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王洪芬;李英华;符敬坦;刘珊;李志赏;石锐
目的:了解本院ICU近5年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89例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27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57株(69.2%),革兰阳性菌48株(21.1%),真菌22株(9.7%);病原菌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5%)、鲍曼不动杆菌(17.2%)、肺炎克雷伯菌(16.3%)、粪肠球菌(11.0%)和铜绿假单胞菌(10.1%);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结论:腹腔感染严重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耐药现象,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李智博;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受体2(LPA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LPAR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生存状态与LPA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2% (64/89)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LPAR2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定量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LPAR2表达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织中LPAR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BMI、肿瘤分级、肿瘤大小及ER、PR、HER2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肿瘤分期越晚,LPAR2的表达越高(P< 0.001),且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PAR2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P< 0.001).此外,癌组织中LPAR2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小于无LPAR2高表达的患者(52.7±5.46 vs.64.3±3.09,P=0.016).结论:LPAR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且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高峰;肖栋;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结合临床特征,探讨合理应用高频B超和X线钼靶检查在乳腺癌前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前期病变患者110例,分析钼靶摄片、B超等诊断资料,并评估临床价值.结果:110例乳腺癌前病变均确诊,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且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2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且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6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不典型小叶上皮增生伴发1例,纤维囊性乳腺病有不典型小叶增生伴发3例,伴小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纤维腺瘤形成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纤维囊性乳腺病10例.超声检查:高频B超诊断总符合率为40%.溢液组B超符合率为10%(4/40),肿块组符合率为52.3%(22/42),无溢液及肿块组符合率为60.7%(17/28).溢液组符合率较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摄片总符合率为54.1%(40/74).溢液组为26.7%(8/30),肿块组50%(14/28),既无肿块又无溢液组为87.5%(14/16).溢液组符合率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临床诊断中价值显著.相较B超,钼靶摄片检查效果更为显著.结论:乳腺一旦有癌前病变出现,通常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表现,需增加警觉意识,与病史结合,对钼靶摄片、B超合理应用,可提高早期检出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蔓青;陈扬;李静勉;吴春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自身组织蛋白vimentin (Vim)和megalin (Meg)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Lewis大鼠接受F344大鼠供肾移植,每2周检测受体蛋白尿水平观察CAN进程.肾移植后第14、49、98天收获受体脾细胞,检测Vim及Me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收获受体血清检测Vim及Meg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受体肾移植6周后肾功能逐渐衰退,处于CAN病程中.Vim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98 d时其数量比对照孔差异有极显著性(126.0±10.4 vs.24.7±4.3,P<0.001).Vim特异性抗体水平肾移植后14 d即显著升高(0.230±0.018 vs.0.063±0.008,P<0.01),其后缓慢持续升高.CAN大鼠Me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变化.Meg抗体水平直至98 d时比正常大鼠略有上升(0.054±0.006 vs.0.022±0.003,P<0.05),但远低于同期Vim抗体水平(P<0.01).结论:在同种肾移植大鼠CAN病程中,自身蛋白Vim表现强免疫原性而Meg免疫原性极弱.
作者:陈卓;方成;夏昶;丁洪波;刘立;瞿永华;于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寻找SONFH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SONFH患者(实验组)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各15例,同组血清等量混合,应用双向凝胶电泳串联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9种差异蛋白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血清淀粉祥蛋白A-2、凝血酶原、补体因子B、免疫球蛋白J链、富亮氨酸α-2-糖蛋白、补体C4、补体H等7种蛋白表达上调,肌动蛋白、载脂蛋白L1等2种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发现了SONFH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寻找SONFH特异性标志物及进一步阐明SONFH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平;梁景超;周怡;秦刚;潘天箫;刘明伟;何凯毅;李金溢;黄碧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916年爱因斯坦发现了激光的原理,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治疗,开启了激光在临床中应用的大门.初因激光发生装置需要红宝石等材料,价格昂贵,临床研究及应用极少,主要利用激光对生物体的光热效应用于传统手术工具无法做到的组织精细切割,如角膜切割.1966年,二氧化碳激光研制成功,激光发生器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商用小型激光发生器发明,价格大幅度降低,激光的医用研究进入高潮,研究方向也更为宽广,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激光准直、可视原理,将激光运用于术中定位.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定位技术由简单应用向智能化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精确度,保证手术安全性,其价值在外科中日益凸显.
