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周诺
本刊英文摘要中作者的姓名采用汉语拼音,有关汉语拼音书写的相关文件、标准或规定如下:(1)汉语拼音方案(1958);(2)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写法(1976);(3)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1978);(4)GB / 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5)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1987);(6)1999年开始试行的《CAJ-CDB / TI-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48例和同期胃镜活检结果良性的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血清IL-23和 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 =26.66,16.89,P <0.05),且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790,P <0.05),血清 IL-23表达水平与 TNM 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和分化程度(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有关,P 值分别为0.040、0.042和0.038。结论: IL-23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23可能通过上调 MMP-9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胡松;郭建极;刘涛;陈铭伍;冼磊;王永勇;周前;谭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医学影像学检查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其中飞速发展的一支分支学科,它相比于数字化摄影、CT检查具有无 X 线辐射的优势,同时图像清晰,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此项检查。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会接触一些特殊患者,他们在 MR 检查时突然出现心慌、胸闷、甚至是极度恐慌的现象,要求医生迅速中断检查,这一类患者常被诊断为“幽闭恐惧症”。笔者收集我院16例 MR 检查中出现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NSP-PCL)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损伤关节软骨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NSP-PCL 组、BMSCs 组、NSP-PCL + BMSCs 组。建立新西兰白兔双膝软骨损伤模型,术后1周将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NSP-PC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NSP-PCL + BMSCs 分别注射到 NSP-PCL 组、BMSCs 组和 NSP-PCL+ BMSCs 联合治疗组的兔软骨损伤处,连续注射3周,每周注射1次。末次给药后24 h,切取缺损软骨组织。通过 HE 染色法,对双膝关节软骨进行病理学检查;Hoeehst33342标记检测移植1周和3周后兔关节软骨中 BMSCs 的存活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中 CTGF 蛋白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软骨中 CTGF 的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软骨层变薄,有纤维原细胞增殖,软骨表面凹陷较明显。各治疗组的损伤软骨表面凹陷处均有新生软骨细胞,软骨层较模型组厚。 BMSCs 移植3周后 BMSCs 组和 NSP-PCL +BMSCs联合治疗组的 BMSCs 细胞数量较移植1周后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蛋白印记法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软骨中的 CTGF 的蛋白水平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提高损伤软骨中 CTGF 的蛋白水平修复损伤的软骨组织。
作者:姚军;李佳;杜刚;赵劲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因其对体位要求简单、生理干扰小,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尤其适用于合并多种并发症或椎管内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1]。本文拟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比较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或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治滔;徐波;卿朝辉;黄华扬;彭捷;屠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又占其中约60%~75%,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居第三位。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因中的顺位由1973-1975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4-2005年的第5位,且预计发展趋势仍显示逐年增高[1]。而美国和加拿大等传统的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在1985年以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筛查的推广应用和诊疗技术的提高。故早期诊断与恰当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2]。
作者:郭辰(综述);任刚;蔡嵘(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联合二期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先急诊行 PTGD,再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后胆汁漏2例,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缓解。47例患者在置管后1周~3个月行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功2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3例中转开腹,开腹胆囊切除术(OC)24例(包括腔镜中转开腹13例),发生并发症8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急诊 PTGD 可迅速缓解症状,避免急诊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二期行LC或 OC 均安全、有效, LC 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邹奇;王勇;陈杰;李春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椎管内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共230例。前瞻性分析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30例椎管内麻醉骨科手术术后患者中,48例出现术后尿潴留。