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李味味;章新友;罗山水;齐城成

关键词:高血压, 中药穴位贴敷法,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安全性并总结其常用穴位。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CNKI、VIP、CBMDisc、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国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622例受试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法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在降压总有效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降压总有效率[OR =3.19,95% CI 2.00~5.09,Z =4.88, P <0.00001],SBP 改善[MD =-12.46,95% CI -19.06~-5.87,Z =3.70, P =0.0002],DBP 改善[MD =-13.28,95% CI -22.02~-4.53,Z =2.98, P =0.003]。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其常用穴位有涌泉、神阙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血压病辅助疗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甙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雷公藤多甙片,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和肺高分辨CT影像均得到改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

    作者:胡怀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3大肿瘤,其癌症相关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1]。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平均每年4.2%速度迅速增长,占所有肿瘤的10%~1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7∶1.00,该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联系[2]。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自从全肠系膜切除术的引进,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虽有所下降,但由于手术很难彻底切除微小病灶,致使其术后仍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近年来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使得不少直肠肿瘤患者收益,并已在直肠肿瘤中证实:术前放疗及化疗比相似的术后治疗更有效[3]。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方案得到应用,其中新辅助治疗被临床工作者广泛关注。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化疗及放化疗结合,其能够降低肿瘤分期,从而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改善无病存活率。目前,新辅助治疗已被确认对结直肠癌有利。

    作者:李雪(综述);王子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降解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途径-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用或不用 MPP+(0.5 mmol/L)处理24 h,然后用芍药苷(50μmol/L)或雷帕霉素(0.2μg/mL)处理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α-突触核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和E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在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及共定位情况。结果:(1)与MPP+组相比,雷帕霉素和芍药苷处理后细胞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下降(P <0.001),细胞形态恢复正常;(2)MPP+处理导致 LC3-Ⅱ和E1表达水平升高,雷帕霉素处理后LC3-Ⅱ增高而E1水平下降,芍药苷处理既显著上调LC3-Ⅱ(自噬)也上调了 E1的表达(泛素-蛋白酶体途径)(P <0.001),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3)MPP+增强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的荧光强度,芍药苷处理后α-突触核蛋白的荧光强度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同时显著上调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减少细胞损伤。

    作者:张永进;王敏;徐晶;张謦芝;李秀明;蔡增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舌骨位置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余,久治不愈,近期加重伴咯血于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鼻塞,后症状反复,2年前因咳嗽、咳痰加重,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咯血,发热,活动后胸闷气短,鼻塞流脓涕,头痛。体格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上颌窦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粗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0.5 cm处。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未婚,发现右位心2年,支气管扩张症病史2年,曾行精液检查示不动精子占93.89%,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属中无类似本病。胸部 X 线示:支气管扩张,右位心(图1a )。胸部CT示:双下肺支气管呈广泛性柱状、囊状扩张,双肺、心脏及所见腹部脏器左右对称性转位(图1b、c )。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右位心。鼻窦部 CT 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液体密度,以右侧上颌窦为著(图1d )。双侧副鼻窦炎症。临床诊断: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邓金铭;张维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哮喘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该基因多态性对喘息患儿的易感性与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喘息患儿146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FcεRI-β基因,其中 AG 、GG 为风险基因型,共41例,AA 为正常基因型,共105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程度;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发病率。结果:风险型基因组与正常型基因组在喘息发作严重程度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风险型基因组较正常型基因组喘息发作严重;两组患儿在随访2年后,哮喘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3)。结论: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患儿的喘息发病相关,风险型基因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风险型基因影响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发生哮喘的主导因素。

