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倩;赵建美

关键词:川崎病, 病因, 免疫发病机制, 获得性心脏病, 儿童, 遗传易感性, 免疫系统, 冠状动脉, 发达国家, 易感者, 炎症性, 血管炎, 感染源, 发病率, 综述, 治疗, 损害, 日本, 机体
摘要:川崎病(KD)是一种好发于中等大小动脉的急性炎症性血管炎,1967 年在日本首次报道, 好发于6 个月 ~5 岁的儿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大约15%~25%未经治疗的儿童终发展为冠状动脉损害, 使其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2].KD的发病可能由一种或多种感染源诱发,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遗传易感者发病,但其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本文就其病因、遗传易感性、免疫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颤动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联合抗栓治疗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采用二联抗栓方案(华法林+氯吡格雷)(DT)和3 个月的三联抗栓方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TT)+9 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华法林+氯吡格雷,DT)(TT+D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心房颤动合并 PCI 术后病例 90 例,随机分为DT组(45例)和TT+DT组(45例). DT组采用12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TT+DT组采用3个月的三联抗栓+9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 对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随访. 结果:有效性随访结果表明:TT+DT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低于 DT 组(P<0.05). 安全性随访结果表明:TT+DT组出血事件高于D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心房颤动合并PCI 术后采用TT+DT方案和DT方案在出血事件的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T+DT方案组治疗有效性优于DT方案组.

    作者:麦林琳;胡允兆;吴焱贤;欧阳海春;陈盈文;王航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疗效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种药物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PCI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7例和氯吡格雷组49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量两组患者术后24 h 及1 个月时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并随访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患者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P < 0.05).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 < 0.05). 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王兆翔;高翔;张宇;李广平;安浩君;马辰星;纪征;尚小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节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变化

    目的:研究伴有胃肠动力障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神经系统回肠肌间神经节血管活性肠肽(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以探讨SAP胃肠动力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AP组, 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制作SAP模型. 24 h 后测定小肠推进比及胰腺病理评分. 制作回肠肌间神经节全层标本,应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VIP和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计算其占总神经元的百分比.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P组大鼠腹腔腹水形成,肠系膜见钙化灶,肠管明显扩张,小肠推进比显著降低[(51.37 ± 5.04)% vs. (30.20 ± 3.82)%, t =10.570,P < 0.01],胰腺病理评分增高(3.74 ± 0.23 vs. 13.78 ± 0.65, t = -45.858,P < 0.01), VIP 和 NOS阳性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8.48 ± 1.06)% vs. (14.22 ± 2.12)%, t = 7.642,P < 0.01; (29.04 ± 3.36)%vs. (40.55 ± 2.59)%, t = -8.570,P < 0.01]. 结论:SAP胃肠动力障碍可能与VIP和NOS两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表达上调相关.

    作者:段泽辉;林中;王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56层螺旋CT扫描钙化积分筛查有症状疑似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钙化积分筛查有症状疑似冠心病(CAD)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并同时做钙化积分扫描的51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30 d 内均进行了选择性冠脉造影(CAG)检查. 采用交叉表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钙化积分、钙化积分和冠脉CTA的联合诊断实验. 结果:采用ROC曲线分析选择佳诊断切点,同时使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大值的钙化积分诊断冠脉狭窄≥50%的阈值为9.35分,其敏感性为89.13%,特异性为80.00%.进行冠脉CTA与钙化积分以9.35 为诊断切点的联合诊断实验,并联实验后,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较单用冠脉CTA升高(100% vs 97.82%),特异性(60% vs 60%)保持不变. 结论:钙化积分对有症状的可疑冠心病筛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钙化积分与CTA的联合诊断提高冠脉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作者:李宁;刘吉祥;信栓力;常超;韩丽英;张仁杰;李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Palindrome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新型 Palindrome 导管与 Permcath 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纳入2013年5月至2015 年5 月我院采用Palindrome 导管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3 例(试验组)与同期采用Permcath 导管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9 例(对照组) ,观察比较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导通畅率. 结果:试验组的 Kt/V、URR 及导管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感染率及功能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的老年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 Palindrome 导管在透析充分性、导管感染率、通畅率等方面优于Permcath导管,是临床较好的选择.

