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节型十二指肠炎21例分析

练敏;郝理华;刘志峰;潘键

关键词:结节型, 十二指肠炎, 资料分析, 特殊类型, 临床病理, 发病机制, 直径, 学者, 胃镜, 隆起, 患儿, 国内
摘要:结节型十二指肠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十二指肠炎,是指近端十二指肠多发的、直径从0.2~0.5cm大小不等的结节型隆起改变.一直以来,对于结节型十二指肠炎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发现与Hp密切相关[1-2].但通过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胃镜下有十二指肠结节型改变的21例患儿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64、C-反应蛋白对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外周血CD64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对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7例烧伤患者,分为感染组48例(其中脓毒症组26例,局部感染组22例)和对照组49例.各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后取外周静脉血1.5 mL,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及CRP.Logistic回归筛选相关指标,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ROC曲线分析临床特性.结果:感染组CD64、CR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烧伤感染患者CD64、CRP的表达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感染的程度越重,两者的表达水平越高,即脓毒症组CD64、CRP的表达水平较感染组高;治疗后CRP和CD64明显较治疗前下降.建立回归方程Y=-6.451+3.825X1+4.222X2,新变量Y诊断烧伤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80%和89.80%.结论:烧伤感染患者外周血CD64、CR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监测外周血CD64、CRP有助于烧伤感染的临床诊断,运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赵丽丽;张立明;谭朝中;王润秀;蒙诚跃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补虚通络艾灸法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致营养不良的疗效研究

    目的:对观察补虚通络艾灸法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致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致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有吞咽障碍的6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和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前采血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两组给予相同的背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补虚通络艾灸法,每日1次,每次20 min,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清各项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影响的差异.结果:艾灸组和对照组的营养状态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补虚通络艾灸法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致营养不良患者的血清TP、ALB、PA水平 补虚通络艾灸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态.

    作者:邱晓佳;刘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嗜酸细胞增高临床意义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齐全的161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移植后嗜酸细胞增高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的数量,超过0.5×109/L者定义为嗜酸细胞增高.结果:移植后有57例患者出现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HLA不全相合是发生嗜酸细胞增高的危险因素(P=0.001).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P=0.012)、慢性GVHD (P=0.001)是引起嗜酸细胞增高的高危因素.发生嗜酸细胞增高的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85.9%,明显高于未发生嗜酸细胞增高患者(44.2%,P<0.001).结论: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Ⅱ-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有关,是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罗成伟;翁建宇;吴穗晶;陆泽生;钟立业;杜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溃疡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压疮患者的疗效观察

    压疮是高龄、各种身体或精神疾病患者一个严重合并症,压疮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压疮的危险因素之一[1],对COPD患者压疮的防治也成为了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为探求对COPD患者压疮有效治疗方法,我科对2011年1-12月收治的COPD合并压疮患者应用康惠尔溃疡贴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叶勉之;施春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58岁.因腹部胀痛伴呕吐半个月而入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胀痛,进食后加重,伴呕吐,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呕吐后腹部胀痛好转,排粪便次数减少,无肛门停止排气,无畏冷、发热等不适.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无腹部手术史.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5次/min,血压:118/80 mmHg.

    作者:黄更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MRI在喉癌诊断、分期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喉癌诊断、分期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喉癌的术前及术后随访的MRI表现.13例先行放射治疗,6周后行手术切除,12例喉癌术后3~8周开始放疗.所有患者手术前或放疗前均行MR扫描,并在随访过程中行MR扫描.结果:治疗前喉癌MRI表现为声带增厚、喉内软组织肿块、喉深部间隙狭窄等.MRI对各期喉癌的准确率分别是T1:92.3%,T2:71.4%,T3:50%,T4:100%.MRI分期总准确率为80.0%.13例术前放疗肿瘤缩小10例,消失3例.12例术后放疗病灶MRI表现为局部不同程度水肿,9例3~ 10个月后水肿消退,1例表现为慢性水肿,2例为炎性肉芽肿.结论:喉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喉癌的术前T分期中有重要价值.在术后MRI随访能鉴别喉癌放疗后出现的反应性水肿、慢性淋巴水肿、喉狭窄、原发肿瘤的改变和复发性喉癌.

