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DRD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与核素测量清除率在不同肾脏病中的比较

傅兰君;陈红波;史佳丽;张丽霞;马红珍

关键词:MDRD法, 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脏病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 MDRD 法(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equatio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GFR )与核素测量清除率,评价 MDRD 法反映不同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70例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其测得的GFR计为rGFR,MDRD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eGFR2,比较分析eGFR2与rGFR的相关性。结果:(1)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38, P <0.001)。(2)急性肾衰竭患者,eGFR2明显低于rGFR (P <0.001)。(3)在CKD 3~5期患者,eGFR2和 rGFR有显著相关性(r =0.673,P <0.001)。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分组:原发性肾病组,eGFR2和 rGFR 显著相关(r =0.833,P <0.001);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病组,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00,P <0.001);风湿病继发肾脏损害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638,P <0.001);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组,eGFR2明显低于rGFR(P <0.001);慢性肾病合并感染组,eGFR2明显低于 rGFR (P <0.001);继发于其他慢性病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725,P <0.001)。结论: MDRD法估测GFR能准确反映肾脏功能。在急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中,MDRD评估的GFR明显低于核素测量的肾脏清除率,需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准确评估肾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B型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的疗效及其对 B 型脑钠肽( BNP )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2015年3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1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 组),服用螺内酯20 mg(B组),疗程为10 d。监测患者BNP、EF%值、6 min步行试验,同时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A组、B组患者BNP下降程度分别为20.7%、38.6%;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A组364.6 m、 B组385.5 m;治疗后 B 组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 A 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A 组、B组心衰患者的EF%值升高分别为0.26、0.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 能够降低患者血浆BNP ,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运动耐量及心功能分级。并且加用螺内酯组未出现高血钾,提示螺内酯用于CHF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晋坤;梁金峰;方颖;董文;杜峰;黎姗姗;沙忠心;杨静;史俊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icroRNA-27b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长度的非编码RNAs ,在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成熟 miRNAs为单链,能与靶基因3′-UTR区域结合诱导该靶基因mRNA降解,抑制靶基因表达,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等过程[1-2]。近年来随着对miR-27b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作用越来越重要,miR-27b 可能参与包括肿瘤血管生成、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本文现就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参与调控多种病理过程的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吕蕾;朱丹丹;段义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肾损伤分子-1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选择CRRT治疗时机中的参考价值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时机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脓毒症且并发AKI的患者,确诊后24 h内收集患者尿液标本,统一用ELISA法分别检测尿KIM-1水平,同时收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根据患者在之后住院期间是否需要接受CRRT,分为脓毒症CRRT组和脓毒症非CRRT组,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尿液KIM-1浓度在评价脓毒症AKI患者需CRRT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总共收集62例脓毒症AKI患者,男性占62.9%,年龄21~86岁,平均(63.2±15.1)岁。27例患者后接受CRRT治疗,确诊AKI后的24 h 内,2组患者 Scr、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脓毒症CRRT组尿KIM-1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非CRRT组(P <0.05)。尿液 KIM-1在预测脓毒症 AKI 患者需 CRRT 治疗的 ROC 曲线下面积是0.826(95%CI:0.775~0.898,P <0.01)。结论:尿液KIM-1在脓毒症AKI患者选择CRRT治疗时机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有助于早期介入CRRT治疗。

    作者:金献冠;徐建国;杨燕阳;李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洼田饮水试验在甲状腺癌术后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在甲状腺癌术后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5例拟行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3h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进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策。比较两组患者呛咳发生情况、进食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呛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恢复较快,且对依据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制定的饮食指导的护理方式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呛咳风险的情况下,能早期测试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有助于患者早期进食的恢复和提高饮食指导的合理性。

    作者:甄莉;李雅男;周艳;雷尚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单纯鼻腔扩容术及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OSAHS的疗效

    目的:探讨单纯鼻腔扩容术及鼻腔扩容术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H-UPPP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的疗效。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 )确诊为OSAHS 并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成功随访38例,其中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18例。所有患者经电子鼻咽喉镜和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确定为 I、II 型双平面阻塞。一期行鼻腔扩容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 Ep worth 嗜睡量表( ESS )评分及PSG 检查。其中28例二期行H-UPPP 手术,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以上指标。结果:一期术后随访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2.7%,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鼾声指数及 ESS 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全部患者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主观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二期术后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 AHI、LSaO2、鼾声指数及ESS 评分与一期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行鼻腔扩容术对阻塞平面主要位于鼻腔及鼻咽平面的轻度及部分中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可免去二期咽部手术;鼻腔扩容联合 H-UPPP 手术对存在鼻腔、咽腔双平面阻塞的中、重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应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佳;尹金淑;彭洪;谢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磷酸化RB核质转位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磷酸化RB(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2例加做颈部淋巴结清扫的部分或全部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RB检测,分析pRB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前沿,可见pRB以核质转位的模式表达,pRB在浸润前沿的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浸润前沿pRB核质转位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肖晓岚;吴文川;李灼日;陈春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麻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保护作用,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合理麻醉用药。方法:比较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全麻(实验)组和单纯七氟烷全麻(对照)组,在麻醉前30 min、切皮后、术毕、术后24 h,术后72 h不同时点血清皮质醇(cor)、IL-6、IL-8、TNF-α浓度。结果:实验组麻醉剂用量较对照组降低。麻醉前30 min各指标浓度没有差异,麻醉后各指标浓度均上升,每个时间点实验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有保护作用。对乳腺癌根治术推荐联合使用麻醉用药。