    作者:徐丹;廖华伟;张和平;张婕;刘晓惠;冯江超;管保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术前胫骨力线X线定位对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力线的作用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力线是取得长期疗效的关键因素,但是传统手术方法并不能取得满意的假体力线结果,本研究探讨术前胫骨力线X线定位对改善术后假体冠状位力线作用.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需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6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其中术前定位组 54 例,传统手术组52例. 术前定位组术前采用X线定位胫骨冠状力线并在皮肤上标志,术中胫骨截骨冠状位力线参照术前标志线. 比较2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假体冠状位力线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术后力线不良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 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假体股骨角,以及股骨假体力线不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前定位组术后胫骨假体角以及下肢力线角均优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1.01° vs. 91.86°, P = 0.01; 181.48° vs. 182.17°, P = 0.04),术前定位组胫骨假体力线不良率以及下肢力线角不良率比传统手术组少(分别为7.4% vs. 25%, P = 0.01; 5.6% vs. 23.1%, P = 0.01).结论:术前胫骨冠状位力线X线定位不增加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胫骨假体以及下肢冠状位力线.

    作者:王新光;史占军;郭汉明;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东亚钳蝎钙通道样毒素的重组表达及活性研究

    目的:原核表达东亚钳蝎钙通道样毒素,分离纯化并初步探讨其生物学活性. 方法:将东亚钳蝎钙通道样毒素 BmCa 基因重组到 PET-GST 表达载体中, 转化入大肠杆菌 BL21 并 IPTG 诱导表达, Ni-SuperChelating Resin 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尿素梯度透析法复性融合蛋白,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ET-GST-BmCa 原核表达质粒,诱导后表达分子量约为33 kD 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得较高纯度的融合蛋白,复性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显示表明重组蛋白能可逆性的升高骨骼肌细胞内[Ca2+]i. 结论:成功构建PET-GST-BmCa 重组质粒,获得BmCa基因工程菌株, 并表达纯化得到可作用于钙通道的重组蝎毒素蛋白.

    作者:覃媛;张曼;黄劭;顾少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胰岛 β 细胞功能. 方法:对 33 例 LADA、43例特发性 1 型糖尿病( T1DM )患者、45 例 2 型糖尿病( T2DM )患者和 30 例正常健康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和 OGTT 后 2 h 血糖及 C 肽、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胰岛素自身抗体、血脂检测,计算改良胰岛素释放指数[ HOMA-IS ( CP ) ]和改良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 CP ) ]. 结果:LADA 患者 HOMA-IS ( CP )高于T1DM ,低于 T2DM ( P < 0 . 05 );HOMA-IR ( CP )高于 T1DM ,低于 T2DM ( P < 0 . 05 ). 与 T2DM 相比, LADA患者空腹及餐后 C 肽更低[(0.64 ± 0.51) nmol/L vs. (1.64 ± 0.73)nmol/L, (1.39 ± 1.16) nmol/L vs. (5.15 ± 2.80)nmol/L, P < 0.05], HbA1c 更高[(10.78 ± 1.77)% vs. (9.36 ± 1.77)%,P < 0.05].结论:有必要在 T2DM 患者中进行 LADA 筛查,确诊 LADA 后应尽早进行胰岛 β 细胞功能评估,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黄启亚;杨彩娴;李绍清;苏云清;梁俊兴;贾文娟;冯志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川崎病患儿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的表达水平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

