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横切面特征声像分析

蔡丹蕾;李丽娟;汪南;吴丽红;杜柳;谢红宁

关键词:胼胝体部分性缺失, 胎儿, 间接征象, 横切面
摘要:目的:总结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常规横切面特征声像,为产前超声诊断部分性胼胝体缺失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今经MRI或大体病理确诊的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产前常规二维横切面声像图中透明隔间腔缺失、侧脑室异常及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追踪预后及染色体结果。结果:经MRI或大体病理证实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10例。9例为部分性胼胝体缺失,1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间腔缺失率20%,侧脑室异常发生率60%,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80%。8例终止妊娠,2例出生:1例随访至2岁,生长发育无异常;1例3岁,随访至今,生长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童。6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以二维超声横切面间接征象作为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的产前诊断线索是可行的。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特征声像发生率与完全性胼胝体缺失胎儿不同,其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异常发生率较透明隔间腔缺失率高。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染色体结果正常,预后未知。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甲双胍对小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小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效应。方法: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二甲双胍组C,B、C组按10 mL/kg腹腔注射马血清,间隔2周后按5 mL/kg再次腹腔注射马血清,第2次注射马血清同时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45 mL/(kg·d),共5 d,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应用激素同时B组灌服生理盐水10 mL/(kg·d),C组按0.2 g/(kg·d)的剂量餐后灌服二甲双胍。A组不制备模型,于同时间点肌肉注射和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造模后2、4、6周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检测,于造模后2、4、6周各组随机取4只小鼠处死,组织形态学观察股骨头情况。结果:3组各时间点股骨头外观、形态及关节软骨面均正常。B组较C组空骨陷窝率明显增高(P<0.05),A、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C、TG测定结果显示C组2、4、6周显著低于B组(P<0.05),但高于A组(P<0.05)。VWF、PAI-1测定结果显示C组2、4周明显低于B组(P<0.05),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可减轻激素所致的高脂、高凝、低纤状态,从而有效预防小鼠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姜锋;王晓;李国军;朱书涛;郭阿雷;孟涛;宋仕永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每日测量腹内压不少于2次的患者资料,根据腹内压改变,将入选患者分为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统计分析第24、48、72小时胶晶比与腹内压变化的关系。结果:第24、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167、91、56例,非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220、94、59例,第24小时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明显高于非腹内压降低组(0.51±0.05 vs.0.49±0.03,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0.03 vs.0.21±0.02;0.12±0.02 vs.0.13±0.02,均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液体总量明显低于非腹内压降低组(3864.18±102.02比4493.03±170.54;3661.07±130.23 vs.4021.36±124.00,均P<0.05)。结论:提高胶晶比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24 h内腹内压,限制液体总入量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48、72 h腹内压。

    作者:王丽纯;张晓菲;陈雷;胡文利;寇秋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及Foxp3+Treg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和Foxp3+Treg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正常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SLP在甲状腺癌诱导Tregs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期为临床甲状腺癌的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组织标本,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4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中TSLP及Foxp3+Tregs的表达,同时分析PTC中TSLP表达与肿瘤局部Tregs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TSLP及Foxp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的良性病变;TSLP表达阳性的患者其肿瘤局部的Fox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TSLP阴性组。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存有Foxp3+Tregs的表达,但在甲状腺癌发生时表达明显增强;TSLP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肿瘤局部Tregs细胞增多有关;TSLP的病理性上调表达可能通过诱导Foxp3+Tregs的生成而促使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谢海;马丽敏;季丽丽;战同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不典型结节病1例

    患者女,50岁,因肩关节疼痛入院,入院时关节疼痛,咳嗽,颈部淋巴结肿大,低热。入院后常规检查:(1)胸部CT强化检查:纵隔内及两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并合并成块,密度不均,局部纵隔血管受压,增强检查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30、120 s的CT值分别约为49、71 HU)。两肺胸膜下可见多发小结节影,两肺多发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两肺间质纹理增多,小叶间隔增厚(见图1~4)。(2)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3)超声检查:双侧颈部,颌下区,锁骨上窝及胸骨上窝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皮髓质分界不清晰,其内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左侧较大的约2.3 cm ×1.1 cm,右侧较大的约2.6 cm ×1.5 cm,胸骨上窝较大的约3.4 cm ×2.2 cm。肝门区、脾门区、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4)病理检查:颈部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肉芽肿小,未见干酪样坏死,纤维支气管镜钳夹支气管活组织活检:(右上叶开口活检)黏膜慢性炎症,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刷片)未见肿瘤细胞(图5~6);(5)实验室检查:PPD阴性,血沉23 mm/h(静脉血)、神经原烯醇化酶28.05μg/L、癌胚抗原1.59 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2.29 ng/mL、鳞状细胞癌抗原0.10μg/L。

