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林克武;李昌崇

关键词: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风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发病时间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373例手足口病儿童做回顾性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作为合并脑炎的标准,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合并脑炎病例中4项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结果:经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可能的风险因素中,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风险因素,临床中需引起重视,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在本研究中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无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造影剂流速对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造影剂注射流速对不同病理分级前列腺癌 ( PCa ) 动态对比增强 MR ( DCE-MRI )灌注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佳的注射流速. 方法:使用 3 . 0 T GE 磁共振扫描仪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且心肾功能正常、体质指数(BMI)≤25 kg/m2 的 70 例 PCa 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 35 例患者动态增强造影剂的注射流速为 2.5 mL/s,其余 35 例患者动态增强造影剂的注射流速为 5.0 mL/s, 通过 GE AW 4.3 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外周带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 )曲线,计算出达峰时间( Tmax )、大强化程度( SImax%)和快强化率( Rmax ) ,并分别分析造影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动态增强灌注指标的影响. 结果:造影剂注射流速 2.5 mL/s 与 5.0 mL/s 的两组 PCa 患者不同病理分级低危组( Gleason 评分 < 7 分)、中危组( Gleason 评分 = 7 分)、高危组( Gleason 评分 > 7分) 三组 Tmax 的均值分别为 (19.89 ± 2.76)s、(15.42 ± 1.68)s;(16.91 ± 2.34)s、(12.88 ± 1.73)s;(14.13 ± 1.81)s、(10.20 ± 1.42)s,两组 PCa 的 Tmax 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61,3.10,3.25, P < 0.01). 两组 PCa 的 SImax%的均值分别为 (1.45 ± 0.17)%、(1.51 ± 0.27)%;(1.62 ± 0.12)%、(1.84 ± 0.18)%;(1.86 ± 0.16)%、(2.11 ± 0.28)%,两组 SImax%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44,-4.55,-5.16,P < 0.05). 两组 PCa 的 Rmax 的平均值分别为 (6.29 ± 2.62)%、(7.64 ± 4.09)%;(8.92 ± 4.21)%、(10.24 ± 9.09)%;(10.85 ± 2.89)%、(12.43 ± 3.51)%,两组 Rmax 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07,-3.85,-8.68,P < 0.01). 造影剂注射流速 5.0 mL/s 的 PCa 患者较注射流速为 2.5 mL/s 的PCa 患者动态增强灌注指标 Tmax 缩短,SImax%、Rmax 升高. 结论:造影剂注射流速为 5.0 mL/s 的 PCa患者较流速为 2.5 mL/s 的 PCa 患者动态增强灌注指标更加敏感,可以提高 PCa 的增强效果,有助于提高对 PCa 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俊;尹雪梅;姬广海;蔡磊;李鹏;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冠心病患者LDLR基因C97T突变与血清ADP、LEP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 基因C97T位点多态性与血清瘦素(LEP)、脂联素(ADP)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20例为病例组,同期正常体检者600例作为对照组. DNA 直接测序技术对2组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进行分型,分为CC、CT、TT 3 种基因型. ELISA法检测各基因型血清 LEP、APN 浓度;同时检测两组血脂、体质量指数(BMI) 等指标. 逐步回归分析统计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与血清LEP、APN的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BMI、TC、LEP水平明显升高,而HDL、ADP明显降低; 病例组吸烟率、饮酒率、阳性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 病例组及对照组TT基因型者LEP水平明显高于TC、CC基因型者,ADP水平明显低于TC、CC基因型者 (P <0.05). 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LEP水平和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多态性呈显著正相关(r = 0.697,P < 0.05);ADP水平和LDLR 基因C97T突变位点多态性呈显著负相关(r = -0.337,P <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EP水平升高,ADP水平降低. 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血清LEP、ADP水平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霍丽静;张明明;刘欣;宋光耀;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孤立肾结石的两种微创治疗方法比较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治疗孤立肾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53 例孤立肾结石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M-PCNL组31例,F-URS组22 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M-PCNL组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要明显大于F-URS组,但住院总费用少于F-URS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CNL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高于F-URS 组,但两组总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异;M-PCNL 组出现大出血、胸膜损伤的几率要高于 F-URS 组,术后高热的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cr 水平术后 24 h 均上升,F-URS 组 72 h 后开始下降, 术后 7 d 接近术前水平,M-PCNL 组逐步上升,术后 7 d时与F-U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NGAL水平术后24 h 较术前均明显升高,术后72 h开始下降,术后7 d时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疗效确切,大出血发生率更低,对肾功能影响更小,尤其适合孤立肾结石的治疗.