    目的:检测川崎病( KD )患儿急性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表达,通过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受累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 29 例 KD 患儿为研究对象.实验对照组:随机选取我院因发热并排除 KD 的患儿 29 例;健康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儿童.采用 ELISA 法检测上述三组儿童血浆 NT-proBNP 表达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和左室 Tei 指数. 结果:KD 急性期患儿血浆 NT-proBNP 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其他发热性疾病及健康对照儿童(P < 0.0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KD 患儿急性期LVEF 低于恢复期及其他发热性疾病组( P < 0 . 01 );LVEDDI 及 Tei 指数无明显变化( P > 0 . 05 );相关分析结果提示, KD 患儿急性期 NT-proBNP 水平与 LVEF 呈明显负相关. 结论:KD 患儿血浆 NT-proBNP 水平变化可能与患儿急性期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相关, NT-proBNP 对预测 KD 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顾勇;窦常胜;茅双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疗效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可靠参数. 方法:CHF患者36例,CRT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行3D-STI检查,测量左心室16节段径向应变、环向应变以及面积应变的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达峰时间大差值(AT-Dif)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3D-LVEF),计算3个月后LVEF、AT-SD和AT-Dif的改变量. 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术前径向应变、环向应变和面积应变的AT-SD、 AT-Dif及LVESV均大于对照组(P < 0.05). 有效组术前 3 种应变的 AT-SD、AT-Dif 均大于无效组(P < 0.05);而 LVESV 和3D-LVEF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有效组术后1周3种应变的AT-SD、AT-Di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 < 0.05),而术后1 周后无明显变化. 无效组术后3 种应变的AT-SD、AT-Dif及 LVESV、3D-LVEF 无明显改变(P > 0.05). 径向应变、环向应变以及面积应变AT-SD、AT-Dif的改变量(AT-SD, AT-SD)与 LVEF呈负相关. 结论: 3D-STI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价CRT的短期疗效;面积应变是预测、评价CRT疗效的可靠指标.

    作者:金占强;林梅影;毛东洲;沈岳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男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与垂体柄阻断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与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IHH 患者及15例PSIS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和影像学特点. 结果:IHH 患者表现为性发育不良. PSIS 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及性发育不良.内分泌检查:IHH 患者均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不伴其他垂体激素缺乏.PSIS患者均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伴生长激素缺乏. GnRH 兴奋试验:PSIS 患者的LH 及T峰值均低于IHH 患者.磁共振检查:IHH 患者中13例垂体MRI未见异常,12例垂体体积小,10例垂体微腺瘤.PSIS患者垂体MRI均显示垂体体积小,垂体柄纤细或显示不清,垂体后叶异位.结论:IHH 与PSIS均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应考虑到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可能,垂体MRI有特异性表现.

    作者:张娜娜;魏会刚;沈涵;白瑜;周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5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相关资料,完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定量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39、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修订的Hoehn-Yahr分级量表、修订的Schwab 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简明心理状态量表等,得出本研究中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经 Spearman 相关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帕金森病合并抑郁者36 例,占69.23%;其中简明心理状态量表评分(r = -0.294,P = 0.036)及Schwab 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r = -0.506,P < 0.001)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病程(r = 0.274,P = 0.049)、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评分(r = 0.485,P < 0.001)、Hoehn-Yahr分级量表评分(r = 0.459, P = 0.001)、非运动症状评定量表评分(r = 0.729,P < 0.001)及生活质量调查表-39评分(r = 0.619, P < 0.001)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与之相关的因素较多,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吴玉;潘小平;杨淞然;欧阳樱君;李蒙燕;余健敏;陈浩博;李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的相关性以及对A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将确诊为AP的69例患者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轻症胰腺炎组(MAP组,n = 42)和重症胰腺炎组27 例(SAP组,n = 27),选取同期门诊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ON 组,n = 56);分别在 AP 患者入院第1、3和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PCT,比较三者间血清PCT的差异,并分析血清PCT和APACHEⅡ评分相关性. 结果: 入院第 1 和第3 天,MAP组患者和SA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均升高, 且明显高于CON 组(P < 0.01),其中 SAP 组患者血清 PCT 水平高于 MAP 组患者(P < 0.01),且 MAP 组患者和 SAP 组患者入院第3 天血清PCT水平高于入院第1 天(P < 0.01);入院第7 天,MAP组患者PCT逐步降至正常水平, 而SAP组患者PCT水平仍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 与 MAP 组、CON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MAP组和SAP组患者血清PCT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PCT与AP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其可作为AP病情与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许世申;陈达明;程禹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复合辅酶对2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合辅酶对2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的2型心肾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复合辅酶组,每组各31例. 其中,复合辅酶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以复合辅酶400 U/d静脉滴注,持续2周;以纽约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外周血BNP评估心功能变化,外周血肌酐水平、尿量评估肾功能变化.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复合辅酶组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减少、LVEF升高、外周血BNP水平降低(P <0.05);复合辅酶组肌酐水平降低、尿量增加(P<0.05). 结论:复合辅酶能够有效改善2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心、肾功能.

