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氟醚对产科全身麻醉母体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李屹;贾杰;孙艺娟;苏丹晨;孙维国;李海洋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 七氟醚, 剖宫产, 全身麻醉, 胎盘组织
摘要:目的:通过监测剖宫产术中不同时点产妇血浆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浓度及胎儿娩出后胎盘组织中 HSP70的表达,评估七氟醚或异丙酚全身麻醉下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变化,为安全有效地施行产科全身麻醉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选择足月产妇60例,拟在全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P 组)与七氟醚组(S 组),每组30例。记录产妇各时点血中 HSP70浓度及胎儿娩出后胎盘组织的 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P 组术毕时的 HSP70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 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胎盘娩出后,P 组胎盘组织 HSP70表达明显高于S 组(P <0.05)。结论:七氟醚用于剖宫产术全身麻醉安全有效,能减少母血 HSP70的浓度及胎盘组织HSP70的表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硬化症并发肺动脉高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系统性硬化症(SSc)继发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62例SSc 患者。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是否继发PH分为两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软件完成。结果:与未继发PH组相比,继发PH组血尿酸(P <0.01)、肺动脉收缩压(P <0.01)、心电图异常(P <0.01)和甲襞微循环异常(P <0.01)均高于前者,血白蛋白(P <0.05)低于前者;肺动脉收缩压与血尿酸值(r =0.26,P <0.01)及血白蛋白值(r =-0.28,P <0.05)相关;血尿酸在心电图异常组(P <0.01)和甲襞微循环异常组(P <0.01)均高于正常组。以血尿酸>374μmol/L 作为预测SSc继发PH的界点,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4.0%。结论:血尿酸值可作为预测SSc继发PH的有效指标。

    作者:岳露瑶;徐源;于菁菁;何成松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ELISA检测39例脓毒症患者、1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组。通过分析3种因子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与SIRS组中血清sTREM-1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RP只在脓毒症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症组中 sTREM-1、PCT 及 CRP 均明显高于 SIRS 组(P <0.05)。根据ROC 曲线分析,sTREM-1、PCT 及 CRP 对SIRS 和非 SIRS 进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87和0.831。结论:血清sTREM-1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罗运山;刘易林;邓霞梅;张健;李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脓毒症与胃肠道功能损伤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仍然是重症医学病死率居首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1]。它是指机体由于感染而引发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常累及多个脏器,其中胃肠道尤为特殊,一方面它是脓毒症首先累及的器官,常引起胃肠道黏膜及上皮病变,甚至坏死,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2];另一方面,又有学者认为,肠道病变本身亦可加重或诱发脓毒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故胃肠道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特殊[3]。本文就脓毒症以及胃肠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俊亮;曾其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损伤术后感染创面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损伤术后感染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部损伤术后创面反复不愈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VSD 护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修复缺损的患者16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岁,皮肤坏死缺损时间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缺损面积4.0 cm ×5.5 cm ~10.5 cm ×5.5 cm,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及外观,抗磨抗压性,穿鞋及负重行走及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创面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功能活动以及满意度等。所有患者感染有效控制,皮瓣移植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边缘1个窦道,边缘有点发黑坏死,经换药后痊愈。皮瓣外观良好,色泽正常,随访1~12个月,随访发现均正常穿鞋,无皮瓣磨损、溃烂,抗压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恢复至5~8 mm ,供皮区植皮全部成活,轻度色素沉淀,瘢痕不明显,对行走无任何影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显示优1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患者满意。结论: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跟损伤术后皮肤坏死缺损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宜于推广。