    作者:徐勇民;傅艳师;郑艳萍;陈琳;杨新明;周艳;陈俊;王万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肾脏维持正常的重吸收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血供,肾脏缺血、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引起缺血性肾损伤。肾脏缺血后,即刻出现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缺血早期的损伤是可逆的,再灌注后机体会自行修复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近端小管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细胞骨架改变、腺嘌呤核苷酸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的改变、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联系丢失、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等,终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阻塞肾小管。再灌注虽然对肾功能恢复而言是必须的,然而由于肾脏缺乏侧支循环,突然恢复血供却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远期损害。这些不良反应是多因素的,目前大多研究认为,内质网应激、过多的活性氧分子产生以及炎症因子是主要原因。

    作者:任冰霜;雷艳;黄梁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DKA患者分为DKA并感染组、DKA无感染组,另设糖尿病无DKA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入院时血PCT及各项临床指标。积极治疗DKA的同时,测定DKA两组入院第2、3天血PCT、乳酸、血淀粉酶等指标,比较PCT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KA无感染组PCT明显高于无DKA组。对两组DKA患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值 ROC曲线下面积(AUC)仅0.649,甚至小于中性粒细胞率AUC 0.661。DKA无感染组PCT在入院第2、3天进行性下降,下降率明显大于DKA感染组。 PCT第3天下降率AUC达到0.889,临界值为0.45,灵敏度80%,特异度为9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CT的第3天下降率与血乳酸第3天下降率、血淀粉酶第3天下降率相关。结论:DKA发生时即使无感染外周血PCT水平明显升高,血PCT对感染诊断价值有限。随着DKA纠正,无感染患者血PCT下降水平远远大于感染患者。 PCT第3天下降率对感染的诊断更有价值。 PCT水平变化与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李佳;姜鲜;马红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年人体质指数对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中年人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 )与收缩压、血糖、血脂及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中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郑州市管城区航东和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者中随机抽取1628例社区常住中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 BMI 的大小,将其分为体重未超标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7.97%和15.72%。不同 BMI 组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高于体重未超标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OR 值分别为2.144、1.911和2.028)。结论:郑州市管城区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聚集现象,控制体重可全面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与发病危险。

    作者:孙丹;闫芳芳;孟雨姗;苑晓晓;王雅莉;盛嘉昭;张伟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液灌流联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长期高血压

    目的:通过血液灌流(HP)联合常规血透(HD)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伴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动态观察,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瘦素(Lep)水平。方法:选择 MHD 伴长期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入组,HD 组45例,血透串联血灌(HD + HP)组45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4、8、12周的ET-1、Lep 水平及24 h动态血压。结果:3组患者血清ET-1、Lep检出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HD和HD + HP两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HD + HP组和治疗12周HD组分别与治疗12周 HD + HP 组、对照组比较,ET-1、Lep 均在较高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12周HD + HP组与对照组比较,ET-1及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ep 及收缩压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P联合HD的复合血液净化方式,在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能够把MHD伴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作者:梁韶峰;曲青山;邢利;沈蓓莉;蔡文利;蒋欣;王凯;王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改良Jaslow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目的:探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我科收治的3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以VAS 评分、ODI指数、JOA评分、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椎间隙高度变化评估融合器沉降。 Suk植骨融合标准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34例症状均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VAS、ODI指数,较术前降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按JOA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8例,良6例,优良率100%。按Suk植骨融合标准,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改良Jaslow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作者:唐浩;高啸;蒋允昌;邓斌;黄凯;冯虎;赵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DRD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与核素测量清除率在不同肾脏病中的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 MDRD 法(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equatio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GFR )与核素测量清除率,评价 MDRD 法反映不同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70例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其测得的GFR计为rGFR,MDRD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eGFR2,比较分析eGFR2与rGFR的相关性。结果:(1)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38, P <0.001)。(2)急性肾衰竭患者,eGFR2明显低于rGFR (P <0.001)。(3)在CKD 3~5期患者,eGFR2和 rGFR有显著相关性(r =0.673,P <0.001)。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分组:原发性肾病组,eGFR2和 rGFR 显著相关(r =0.833,P <0.001);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病组,eGFR2和 rGFR显著相关(r =0.700,P <0.001);风湿病继发肾脏损害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638,P <0.001);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组,eGFR2明显低于rGFR(P <0.001);慢性肾病合并感染组,eGFR2明显低于 rGFR (P <0.001);继发于其他慢性病组,eGFR2和rGFR显著相关(r =0.725,P <0.001)。结论: MDRD法估测GFR能准确反映肾脏功能。在急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中,MDRD评估的GFR明显低于核素测量的肾脏清除率,需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准确评估肾功能。