    作者:郭素华;林英;李丽云;王馨;邓群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与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及抑郁与运动能力、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8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6 min 步行试验(6MWT)、肺功能测定(FEV1%预计值和FEV1/FVC)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抑郁评分23.94±4.86 vs.14.66±2.47,P =0.000。6 min 步行距离、FEV1%预计值分别为(353.6±27.90)m vs.(276.8±30.95)m,P =0.000;58.09±8.77 vs.58.34±7.94, P >0.05。抑郁评分与运动能力康复后显著改善。肺康复对肺功能没有改善。结论:肺康复可以减轻中重度COPD患者的抑郁、增加运动耐力,但抑郁与运动能力、FEV1%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方翔;汤兵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呼吸内科病房确诊或既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超及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左心衰组(A组,21例)及非左心衰组(B组,88例),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NT-proBNP对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并拟出排除及诊断截点。结果: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 NT-proBNP 与降钙素原 PCT (β=0.180,P =0.011)、肺动脉压PAP(β=0.333,P =0.000)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β=-0.511,P =0.000)呈负相关。 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95%CI:0.915~1.002,P =0.000),排除截点为794.6 pg/mL(敏感性:90.5%,特异性:92%),诊断截点为1618 pg/mL(敏感性:85.7%,特异性:97.7%)。结论: NT-proBNP 可协助诊断AECOPD患者是否合并左心衰。除左心功能不全外,系统炎症、肺动脉高压状态也可能是影响AECOPD患者NT-proBNP升高的因素。

    作者:邱卓明;康闪闪;黎振兴;朱恬华;区雪婷;魏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前纵隔前肠囊肿1例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半年,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在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纵隔囊性占位,包膜可见钙化。1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泡沫痰,无发热、咯血、胸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患者未予治疗。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入院行 CT 检查示:前纵隔偏左侧见一囊性包块,囊壁可见钙化,大小约7.6 cm ×7.0 cm,偏侧壁增厚,增强扫描壁强化(图1)。诊断提示:前纵隔囊性病灶(单纯囊肿或皮样囊肿)。病理检查:眼观:囊壁样组织一块8cm×8cm ×3 cm,壁厚0.2 cm,光滑,灰黄暗红色,囊壁部分区钙化(图2)。镜检:囊壁为纤维组织玻璃样变,局灶钙化,局部见柱状上皮衬覆,囊壁内见肠腺体(图3~4)。病理诊断:(前纵隔)前肠囊肿。

    作者:郝华;徐芬;汪庆余;邬黎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3 d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为(262.53±163.41)mL。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术后1、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d钾离子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3d 钠离子及氯离子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作者:胡晶;何振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早期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COP患者208例作为中毒组,根据有否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11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根据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在中毒后2、6 h和3 d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H-FABP水平。结果:中毒后2 h,H-FABP水平明显升高(P <0.05),cTnI、心肌酶水平均在正常范围(P >0.05)。而中毒后6 h,心肌损伤组cTnI、心肌酶水平较非心肌损伤组升高(P <0.05),H-FAB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与中毒后2 h比较H-FABP升高(P <0.05)。中毒后3 d,心肌损伤组心肌酶水平降至正常,虽 cTnI、H-FABP 水平降低,仍高于正常范围;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毒后2、6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轻、中度比较 H-FABP升高明显(P <0.05)。ACOP中毒程度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提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重、H-FABP、cTnI、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患者出现中毒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结论:H-FABP对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评估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敬;王霞;刘晓婷;李佳;张玮;褚永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脑肿瘤手术患者循环功能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ANIH)联合氨甲环酸(TA)对脑肿瘤手术患者循环功能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择期脑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ANIH+TA 组(A 组)行ANIH 并静注TA 10 mg/kg,ANIH组(B组)单用ANIH。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后ANIH前(T1)、ANIH后即刻(T2)、ANIH后1 h(T3)和自体血回输后(T4)HR、CVP、MAP 和血气电解质变化情况,并比较各时点Hb 和 Hct 改变。结果:HR、CVP、MAP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两组Hb、Hct在T2、T3、T4时显著降低(P <0.05);T4时,A 组Hb、Hct大于B 组(P <0.05)。两组pH、PaO2、PaCO2、BE 值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Na+、Cl-、Ca2+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IH 对循环功能以及血气电解质影响不大,联合TA可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两者联合应用有一定的节血效应。