    作者:凌小莉;戚乐;丁建平;陈仁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腰部小切口治疗第5腰椎水平输尿管上段结石

    输尿管上段大结石(≥1.0 cm)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对于第5腰椎水平上下输尿管大结石的手术治疗,腰部小切口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很大优势,现报告我院2001-2011年6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取石的体会.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42例,女21例;年龄24 ~ 68岁,平均46岁;左侧34例,右侧29例.术前均经B超、泌尿系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确诊,结石大小1.0 ~ 2.4 cm,位于第2腰椎至第1骶椎范围;结石上方输尿管均扩张、患侧肾孟中重度积液.

    作者:吴世皓;龙兆麟;黄韬;华庆生;刘志乐;邹峰;廖春贤;陈远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容量负荷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危重症患者往往存在循环衰竭或组织灌注不足,需要扩容、改善组织灌注等循环支持治疗,准确地判断容量负荷对指导疾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起关键作用,但是盲目扩容可能增加肺水肿的风险,因此掌握容量复苏的截点,提高扩容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扩容治疗的盲目性,降低容量超负荷的风险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难题.有关容量负荷评估的指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特异性较差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评估到压力负荷评估指标,再到容量负荷评估指标.容量负荷的评估经历了从静态反应到动态评估,从定性估测到定量评价,从有创监测到微创或无创监测.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述容量负荷评估指标及容量反应性的研究进展,从而指导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容量复苏治疗.

    作者:商娜;周荣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Golph3与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Golph3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癌旁组织和卵巢癌组织,通过RT-PCR检测Golph3的差异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意义,采用κ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时间,Chi-Square检验检测差异表达Golph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的Golph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总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比较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及低表达Golph3患者的生存情况,发现低表达Golph3的患者的生存期较高表达者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Square检验发现Golph3的表达与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P=0.009)、组织学分化(P=0.000)及治疗反应(P=0.003)相关,与患者的年龄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Golph3可能作为一个癌基因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化、治疗反应及生存期相关.

    作者:冯丽萍;苏文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及其治疗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常见的一类.常累及中轴关节尤其是骶髂关节和脊柱,也可累及外周关节.90%以上的AS与HLA-B27相关,附着点病是其基本病变[1].AS不仅累及关节,同时可以侵犯其他组织.常见的是眼部受累,可表现为结膜炎和葡萄膜炎,其中严重且常见的为葡萄膜炎.

    作者:荆梅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巨大肝血管瘤手术治疗中射频消融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近5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肝脏巨大血管瘤(直径>4cm)患者中,手术治疗中应用射频消融技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指征、方法策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预后、住院花费、住院时间等指标,综合新文献对其分析总结.结果:纳入患者12例,男女比例1:3,年龄29~ 61岁,平均(45.5±8.1)岁.91.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7例患者随诊影像学检查发现进行性生长,1例患者伴Kasabach-Merrit综合征.12例患者术前肿瘤影像及术中B超确认共处理33个肿瘤,病灶直径1.5~12 cm.多发肿瘤10例患者,左右半肝均有患者8例.病理均为海绵状血管瘤,5例含有机化血栓.4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手术切除血管瘤7个,射频消融处理26个病灶.手术时间(182.1±55.9)min,术中出血20 ~ 350 mL,平均(175.8±103.5)mL.所有治疗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1例手术切除患者出现明显血红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合并肺部感染,经治疗痊愈,但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随访4 ~ 46个月,1例复发.住院时间(15.3±4.28)d,住院花费(31 891.11±6 416.15)元,一次性射频设备花费占总住院花费29.8% ~ 47.2%.结论: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应当根据治疗效果、成本效益和安全性,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的选择.

    作者:郑亚民;王悦华;刘东斌;刘家峰;李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在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两者在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为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182例,并进行以下分组,89例接受宫腔镜输卵管疏通术组(A组),93例接受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组,比较两组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A组中分为原发性不孕症41例(A1组),继发性不孕症48例(A2组);B组中分为原发性不孕症45例(B1组),继发性不孕症48例(B2组),比较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A组再通率为63.48%,B组再通率91.39%,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A1组再通率85.30%,B1组再通率为88.89%,两组术后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A2组再通率45.83%,B2组再通率为93.7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能提高输卵管性不孕症的再通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宫腔镜手术.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在继发性不孕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宫腔镜手术.

    作者:江依群;冯爱辉;周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2例特点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病例中男6例,女26例,男女比约1:4.3,平均年龄约31.6岁(9~ 68岁),发生在胰头6例,胰颈3例,胰体尾23例.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腹痛及腹部肿块为常见表现.肿瘤平均直径约5.8 cm(2 ~ 16 cm),镜下特点是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松散排列成乳头样结构,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罕见.23例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实质,3例可见细胞明显异型性及多核巨细胞形成,2例可见血管内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显示β-Catenin(核阳性)、Vimentin均为阳性,CD10、CD56阳性25例,PR阳性24例,CK阳性8例,CgA阳性3例.24例病例随访3~51个月,均未复发或转移(包括2例细胞明显异型及2例血管和神经束侵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常发生在年轻女性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侵袭性组织学特点与预后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所有病例均需术后密切随访.

