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变化及其与IL-6相关性

张习文;郑锴;张鹏;路秦龙

关键词: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Th17细胞, Treg细胞,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研究单纯胸腺瘤和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细胞、Treg细胞变化及其与IL-6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瘤合并MG(MG组)、单纯胸腺瘤(NMG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细胞、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IL-6。结果:MG组及NMG组Th17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MG组与对照组、NMG组比较,Treg细胞比例降低、IL-6水平增高(P<0.01)。 MG组IL-6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性(r=0.792,P<0.001),与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性(r=-0.559,P=0.005)。结论:单纯胸腺瘤及胸腺瘤合并MG患者Th17细胞增多,胸腺瘤合并MG患者Treg细胞减少,IL-6在维持两者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Th17/Treg失衡可能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斧状皮瓣转移修复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增生性瘢痕溃疡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在整形外科工作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常自觉痒痛,因局部摩擦、压迫或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可产生刺痒或刺痛感。因外伤、感染后极易引起瘢痕表面破溃,继而形成瘢痕溃疡造成经久不愈。单纯手术切除极易造成术后复发,为选择一种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我们就此进行探讨。自2010年以来,利用斧状皮瓣转移修复体表增生性瘢痕溃疡切除所致皮肤组织缺损,并于术前术后联合局部切口瘢痕药物注射治疗瘢痕溃疡1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永柏;颜培娥;常娜;李为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在2.5μm以下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是近年来备受全球关注的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由于PM2.5形态、组成非常复杂,再加上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几乎可以全部随人的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进入到肺泡和血液中,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1-2],累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还可造成生殖细胞的生殖毒性,增加癌症的发生率[3]等,每年世界各地将近320万人因PM2.5过早死亡[4],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2012年中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新标准增加了PM2.5和O38 h浓度限值检测指标,这是中国第一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开启了中国PM2.5监测管理的新时代。目前针对PM2.5的研究已是全球热门研究,本文拟对PM2.5来源、理化性质、主要致病机制以及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作者:李文香;黄凯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动脉僵硬度测定在心血管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新进展

    动脉僵硬度描述了动脉在血压变化时扩张或收缩能力的减退。描述血管僵硬度的指标包括顺应性(compliance, C)和扩张性(distensibility, D)。顺应性是指血管管腔体积的变化(δV)随血压的变化(δP)而变化的能力(C=δV/δP),弹性血管中,血管口径及顺应性均随所受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顺应性也与原始血管口径相关因为较小的口径减小动脉顺应性。血管的扩张性(Distensibility, D)与血管的初口径相关,(D=δV/δP*V)因此,扩张性与血管床的僵硬度关系更加密切。下降的血管顺应性及扩张性的结果是加快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作者:马永盛;陈国华;刘传亮;王晓筱;庞靖林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的HIF-1α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各30例),同期健康孕妇3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定位、半定量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胎盘组织中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IF-1α蛋白主要定位于胎盘合体滋养细胞细胞质,部分胞核也有染色。胎盘组织中HIF-1α蛋白、HIF-1αmRNA表达: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均高于对照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表达增强,且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锦明;李敏;李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与肝脏疾病炎症发展相关性研究

    PNPLA3(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3)是由481个氨基酸组成的脂肪滋养蛋白(adiponutrin),属于patatin样磷脂酶域(PNPLA)家族,此家族主要具有磷脂酶/酰基转移酶活性。研究发现PNPLA3具有脂肪水解和脂肪合成功能,且更多地参与了体内的脂肪合成[1]。

    作者:耿宁;辛永宁;姜曼;宣世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SiRNA沉默FUT6基因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通过siRNA干扰技术研究FUT6基因沉默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靶向FUT6的siRNA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FUT6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表面抗原唾液酸路易斯糖(Sialyl Lewis X, sLeX)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方法进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实验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control(空白对照组),mock(阴性对照scrambled-siRNA)和siRNA-FUT6(实验组)。实验组FUT6蛋白及sLeX抗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下降。结论:siRNA靶向沉默FUT6减少了FUT6蛋白的表达,减少了肿瘤相关抗原sLeX的表达,削弱HepG2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能力,FUT6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锦良;陈德;向广阳;庄秋梅;王良坤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与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关系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4502C19基因多态性与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诊断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老年患者,同时选择105例年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运用AS-PCR方法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根据等位基因功能的缺失,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幽门螺杆菌的除菌效果的关系。结果:在这125例老年患者中,检测到纯合子快代谢型,杂合子快代谢型以及慢代谢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5.29%,76%,89.39%。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根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HP的根除率无相关性。