    作者:梁磊;杨春生;孟繁林;薛健;刘忠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508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 508 例患者资料,患者男女比例 340:168,平均年龄(48.4 ± 12.0)岁;共540 侧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 495 侧(91.7%),输尿管上段结石 45 侧(8.3%);其中鹿角形结石98侧(18.1%),多发结石335侧(62.0%),单发非鹿角形结石107 侧(19.8%). 既往曾行开放手术取石者31例;平均结石大径(31.3 ± 11.9)mm. 结果:共完成手术559例次,均一期成功建立通道,其中单通道手术543例次、双通道手术16例次. 平均手术时间(79.3 ± 38.1)min,平均首个通道建立时间(8.2 ± 3.0)min,平均结石处理时间(40.5 ± 35.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 ± 2.9)d. 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80.4%,其中单发非鹿角形结石为100.0%、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75.5%;再次手术28 例(再次经皮肾镜手术19 例,输尿管软镜手术9例),终手术清石率85.4%.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68例(12.2%),其中术后发热45例(8.1%),无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输血22例(3.9%),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5 例(0.9%),无肾切除患者. 无中转开放手术,气胸1例,无其他毗邻脏器损伤. 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建林;廖勇;安宇;黄翔;何鹏;邱明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因缺血性卒中且伴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共治疗3 个月,观察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8%、28.3%,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短期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没有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作者:左凤同;刘辉;吴慧君;刘洁琼;苏娜;董爱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两种晶体预充液对儿童心肺转流术中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目的:比较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乳酸林格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方法:体外循环( CPB )下行室缺或房缺修补术儿童 60 例,年龄 1 ~ 6 岁,体重 8 ~ 20 kg , ASAⅡ ~ Ⅲ级,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预充组(R 组)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预充组(L 组).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主动脉后(T2)、停机前(T3)、关胸后(T4)测定患儿动脉血气、乳酸(Lac)、血糖(Glu)、电解质.结果:两组血糖及乳酸在 CPB 后均升高(P < 0.01),在 T2、T3时点 L 组乳酸低于 R 组(P < 0.05),血糖高于 R 组(P < 0.01),而 T4时两组乳酸及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儿童 CPB 晶体预充液,能提供能量底物,降低乳酸浓度,对电解质及血气影响小,其预充效果优于乳酸林格液.

    作者:吕洁;高鸿;欧炜;邹小华;谭立;田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水通道蛋白在肺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是一组构成水通道并与水通透性密切相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广泛存在于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界. 它的发现和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释了水跨膜转运的调节机制. 从AQP 的发现至今 20余年间,有关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肾脏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鉴于AQP对水分子跨膜转运的重要调节作用, 肺作为存在水液交换的又一重要脏器,有关AQP对肺液体平衡的调节作用同样引起重视. 本综述主要讨论了 AQP 与肺液体调节的相关性及其在肺部疾病诊疗中的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沈楚婕;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发病时间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373例手足口病儿童做回顾性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作为合并脑炎的标准,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合并脑炎病例中4项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结果:经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可能的风险因素中,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风险因素,临床中需引起重视,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在本研究中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无相关性.

    作者:林克武;李昌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术风险评估表》预测切口感染的国外应用进展及 国内应用启示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院内感染的第三大常见原因[1]. 发生SSI 并死亡的患者 75%归因于SSI[2]. 在中国当前医疗模式下, 控制SSI 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3]. 《手术风险评估表》(以下简称NNIS )是国内外用来评估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的较好工具, 且在国外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研究拟对国外应用的进展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NNIS 在国内应用的启示,为国内优化 NNIS、降低 SSI 的发病率提供依据.

    作者:宫玉龙;王庆丰;郭芳;孟丽敏;高金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大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Occludin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中紧密连接的主要结构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在脑组织内表达的变化特点,探讨细菌性脑膜炎中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采用肺炎链球菌Ⅲ型菌株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脑池内注射,建立3周龄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于感染后24 h、48 h、5 d后检测Occludin在脑组织内的表达. 结果:(1)Loeffler的神经行为学评分,24 h、48 h与5 d时造模组评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Occludin 的表达,肺炎链球菌感染后24 h 大鼠脑组织Occludin 的表达明显降低,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48 h 后降至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 d 表达较 48 h 上升,但仍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 0.05). 结论: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Occludin表达下降且有先下降后增高规律,提示Occludin参与了感染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董燕;杜开先;张燕;张晓莉;贾天明;郭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羟考酮缓释片转换为芬太尼贴剂出现呼吸抑制1例