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麻醉前尿液排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用药量、术后镇痛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麻醉方式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药量≥11.25 mg、术后镇痛等均为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其中麻醉前尿液排泄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椎管内麻醉术后尿潴留是多因素造成的一种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的表现,围手术期适当的管理(尽量减少麻醉药量、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补液量、术前尽量排空尿液)可以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贺必梅;潘飞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 GOLPH3)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两者在胃癌发展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术后胃癌组织、距癌缘3~5 cm 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各50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及 SP 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 GOLPH3 mRNA、 mTOR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的 GOLPH3、mTOR 在 mRNA 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 <0.05),其中在胃癌组中两者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胃癌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 >0.05),且 GOLPH3、mTOR 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 =0.815,P <0.01)。结论: GOLPH3、mTOR 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金珍;方晔;赖铭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科的9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为实验组,以正常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新生儿股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计算总胆红素/白蛋白的比值(B / A)。此外,对两组新生儿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并分析 B / A 值与 BAEP 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 BAEP 异常率随 B / A 值的增加,新生儿 BAEP 的异常率也相应的增加。 BAEP 异常率在各个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B / A 比值与 BAEP 异常率呈正相关。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听力受损,血清 B / A 比值与 BAEP 的异常有直接关系。
作者:武才胜;刘继琼;胡小强;任醒华;周红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调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探讨其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雄性 Wistar 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C 组)、浸水束缚应激(WIRS)组(WIRS 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P 组)。采用经典 WIRS 方法复制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于应激6 h 后观察大体胃黏膜损伤程度,并记录溃疡指数(GI),并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 DRG 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 ELASA 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 CGRP含量。结果: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胃投射 DRG 神经元上共存表达,且 AGML 大鼠胃黏膜 GI 和 CGRP含量都明显增高,而舒芬太尼预处理虽使 CGRP 含量更高,GI 较 WIRS 组显现非常显著下降。结论:TRPV1参与了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激活μ-阿片受体可活化 TRPV1释放 CGRP 从而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
作者:蒋群;屠伟峰;徐少群;赵高峰;郄文斌;李国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53岁,教师,以“左侧胸痛3 d”于2010年2月22日入院,胸痛为针刺样疼痛,深呼吸及用力时加重,伴有胸闷、气喘、盗汗,无咳嗽及咳痰,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查体:T:36.5℃,P:84次/ min,R:20次/ min,BP:120/75 mmHg (1 mmHg =0.133 kPa),语音震颤左下肺减弱,听诊呼吸音左侧减弱,叩诊呈浊音,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左侧胸腔积液:肺癌。于2010年2月22日和3月3日行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术,抽出血性胸水1300 mL,胸水检查:总蛋白53.9 g / L,LDH:1646 U / L,ADA:1 U / L,间皮细胞:中等量。3月1日胸部 CT:左肺门旁见一直径约6.0 cm ×5.0 cm软组织肿快影,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左肺下叶支气管稍狭窄,左叶间裂及左胸腔大量积液,部分呈包裹状,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3月9日胸腔镜术,术中见左下肺胸膜明显肥厚,脏层胸膜呈灰白色,左上肺可见一儿拳头大肿块,周围脏层胸膜可见结节样突起。镜下诊断: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3月15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病理检查示:镜检示梭型细胞增生形成小块结节装物,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细胞核卵圆形或梭形,分界不清,胞浆丰富、红染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CD34:(++)、CK:(++)、CR:(++)、CD99:(+/-)、SMA:(-)、DES(-),MC:(+/-)、MOC31:(+/-)、TTF-1:(-)、CD68:(-)、CEA:(-)。考虑左上肺孤立性纤维瘤。于2010年4月行左胸探查术、左肺上叶切除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肺孤立性纤维瘤,随访至今,无胸痛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表现,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