    作者:徐俊丽;方瑜洁;刘永国;张明丽;吴松笛;崔亚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雷利度胺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雷利度胺是第二代免疫调节剂,是沙利度胺的4-氨基戊二酰胺衍生物,具有抗血管新生、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因子等功能,其免疫调节作用比沙利度胺更强,而且对于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更小、更加安全,但增加了骨髓抑制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2005年,雷利度胺被FDA批准用于低危的输血依赖或5q-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06年,美国和欧盟批准雷利度胺可用于难治或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近年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急性白血病(除了M3)的疗效及长期生存率仍然欠佳,亟待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一些研究者尝试使用雷利度胺治疗白血病。现已发现雷利度胺在抗白血病肿瘤有多重机制。但对于白血病的疗效尚无确切结论,大部分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却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结果,特别是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雷利度胺运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以期对该药用于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依香为;董坚;史明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关于发病的几个指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

    患儿女,12岁,因右眼眼前黑影7d,于2014年5月1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体健,无早产史,无吸氧史,患儿自幼被领养,家族遗传病史不详。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散瞳眼底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分支繁多,周边血管呈柳树枝状分布,右眼颞下象限大量视网膜前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呈柳树枝状,越靠近周边分支越多,血管在颞侧赤道部附近突然中止,末端血管动静脉异常吻合,有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渗漏,其远端大片无灌注区(图2)。临床诊断:双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右眼眼底出血。

    作者:孙则红;刘玉青;王志学;赵俊华;张敏;李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实践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4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营养组),在患者伤后不同时期分3个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并与同期具备相似条件但未规范执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的差异。结果: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6.5±9.4)g/L]、肱三头肌皮皱厚度[(14.5±4.4)mm]及平均血红蛋白水平[(113.5±11.4)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9±10.7)g/L、(10.9±3.7)mm、(9.7±13.7)g/L],院内感染率(30.61%)及消化道出血(8.16%)、便秘(4.08%)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4.55%、24.51%、3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组患者预后GOS评分的平均秩次(183.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5.29),预后明显更好。结论: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良好的机体状态,可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作者:熊时喜;李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肾胺酶与肾交感神经活性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肾胺酶与局部肾交感活性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测定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42例对照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胺酶活性。观察不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衰患者间PRA及肾胺酶等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心衰组PRA、E、NE、AngⅠ活性增高,肾胺酶活性降低。与轻微心衰组相比,严重心衰组肾胺酶活性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分别为<0.01、0.034),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PRA增高(均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肾胺酶活性与Log NT-proBNP(r=-0.400,P=0.002),Log NE(r=-0.315,P=0.014)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OR=6.962,95%CI=1.223~39.638)、PRA(OR=3.736,95%CI=1.031~13.540)及肾胺酶活性(OR=0.253,95%CI=0.069~0.927)是影响NYHA级别高低的独立因素。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反映肾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PRA增加,肾胺酶活性降低,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平安;李韶南;雷晓明;刘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不典型结节病1例

    患者女,50岁,因肩关节疼痛入院,入院时关节疼痛,咳嗽,颈部淋巴结肿大,低热。入院后常规检查:(1)胸部CT强化检查:纵隔内及两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并合并成块,密度不均,局部纵隔血管受压,增强检查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30、120 s的CT值分别约为49、71 HU)。两肺胸膜下可见多发小结节影,两肺多发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两肺间质纹理增多,小叶间隔增厚(见图1~4)。(2)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3)超声检查:双侧颈部,颌下区,锁骨上窝及胸骨上窝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皮髓质分界不清晰,其内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左侧较大的约2.3 cm ×1.1 cm,右侧较大的约2.6 cm ×1.5 cm,胸骨上窝较大的约3.4 cm ×2.2 cm。肝门区、脾门区、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4)病理检查:颈部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肉芽肿小,未见干酪样坏死,纤维支气管镜钳夹支气管活组织活检:(右上叶开口活检)黏膜慢性炎症,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刷片)未见肿瘤细胞(图5~6);(5)实验室检查:PPD阴性,血沉23 mm/h(静脉血)、神经原烯醇化酶28.05μg/L、癌胚抗原1.59 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2.29 ng/mL、鳞状细胞癌抗原0.10μg/L。

