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化酶-2及细胞因子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何主强;殷莉;黄姗姗

关键词:应激障碍, 创伤后, 细胞因子, 环氧化酶-2, 氧化应激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32例PTSD患者(PTSD组)与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Western blot法对PTSD组血清中IL-1、IL-6、TNF-α及COX-2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PTSD 组血清 IL-1、IL-6及 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COX-2含量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PTSD患者存在显著的免疫功能紊乱,IL-1、IL-6、TNF-α及COX-2可能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舌骨位置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干细胞因子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因子(SC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骨髓、肾、卵巢等器官的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与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结合,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系列活动[1]。初因发现SCF可刺激干细胞分化成不同谱系的血细胞而成为重要的造血细胞调节因子[2]。SCF 参与卵巢颗粒细胞、泡膜细胞、间质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胚胎滋养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及胚胎种植等过程[3],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上皮性肿瘤等多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表达异常,并可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预测卵巢反应性、卵泡质量,协同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作用等。本文就近年SCF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应用的研究进行总结。

    作者:陈婕;谈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γ-干扰素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影响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IFN-γ5万IU组和IFN-γ10万IU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小鼠呼吸道阻力,刘氏染色法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ELISA 法检测 BALF 中 IL-13的浓度,Ab-PAS 染色计数气道上皮杯状细胞,PCR 检测肺组织中MUC5ac mRNA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哮喘组小鼠呼吸道阻力、BALF 中细胞数,IL-13浓度明显增加,肺组织中 MUC5ac 表达升高(P <0.05);IFN-γ能减轻呼吸道阻力、BALF中细胞数,降低BALF中IL-13浓度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P <0.05)。结论: IFN-γ能调节哮喘小鼠Th1/Th2平衡,抑制杯状细胞增生和肺组织中MUC5ac mRNA 的表达。

    作者:尹德锋;金明哲;王宋平;熊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低氧血症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行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的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两组,≤200 mmHg为低氧血症组,>200 mmHg为非低氧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症状、术中氧合情况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低氧血症患者术前易出现精神症状,且具有主观症状不明显、对缺氧相对耐受的特点。低氧血症组术中氧合情况进一步恶化,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低氧血症组。两组术后再次插管率、非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氧血症患者术前有其特殊临床表现,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了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并未对术后再次插管率、非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高露露;栾永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变化。方法:126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颅脑MRI分为正常组及轻、中、重度WML组。对所有受试者均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并详细记录既往史。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O2分压检测仪,通过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测定CVR。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Apo-A 为 WML 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L组患者CVR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WML病变的程度与CVR呈负相关(低、高碳酸血症分别为rs =-0.273、-0.392,P =0.021、0.008)。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po-A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WML患者CVR明显降低。

    作者:肖淑萍;樊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余,久治不愈,近期加重伴咯血于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鼻塞,后症状反复,2年前因咳嗽、咳痰加重,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咯血,发热,活动后胸闷气短,鼻塞流脓涕,头痛。体格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上颌窦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粗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0.5 cm处。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未婚,发现右位心2年,支气管扩张症病史2年,曾行精液检查示不动精子占93.89%,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属中无类似本病。胸部 X 线示:支气管扩张,右位心(图1a )。胸部CT示:双下肺支气管呈广泛性柱状、囊状扩张,双肺、心脏及所见腹部脏器左右对称性转位(图1b、c )。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右位心。鼻窦部 CT 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液体密度,以右侧上颌窦为著(图1d )。双侧副鼻窦炎症。临床诊断: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邓金铭;张维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雷公藤多甙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雷公藤多甙片,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和肺高分辨CT影像均得到改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

    作者:胡怀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安全性并总结其常用穴位。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CNKI、VIP、CBMDisc、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国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622例受试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法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在降压总有效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降压总有效率[OR =3.19,95% CI 2.00~5.09,Z =4.88, P <0.00001],SBP 改善[MD =-12.46,95% CI -19.06~-5.87,Z =3.70, P =0.0002],DBP 改善[MD =-13.28,95% CI -22.02~-4.53,Z =2.98, P =0.003]。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其常用穴位有涌泉、神阙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血压病辅助疗法。

