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ARγ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唐洪波;吴凯峰;王茜;唐洪焱;刘代顺

关键词:抗肺纤维化, Pulmonary Fibrosis,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增殖物激活受体, 特发性肺纤维化, 世界卫生组织, 平均生存时间, 肺间质疾病, 肺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 胰岛素抵抗, 细胞外基质, 核激素受体, 过氧化物酶, 成纤维细胞, 治疗药物, 胶原沉积, 反复破坏, 调节作用, 病因
摘要:肺纤维化是病因各异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以肺泡持续性损伤、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肺组织反复破坏、修复、终造成肺组织中大量胶原沉积为病理特点的一类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患病率逐年增加[1],死亡率高,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时间3~5年,并且至今病因仍未明确,并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肺系疑难疾病。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er 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是一种核激素受体,既往在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的调节、肿瘤等的研究中发现起重要调节作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PARγ抗肺纤维化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本文就PPARγ的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在OLETF大鼠肝脏糖代谢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 OLETF 大鼠肝脏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 PGC-1)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肝糖代谢中的作用。方法:OLETF 大鼠为实验组,同龄 LETO 大鼠为对照。在8、18和28周龄行 OGTT 试验,测血糖、胰岛素和血脂, 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肝组织中PGC-1、PEPCK、UCP2的蛋白水平。结果:(1) OLETF 大鼠从8周起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18、28周龄时OGTT 2hBG 和 TG 水平均明显升高,28周龄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2) OLETF大鼠肝脏组织中 PGC-1蛋白表达18、28周时低于对照组,28周时 PEPCK 表达高于对照组,而 UCP2表达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LETF18周龄后表现出2型糖尿病病理特点, OLETF 大鼠肝脏 PGC-1、PEPCK 及 UCP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提示 PGC-1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肝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念鸿;张俊清;刘林;武一鸣;刘佳;郭晓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七步断肝法”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它承担着糖类、脂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激素等多种物质的代谢,同时兼顾解毒、防御、免疫、凝血等重要功能,其所承担的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极易受到内外病因侵害的器官[1]。自从1991年妇科医生REICH等[2]报道运用腹腔镜技术成功切除1例肝脏边缘的良性肿瘤,揭开了腹腔镜肝切除(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 LH)的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LH已经以传统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肝切除术”一直都是肝脏外科领域主要的治疗手段,这在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尤显突出,但是肝脏复杂的管道分布和极其丰富的血液供应,使得肝切除术对术者的肝脏解剖技能和腔镜操作技术要求颇高。因此,本文试图寻找一种安全、简单、实用性强的腹腔镜肝切除技术,以满足一般二级医院的临床需要,以期全面推广腹腔镜肝切除术,造福广大肝病患者。近几年来,笔者所在手术小组学习和实践“七步断肝法”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志超;曾仲;黄汉飞;段键;徐王刚;林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CDC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食管鳞癌组织、33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和27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C6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 CDC6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的相关性。结果:CDC6在食管鳞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1.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C6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和肿瘤 TNM分期有关(P <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 >0.05)。CDC6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累计无病生存时间无相关性(P >0.05)。结论:CDC6蛋白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CDC6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樊丽娟;张健;林凡忠;李洪运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到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区就诊的发病72 h内NIHSS评分为0~21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00例,丁苯酞注射液组及丁苯酞胶囊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相应药物,观察疗程为14 d。对3组患者第15天的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14 d 后NIHSS评分和Barthel 指数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5天 NIHSS 评分: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丁苯酞胶囊组不良反应事件少,3组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丁苯酞注射液较丁苯酞胶囊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俞小梅;王喜丰;张静;王文华;李俊;沈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低剂量CT定位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通道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目的:探讨应用低剂量CT定位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通道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来泌尿外科就诊且确诊为上尿路复杂性结石需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 )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通过低剂量CT实时定位进行术前评估,引导肾穿刺,设计穿刺路径,进而对患者进行PCNL手术。对照组则通过常规剂量 CT 实时定位指导 PCNL手术对目标肾盏的穿刺。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扫描范围、DLP、CT有效辐射量等指标。结果:PCNL治疗后实验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及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肾结石清除率比较,实验组的清除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实验组的 CT 有效辐射量明显低于标准剂量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CT实时定位技术能够与标准剂量CT实时定位在结石分布、毗邻脏器位置关系以及穿刺深度和角度等的确定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而且还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及医生的CT辐射量,可以作为常规首选的实时定位方法。