作者:胡燕霞;柳毅;梅同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女,4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5 d”于2014年3月29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6,左0.8,右眼前节无殊,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见:视盘界清,色可,后极部网膜水肿,未见明显出血、渗出,中心凹反光未见,周边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右眼 OCT 示黄斑部水肿。建议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拒绝。门诊拟诊为“中浆”,予和血明目片、羟本磺酸钙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无好转。于4月3日复诊,诉右眼视力无明显好转,左眼视力下降1 d,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1,左0.3,双眼前节无殊,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见:右眼视盘轻度水肿,边界不清,后极部网膜水肿减退,未见明显出血、渗出,中心凹反光未见,周边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界清,色正常,后极部水肿, 中心凹反光未见,周边网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示:右眼视盘高荧光,不随时间改变,动静脉主干未见明显染色及荧光渗漏。背景荧光下,黄斑颞上方可见低荧光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充盈;黄斑鼻上方可见一灰白色病灶,无赤光下更明显,动脉充盈无延迟,静脉充盈稍延迟。静脉充盈后期,病灶区可见荧光渗漏,随时间呈池状。左眼底视盘无异常,后极部水肿,静脉充盈后期,病灶区可见荧光渗漏,随时间呈湖状。门诊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脉络膜炎”,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上述诊断收入院。入院后查体:视力:右眼0.01,左眼0.12,双眼外眼无殊,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深度正常,瞳孔药物性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灵敏,晶体透明,玻璃体清,眼底:右眼视盘界稍糊,轻度充血、水肿,周边静脉轻度迂曲、扩张,网膜未见明显出血、渗出,后极部网膜轻度水肿;左眼视盘界清,色正常,后极部网膜水肿明显,周边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1.0 mmHg,左眼10.0 mmHg。左眼OCT 示黄斑区水肿,网膜下积液。入院后给予激素减轻炎症水肿、营养神经、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处理;并完善全身及眼部相关检查。辅助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确认试验:阳性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1∶32);血沉:49.0 mm / h。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脑脊液梅毒血清抗体弱阳性。双眼视野检查示:双眼周边视野未见明显异常。双眼B 超示:双眼脉络膜水肿。追问病史有冶游史,半年前有外阴破溃史。诊断:双眼急性梅毒性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炎、梅毒。予全身静脉滴注青霉素钠640万/ U,2次/ d,全身继续予激素减轻炎症水肿、营养神经、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视力逐渐提高。治疗1周后,查视力:右眼0.12,左眼0.4,双眼外眼无殊,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清,眼底:双眼视盘界清,后极部网膜无明显水肿,周边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1.0 mmHg,左眼10.0 mmHg。复查眼底血管造影示:双眼动静脉充盈无延缓,血管无着染、渗出,视盘早期轻度高荧光,晚期完全退去,网膜未见明显无灌注区。双眼视野检查未见明显缺损。双眼OCT 示黄斑区无明显水肿,网膜层次清晰。患者于4月16日出院,嘱患者定期复诊随访。肌注长效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周。半个月复诊时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双眼外眼无殊,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清,眼底:双眼视盘界清,后极部网膜无明显水肿,周边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朱海平;邓德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社区老年居家不出人群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不出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和居家养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采取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综合护理干预,并于干预的0、6个月进行评价,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表,心理调查表(健康自评、GDS-15抑郁评价、孤独感三部分),健康测量简表 SF-36等。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健康自评、抑郁、孤独感及 SF-36的各个维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居家不出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景丽伟;张超;邢凤梅;汪凤兰;尹春燕;安紫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剖宫产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常较剧烈需要良好的镇痛治疗[1]。对肝炎产妇而言,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有必要的,以便消除其对镇痛药物对肝病病情及身体机能影响的担忧。本文采用布托啡诺复合地佐辛用于肝炎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延涛;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6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20年,呕吐腹痛2 d”于2013年9月6日入院。患者2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用“优泌乐25针18U-14U 及卡搏平片1片一天三次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2 d 进食晚餐后出现恶心呕吐,每天吐20次左右,为胃内容物,伴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同时又畏寒发热,体温未测,无其他不适情况,来我院就诊,以“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支架植入术后。