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王洪芬;李英华;符敬坦;刘珊;李志赏;石锐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跛行,进而表现为皮温下降、疼痛,如出现静息痛则提示病情严重,晚期出现溃疡、坏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则截肢难以避免.
作者:白俊龙;王江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输卵管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复杂,合成、分泌营养物质,为配子转运、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环境,任何影响输卵管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不孕.输卵管积液是指各种原因造成输卵管远端阻塞终导致输卵管管壁扩张和液体积聚的病理过程[1-2].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中,约有10%~ 30%伴有输卵管积液[3].目前相关研究多关注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前已经出现的输卵管积液,此种情况下的输卵管积液对IVF临床结局的负面影响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临床妊娠率较非输卵管积液患者低50%,流产率较非输卵管积液患者高1倍[4],因此应在IVF前进行包括输卵管切除、近端结扎远端造口、输卵管栓堵及超声介入硬化治疗[5]等预处理.部分患者在COH过程中才首次出现输卵管积液,而相关研究少见报道,此时输卵管积液多由于高水平的雌激素所致[6],与炎性输卵管积液的性质不同,其是否对IVF的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及是否需进行术前干预尚待证实.本文就超排卵过程中首次出现输卵管积液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周云;姜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本院ICU近5年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89例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27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57株(69.2%),革兰阳性菌48株(21.1%),真菌22株(9.7%);病原菌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5%)、鲍曼不动杆菌(17.2%)、肺炎克雷伯菌(16.3%)、粪肠球菌(11.0%)和铜绿假单胞菌(10.1%);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结论:腹腔感染严重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耐药现象,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李智博;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在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应用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超过6个月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F突变比例,并与同期应用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27例患者、单用羟基脲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治疗前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比例.结果: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别有89%、92%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与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及单用羟基脲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 0.01),随访0.5~8年,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下降了53.76±18.43及30.14±22.75,其中5例患者JAK2V617F突变转阴,持续15 ~ 24个月.而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组及单用羟基脲组突变比例无明显下降,无突变转阴者.干扰素α及沙利度胺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分别为流感样症状及便秘、周围神经炎,但均能耐受.结论: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Bcr/Abl阴性MPN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JAK2V617F或可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能否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主要标志之一.
作者:王冬梅;王洪芬;李英华;符敬坦;刘珊;李志赏;石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UTI)干预前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58例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胸阻抗法(TEB)测定SV、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SV、PaO2/FiO2、Murray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治疗组患者PaO2/FiO2显著升高(P<0.05),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下降明显以及28 d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UTI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性ARDS患者血浆PCT、CRP的浓度,降低乳酸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28 d死亡率.
作者:黄增相;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张健;魏建东;何超;李文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s)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南方医院收治的117例PTCL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PTCLs亚型中常见的有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PTCLs中位发病年龄42岁,初治时40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77例接受高强度方案化疗.33例初治时接受局部放疗联合化学治疗.9例接受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OS及PFS.多因素分析提示LDH水平升高、ECOG评分高(PS>1)、AnnArborⅢ/Ⅳ期为O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提高PFS.结论:LDH、体能状态、Ann Arbor分期为PTCLs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初治时接受高强度化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对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能改善PFS.
作者:平宝红;吴彬;朱阳敏;高雅;洪佳琼;岳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房颤患者miRNA-208水平及心房大小的变化,分析房颤患者miRNA-208与心房重构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88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28例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28例永久性房颤),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两组血浆miR-208的表达水平,彩超检测心房内径大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血浆miR-208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房颤组中,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浆miR-208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随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加.血清miR-208水平与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402,均P<0.05),偏相关分析校正后它们之间仍然呈正相关(r=0.395,均P<0.05).结论:房颤患者miRNA-208与心房内径关系密切,相互关联,通过探讨房颤患者miR-208水平与心房重构的关系,为房颤的机制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杜丽根;邱健;陈恩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是一个有着包括酗酒、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物的广泛使用、外伤以及特发性原因等在内并且其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疾病[1-2].前述病因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障碍,并且进而发展为骨细胞死亡和关节表面的塌陷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深入到基因及蛋白水平[3-4].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科学、干细胞和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给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田青松;周游;李新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术后新发房颤是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在心脏外科术后发生率较高,而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易被忽视.本文回顾了近10年针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1 流行病学1.1 非心脏手术 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低,尤其是术后未入ICU的患者.近10年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研究结果(表1)示[1-8],不同手术种类的发生率变异很大,其中胸科术后发生率较高(8.3% ~ 29%)[1-2,7-8],其次是腹部大手术和大血管手术(4.4%~14%)[3-4],其他手术后发生率较低,有两项研究[5-6]的发生率低于1%.
作者:谢旻;王东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自身组织蛋白vimentin (Vim)和megalin (Meg)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Lewis大鼠接受F344大鼠供肾移植,每2周检测受体蛋白尿水平观察CAN进程.肾移植后第14、49、98天收获受体脾细胞,检测Vim及Me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收获受体血清检测Vim及Meg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受体肾移植6周后肾功能逐渐衰退,处于CAN病程中.Vim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98 d时其数量比对照孔差异有极显著性(126.0±10.4 vs.24.7±4.3,P<0.001).Vim特异性抗体水平肾移植后14 d即显著升高(0.230±0.018 vs.0.063±0.008,P<0.01),其后缓慢持续升高.CAN大鼠Me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变化.Meg抗体水平直至98 d时比正常大鼠略有上升(0.054±0.006 vs.0.022±0.003,P<0.05),但远低于同期Vim抗体水平(P<0.01).结论:在同种肾移植大鼠CAN病程中,自身蛋白Vim表现强免疫原性而Meg免疫原性极弱.