    作者:陈友华;高吴阳;张永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 细胞的转录因子RORγt与Foxp3 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白癜风患者8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RORγt和Foxp3 mRNA水平。结果: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RORγt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 Foxp3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进展期外周血中RORγt mRNA的表达量及RORγt/Foxp3的比值显著高于稳定期,而进展期Foxp3 mRNA的表达量则显著低于稳定期。结论: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转录因子RORγt及Foxp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邱会芬;王雯;王忠永;胡海友;孙其乐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Ⅲ、Ⅳ级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87例Ⅲ、Ⅳ级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μg/4.5μg 每吸,1吸/次,2次/d),联合治疗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μg/4.5μg每吸,1吸/次,2次/d +阿奇霉素250 mg,1次/d。观察两组治疗3、6个月后 PEF、FEV1、FEV1/FVC、mMRC、6MWT,急性加重次数。结果:联合治疗组在3、6个月后的PEF、FEV1、FEV1/FVC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 <0.05);两组在3个月后的 mMRC、6MWT、急性加重次数改善程度相仿(P >0.05),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 <0.05)。结论: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较单一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能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的肺功能指标,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能显著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并降低急性加重次数。

    作者:韩利;张筠;张铁栓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血清胸苷激酶1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意义

    目的:探究血清胸苷激酶1(STK1)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个周期化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59例NSCLC患者化疗前及第1、2、3、4周期化疗后STK1浓度,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间相关性。结果:4个周期化疗后,不同化疗方案间STK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化疗有效组,4个周期化疗后STK1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下降;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STK1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在有效组,第3、4周期化疗后STK1阳性率显著低于化疗前;化疗前及4个周期化疗后, STK1水平在肺鳞癌与肺腺癌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SCLC 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STK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化疗疗效,并对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黄仁飞;江倩;金蒙蒙;刘茵;杜婷;张妍蓓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前列腺液HPV6/11 DNA FQ-PCR检测在无症状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FQ-PCR检测前列腺液HPV6/11 DNA在无症状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诊断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72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对照组患者22例,均病检确诊尖锐湿疣。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醋酸白实验,行前列腺液中HPV6/11 DNA FQ-PCR定量分析,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诊断无症状的男性生殖道尖锐湿疣隐匿性感染中,FQ-PCR 方法优于醋酸白试验(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各自前列腺液 HPV6/11病毒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 >0.05)。在治疗后3个月末HPV完全清除患者人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采用 FQ-PCR 法检测前列腺液中的HPV ,能早期发现男性生殖道无症状尖锐湿疣潜伏期或亚临床期感染,为尖锐湿疣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也能评估治疗效果。

    作者:王黎;钟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脓毒症与胃肠道功能损伤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仍然是重症医学病死率居首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1]。它是指机体由于感染而引发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常累及多个脏器,其中胃肠道尤为特殊,一方面它是脓毒症首先累及的器官,常引起胃肠道黏膜及上皮病变,甚至坏死,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2];另一方面,又有学者认为,肠道病变本身亦可加重或诱发脓毒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故胃肠道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特殊[3]。本文就脓毒症以及胃肠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俊亮;曾其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ELISA检测39例脓毒症患者、1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组。通过分析3种因子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与SIRS组中血清sTREM-1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RP只在脓毒症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症组中 sTREM-1、PCT 及 CRP 均明显高于 SIRS 组(P <0.05)。根据ROC 曲线分析,sTREM-1、PCT 及 CRP 对SIRS 和非 SIRS 进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87和0.831。结论:血清sTREM-1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罗运山;刘易林;邓霞梅;张健;李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在OLETF大鼠肝脏糖代谢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 OLETF 大鼠肝脏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 PGC-1)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肝糖代谢中的作用。方法:OLETF 大鼠为实验组,同龄 LETO 大鼠为对照。在8、18和28周龄行 OGTT 试验,测血糖、胰岛素和血脂, 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肝组织中PGC-1、PEPCK、UCP2的蛋白水平。结果:(1) OLETF 大鼠从8周起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18、28周龄时OGTT 2hBG 和 TG 水平均明显升高,28周龄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2) OLETF大鼠肝脏组织中 PGC-1蛋白表达18、28周时低于对照组,28周时 PEPCK 表达高于对照组,而 UCP2表达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LETF18周龄后表现出2型糖尿病病理特点, OLETF 大鼠肝脏 PGC-1、PEPCK 及 UCP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提示 PGC-1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肝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念鸿;张俊清;刘林;武一鸣;刘佳;郭晓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伴放线放线杆菌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和骨桥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C-myc、Klf4、Col1和Runx2 mRNA的表达,利用试剂盒检测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对干细胞干性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伴放线放线杆菌与干细胞按照1克隆:1细胞比例共培养后,细胞增殖明显增加;两者共培养后,干细胞CD44、CD166和骨桥蛋白均呈阳性表达,C-myc、Klf4、Runx2和Col1 mRNA表达明显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仍较强。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在体外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增强干细胞干性,但却不影响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于丽娜;张文轩;于洋;秦文光;罗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对ICU医院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规律评估其对 ICU 院内感染重症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患者数据,以 RDW 指标分为正常组(<15%)和增高组(>15%),对比两组院内感染患者基础状况,生化指标,APACHEII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等是否存在差异性,评估两组患者28、90 d 生存率及死亡风险。结果:共有66例患者入选, RDW 增高组(31例)与 RDW 正常组(35例)相比28、90 d 死亡风险明显增高(P <0.05),COX 多因素风险结果显示RDW(OR =1.110,95%CI =1.011~1.219,P =0.029)为独立的风险因素。结论:ICU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且伴有RDW增高时提示远期死亡风险增加。