入院查体:体温38.1℃,心率96次/ min,呼吸21次/ min,血压84/66 mmHg,神志清,精神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略膨隆,右上腹轻度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 min,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入院后查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7 U /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68 U / L,葡萄糖27.17 mmoL / L,肌酐162μmol / L,钠130 mmol / L,钾3.783 mmol / L,氯96 mmol / L,血淀粉酶21 U / L,白蛋白26.3 g / L,血常规白细胞22×109/ L,中性粒细胞87.1%,中性粒细胞数19.1×109/ L,血红蛋白128 g / L,血小板216×109/ L,C 反应蛋白180 mg / L,血气分析酸碱度7.42,氧分压77.0 mmHg,二氧化碳分压30.0mmHg,氧饱和度96%,血浆总二氧化碳20.0mmoL/L,实际碳酸氢根19.0mmol/L,标准碳酸氢根21.0mmol/L,全血剩余碱-4.0mmoL/L,尿常规,粪常规,凝血功能,血培养均阴性。腹部B超提示腹腔肠胀气部分肝脏、胆囊、胰腺显示不清。上腹部CT提示胆囊炎改变(气肿性胆囊炎考虑),累及周围肝组织,胆囊积气明显。心脏B超提示左室节段性运动异常,前壁瘢痕心肌形成,左房略大,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局部增厚伴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提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图像可符,肺部CT提示两下肺感染;两侧胸腔积液伴两肺膨胀不全。诊断为:(1)2型糖尿病;(2)气肿型胆囊炎;(3)肺部感染伴积液;(4)感染性休克;(5)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冠脉支架植入术后;(6)高血压Ⅱ级(极高危)。入院后予吸氧,心电监护,拜复乐针0.4静滴一天一次及舒普深针3.0静滴8h一次,控制感染,诺和锐针及来得时针降糖,同时予护肝,护胃及补液等支持治疗及冠心病相关治疗。请肝胆外科会诊: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基础疾病多,风险大。患者及家属商量后拒绝手术,以内科保守治疗。抗感染治疗2周后出院,出院予可乐必妥片1片一天一次3周,后复查腹部B超正常。
作者:季伟琴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与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hepatic abcess,BH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ICC 和24例 BHA 病例的 CEUS 检查增强方式和增强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对15例 ICC 和12例 BHA 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全部 ICC 和14例 BHA 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10例 BHA 患者经临床或随访证实。结果:CEUS 对 ICC 和 BHA 正确诊断率的分别为81.8%(18/22)和83.3%(20/24)。两者二维超声上的表现差别不大,主要差别是4例 ICC 病灶表现为后方回声衰减的杂乱回声团,及3例 ICC 病灶周边可见“枯树枝样”扩张的胆管。两者的增强方式有所不同,增强特点也有各自的特点。 BHA 主要的特点为病灶测值减小、周边一过性增强、“花瓣样”或“蜂窝状”增强、“单环”或“双环”状增强。而 ICC 主要表现为病灶测值增大、不均匀性增强或空洞样增强、“单环”状增强。两者增强方式均为“快进快出”,但是前者达峰强度偏向低于后者(P <0.05)。结论:ICC 和 BHA 在 CEUS 上的增强方式和特点有明显差别。这有助于对 ICC 和 BHA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蒋丽萍;喻沁;袁新春;罗礼云;周爱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的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后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按 PTGD 与 LC 的间隔时间分为三组,组1为 PTGD 后2个月内行 LC 的病例(n =11),组2为 PTGD 后2~4个月内行 LC的病例(n =36),组3为 PTGD 后间隔4个月以上行 LC 的病例(n =30)。比较三组中转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间,LC 前胆囊壁厚、LC 转开腹例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经 PTGD 治疗2~4个月择期手术,B 超检查胆囊壁厚<0.42 cm,并且患者病情稳定后行 LC,能较好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LC 转开腹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邱明;吴向未;杨宏强;刘国起;马杰;张示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亲磷脂酸磷脂酶 A1(PA-PLA1)基因沉默对小鼠分泌胰岛素细胞 MIN6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 GenBank 中小鼠 PA-PLA1基因 mRNA 序列构建 siRNA 表达载体(pGPU6-PA-PLA1)并转染MIN6,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筛选有效干扰载体。将获得的有效干扰载体转染 MIN6细胞48 h后进行葡萄糖刺激实验,检测其胰岛素分泌的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4个靶向 PA-PLA1的 siRNA 表达载体。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 siRNA 表达载体 pGPU6-PA-PLA1-1885具有较高的干扰效率,其转染的 MIN6细胞 PA-PLA1 mRNA 水平降至对照组的46.3%,PA-PLA1蛋白水平降至对照组的33.9%,同时胰岛素分泌水平降至对照组的65.0%(P <0.05)。结论:PA-PLA1基因沉默可降低MIN6的胰岛素分泌水平。
作者:莫之婧;苏何玲;朱华;李红岩;杨易;史云龙;黄海霞;刘永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14岁,跳高运动员,因跌伤致右侧前臂畸形疼痛,活动受限1 h入院。入院查体:T 37.2℃,P76次/min,R20次/ min,BP120/80 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前臂向掌侧成角畸形,反常活动,腕部背侧肿胀,压痛阳性,手指活动良好,皮肤感觉正常,末梢血运良好。前臂正侧位片示右侧尺桡骨双骨折,右侧桡骨远端骨骺骨折。首先局麻下行右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复查 X 线片显示尺桡骨成角畸形,尺骨短缩,远尺桡骨关节对位不良,但是桡骨骨骺骨折复位良好。入院后3 d 在臂丛麻醉下行右侧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见尺骨中段短斜骨折,短缩掌侧成角畸形,桡骨骨折平面位于尺骨断端的上方近端,背侧的骨皮质连续,向掌侧成角畸形。分别选择 LCP 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检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无移位。行石膏托外固定3周,3个月后复查 X 片显示骨作愈合良好(图1),腕关节胀曲90°,背伸70°,桡偏30°,尺偏35°,旋前85°,旋后85°。
作者:熊发明;孙大连;许宁宁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