    患者男,42岁. 2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肿瘤位于乙状结肠,大小 3.6 cm × 4.0 cm,为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肿块切缘阴性,肿瘤侵出浆膜,周围脂肪组织内结节形成. 送检腹膜结节为癌结节. 自检肠周淋巴结1/7枚见癌转移.后病灶进展,腹部CT提示:乙状结肠术后改变,周围局部肠系膜轻度增厚、粘连,左上腹小肠系膜间隙、髂总动脉分叉之间、吻合口周围多个软组织结节影, 大直径 22 cm ,转移病灶考虑. 患者出现脐周、腰背部疼痛,考虑为癌性疼痛,长期予以羟考酮缓释片口服. 予以姑息性化疗多次,病灶稳定, 患者自行调整羟考酮缓释片早口服70 mg ,晚口服90 mg ,间隔时间12 h,疼痛控制可,NRS 法评分 1 分左右,无明显恶心、呕吐,口服通便药物,二便正常,入院准备再行化疗以及姑息性粒子植入.

    作者:韩海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 年10 月单一术者所行的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ATLRN) 106 例,男 69 例,女 37 例,年龄平均(56.5 ± 13.8)岁,体质指数(22.43 ± 2.68) kg/m2,左侧 51 例,右侧 55 例,肾肿瘤直径 2.5 ~ 11.2 cm,平均5.3 cm. T1N0M0 87例,T2N0M0 19例. 在肾外周相对无血管层面行手术操作:(1)腹侧层面为Gerota筋膜与肾前融合筋膜之间;(2)背侧层面为Gerota 筋膜与侧锥筋膜之间;(3)肾脏Gerota 筋膜与腰肌筋膜之间;(4)上部层面为肾上极与肾上腺之间或者肾上腺与隔肌之间;(5)肾脏 Gerota 筋膜下部到达髂窝水平.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位值、术后引流量中位值、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106 例手术均成功,2例中转开放手术. 手术平均时间为(128 ± 65)min;出血量中位值85(8 ~ 2 200)mL,输血5例;术后引流量中位值 76(0 ~ 1 290)mL;术后住院天数(7.8 ± 3.8)d. 下腔静脉损伤、隔肌损伤及脾脏损伤各 1例. 结论: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在肾周的无血管层面分离,视野清晰,解剖标志明确,手术的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吕文伟;霍庆祥;张寒;魏澎涛;韩兴涛;马魏魏;马潞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鼓膜切开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是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氯胺酮具有镇静及良好的镇痛作用,是目前小儿手术麻醉首选药, 但术后不良反应多. 本文探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鼓膜切开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伍辉萍;杨承祥;洪彬源;蔡日生;刘梅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CD4+CD29+T细胞在肺癌患者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学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CD4+CD29+T细胞与病理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 例肺癌患者外周血 CD4+CD29+T 细胞、γ 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探讨三者与病理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1) 肺癌患者 CD4+CD29+T 细胞及 TNF-α 百分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而IFN-γ 显著降低(P < 0.05);(2)肺癌患者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分别为 23、17、11 及 9例;0、Ⅰ、Ⅱ及Ⅲ期患者分别为 15、15、17 及13 例;(3)CD4+CD29+T 细胞及 TNF-α 百分含量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但 IFN-γ 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呈显著负相关性(r 绝对值均 > 0.65,均 P < 0.05).结果:CD4+CD29+T细胞及TNF-α 含量升高、IFN-γ 降低是肺癌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 且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吴卫锋;吴洁文;邢窕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核病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 )在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结核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就诊 185 例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采用 IGRA 检测,对其与结核病诊断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IGRA 阳性组中,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 PPD 强阳性率(PDD≥15 mm)为 50.9%,明显高于IGRA 阴性组的9.1%(X2 = 37.263,P < 0.00); IGRA 阳性组中,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发病率为 30.2%,明显高于IGRA 阴性组的 3.0%(X2 = 28.928,P < 0.00); IGRA 在儿童筛查结核病敏感性为 80.0%,特异性为77.6%;联合TST检测其敏感性达到95.0%.结论:对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开展IGRA筛查,可提高患者发现率和减少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影像学筛查.