    作者:刘伟;杨康胜;麦海妙;夏坚祯;杨文娜;区广鹏;黄瑞良;余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射频消融及手术治疗不同大小小肝癌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及手术治疗不同大小小肝癌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6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发肿瘤且肿瘤大小≤5 cm,根据首次治疗方法分组,射频消融29例(射频组),手术切除35例(手术组),再根据肿瘤大小将两组分为<3 cm组及3~5 cm组,观察两组手术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大小肝癌的复发转移率及1、3、5年无瘤生存率,同时对两组1、3、5年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射频组肿瘤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9.66%、6.9%与手术组(100%、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cm肝癌患者,射频组复发转移率及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00%、80.00%、40.00%、30.00%与手术组(38.46%、84.62%、61.54%、3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3~5 cm的肝癌患者,射频组及手术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及手术组组内比较,<3 cm与3~5 cm患者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复发转移率以<3 cm 显著较低(P <0.05)。射频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62.07%、37.93%与手术组(100.00%、62.86%、4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肝癌患者肿瘤大小≤5 cm时,射频消融、局部手术有基本一致的中远期疗效,肿瘤体积越大的小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率更高,同时射频消融因微创性可避免手术所致一系列并发症,故将射频消融术作为≤5 cm小肝癌外科手术的替代疗法具有可行性。

    作者:王军;彭磊;崔海宁;俞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血清胸苷激酶1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意义

    目的:探究血清胸苷激酶1(STK1)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个周期化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59例NSCLC患者化疗前及第1、2、3、4周期化疗后STK1浓度,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间相关性。结果:4个周期化疗后,不同化疗方案间STK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化疗有效组,4个周期化疗后STK1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下降;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STK1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在有效组,第3、4周期化疗后STK1阳性率显著低于化疗前;化疗前及4个周期化疗后, STK1水平在肺鳞癌与肺腺癌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SCLC 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STK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化疗疗效,并对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黄仁飞;江倩;金蒙蒙;刘茵;杜婷;张妍蓓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前列腺液HPV6/11 DNA FQ-PCR检测在无症状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FQ-PCR检测前列腺液HPV6/11 DNA在无症状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诊断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72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对照组患者22例,均病检确诊尖锐湿疣。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醋酸白实验,行前列腺液中HPV6/11 DNA FQ-PCR定量分析,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诊断无症状的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隐匿性感染中,FQ-PCR 方法优于醋酸白试验(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各自前列腺液 HPV6/11病毒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 >0.05)。在治疗后3个月末HPV完全清除患者人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采用 FQ-PCR 法检测前列腺液中的HPV ,能早期发现男性生殖道无症状尖锐湿疣潜伏期或亚临床期感染,为尖锐湿疣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也能评估治疗效果。

    作者:王黎;钟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MiR-124对鼻咽癌细胞株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miR-124对鼻咽癌细胞株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 EMT)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转染miR-124 mimic 或inhibitor入鼻咽癌细胞株,划痕实验检测miR-124对鼻咽癌EMT 影响;细胞转染成功24 h 后 X 线照射,检测细胞株中 Caspase-3活性及凋亡细胞比例;EdU 方法检测放疗后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蛋白。结果:划痕实验结果显示 miR-124能抑制鼻咽癌细胞株EMT。 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提示,miR-124过表达细胞株接受放疗后 Caspase-3活性显著上升(P <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miR-124能增加细胞株放疗后凋亡。EdU结果显示,miR-124能抑制放疗后细胞的增殖。 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过表达 miR-124的细胞株接受放疗后,p-Akt 含量显著下降。结论:miR-124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抑制鼻咽癌细胞株EMT,增加其放疗敏感性。这为鼻咽放疗增敏提供了新的可行的研究方向。