    作者:王欣;贾俐聪;谢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木样甲状腺炎1例

    患者女,48岁,以“咽喉不适2个月,声嘶20 d”予2013年4月7日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曾以“慢性咽喉炎”治疗,效果差。在我院行电子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表面光滑,未见新生物,左侧声带活动好,右侧声带麻痹,双侧声带闭合差。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侧颈部可扪及一包快,约1.5 cm ×2.0 cm大小,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彩超示:右侧甲状腺深面实质性占位。甲状腺CT示:右侧甲状腺下份低密度影,考虑新生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彩超引导下甲状腺针刺活检考虑甲状腺腺瘤。抽血检查血钙、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遂完善术前检查,在全麻下给予行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下极深面组织占位,大小约1.5 cm ×2.0 cm,包块与气管壁粘连紧,分离困难,术中送冰冻提示:甲状腺及周围纤维组织考虑慢性炎,临床考虑木样甲状腺炎。遂钝、锐结合分离包块与气管壁,探查见气管壁弹性好,无塌陷,暴露右侧喉返神经,可见包块已包裹神经,探查发现神经质地硬,予摘除包块及右侧部分甲状腺组织。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甲状腺病变考虑纤维性甲状腺炎(慢性木样甲状腺炎)。术后患者声嘶无明显好转,复查血钙、甲功无异常。

    作者:任君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胎儿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横切面特征声像分析

    目的:总结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常规横切面特征声像,为产前超声诊断部分性胼胝体缺失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今经MRI或大体病理确诊的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产前常规二维横切面声像图中透明隔间腔缺失、侧脑室异常及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追踪预后及染色体结果。结果:经MRI或大体病理证实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10例。9例为部分性胼胝体缺失,1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间腔缺失率20%,侧脑室异常发生率60%,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80%。8例终止妊娠,2例出生:1例随访至2岁,生长发育无异常;1例3岁,随访至今,生长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童。6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以二维超声横切面间接征象作为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的产前诊断线索是可行的。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特征声像发生率与完全性胼胝体缺失胎儿不同,其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异常发生率较透明隔间腔缺失率高。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染色体结果正常,预后未知。

    作者:蔡丹蕾;李丽娟;汪南;吴丽红;杜柳;谢红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请选用规范医学名词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我院呼吸科的CAP患者296例,同期收住的其他患者221例,比较PCT在CAP和非CAP患者之间、老年和非老年CAP之间的差异,作ROC曲线,运用大约登指数法确定PCT诊断CAP的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结果:CAP患者PCT显著高于非CAP患者(P<0.05)。 PCT诊断C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67,佳临界值是0.05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5和0.77。老年CAP患者PCT水平低于非老年CAP患者。 PCT诊断老年CAP的AUC是0.63,佳临界值是0.5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3和0.73。 PCT诊断非老年CAP的AUC是0.73,佳临界值是0.08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3和0.90。 PCT指导抗生素应用与临床结合影像学指导抗生素应用比较疗程更短(P<0.05),而疾病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PCT在诊断CAP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史家欣;李家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高脂血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术,并继续给予口服降脂药物治疗,术前及术后第2天检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血浆置换术后重度高TG血症患者的TG平均降幅(74.78%)显著高于中度高TG血症患者(54.85%)(P<0.001);重度高TC血症患者的TC平均降幅(52.30%)显著高于中度高TC血症患者(35.28%)(P<0.001);去除量与总血容量(TBV)比值≥40%患者的TG平均降幅(74.47%)及TC平均降幅(44.73%)分别高于去除量与TBV比值<40%患者的TG平均降幅(65.14%)及TC平均降幅(39.66%)(P<0.05)。所有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丁胜;赵湜;王中京;张旭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