRIME 载体连接。用 pPRIME-miR30-CD133、psPAX2和 pMD2G 3种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荧光显微镜下测定病毒感染效率;qRT-PCR、Western blot 检测 CD133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根据实验要求(1)Blank组;(2)shNC组;(3)shCD133组。结果:病毒滴度为6.58×109 PFU/mL,病毒感染效率为(80.8±9.1)%。 qRT-PCR结果显示sh CD133组相对Blank 组的CD133表达量的平均值为0.18±0.04,sh CD133组相对Blank 组和shNC 组有显著的 CD133敲减作用(P <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 CD133组的CD133表达明显下降,约为shNC组的10%(P <0.05)和Blank组的8%(P <0.05)。重组慢病毒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与Blank 组(25.3%)、shNC 组(24.3%)相比,sh CD133组凋亡细胞比例(41.3%)显著增加(P <0.05)。结论:成功构建慢病毒PRIME-miR30-CD133,为CD133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作者:牛坚;王月;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及部分重症非恶性血液病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同胞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ISD-HSCT)为佳选择,但同胞间HLA匹配概率仅约25%,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大,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严重匮乏,替代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正成为重要移植方式。以往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是重要的替代供者移植,但仍不足50%的患者能够找到合适供者,而且部分高危、复发、重症患者没有充足的时间查找供者。可喜的是经过30余年的努力探索,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疗效获得长足进步,已成为重要的替代供者移植方式之一,现介绍其发展现状并作如下相关评述。

    作者:王顺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D141与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 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PWH)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PWH组52例,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彩色多普勒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比较两组单核细胞表达CD141、血小板表达CD36的差异及FMD(%)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CD141及CD36与FMD(%)的相关性。结果:单核细胞CD141(%)PWH 组为21.79±9.45,对照组为18.84±9.64,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血小板CD36(%)PWH 组为34.26±10.23,对照组为28.65±9.53,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FMD%PWH组为8.65±1.97,对照组为11.25±2.72,PW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CD141与FMD%存在负相关(r =-0.657,P <0.01);CD36与 FMD%存在负相关(r =-0.557,P <0.01)。结论: PWH 组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141及CD36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存在负相关。

    作者:陈聿峰;潘伟;邱梅婷;韦彩芬;覃方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连续取样的方法纳入痴呆伴有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研究组用喹硫平、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对照组不用抗精神病药,以神经精神问卷、Cohen-Mansfield 激越问卷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价安全性。结果:喹硫平组14例,奥氮平组31例,利培酮组13例,对照组25例完成评定。使用喹硫平、奥氮平或利培酮组在第4周末精神行为症状的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奥氮平在第8周末及16周末改善激越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16周末时,各组间疗效及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安全快速改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作者:陈建平;饶冬萍;黄若燕;郁俊昌;刘文滔;沐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DRD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与核素测量清除率在不同肾脏病中的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 MDRD 法(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equatio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GFR )与核素测量清除率,评价 MDRD 法反映不同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70例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其测得的GFR计为rGFR,MDRD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eGFR2,比较分析eGFR2与rGFR的相关性。结果:(1)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38, P <0.001)。(2)急性肾衰竭患者,eGFR2明显低于rGFR (P <0.001)。(3)在CKD 3~5期患者,eGFR2和 rGFR有显著相关性(r =0.673,P <0.001)。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分组:原发性肾病组,eGFR2和 rGFR 显著相关(r =0.833,P <0.001);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病组,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00,P <0.001);风湿病继发肾脏损害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638,P <0.001);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组,eGFR2明显低于rGFR(P <0.001);慢性肾病合并感染组,eGFR2明显低于 rGFR (P <0.001);继发于其他慢性病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725,P <0.001)。结论: MDRD法估测GFR能准确反映肾脏功能。在急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中,MDRD评估的GFR明显低于核素测量的肾脏清除率,需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准确评估肾功能。

    作者:傅兰君;陈红波;史佳丽;张丽霞;马红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评价冠状动脉钙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 CT 低管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 SAFIRE )技术对冠状动脉钙斑显示的能力。方法:对临床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 BMI 正常范围的70例患者行管电压为100 kV 的 CT 扫描后,分别采用SAFIRE-3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分(钙斑显示数目、钙斑相邻伪影情况、图像质量评分)等。结果:与FBP重建比较,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客观评价(噪声、SNR、CNR)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图像主观评分(钙斑数量、钙斑边缘情况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SAFIRE-3重建明显优于FBP重建。结论:低管电压扫描结合SAFIR重建可减少钙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对斑块形态及斑块相邻管壁情况的显示优于传统重建,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曾宪春;王玉权;王荣品;王谦;蒲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