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对照分析

彭平;余成秀;蔡卫平;罗洁

关键词:艾滋病, 隐球菌,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并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指标及病理资料。结果: AIDS并发PC组全身症状较非AIDS组多(P<0.05);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示 AIDS 组 CD3+T 淋巴细胞数和 CD4+T 细胞数显著低于非 AIDS 组(P <0.05)。AIDS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非AIDS组(P<0.05)。两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AIDS组更容易出现混合性病变,而非AIDS组则更容易出现结节影。经过治疗,恶化和死亡的患者在 AIDS 组有14例(33.3%),显著高于非 AIDS 组(3例,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 并PC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理活检为主要确诊手段,转归过程中出现恶化、死亡的患者明显高于非AIDS患者。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咪达唑仑-地佐辛-丙泊酚复合麻醉在胃食管反流病微量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胃灼热、反食等,常伴有“哮喘”或仅以“哮喘”样症状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内镜下微量射频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方法,放置内镜及微量射频管时常诱发恶心、呕吐、呛咳甚至躁动。

    作者:何庆标;王育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排卵颗粒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促排卵颗粒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排卵障碍患者分为中药组42例,克罗米芬(CC)组53例,中药+CC组76例。超声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卵泡发育和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测定用药前后E2、LH、P值,并随访患者妊娠情况。结果:中药+CC组和CC组的排卵率高于中药组(P<0.05);中药+CC组妊娠率高于中药组和CC组(P<0.05)。中药+CC组和中药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及A型内膜率高于CC组(P<0.05)。治疗后HCG日3组PI值比较,中药+CC组和中药组低于CC组(P<0.05)。3组的E2值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中药+CC组及CC组的E2、LH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排卵后7 d中药+CC组和中药组的P值治疗前后的差值高于CC组(P<0.05)。结论:中药与克罗米芬联用可以促进卵泡的发育,改善 CC 的抗雌激素作用,调节子宫内膜血流及内分泌,提高排卵率,降低流产率,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优于单独使用CC和中药治疗。

    作者:高善霞;刘玉才;伊西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单管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趋势由可耐受的大治疗向有效的小治疗发展,保乳手术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首选,但改良根治术这一基本术式,在不具备保乳条件的患者以及基层医院,仍然常规开展。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易出现皮下积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0%,甚至可高达35%以上[1]。

    作者:周奇峰;贾华;杨国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闭环靶控输注下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镇静深度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 BIS)值为45和55时,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使用闭环靶控输注技术, A 组的 BIS 为45,B组的BIS为55。记录围术期12个时间点即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20、40、60、80、100、120 min、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即刻、出手术室前的无创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平均动脉压两组间比较,B组T2、T11同A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组内比较T2、T11比T1时点差异有显著性。心率两组间比较B组T5、T10时点比A组有显著升高;B组T5、T6时点同T1相比有显著性升高。结论:BIS 45同BIS 55的麻醉深度相比能更好地保持围术期血压和心率平稳。

    作者:王煜;赵军;张玲;于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BV2小胶质细胞进行常规培养传代。实验分为 PBS 对照组(A 组)、PBS 联合MSCs处理组(B组)、LPS 刺激组(C组)、LPS 联合MSCs干预组(D组)。 BV2小胶质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过夜后,按上述实验分组处理,24 h后收集各组培养上清液用于后续实验检测。显微镜下观察BV2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Griess法检测NO浓度,ELISA法检测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MSCs可以改善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形态;C组中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培养上清NO、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上升(P<0.05);D组中予MSCs处理后NO、IL-β、TNF-α释放显著减少(P<0.05)。结论:MSCs明显降低活化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中MSCs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作用于小胶质细胞,推测没有进入脑内的MSCs对活化小胶质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小琳;罗向阳;何展文;李栋方;李平甘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疏肝理肺方对慢性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GF-β1和Smad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理肺方对慢性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肺组织TGF-β1和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哮喘组、地塞米松组、疏肝理肺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哮喘,同时加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CUMS)复制慢性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模型,第15天开始,治疗组每天以地塞米松及疏肝理肺方灌胃。 HE染色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TGF-β1及Smad3的表达水平。结果:应激哮喘组大鼠支气管壁面积和气道平滑肌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厚;与其相比,地塞米松组及疏肝理肺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哮喘组大鼠肺组织 TGF-β1及 Smad3的蛋白和 mRNA 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5);地塞米松及疏肝理肺组TGF-β1及Smad3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应激哮喘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疏肝理肺法具有改善慢性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模型气道重塑的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TGF-β1及Smad3的表达而实现。

    作者:孙天寿;易桂生;郑红;刘凯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150例胃肠息肉患者应用内镜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胃肠息肉是由胃肠黏膜慢性炎症引起的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进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或腺瘤、错构瘤等[1]。胃肠息肉具有癌变倾向,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一旦发现,需及时治疗。传统治疗方式疗效低,风险大,预后差,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治疗。我院特纳入150例胃肠息肉患者应用内镜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郭锋;戴一青;金革;黄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诊断视神经管骨折中的应用

    常规 CT 扫描诊断视神经管骨折比较困难,容易漏诊,我们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对42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视神经管薄层 CT 扫描及图像重建,探讨其在视神经管骨折诊断中应用,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陈少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特制食管鼻咽腔导管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将特制的食管鼻咽腔导管与食管咽腔导管和喉罩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为脑功能区唤醒麻醉提供安全可行的通气设备。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普通外科、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80例,年龄20~40岁,体质量40~70 kg ,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分别观察漏气情况、生理指标、不良反应。 ASAⅠ~Ⅱ级,择期行涉及脑功能区全麻手术需术中唤醒患者30例,年龄18~43岁,体质量51~74 kg ,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分别观察漏气情况、讲话效果、患者耐受、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置管顺利,置管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与基础值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的生理指标以及血气分析均在正常值范围;患者对食管鼻咽腔导管和喉罩的耐受较食管咽腔导管要好。食管鼻咽腔导管带管讲话效果方面要明显优于食管咽腔导管。结论:食管鼻咽腔导管用于全麻过程中行机械通气是安全的,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要优于食管咽腔导管和喉罩。