作者:陈卓;方成;夏昶;丁洪波;刘立;瞿永华;于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全面性强直-阵挛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ons status epilepticus,GCSE)的临床资料,为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近5年来GCS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 (95%CI)分别为39.37(6.577 ~ 235.671)、11.628(1.92 ~ 70.4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还发现呼吸抑制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95%CI)为16(3.713~68.955).结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抑制与短期预后不良(死亡或昏迷)独立相关;急性症状性起病和脑炎分别是恢复至发病前和遗留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肖都;张永根;漆柳;叶金理;罗翠竹;郑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骀)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骀)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验架上检查患者早接触位置.结果:TMD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髁突位于中位占63.1%(29/46);TMD组患者髁突后移位占52.2% (24/46).TMD组患者CR位牙齿早接触发生部位更偏向牙列远中.结论:安氏Ⅱ类错(骀)伴TMD患者髁突多处于后移位,正畸治疗前应先恢复髁突正常位置,再设计矫正方案.
作者:沈群;刘从华;肖珲;姚君;刘俊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分别联合二线降糖药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药物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权威医学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13 2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ET+SU组相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地使HbA1c达标(OR=0.89,95%CI 0.81~0.97,P=0.008),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的减轻体重(WMD=-1.82,95%CI-2.46~-1.17,P<0.00001),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小,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结论:MET联合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马培;徐焱成;胡元;石小丽;孙力;胡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1)、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24)和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E+EEN组,n=23),比较各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变化及观察各组患者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PN组、EEN组和E+EEN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依次显著降低(P<0.05);与TPN组比较,EEN组、E+EEN组的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明显降低(P<0.05),E+EEN组低,但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相比较E+EEN组与EE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浓度,降低继发感染率、手术率及死亡率,疗效优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
作者:田笑笑;杜浩;白艳丽;朱晶晶;张瑜;张亚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2012年报道的基于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联合预测方程(CKD-EPI2012SCr-SCysC)是否比2009年报道的联合预测方程(CKD-EPI2009SCr-SCysC)、中国eGFR课题组马迎春等2007年报道的联合预测方程(Ma1和Ma2)更适于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GFR的预测.方法:收集669例CKD患者资料,以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GFR作为参考GFR(rGFR),用CKD-EPI2012SCr-SCysC、CKD-EPI2009SCr-SCysC、Ma1和Ma2估算GFR(分别记为eGFR1、eGFR2、eGFR3和eGFR4),比较此4种方程估算的GFR与rGFR的偏差、偏离程度、相关性、30%准确性和分期一致性差异.结果:669例CKD患者的rGFR水平为(61.78±26.51) mL/(min· 1.73 m2);eGFR1与rGFR的偏差小;各eGFR与rGFR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796~0.831之间,组内相关系数(ICC)在0.865~0.905之间,eGFR1与rGFR的相关性佳;Bland-Altman图结果显示,eGFR1与rGFR的偏离程度低、精确度好;eGFR1和(或)eGFR2的总体30%准确性高;各eGFR与rGFR总分期一致率在59.34% ~ 63.98%之间,以eGFR1和(或)eGFR2高,但一致性均不理想,Kappa值为0.437 ~ 0.490.结论:CKD-EPI2012SCr-SCysC更适于我国CKD患者GFR的预测,但仍需更大样本及多方面的研究验证.
作者:严跃红;傅君舟;李剑文;关昌杰;李显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路径及关系效应.方法:采用腹膜透析自我管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对123例CAPD患者进行测评.采用Amos7.0软件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患者自我管理、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总分值分别为(64.70±13.48)、(33.38±6.95)和(6.57±1.25)分.社会支持对自我管理有直接影响,并通过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产生间接影响,总效应为1.38.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有直接保护作用,亦是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的中介变量,总效应为0.76.结论:CAP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中等、社会支持差、自我效能低.自我管理能力受到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直接、间接影响,可从各环节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王洁;王菲;李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一直有阴道排液,呈黄色,无发热及腹痛.2014年3月27日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较多块状灰白色组织物,宫腔各壁呈白色般痕样改变,清出坏死组织约5 g(图1、2).随访术后10 d阴道排液干净.
作者:孙小丽;赵春梅;刘婷艳;罗喜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1(PKG-1)在白藜芦醇(RES)防治肺动脉高压(PAH)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治疗(RES)组和安慰剂(M),采用IPP软件测量分析肺小微动脉肥厚指数;免疫组化检测3组肺组织iNOS和PKG-1的表达.结果:mPAP在RES和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肥厚指数、动脉肥厚指数RES和M组间差异明显(P<0.01);iNOS和PKG-1检测结果显示RES与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ES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动脉结构,逆转肺动脉损伤和增生肥厚,与抑制iNOS的生成,增加PKG-1的表达关系密切.
作者:杨东鹏;杨永超;吕珊珊;董文鹏;王显悦;童光;马涛;张卫达;王晓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3年12月采用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7例患者共行423侧TEP术,1例中转行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手术时间(48±25) min;268例放置闭式引流管;术后住院(4.5±1.5)d;术后血清肿12例;随访3 ~ 87个月,复发3例.结论:TEP手术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对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TEP是首选和主要术式.
作者:沈根海;吴国良;王刚;李斌;戴玮;高泉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与正常健康人90例,分离培养人T淋巴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检测Kv通道电流情况,同时对Kv 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建立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体系,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检测.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相对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不转染siRNA的阴性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迁移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管老化多伴随有T淋巴细胞Kv钾电流学特征的改变与Kv1.3钾通道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能够部分抵消血管老化的作用.
作者:屈碧辉;蔡威;何涛;胡敏;王迪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