    作者:田允鸿;曾星;邱慧芝;史建军;谢国丰;黄东兰;王红梅;郑荣辉;张伟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21例质谱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希特林蛋白患儿血Met、Phe 、Tyr、Arg、Cit、Orn、Ser、Thr、C0、C2、C3、C14、C14∶1、C16、C16∶1、C18、C18∶1及尿气相质谱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的水平分布,探讨各指标在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筛查中心共确诊21例患儿,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10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串联质谱Met、Phe、Tyr 等指标及尿气相质谱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的水平,比较其差异性。结果:较正常对照组,观察组血Met、Phe、Tyr等多种指标及尿气相质谱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检测结果偏高,Orn/Cit 结果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2和Cit/Arg检测结果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CCD患儿存在生化指标代谢异常,血串联质谱及尿气相质谱检测对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旺;罗超;耿国兴;范歆;罗静思;玉晋武;陈少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蟾毒灵抑制NF-κB引起人食管癌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蟾毒灵对人食管癌 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蟾毒灵抑制食管癌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CCK-8法测定蟾毒灵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蟾毒灵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蟾毒灵作用于人食管癌ECA109后,NF-κBp65,ERK,P-ERK1/2及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ARP、Cleaved PARP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蟾毒灵对人食管癌ECAl09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呈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蟾毒灵能诱导ECA109细胞凋亡;蟾毒灵能使 ECA109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3及 Cleaved PARP 蛋白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p-ERK1/2,NF-κBp65蛋白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蟾毒灵可显著抑制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RK/NF-κB通路有关。

    作者:王晶晶;王巍东;康小红;寇小格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尿毒清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尿毒清颗粒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大鼠组(DM)、尿毒清组(ND)、联合用药组(LH)。DM、ND、LH三组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生化指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肾脏血管紧张素受体(AT)与脂联素受体(AdipoR)形成二聚体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判断肾小管受损情况。结果:1. AdipoR1与AT1、AdipoR2与AT2可形成异源二聚体,DM 组受体间二聚体表达有上调,ND 组与LH 组表达明显下调;2. MCP-1与TGF-β在DM组大鼠肾脏中表达明显上调,ND组、LH组则明显下调。结论:尿毒清与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显著下调DM大鼠肾脏组织内TGF-β与MCP-1的表达,其护肾机制可能与干预AdipoR与AT二聚体相关。

    作者:吴屹哲;吴小燕;查冬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非侵入性检查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价值

    目的:研究非侵入性检查诊断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9月我院消化及感染科住院的乙肝及丙肝肝硬化患者132例,据胃镜结果分为无食管静脉曲张组和食管静脉曲张组,分析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度、肝脏硬度、肝功能分级等在两组间的差异;再将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分为无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组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组,比较上述指标在该两组间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Logistic 回归方程,并对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得到 Logistic 回归方程LogitP1=0.111×肝脏硬度+0.089×脾脏厚度-4.628,LogitP2=0.163×肝脏硬度-5.164(P1食管静脉曲张概率、P2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概率),两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0.830。结论:脾脏厚度、肝脏硬度等指标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较准确的评估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发生。

    作者:李文静;尚妍妍;王冰雪;李娅;徐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伴放线放线杆菌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和骨桥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C-myc、Klf4、Col1和Runx2 mRNA的表达,利用试剂盒检测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对干细胞干性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伴放线放线杆菌与干细胞按照1克隆:1细胞比例共培养后,细胞增殖明显增加;两者共培养后,干细胞CD44、CD166和骨桥蛋白均呈阳性表达,C-myc、Klf4、Runx2和Col1 mRNA表达明显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仍较强。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在体外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增强干细胞干性,但却不影响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于丽娜;张文轩;于洋;秦文光;罗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对ICU医院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规律评估其对 ICU 院内感染重症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患者数据,以 RDW 指标分为正常组(<15%)和增高组(>15%),对比两组院内感染患者基础状况,生化指标,APACHEII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等是否存在差异性,评估两组患者28、90 d 生存率及死亡风险。结果:共有66例患者入选, RDW 增高组(31例)与 RDW 正常组(35例)相比28、90 d 死亡风险明显增高(P <0.05),COX 多因素风险结果显示RDW(OR =1.110,95%CI =1.011~1.219,P =0.029)为独立的风险因素。结论:ICU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且伴有RDW增高时提示远期死亡风险增加。