    作者:高鹏;古妙宁;蔡铁良;沈七襄;张正迪;施琼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及HPA轴释放功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释放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与31例双相抑郁患者于0、4和8周进行连线测验(TMT)、彩色文字阅读测验(Stroop-C、Stroop-CW ),同步测定24 h 尿17-羟皮质醇、24 h 尿游离皮质酮、血浆皮质醇,进行组间比较,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结果:0和4周抑郁组的TMT-A、TMT-B、Stroop-C、Stroop-CW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血浆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周单相组TMT-B、Stroop-C均显著长于双相组(P<0.01)。单相组和双相组0周血浆皮质醇低谷浓度不出现于12:00 AM ,午夜低谷现象消失,至4周午夜分泌低谷现象恢复。结论:在执行功能和HPA轴释放功能方面,单相与双相抑郁存在差异,需加以关注。

    作者:李宏伟;高镇松;吴强;黄佩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兔坐骨神经牵拉损伤与修复的纤维束示踪成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扩散张量成像并行纤维示综,测量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MRI检查完毕,于各时间点取1只兔坐骨神经行病理检查。结果:坐骨神经牵拉伤术后1 d~2周损伤侧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有明显差异(P<0.05);3~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术后1 d~8周损伤侧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与假手术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牵拉伤后1 d牵拉段可见较多髓鞘扭曲,3 d牵拉段轴索明显崩解。2周神经退变与再生并存,8周神经纤维再生基本成熟。结论: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时间曲线与病理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作为评价神经损伤退变及再生的补充手段。

    作者:邹乔;李新春;侯仲军;陈镜聪;万齐;孙翀鹏;周嘉璇;何建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直接低渗和秋水仙素同时处理在浆膜腔积液检查中的应用

    浆膜腔积液中染色体检查是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恶性积液的有效方法。受林梓家等[1]的启示,对各种浆膜腔积液采用直接低渗和秋水仙素同时处理的方法,反复摸索处理时间及用量,得到满意的结果,应用于149例积液染色体制备,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振霞;陈良玺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因素的研究新进展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好发于经产妇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1]。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至今仍未阐释清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2]。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 A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等。本文综述了免疫因素在 AM 发病机制中相关研究新进展,旨在为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桂涛;蒋勇军;黄美华;曹鹏;万贵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Card9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胱天蛋白酶寡集域蛋白(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9, CARD9)是一个重要的衔接蛋白,位于细胞质内,存在于多种组织中,能选择性地结合到蛋白 BCL10,并作为免疫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模体(ITAM)、TLR、NOD2通路的媒介物,激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酪氨酸激酶通路,激活 NF-κB ,进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促进炎症因子产生[1]。CARD9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整合许多固有免疫受体识别信号,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内 CARD9高度表达使机体免疫力增强。近年发现CARD9和自发炎症障碍、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发生有关,CARD9功能缺失突变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等。现对CARD9在各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集中阐述。

    作者:王海;徐萍;杨志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并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26个月。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关节功能恢复更佳(P<0.05)。结论:相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兴艳;陈苏;郭风劲;李光辉;游洪波;陈安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联合检测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膀胱癌抗原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膀胱癌抗原(UBC)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56例膀胱癌患者、26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尿液BLCA-4、UBC 的含量,并行尿脱落细胞检查,分析评价BLCA-4、UBC 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膀胱癌患者BLCA-4、UBC 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P<0.05)。但 BLCA-4、UBC 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LCA-4、UBC在肿瘤不同分级和分期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BLCA-4、UBC可提高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操作性及重复性高,结果比较客观,在膀胱癌的诊断及随诊将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益恒;周念;徐勋;张湛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并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指标及病理资料。结果: AIDS并发PC组全身症状较非AIDS组多(P<0.05);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示 AIDS 组 CD3+T 淋巴细胞数和 CD4+T 细胞数显著低于非 AIDS 组(P <0.05)。AIDS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非AIDS组(P<0.05)。两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AIDS组更容易出现混合性病变,而非AIDS组则更容易出现结节影。经过治疗,恶化和死亡的患者在 AIDS 组有14例(33.3%),显著高于非 AIDS 组(3例,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 并PC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理活检为主要确诊手段,转归过程中出现恶化、死亡的患者明显高于非AIDS患者。

    作者:彭平;余成秀;蔡卫平;罗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2例诊治体会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 DPN )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高血糖毒性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缺血、缺氧,氧化应激增强,终导致神经损伤有关[2]。持续性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其发生和发展[3-4]。 DPN中颅神经病变较为少见,多累及Ⅲ、Ⅳ、Ⅵ颅神经,其所致眼肌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积极治疗。我科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12例,经前列腺素 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rostaglandin E1, lipo-PGE1)联合甲钴胺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均获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颖;陈建斌;钟美娣;李志琛;梅伟群;俞婷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瘦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位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组及安慰剂组,分别予阿托伐他汀钙及安慰剂治疗3个月,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阿托伐他汀钙组血清瘦素、C 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1)。阿托伐他汀钙对于转铁蛋白、白蛋白没有影响。安慰剂组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对瘦素的抑制作用证明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降血脂以外的益处。

    作者:万青松;谢红萍;杨波;欧继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