    作者:李味味;章新友;罗山水;齐城成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社区获得性散发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散发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宣武医院肠道门诊拟诊感染性腹泻的患者51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月份及临床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及呕吐的次数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检测血常规及便常规,对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的核酸检测,并对基因序列测序分型。结果:腹泻病例519例,诺如病毒阳性患者136例(26.20%)。共分离诺如病毒140株,16个基因型为6个GⅠ型和10个GⅡ型,其中G Ⅱ-42006b 71例。老年患者患病率明显增高(P =0.021),诺如病毒感染患者易出现呕吐症状[60.29%(82/136)vs.43.08%(165/383),P =0.001],诺如病毒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63.97%(87/136)vs.54.56%(209/383),P=0.034],大便常规的镜检存在红、白细胞在诺如病毒感染患者低[16.18%(22/136)vs.27.42%(105/383),P=0.009]。GⅡ型在老年患者的发病明显高于GⅠ型(P =0.025)。结论:G Ⅱ-42006b型诺如病毒是社区获得性散发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临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患者GⅡ型诺如病毒患病率较高。

    作者:田耕;靳淼;王晶;王侠;康利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超微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制作改良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PostC)组。通过焦油紫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生存密度,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病理改变。结果:焦油紫染色显示I/R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低、电镜下病变严重,可见神经元、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并出现凋亡神经元;PostC 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明显高于I/R 组(P <0.05),电镜下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显著减轻,未见明显凋亡神经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高,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结论: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促进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生存,抑制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样改变,大鼠CA1区超微病理变化明显得到改善。

    作者:张文丽;唐慧;周彩凤;朱莹;李宁;张丽娟;王智惠;陈天智;王瑞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3大肿瘤,其癌症相关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1]。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平均每年4.2%速度迅速增长,占所有肿瘤的10%~1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7∶1.00,该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联系[2]。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自从全肠系膜切除术的引进,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虽有所下降,但由于手术很难彻底切除微小病灶,致使其术后仍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近年来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使得不少直肠肿瘤患者收益,并已在直肠肿瘤中证实:术前放疗及化疗比相似的术后治疗更有效[3]。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方案得到应用,其中新辅助治疗被临床工作者广泛关注。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化疗及放化疗结合,其能够降低肿瘤分期,从而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改善无病存活率。目前,新辅助治疗已被确认对结直肠癌有利。

    作者:李雪(综述);王子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Chiari畸形合并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H19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H19在人体内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因,能够通过转录产生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H19,且自身能与 IGF2基因构成一对印记基因。正是由于其双重特性,因此在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肉瘤、Wilms 瘤等全身多种肿瘤中均有讨论与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H19主要通过其转录产物--长链非编码 RNA H19调控 miRNA 前体、P53基因,或者与 IGF2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的修饰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就近年来H19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瑞;林颖;欧阳可雄;朴正国;廖贵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自1990-2010年,全球脑卒中所致的病死率已达26%,占所有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9%[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和致残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共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60%~80%,故对IS 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行有效、及时的防治,对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栓形成是IS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IS 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然而部分患者对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敏感,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单青婷;方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检测尿液肌氨酸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1]。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 PSA检查联合直肠指诊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发现,PSA 检测常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精准的瘤标。而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改变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指标。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探讨尿液肌氨酸的变化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把前列腺癌的诊断实现从血到尿的转变,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更为便利、无痛苦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刘泰荣;陈华;宋乐明;杨忠圣;黄建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梅毒树胶肿误诊为胸壁结核1例