    作者:黎燕琼;谭守勇;刘志辉;谭耀驹;黄艳君;孔少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自制水囊行后鼻孔填塞治疗高血压患者后鼻孔出血78例

    高血压患者后鼻孔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可发生于单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也可持续出血而危及生命. 此类患者常出血量较多,导致鼻内镜检查及处理受到限制[1].而采取纱球后鼻孔填塞后患者感觉较为痛苦, 且临床并发症颇多. 因此,继续探讨迅速、有效的止血措施非常重要.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1 日, 我科应用自制水囊行后鼻孔填塞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后鼻孔出血患者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铭芳;庞康;邓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不同单肺通气模式下患者呼吸生理变化的观察,为临床麻醉中选择合理的保护性单肺通气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辅助下胸科手术患者 90 例,按不同单肺通气(OLV)模式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行小潮气量定容通气模式(VCV):Vt 6 mL/kg,RR 16次/min,PEEP 0 cmH2O;B组行小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Vt 6 mL/kg,RR 16次/min,PEEP 5 cmH2O;C组行定压通气模式(PCV):压力设定为在A组单肺通气模式下达稳定状态时气道峰压,RR 16次/min,PEEP 0 cmH2O. 三组分别在OLV前(T0),OLV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采集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该时点患者的呼吸功能参数,并计算 Qs/Qt 和[P(a-et)CO2]. 结果:OLV 后各时点,三组患者的PaO2下降、Qs/Qt增加(P < 0.05),但B组、C组优于A组(P < 0.05);而三组患者的Ppeak 均显著升高(P <0.05),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 > 0.05);同时,P(a-et)CO2显著增大(P < 0.05). T1、T2时点A组的P(a-et) CO2 显著大于B组、C组(P < 0.05),而T3时点时三组间无明显差别(P > 0.05);结论:行单肺通气时,采用PCV模式或小潮气量复合低PEEP模式是有效的保护性单肺通气策略. 但随着单肺时间延长,仍需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并尽量减少单肺通气的时间.

    作者:孙强;杨威;郑勇;于冬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管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 是一种多发的慢性病之一,与高血压病[1]、心血管疾病[2]、脑卒中[3]、糖尿病[4]、肾病[5]等疾病相关,并增加其患病率和促进恶性发展,但是OSAHS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OSAHS大多发病于中老年人,既呈年龄相关性,又呈年龄依赖性发病[6],患病率高达4.2%[7].OSAHS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生命,据统计睡眠障碍的直接和间接总成本为 74.94 亿美元[8], OSAHS 患者的年平均医疗费用(2 720 美元)比健康对照组(1 384 美元)显著增高,并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9].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龄化进程加快, 人们对OSAHS 认识逐渐增加,对OSAHS 的研究亦逐渐增加,然而OSAHS患者的健康管理尚缺乏规范化.

    作者:郭东英;廖生武;李涛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内镜辅助下同一切口甲状舌管囊肿及甲状腺良性结节切除术

    甲状舌管囊肿及甲状腺良性结节性疾病均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病变,两者可能会同时伴发. 传统的方法是一般需要在甲状腺中部水平行一较大的弧形切口, 分离颈阔肌皮瓣以暴露出甲状舌管囊肿和甲状腺病变部位,采用这样的切口术后颈前可遗留较明显手术瘢痕,影响美观. 内镜手术所达到的美容和微创效果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已开始应用在甲状腺[1]及颈部囊切除术[2]. 当两种疾病同时发生时,如何既能完整切除病灶,又能达到美容和微创的效果? 为此,笔者在成功开展无注气内镜下甲状腺手术及颈部囊肿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镜辅助下颈前颏下入路切口同时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及甲状腺良性结节性病变切除术.

    作者:洪伟雄;姚雪榕;蔡谦;黄晓明;郑亿庆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雄性 SD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5 组(n = 6):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舒芬太尼低剂量组( SL 组)、舒芬太尼高剂量组( SH 组)和舒芬太尼 + 渥曼青霉素组( WM 组).于再灌注前,各组分别注入以下药物:SL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H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3 μg/kg , WM 组予渥曼青霉素15 μg/kg 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 组及 I/R 组予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末,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浆 cTnI 浓度;取心脏测定缺血危险区( AAR )和梗死区( IS )体积. 结果:与 S 组相比,其余四组 cTnI 浓度均明显升高(P < 0.01);与 I/R 组比较,SL 组、SH 组 cTnI 浓度及 IS/AAR 均明显降低(P < 0.01),WM 组cTnI 浓度明显降低(P < 0.01);与SL组比较,SH组cTnI浓度及IS/AAR均明显降低(P<0.01), WM组均明显升高(P<0.01). 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保护作用与PI3K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张燕;吴新海;黄飞;徐向辉;张晓晖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