    作者:王欣;贾俐聪;谢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价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8例,在治疗前1周内、治疗1周期和治疗2周期3个时间点进行MRI-DW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治疗3个月后肿块大径改变将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化疗前、后有效组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的差异;化疗前后3次ADC值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组化疗后ADC值的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肺癌肿块ADC值低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ADC值,治疗后肿块和淋巴结ADC值上升,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期后肿块及淋巴结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肺癌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的ADC变化监测化疗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90.9%、77.8%,特异性分别为63.4%、66.7%;化疗前后ADC值增大率与肿瘤缩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WI在评价肺癌疗效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DC值的变化可监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早期疗效。

    作者:贺小平;苗重昌;王德华;卞光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结肠癌组织SPARC蛋白质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SPARC是一种可调节细胞功能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SPAR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PARC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PARC在结肠癌、癌旁组织的表达。结果:SPARC mRNA在结肠癌组织呈高表达(29.8±2.8),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19.8±1.6),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SPARC免疫组化显示32例结肠癌组织中26例SPARC表达阳性,正常结肠组织中仅3例SPARC表达阳性,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SPARC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SPARC的表达阳性例数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P<0.05)。结论:SPARC在结肠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其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能力相关,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申玉翠;张其胜;姚忆蓉;徐建华;高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原发性甲状腺滤泡癌远处转移中病理标记物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甲状腺滤泡癌(thyroid follcular carcinoma,TFC)常见的远处转移,主要由于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少见淋巴转移。TFC临床诊断远处转移多依赖于影像学,而发现时常常是晚期,耽误了相关诊治[1]。既往本课题组进行了系列性TFC的研究,发现了个别病理标记物具有相关远处转移提示作用[2],因此,我们分析35例 TFC 组织中PTTG等7种病理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它们在TFC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的作用及其意义,寻找在该病变中有诊断意义的客观指标。

    作者:梁华晟;钟宇华;彭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下肢恶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71岁。发现左大腿后侧肿物8个月。缘于2012年10月发现左大腿后侧有一约3cm×4cm肿物,未行进一步治疗,现患者发现肿物逐渐长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专科查体:左大腿后侧可触及一15 cm ×10 cm囊性肿物,触痛,质硬、活动度差,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正常。CT检查:左侧股骨中段后方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9.9 cm ×9.7 cm ×15.4 cm,边界清晰,内密度欠均匀,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及低密度影,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推挤邻近肌肉(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及半腱肌),股骨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图1)。 CT诊断:左侧股骨中段后方肿块,恶性肿瘤可能性大。住院手术见:见左大腿后侧肌肉及间隙有一大小约15cm×10cm×7cm 囊实性肿物,部分包膜存在,肿物生长侵蚀、破坏周围软组织,肿物实质类鱼肉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内有淡黄色果冻样液体,坐骨神经及后侧血管包裹粘连受压水肿严重。术后病理诊断:(左大腿后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及HE切片考虑为恶性神经鞘瘤。

    作者:王美苓;石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我院呼吸科的CAP患者296例,同期收住的其他患者221例,比较PCT在CAP和非CAP患者之间、老年和非老年CAP之间的差异,作ROC曲线,运用大约登指数法确定PCT诊断CAP的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结果:CAP患者PCT显著高于非CAP患者(P<0.05)。 PCT诊断C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67,佳临界值是0.05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5和0.77。老年CAP患者PCT水平低于非老年CAP患者。 PCT诊断老年CAP的AUC是0.63,佳临界值是0.5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3和0.73。 PCT诊断非老年CAP的AUC是0.73,佳临界值是0.085 ng/mL,对应的SEN和SPE分别是0.53和0.90。 PCT指导抗生素应用与临床结合影像学指导抗生素应用比较疗程更短(P<0.05),而疾病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PCT在诊断CAP和指导抗生素应用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史家欣;李家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临床路径对保障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与2012年1-6月收治的5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中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均较之前降低,患者与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及GOS评分较之前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较对照组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术后康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超;赖贤良;潘银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理念,是相关领域的关注热点。胃肠功能能否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对术后患者能否整体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胃肠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吻合口瘘、营养障碍、切口裂开、菌群失调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开展相关研究需要科学、客观、规范地评价术后胃肠功能情况。目前针对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众多,现将近年来文献中相关胃肠功能评价指标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庄林燕;刘洁;曹立幸;陈志强;蒋志;陈其城;梁倩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B型尿钠肽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价值

    呼吸困难是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心力衰竭、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均可引起,病因不同者治疗原则差别很大,寻求一种快速、简易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中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主要由左心室分泌,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BNP在急性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价值,为其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作者:黄影兰;陈文智;幸日坤;唐光大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CT表现及其分型