    作者:傅兰君;陈红波;史佳丽;张丽霞;马红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床旁超声诊断少量气胸1例

    患者男,65岁,因“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于2015年12月1日入住ICU。既往有鼻咽癌、放疗病史。入室后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液体治疗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等处理。呼吸机参数:SIMV 模式,F14次/min,PC 16 cmH2O, PS 16 cmH2O, PEEP 5 cmH2O,FiO245%。

    作者:黄道政;黄振飞;庞静;施莹;林森;梁伟杏;王首红;吴岩;覃铁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D141与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 CD36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PWH)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PWH组52例,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彩色多普勒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比较两组单核细胞表达CD141、血小板表达CD36的差异及FMD(%)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CD141及CD36与FMD(%)的相关性。结果:单核细胞CD141(%)PWH 组为21.79±9.45,对照组为18.84±9.64,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血小板CD36(%)PWH 组为34.26±10.23,对照组为28.65±9.53,PWH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FMD%PWH组为8.65±1.97,对照组为11.25±2.72,PW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CD141与FMD%存在负相关(r =-0.657,P <0.01);CD36与 FMD%存在负相关(r =-0.557,P <0.01)。结论: PWH 组单核细胞CD141及血小板CD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141及CD36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存在负相关。

    作者:陈聿峰;潘伟;邱梅婷;韦彩芬;覃方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广东汉族人群中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

    目的:研究中国广东汉族人群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联。方法:收集到431例NSCL/P 患者(病例组)和451例对照者(对照组)。用TaqMan 基因型鉴定技术对分别位于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的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用卡方检验评价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且评价其与NSCL/P的关联。结果:对照组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病例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10q25 rs7078160和8q24 rs987525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东汉族人群NSCL/P未发现有关联。

    作者:何运铺;陈建欢;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损伤控制外科策略在救治严重电烧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 DCS )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 DCS 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接触烧伤创切痂后留置 VSD 敷料,二期再行植皮或皮瓣修复。一期手术组则急诊行清创、切削痂、植皮或皮瓣封闭创面。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CS 组手术时间、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一期手术组明显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应用 DCS 策略可降低严重电烧伤患者并发症、优化治疗效果。

    作者:郭志谦;雷磊;李金虎;高优;孙肇晟;许建允;陈旭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VIM在肠道病毒71型侵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VIM在肠道病毒71型(EV71)侵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中的作用,为阐明EV71感染神经系统机制提供方向。方法:采用CRISPR技术敲除VIM,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在对照和敲除的细胞中吸附、复制和释放的差异。结果:4℃吸附实验证实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的吸附量比对照细胞少40%;EV71感染HBMEC 48 h后,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核酸量是对照细胞的1/12。细胞培养液上清 EV71病毒核酸量检测结果表明,VIM 敲除的细胞比对照细胞少1.4倍。结论:敲除 VIM 后, EV71吸附细胞能力降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释放也减少。VIM可能作为HBMEC表面的EV71受体,并影响EV71在细胞中的复制和释放。

    作者:钟艳云;张宝;何明亮;曹宇娟;吴娴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评价冠状动脉钙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 CT 低管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 SAFIRE )技术对冠状动脉钙斑显示的能力。方法:对临床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 BMI 正常范围的70例患者行管电压为100 kV 的 CT 扫描后,分别采用SAFIRE-3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分(钙斑显示数目、钙斑相邻伪影情况、图像质量评分)等。结果:与FBP重建比较,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客观评价(噪声、SNR、CNR)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图像主观评分(钙斑数量、钙斑边缘情况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SAFIRE-3重建明显优于FBP重建。结论:低管电压扫描结合SAFIR重建可减少钙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对斑块形态及斑块相邻管壁情况的显示优于传统重建,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曾宪春;王玉权;王荣品;王谦;蒲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 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水平,研究HBV感染过程中CD95、CD38在B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募集慢性HBV感染者60例,根据血清HBV病毒载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另取13例健康志愿者血液作为健康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HBV感染者中CD19+B细胞CD38、CD9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指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感染者CD19+B 细胞CD95表达水平、CD95与CD38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 HBV 感染者外周血 B 细胞频率与 B 细胞 CD95、CD38的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P >0.0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CD19+B细胞可能通过表达CD95或共表达CD95、CD38参与了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作者:彭丽珊;冷静;刘显;杨洋;王登嵘;梁亮;肖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