作者:张波;王斐;毛景雯;许硕贵;何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各期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获得宫颈癌患者CT薄层扫描数据,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然后将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台进行平滑、上色、透明化、旋转等操作,获得盆腔动脉血管网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重建出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可以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髂内及髂外动脉、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上行支等主要及细小血管分支,并与骨盆配准后,可清楚了解各血管走行及空间位置,并且随着肿瘤期别的提高,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密度、分支情况等均呈增加趋势.结论:基于CTA数据,应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软件,可以成功重建出活体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并且各期宫颈癌患者动脉血管网有其不同特点,了解其不同特点对我们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洪磊;何援利;彭冬先;王显龙;王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是一个有着包括酗酒、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物的广泛使用、外伤以及特发性原因等在内并且其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疾病[1-2].前述病因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障碍,并且进而发展为骨细胞死亡和关节表面的塌陷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深入到基因及蛋白水平[3-4].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科学、干细胞和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给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田青松;周游;李新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居民拒绝敏感性分别与自尊及抑郁水平的量性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老年拒绝敏感性问卷、自尊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对808位社区老年居民进行调查,分析社区老年拒绝敏感性现况,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社区老年居民拒绝敏感性分别与自尊水平及抑郁水平的关系.结果:社区老年居民拒绝敏感性得分为1.86~14.09 (5.50±2.03),其中高分组、中分组及低分组分别占12.53%、82.77%、4.70%;与其自尊及抑郁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P< 0.01)、0.367(P< 0.01).结论:社区老年拒绝敏感性水平偏高,分别与其自尊及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护理人员可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以维护并促进老年居民心理健康.
作者:段莉;高云峰;王丽君;辛小林;刘亚莉;王艳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s)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南方医院收治的117例PTCL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PTCLs亚型中常见的有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PTCLs中位发病年龄42岁,初治时40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77例接受高强度方案化疗.33例初治时接受局部放疗联合化学治疗.9例接受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OS及PFS.多因素分析提示LDH水平升高、ECOG评分高(PS>1)、AnnArborⅢ/Ⅳ期为O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提高PFS.结论:LDH、体能状态、Ann Arbor分期为PTCLs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初治时接受高强度化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对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能改善PFS.
作者:平宝红;吴彬;朱阳敏;高雅;洪佳琼;岳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23例肠缺血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2例,分支闭塞1例,主干及部分分支均闭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间接征象包括缺血肠管表现节段性扩张积液11例,弥漫性扩张8例;肠壁增厚15例,4例肠壁变薄,4例无明显变化.增强扫描8例肠管强化显著,7例增厚肠管强化减轻,2例无明显强化.2例回肠扩张肠壁内积气、腹腔积气.CT诊断缺血性肠病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雍昉;周涛;徐志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UTI)干预前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58例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胸阻抗法(TEB)测定SV、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SV、PaO2/FiO2、Murray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治疗组患者PaO2/FiO2显著升高(P<0.05),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下降明显以及28 d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UTI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性ARDS患者血浆PCT、CRP的浓度,降低乳酸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28 d死亡率.
作者:黄增相;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张健;魏建东;何超;李文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技术在高危计划性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需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患者,筛选出有高危情况的患者,分为宫腔镜组(观察组)428例和B超引导组(对照组)437例进行追踪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和近期并发症. 结果: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宫腔镜组18例,对照组39例(P<0.05),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宫腔镜手术直观、准确、可靠,在进行高危人工流产术时能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碧翎;宋悦;魏然;黎云;范保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术后新发房颤是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在心脏外科术后发生率较高,而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易被忽视.本文回顾了近10年针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1 流行病学1.1 非心脏手术 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低,尤其是术后未入ICU的患者.近10年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研究结果(表1)示[1-8],不同手术种类的发生率变异很大,其中胸科术后发生率较高(8.3% ~ 29%)[1-2,7-8],其次是腹部大手术和大血管手术(4.4%~14%)[3-4],其他手术后发生率较低,有两项研究[5-6]的发生率低于1%.