    作者:王佳;陈若峰;郭建浩;周立尧;谭竹君;李志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性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 2012 年 9 月至 2014 年 8 月本院多发伤患者 84 例,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n = 43)、脏器功能正常组(n = 41)及对照组(n = 39). 检测 3 组各指标: PT、APTT、TT、vWF、FIB、D-D、AT:A、PLG:A、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前两组中PT、APTT、TT、vWF、FIB、D-D均明显升高(P <0.05),而AT:A、PLG:A、PLT 均明显降低(P < 0.05); 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脏器功能不全组 PT、APTT、TT、vWF、FIB、D-D均明显升高(P < 0.05),而AT:A、PLG:A、 PLT均明显降低(P < 0.05).结论:监测多发伤患者早期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性指标,有助于了解机体凝血功能状态,预防DIC发生,改善多发伤患者预后.

    作者:李承宁;肖威强;陈闽希;钟少州;张发;林晶;齐育英;陈维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宫颈癌根治术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 )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2009 年我院 76 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以中位数 NLR = 1 . 94 作为临界值,分为低 NLR ( NLR < 1 . 94 )和高 NLR ( NLR≥1 . 94 )两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单因素及 Cox 多因素评估 NLR 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在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单因素分析结果:NLR、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辅助治疗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 0.05).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NLR、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独立因素(P < 0.05),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P < 0 . 05 ). 结论:术前高 NLR 可作为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但并不是其预后独立因素.

    作者:杨军文;吴玲玲;倪观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187例体会

    肥胖症目前已成为现代人日益增多的病症,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穴位埋线是一种经过改良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相当于长效针灸或留针,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按疗程进行针灸治疗,再加上长时间的留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留针容易造成感染. 所以穴位埋线以其起作用的时间长、 不易感染等优点取代了留针. 笔者自 2008年 1 月至 2004 年 11 月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18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液净化中心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管理策略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中心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并探讨应对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医院感染监控人员对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检查样品总数为 656 份,主要分为空气指标 、物体表面、透析用水、医务人员手. 对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进行血透双腔临时导管置管术患者出现导管感染情况分析.结果:656份样品经过检测后,共613份合格,总合格率为96.4%.所有监测样品基本都达到合格标准,而且均没有检测出致病菌.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血透双腔临时导管置管术的患者出现导管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由2010 年的8.6%下降至2014 年的3.4%. 2014 年与2010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7.73,P < 0.01). 结论:通过加强血液净化中心环境卫生学监测,使透析治疗和护理等工作更加规范,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的临时血透双腔导管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莺;林妙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慢性咽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咽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咽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择来自于同一地区、职业相近、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慢性咽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与慢性咽炎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3 911 例,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 657和2 254 例. 校正人口学因素和吸烟、规律运动后,慢性咽炎与肥胖、血压升高、高血糖、高甘油三酯和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P < 0.05). 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个体患有慢性咽炎的风险逐步增加(P for trend < 0.001),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与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相比,心血管危险因素为6的个体患有慢性咽炎的风险增加了3.88 倍(95%CI: 1.57 ~ 9.60). 结论:慢性咽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着正关联,提示慢性咽炎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同防同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苗壮;姜丹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D)是一种好发于中等大小动脉的急性炎症性血管炎,1967 年在日本首次报道, 好发于6 个月 ~5 岁的儿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大约15%~25%未经治疗的儿童终发展为冠状动脉损害, 使其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2].KD的发病可能由一种或多种感染源诱发,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遗传易感者发病,但其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本文就其病因、遗传易感性、免疫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王倩;赵建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