    目的:提高对各种类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T表现的认识,以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资料及其CT表现,并根据其不同的CT表现进行分型。结果:32例诊断为植入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其中腔内型23例,壁间型8例,壁外型1例。10例诊断为单纯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根据CT分型及评估制定治疗方案32例,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未发生大出血。根据超声及临床经验制定治疗方案10例,术中出血量较多,其中5例发生大出血。结论:CT是超声筛查后进一步诊断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的CT表现进行分型可以为临床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陶可伟;郭晓利;李杰;靳激扬;徐中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青春期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青春少女发生急腹症的并不少见,其中涉及妇科疾病的约占26%~38%[1]。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为32例青春少女妇科急腹症患者行了腹腔镜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波;逯彩虹;高丽彩;李秀娟;李萍;赵金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三种插销式嵌体冠应用于短冠磨牙修复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临床上对牙冠较短(<4 mm)且缺损范围较大的磨牙行插销式嵌体冠修复[1],插销式嵌体冠兼顾了嵌体与桩冠的优点,通过冠外固位,冠内固位及根管内固位获得共同固位力,很好地恢复了牙体的功能[2]。本文对纯钛,金合金,氧化锆三种材质的插销式嵌体冠,应用于短冠磨牙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张莹;许艳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雷利度胺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雷利度胺是第二代免疫调节剂,是沙利度胺的4-氨基戊二酰胺衍生物,具有抗血管新生、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因子等功能,其免疫调节作用比沙利度胺更强,而且对于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更小、更加安全,但增加了骨髓抑制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2005年,雷利度胺被FDA批准用于低危的输血依赖或5q-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06年,美国和欧盟批准雷利度胺可用于难治或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近年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急性白血病(除了M3)的疗效及长期生存率仍然欠佳,亟待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一些研究者尝试使用雷利度胺治疗白血病。现已发现雷利度胺在抗白血病肿瘤有多重机制。但对于白血病的疗效尚无确切结论,大部分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却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结果,特别是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雷利度胺运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以期对该药用于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依香为;董坚;史明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肾胺酶与肾交感神经活性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肾胺酶与局部肾交感活性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测定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42例对照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胺酶活性。观察不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衰患者间PRA及肾胺酶等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心衰组PRA、E、NE、AngⅠ活性增高,肾胺酶活性降低。与轻微心衰组相比,严重心衰组肾胺酶活性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分别为<0.01、0.034),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PRA增高(均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肾胺酶活性与Log NT-proBNP(r=-0.400,P=0.002),Log NE(r=-0.315,P=0.014)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OR=6.962,95%CI=1.223~39.638)、PRA(OR=3.736,95%CI=1.031~13.540)及肾胺酶活性(OR=0.253,95%CI=0.069~0.927)是影响NYHA级别高低的独立因素。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反映肾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PRA增加,肾胺酶活性降低,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平安;李韶南;雷晓明;刘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新医疗形势下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增加以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三级医院,作为全国高级别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中心,在新的医疗形势下收到巨大的冲击。医院管理者只有清楚认识医疗质量管理问题及形势,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方能把握医院发展方向,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礼安;杨洁;张武军;陈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电针对断尾大鼠椎管内麻醉下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部位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及与脊髓表达c-fos蛋白相关的机制。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低位尾干切断+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2.5μg)、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采用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强度<2 mA,频率2/100 Hz,时间30 min)、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取双侧耳尖穴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和脊髓c-fos表达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血清ACTH、COR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c-fos表达在Ⅱ组与Ⅲ组间无差异(P>0.05)。Ⅲ、Ⅳ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Ⅴ组c-fos表达较Ⅳ组低(P<0.01)。结论:体针和耳针电刺激复合鞘内麻醉均对降低急性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传导诱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作者:刘莉;蒋奕红;熊威威;谭毅;黄志华;李爱国;杨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对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临床分流处理的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的分流处理方法。方法:对130例ASCUS患者均进行高危型HPV检测、改良阴道镜Reid评分及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30例ASCUS患者中病理结果为正常或炎症31例(23.90%),CINⅠ级29例(22.30%),CINⅡ级14例(10.80%),CINⅢ级或原位癌55例(42.30%),浸润癌1例(0.80%)。改良阴道镜Reid评分,结果显示0分32例(24.60%),1~2分36例(27.70%),3~4分47例(36.10%),5~6分15例(11.60%)。改良阴道镜Reid评分检测ASCUS中CIN及宫颈癌的敏感性为98.99%(98/99),特异性为51.61%(16/31)。 hr-HPV检测ASCUS中CIN及宫颈癌的敏感性为96.97%(96/99),特异性为32.26%(10/31)。结论:改良阴道镜Reid评分与hr-HPV检测均可用于分流ASCUS中的CIN及宫颈癌患者,但改良阴道镜Reid评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hr-HPV检测。

    作者:孙玲玲;王美丽;王慧琴;王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