    作者:王蔚;周愚;周丽;苏真娇;郑伟;赵灵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PPARγ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是病因各异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以肺泡持续性损伤、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肺组织反复破坏、修复、终造成肺组织中大量胶原沉积为病理特点的一类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患病率逐年增加[1],死亡率高,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时间3~5年,并且至今病因仍未明确,并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肺系疑难疾病。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er 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是一种核激素受体,既往在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的调节、肿瘤等的研究中发现起重要调节作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PARγ抗肺纤维化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本文就PPARγ的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洪波;吴凯峰;王茜;唐洪焱;刘代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七步断肝法”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它承担着糖类、脂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激素等多种物质的代谢,同时兼顾解毒、防御、免疫、凝血等重要功能,其所承担的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极易受到内外病因侵害的器官[1]。自从1991年妇科医生REICH等[2]报道运用腹腔镜技术成功切除1例肝脏边缘的良性肿瘤,揭开了腹腔镜肝切除(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 LH)的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LH已经以传统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肝切除术”一直都是肝脏外科领域主要的治疗手段,这在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尤显突出,但是肝脏复杂的管道分布和极其丰富的血液供应,使得肝切除术对术者的肝脏解剖技能和腔镜操作技术要求颇高。因此,本文试图寻找一种安全、简单、实用性强的腹腔镜肝切除技术,以满足一般二级医院的临床需要,以期全面推广腹腔镜肝切除术,造福广大肝病患者。近几年来,笔者所在手术小组学习和实践“七步断肝法”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志超;曾仲;黄汉飞;段键;徐王刚;林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18例脓毒症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50例;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入院1 h (发病3 h内)、6 h 时,对照组体检时检测心肌酶、H-FABP及NT-proBNP水平、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结果:入院1 h,脓毒症患者H-FABP、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6 h 时 cTnI、H-FABP、NT-proBNP 和 APACHEⅡ评分高于1 h(P <0.05);死亡组在1 h和6 h 时 H-FABP、NT-proBNP 和 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P <0.05);6 h 时死亡组 cTnI 高于存活组(P <0.05)。患者6 h时 H-FABP 和NT-proBNP 与cTnI 呈正相关(均 P <0.05)。6 h 时 H-FABP 对28 d 病死率的预测能力优于NT-proBNP及APACHEⅡ评分(P <0.05)。结论:H-FABP和NT-proBNP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洪娜;张建军;何佳起;王维展;李雅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靶向T细胞肿瘤治疗临床进展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细胞表面CD 分子的不同,T 细胞可分为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活化后的主要效应细胞为辅助性 T 细胞(help T lymphocyte, Th),CD8+T 细胞活化后的主要效应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CTL对肿瘤细胞起直接杀伤作用,Th对CTL的免疫活性起调节和促进作用。

    作者:杨秋玉;陈俊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持续静脉泵注恩度联合SOX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持续泵注联合 SOX 方案化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持续静脉泵注恩度联合SOX方案治疗:奥沙利铂注射液130 mg/m2,d1;替吉奥胶囊80~120 mg/(m2·d),d1~14;恩度150 mg+生理盐水210 mL ,便携式微量泵2 mL/h 连续泵注120 h;每21天为1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3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临床收益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15.6%、46.9%、56.3%和58.3%;血清甲胎蛋白(AFP)反应率为19.4%。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疲乏,主要为Ⅰ~Ⅱ级,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持续静脉泵注恩度联合 SOX 方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苏进;许新华;史克志;易芳;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低剂量CT定位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通道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目的:探讨应用低剂量CT定位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通道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来泌尿外科就诊且确诊为上尿路复杂性结石需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 )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通过低剂量CT实时定位进行术前评估,引导肾穿刺,设计穿刺路径,进而对患者进行PCNL手术。对照组则通过常规剂量 CT 实时定位指导 PCNL手术对目标肾盏的穿刺。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扫描范围、DLP、CT有效辐射量等指标。结果:PCNL治疗后实验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及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肾结石清除率比较,实验组的清除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实验组的 CT 有效辐射量明显低于标准剂量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CT实时定位技术能够与标准剂量CT实时定位在结石分布、毗邻脏器位置关系以及穿刺深度和角度等的确定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而且还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及医生的CT辐射量,可以作为常规首选的实时定位方法。

    作者:陈友华;高吴阳;张永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