    作者:骆喜宝;朱玉民;刘志贵;黄志华;覃祥玲;翟庶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H19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H19在人体内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因,能够通过转录产生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H19,且自身能与 IGF2基因构成一对印记基因。正是由于其双重特性,因此在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肉瘤、Wilms 瘤等全身多种肿瘤中均有讨论与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H19主要通过其转录产物--长链非编码 RNA H19调控 miRNA 前体、P53基因,或者与 IGF2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的修饰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就近年来H19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瑞;林颖;欧阳可雄;朴正国;廖贵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Chiari畸形合并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7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方α-酮酸片。随访治疗前、治疗2、4、6、8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血BUN、Scr、CRP、IL-6、PA、Alb、TG、TC、Ca及eGFR、MTP水平,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个月后,两组 Alb 水平均明显上升,MTP、TC、TG、PA、CRP、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而 BUN、Scr、eGFR、血 Ca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 MTP、TC、TG、CRP、IL-6水平低,Alb 水平高(P <0.05),而PA、BUN、Scr、eGFR、血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性尚可。

    作者:王亚莉;王建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1例)和正常对照组(69例)。其中冠心病组按不同标准进行再次分组,并分析各组间Hcy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LDL-C、LP(a)、HbA1c(%)、Hcy 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I组、非MI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Hcy 比较:MI组>非MI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 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非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三支和二支病变Hcy>单支病变,且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三支病变Hcy与二支病变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按Gensini积分分组,四组Hcy 进行比较,第四组和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高积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Hcy 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 可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三彬;郑建普;刘宗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作者:张岁;闫宝勇;佟立新;郭力红;段卫;杨大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激活Wnt通路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miR-106b对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改变肝癌细胞中miR-106b 表达,TOP/FOP荧光素酶试验检测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改变。结果:过表达miR-106b ,肝癌细胞中TOP/FOP荧光比值显著增加,其下游6个靶基因mRNA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而抑制miR-106b,则下调荧光比值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同时发现,miR-106b表达,促进QGY-7703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增加,而抑制miR-106b ,则核内β-catenin下调。结论: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嘉红云;黄思聪;陈浩宇;石永杰;黄海樱;邓小燕;申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异常肌反应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 AMR )是通过刺激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其他面神经分支可恒定记录到的一种病理性诱发电反应,它是 HFS 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1-2]。本研究将 AMR 监测应用于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术中,评估减压效果,分析其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作者:陈寒春;蒋栋毅;杨德宝;周世军;王之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息肉样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58岁,因“反复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于2014年3月入院。6个院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以进食后明显,大便无特殊。既往体健。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慢性胃炎”,予法莫替丁、吗丁啉口服后缓解不明显。2014年3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2枚直径约1 cm 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图1a )。诊断考虑:脂肪瘤?间质瘤?”当地医院考虑十二指肠脂肪瘤,建议手术治疗而转来我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5次/min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查血常规:WBC 15.3×109/L,Hb 141 g/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2.5%。入院诊断:十二指肠肿物:脂肪瘤?间质瘤?行腹部CT扫描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分别为1.5 cm ×1.0 cm,1.0 cm ×0.8 cm,边界清楚,增强期无强化,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图1c )。超声内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均质光团,边界清晰,邻居肠管管壁清晰,无侵袭破坏表现(图1b )。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肾功、血CEA、CA19.9、AFP、风湿6项均正常。病理活检:镜下表现为胃肠黏膜明显水肿,黏膜层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0/HPF ,局限性分布,未见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图1d )。诊断考虑息肉样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强的松每天40 mg 口服,潘妥洛克80 mg 静滴每天2次,治疗第5天患者上腹饱胀不适明显减轻,复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正常范围。上述方案治疗7d 后出院,于门诊继续口服强的松及埃索美拉唑口服治疗,1个月后腹部症状完全缓解,停药。2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肿物基本消失,随访至撰稿为止未见复发。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赵敏;赵小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