    作者:刘芳;张文辉;刘妮;曹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上尿路结石合并脊柱畸形的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经验

    目的:探讨运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共20例应用Mini-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麻俯卧位,运用彩超与X光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作通道,并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期建立通道并处理结石.单通道完成手术18侧肾,一期建立双通道手术4侧肾.平均手术时间为(67.1±16.5)min,一期手术清除结石16侧肾,多期治疗清除残余结石4侧肾,总净石率90.9%(20/22).2例残留结石需要联合ESWL治疗各1次;无一例输血;1例术后出现38.5℃以上的发热;2例胸膜损伤,保守治愈;没有肝脾脏器损伤和尿源性脓毒症的病例.结论:脊柱畸形导致泌尿系统及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异常,并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手术风险增加.根据患者畸形具体情况,充分评估患者手术耐力,应用实时彩色超声结合X线引导穿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确保相对安全、可靠.

    作者:李志刚;阳旭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体外抑菌效果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与磺胺嘧啶银混悬剂体外抑菌效果,观察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改进的琼脂扩散法,比较两种药物对3种烧伤常见感染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将患者和同体对称的创面感染部位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混悬剂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有继发感染的病例不在比较范围)、继发感染率观测预防烧伤感染效果;采用“同体治疗对照”方法(同一患者对称感染创面一侧为治疗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的控制感染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观测治疗烧伤感染效果.结果: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在3种试验菌平板上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均大于磺胺嘧啶银混悬剂(P<0.01);预防烧伤感染时,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继发感染率(P<0.05),但创面愈合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烧伤感染时,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缩短控制感染时间(P<0.01)和创面愈合天数(P<0.01).结论:增效磺胺嘧啶银混悬剂较磺胺嘧啶银混悬剂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增强,预防及治疗烧伤感染均具明显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新富;魏传梅;徐彦飞;王滨;满玉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术后放疗对早期伴有1~3个阳性淋巴结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术后放疗对T1和T2期伴有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影响及其预后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伴有l~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的T1或T2期220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采用κaplan-Meier法计算OS、LC和DFS,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结果:全组患者的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5.5%、95.0%、89.4%和94.7%、92.2%、87.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月经状态、T分期期、阳性淋巴结个数、内分泌治疗及术后放疗是影响局控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阳性淋巴结数、年龄、术后放疗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T1和T2期伴有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局控率、无病生存率.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放疗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吴冬梅;刘冠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06例婴幼儿与年长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大叶性肺炎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易发生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为了解不同年龄段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等情况,现将本院106例大叶性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大叶性肺炎患儿且病原资料完整的10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肺部X线或CT呈肺叶或节段性大片状密度增高或肺实质浸润性改变,排除肺结核.106例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6.4岁.

    作者:李江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本院60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新活素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性.结果:治疗后,新活素组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两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率(PNN50)、低频功率(频率为0.04~ 0.15 Hz,LF)、高频功率(频率为0.15 ~ 0.40 Hz,H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rhBNP加心衰常规治疗,能显著改善HRV,从而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的平衡性和预后.

    作者:罗苑苑;林新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病因及转归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转归.方法:对105例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形成病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结果:在105例肾移植尿蛋白患者中,由于排斥反应引起的占55.2%,由新发或复发性肾病引起的占34.3%,其余高血压、CNI肾毒性等原因的占10.5%.术后排斥反应和新发或复发性肾病导致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总治愈率分别为93.10%和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由高血压等其他原因所致蛋白尿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是排斥反应和新发或复发性肾病,应根据移植肾穿刺后病理学诊断,及早进行相应临床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性移植肾损伤.

    作者:赵国志;刘阳;赖永通;陈志勇;郭雪坤;黄先恩;林民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自身抗体分子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肺癌居癌症病死率首位,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80%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其中约75%的患者发现有转移灶的存在,治疗预后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15%.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如在肺癌患者Ⅰ期发现并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达90%;而诊断治疗发现在Ⅱ期以后,则五年生存率急剧降至20%以下.因此,采用高度灵敏的检测方法,尽可能及早发现肺癌,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手段.

    作者:贾静;任娟;黄晓明;马胜林;王孝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