    患者女,57岁,工人,已婚,因胸壁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意中发现胸壁正中有一圆形肿物生长,约“鸟蛋”大小,略有增长趋势,无胸闷,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发热、寒战,无乏力,无盗汗,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腹痛。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胸壁结核,系统抗结核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伴局部疼痛来院,门诊以“胸壁肿物”收入院。病程中饮食及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增减。既往史:无输血史;过敏体质,青霉素、头孢、安痛定、去痛片等药物均过敏;海鲜、花粉过敏。30年前卵巢手术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体格检查:T 36.5℃,P 84次/min,R 20次/min,BP 157/85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结膜无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无偏移,胸廓对称,两侧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变窄。左侧胸壁锁骨中线近肋弓上方见1.0 cm ×1.5 cm 溃疡灶,有淡黄色渗出液,深度约2.0 cm。肿物界限欠清楚,活动性差,无波动感,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两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叩诊双肺为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 WBC 6.58×109/L,Hb 116 g/L,RBC 4.93×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1%,血凝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分析无明显变化,乙肝两对半均(-),TPPA (+),TRUST 1:32(+),TB-AbI(-),血沉70 mm/h,痰液结核杆菌-DNA 阴性。浅表肿物超声:左锁骨上窝见范围约9.6 cm ×4.1 cm ×1.8 cm 不规则无回声区,透声差,加压后前后径明显变小,CDFI 其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左侧锁骨上窝不规则无回声(脓肿可能性大)。肺CT见气管主支气管及各叶支气管通畅,双肺门结构清晰,纵隔居中,其中脂肪间隙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区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其内呈液性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16 HU。结论:左侧锁骨上区囊性占位病变。超声引导下浅表肿物穿刺活检:左锁骨上肿物组织内血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并见有坏死,诊断梅毒Ⅲ期,左侧胸部皮肤树胶肿,给予手术切开引流,碘伏棉球浸泡切口内,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气囊,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每天清洁换药,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多西环素0.3 g,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 ,好转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见坏死及多核巨细胞。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IL-8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tin-8, IL-8)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chenmotactic cytokine,CXC),属于 CXC-α亚家族(又称CXCL-8)。在正常人体内,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参与炎症和体内的免疫防御反应;其受体(CXCR)是由59和67 kDa 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共有两个亚型,分别为CXCR1和CXCR2。对于IL-8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学。目前已经明确IL-8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趋化T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的炎症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IL-8在正常细胞[1]和肿瘤细胞的增殖中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IL-8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本身也可分泌IL-8,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IL-8已成为肿瘤微环境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

    作者:鲁克庆;马宝良;佘东立;王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效果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青霉胺组、BMSCs 组和BMSCs+青霉胺组,口服青霉胺剂量为每日40 mg/kg ,将采集的BMSCs液2 mL+生理盐水100 mL经静脉输注入人体。分别于治疗前后做肝组织病理活检,检测0、4、8、12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结果:BMSCs+青霉胺组肝组织活检肝纤维化明显改善;各组血清中HA、PCⅢ、LN、CⅣ、TIMP-1、MMP-1均持续降低,BMSCs+青霉胺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改善比其他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MSCs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东锋;王煜姝;腾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气道、肺组织及全身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据WHO预测,至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亡原因[1]。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COPD的合并症之一,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为表现的症候群,在COPD中发生率高[2],且合并MS可增加COPD死亡风险[3]。预防并及时干预MS 的发生或能改善 COPD 预后,而研究其发病机制,进行病因治疗可为治疗COPD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COPD 合并 MS 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系统性炎症、胰岛素抵抗有关,本文将对近年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以期对COPD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徐悦;李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呼吸内科病房确诊或既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超及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左心衰组(A组,21例)及非左心衰组(B组,88例),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NT-proBNP对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并拟出排除及诊断截点。结果: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 NT-proBNP 与降钙素原 PCT (β=0.180,P =0.011)、肺动脉压PAP(β=0.333,P =0.000)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β=-0.511,P =0.000)呈负相关。 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95%CI:0.915~1.002,P =0.000),排除截点为794.6 pg/mL(敏感性:90.5%,特异性:92%),诊断截点为1618 pg/mL(敏感性:85.7%,特异性:97.7%)。结论: NT-proBNP 可协助诊断AECOPD患者是否合并左心衰。除左心功能不全外,系统炎症、肺动脉高压状态也可能是影响AECOPD患者NT-proBNP升高的因素。

    作者:邱卓明;康闪闪;黎振兴;朱恬华;区雪婷;魏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