    作者:王蔚;周愚;周丽;苏真娇;郑伟;赵灵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两种麻醉方式在颈部短小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针刺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和较少的毒副作用以及具有保留患者术中发音功能,使其在颈部短小手术麻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1]。本文拟通过对针刺麻醉和颈丛麻醉的对比研究,判断针刺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曹强;王立勋;周良军;卫才权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对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Aurora-A 激酶抑制剂 VX-680对未分化甲状腺癌8305C 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VX-680对8305C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癌细胞在药物作用下Aurora-A、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甲状腺癌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 <0.05);随作用时间延长,药物的抑制作用也增强(P <0.05)。48 h 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00 nmoL浓度处理的8305C 细胞,Aurora-A激酶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0.05),Bax 蛋白量变化不明显(P >0.05)。结论:VX-680通过抑制Aurora-A 表达,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同时通过抑制Bcl-2表达,导致Bcl-2/Bax比例失衡,诱发细胞凋亡。 VX-680是未分化甲状腺癌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靶向抑制剂。

    作者:何源哈达;陈霖;杨勇;杨宏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外科治疗罕见左上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患者女,43岁,因心悸、气促8个月来我院就诊,多在活动后症状明显,偶有咳嗽、咳痰,痰不多,无外伤、感染病史,无心脏和肺部疾病史。心脏体查未闻及心前区有杂音,有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心电图正常,胸片提示肺动脉段明显增粗。超声心动图未提示有明显心脏畸形,但测得肺动脉压力明显增高,达68 mmHg ,左心房也明显扩大。行心脏 CT 检查,CT 提示患者左上肺静脉未回流至左心房,而是通过一条垂直静脉汇入无名静脉。见图1、2。提示患者患有罕见的单纯左上肺静脉异位引流,这也解释了患者存在的肺动脉高压和扩大的左心房。

    作者:周立;区景松;刘湘;王治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官方网站地址、汇款等信息的严正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谷氨酰胺对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皮质醇不同变化类型的脓毒症的疗效

    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得到很大改善,但脓毒症的死亡率仍高达30%~70%[1]。免疫调理是近年来脓毒症研究范畴的重点和新方向。谷氨酚胺(Gln)是免疫营养的主要添加物,许多临床案例显示Gln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并且剂量越大疗效越好[2-3]。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外研究揭示,脓毒症使用Gln疗效并不理想[4]。笔者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脓毒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的动态变化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脓毒症其预后也有不同。本研究依据早期血清CRP、COR 的不同变化对脓毒症患者分组,观察Gln在各组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俊;陈泽宇;莫旻龙;刘端绘;黄鑫波;潘子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靶向T细胞肿瘤治疗临床进展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细胞表面CD 分子的不同,T 细胞可分为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活化后的主要效应细胞为辅助性 T 细胞(help T lymphocyte, Th),CD8+T 细胞活化后的主要效应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CTL对肿瘤细胞起直接杀伤作用,Th对CTL的免疫活性起调节和促进作用。

    作者:杨秋玉;陈俊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