作者:谢旻;王东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一直有阴道排液,呈黄色,无发热及腹痛.2014年3月27日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较多块状灰白色组织物,宫腔各壁呈白色般痕样改变,清出坏死组织约5 g(图1、2).随访术后10 d阴道排液干净.
作者:孙小丽;赵春梅;刘婷艳;罗喜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近年来脐带血移植病例不仅在儿科增多,而且用于体重> 40 kg的患者的病例也在逐渐上升,并且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医学前沿正致力于脐血干细胞在眼科等领域的应用,为确保脐血移植或输注的临床效果,提高脐血的质量是关键之一.和骨髓相比,脐带血的重要优点有来源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可以实物形式保存,可以快速得到,感染传播、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完全相符亦可利用;采集方法简便安全,供者无任何痛苦和不适;开辟了新的供血资源,可减少患者的医药开支.因为脐带血造血移植的潜在延迟性,收集的脐带血单元中关键的因素是细胞含量.因此增加脐带血体积和有核细胞数量非常重要.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收集脐带血,第一种方法是宫内收集,也就是取出婴儿后胎盘在子宫内收集;第二种方法是宫外收集,也就是从子宫内取出婴儿和胎盘后收集.两种方法都在阴道生产和剖富产后执行.本文研究在剖富产后不同的脐带血收集方法是否影响每一例脐带血的生物特征,包括体积、白细胞数、有核细胞数、CD34数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
作者:范春燕;曹文艳;路春梅;魏菊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分别联合二线降糖药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药物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权威医学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13 2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ET+SU组相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地使HbA1c达标(OR=0.89,95%CI 0.81~0.97,P=0.008),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的减轻体重(WMD=-1.82,95%CI-2.46~-1.17,P<0.00001),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小,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结论:MET联合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马培;徐焱成;胡元;石小丽;孙力;胡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的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C1772T、G1790A与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的易感性关系.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青海高原地区100例CM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人群在HIF-1α基因C 1772T、G1790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其与CMS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HIF-1α基因C1772T、G1790A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HIF-1α基因C1772T位点检出CC、CT两种基因型,未见TT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HIF-1α基因G1790A位点检出GG、GA两种基因型,未见AA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单核苷酸多态性C 1772T、G1790A可能与CMS无关.
作者:熊辉霞;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李玉丽;李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托吡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氟哌啶醇治疗无效后的替代疗效.方法:选择多发性抽动症77例,随机分为托吡酯组38例,氟哌啶醇组39例.用增量法给药,托吡酯组起始剂量0.5 mg/(kg·d),每周增加0.5 mg/(kg·d),大剂量为6 mg/(kg·d);氟哌啶醇组起始剂量0.5 mg/(kg·d),每周增加0.25 mg/d,大剂量为2 mg/d.氟哌啶醇无效病例改用托吡酯同托吡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评分量表评分,副反应用耶鲁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于治疗第2、4、8、12及24、48周对两组的疗效和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托吡酯组有效率为86.84%,副反应发生率为36.84%;氟哌啶醇组有效率为64.10%,副反应发生率为61.54%,两组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托吡酯组48周总有效率为89.47%,总控制率42.11%;氟哌啶醇无效病例改用托吡酯后,12周替代治疗有效率达75.00%.替代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使用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肯定,副反应轻,对氟哌啶醇治疗无效者使用托吡酯替代有效.
作者:蔡晓华;谢城;吴铭瑜;彭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骀)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骀)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验架上检查患者早接触位置.结果:TMD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髁突位于中位占63.1%(29/46);TMD组患者髁突后移位占52.2% (24/46).TMD组患者CR位牙齿早接触发生部位更偏向牙列远中.结论:安氏Ⅱ类错(骀)伴TMD患者髁突多处于后移位,正畸治疗前应先恢复髁突正常位置,再设计矫正方案.
作者:沈群;刘从华;肖珲;姚君;刘俊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