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勤;涂丹娜;夏治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适应组、灯盏花素组及灯盏花素预适应五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灯盏花素和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灯盏花素预适应组较灯盏花素组更明显.预适应、灯盏花素和灯盏花素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肝匀浆MDA的含量,提高肝匀浆SOD的活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灯盏花素预适应组明显减轻肝损伤.结论:与灯盏花素组比较,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安英;杨宁江;李强;王爽;钟秀宏;张以忠;赵丽微;张雷;杨淑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自发性纵隔气肿(SPM)疾病的特点,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治疗建议.方法:对我院从2007年3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21例SPM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其中男18例(85.7%),女3例;中位年龄18岁(15 ~ 61岁),其中≤20岁14例.结果:在21例患者中,胸痛、胸闷气促是常见的,同时有12例(57.1%)出现皮下气肿.合并气胸者2例,其中l例行胸腔引流术,有3例患者行胸骨上凹皮肤切开引流,所有病例症状经治疗后自行好转,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d,有1例1个月后复发,再次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SPM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且并发症少、罕见复发对于临床诊断的SPM患者,考虑到自限性的特点,缩短为2d的住院观察时间是合理的,而无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饮食限制及其他有创的检查.而对于症状严重、感染明显或病情进展的患者,需要立即行包括食管造影在内的检查来明确原因.
作者:江明君;葛建军;石世青;戚赛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控氧灌注对体外循环犬肺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IR)组和控氧灌注(OCR)组,每组7只,开胸建立体外循环,经过60 min升主动脉阻断和90 min再灌注.OCR组在主动脉开放瞬间FiO2为40%,随后每5 min依次上调10%,后达80%并保持至实验结束,IR组开放后再灌注全程FiO2保持80%不变.在开胸后(Tl)、主动脉开放后25 min(T2)、90 min(T3)分别留取血液标本及肺标本,检测血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肺组织干湿重比及光镜下病理变化.结果:在T2和T3时点,OCR组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R组(T2,0.321±0.116 vs.0.547±0.067;T3,0.318±0.071 vs.0.525±0.025,P< 0.05),MPO及MDA也较低.血IL-6(T2,166.7±28vs.1 088.3±300;T3,168.1±24 vs.1 052.5±315,P< 0.05)和TNF-α(T2,74.9±6vs.503.8±144;T3,73.2±6vs.451.2±130,P<0.05)也显著低于IR组.OCR组肺组织干湿重比在T2和T3时点高于IR组,病理改变也较轻.结论:控氧灌注降低犬肺局部及全身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肺损伤.
作者:黄邵洪;覃杰;荣健;吴钟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2797例患者标本血清TIgE(总IgE)和sIgE(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评价ALLERG-O-LIQ过敏原检测系统对以上两检测项目的符合性及其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我院近三年过敏性反应疾病患者2 797例血清标本进行TIgE和sIgE检测.结果:1 683例(60.04%)TIgE升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项sIgE为阳性者83.90%,患者TIgE正常,年龄越小的患者,出现含至少一项sIgE为阳性的比例越高;<3岁、3~6岁的TIgE升高和TIgE正常的患者,sIgE阳性的过敏原种类和前三位排序都是牛奶(F2)、鸡蛋黄/蛋白(F252)和屋尘(H2),6~ 20岁、>20岁的TIgE升高和TIgE正常的患者,sIgE阳性的过敏原种类和前三位排序都是屋尘(H2)、屋尘螨(D1)和粉尘螨(D2).结论:ALLERG-O-LIQ过敏原系统对检测TIgE和sIgE两指标,结果具良好符合性,对过敏性疾病具良好诊断价值.
作者:彭洁雅;孙宝清;郑佩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通常是指在无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情况下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急性肺水肿[1],病死率可高达60%~100%[2].近年逐渐得到大家的认识和重视,但因其发病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的复杂性,临床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死亡率仍较高,现就NPE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1 NPE的诊断NPE的诊断尚无明确的标准,通常结合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综合分析,协助诊断.
作者:郑绍鹏;张牧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不同临床类型HIV-l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 18 binding protein,IL-18BP)水平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例经12个月以上HAART治疗有效的HIV-1感染者及18例健康人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IV-1感染者血液中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类HIV-1感染组CD4/CD8比值高于B类、C类HIV-1感染组(P<0.05,P=0.004,0.014).CD4+T细胞<500的两组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呈正相关(P< 0.01,r=0.705).结论:HAART治疗不能完全逆转HIV-1感染者免疫系统失衡,但艾滋病患者早期治疗可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的程度.
作者:张英;蒋就喜;李赫伟;胡婷婷;徐茹;沈剑锋;谢付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头颅CT扫描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213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对阳性结果分类记录,计算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检出病例1753例,占体检人群的8.3%.其中脑梗死、鼻窦炎、软化灶阳性检出率占阳性检出者前三位,分别为3.84%、1.15%,0.87%,颅内肿瘤占0.72%.年龄分组显示,40岁以前阳性检出率较低,4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上升,5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及总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上升.结论:头颅CT扫描是健康人群颅内外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50岁以上者可常规选用,< 40岁者因阳性检出率低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40 ~ 50岁高危人群可慎重选用.
作者:王春敏;田士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7例(67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周行1次鼓膜穿刺抽液后注入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注射液的混合液,且每日行鼻腔冲洗1次;B组行鼓膜切开鼓室置管术.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率A组为88.23%,B组为63.6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1.76%,B组为36.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鼓膜切开置管术相比较,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采用鼓膜穿刺抽液及鼓室注药加鼻腔冲洗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周毅波;于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keratitis,HSK)是眼科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炎之一,是眼科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因其具有起病急,病程长,易于复发,病情顽固,且长时间应用抗病毒药物后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可致角膜混浊和基质变薄,对视力损害较大,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所以缩短病程、加快角膜修复是减轻角膜损害和挽救有用视力降低致盲性的有效方法.为探讨角膜营养剂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HSK的治疗促进作用,我们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HSK患者39例40眼进行分析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20眼,对照组20例20眼,观察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局部点眼用药相同,将两组的治疗起效时间及药物治愈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5例后肾腺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病理学特点:后肾腺瘤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病理诊断为后肾腺瘤3例,低度恶性后肾腺瘤2例.5例获随访6 ~ 3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保留肾脏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作者:吴竞生;徐勇;乔宝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输卵管阻塞是女性不孕症中的一个常见因素,约占女性不孕症的40%[1].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临床常见,主要依靠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诊断.但由于输卵管痉挛、黏液栓、内膜碎片阻塞等因素导致HSG对输卵管阻塞的诊断有一定假阳性率,为甄别以上误差并尝试疏通输卵管,近年来,我们应用B超联合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输卵管间质部阻塞的病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改变及其与急性排异反应的关系.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60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的百分率;根据肾移植术后两周内发生排斥与否将患者分为排斥组(13例)和非排异组(47例).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标本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结果: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CD80即有表达,TLR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者表达到达顶峰,其后逐渐下降,排斥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峰值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TLR4、CD80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表达升高,并可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
作者:赵国志;刘阳;赖永通;陈志勇;郭雪坤;黄先恩;孟凡航;蔡瑞明;林民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兔持续性房颤模型建立的方法及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房颤组、对照组和贝那普利组.利用左心耳心外膜持续高频起搏建立房颤模型.实验结束时,计算肌溶解比率进行定量分析;免疫组化计算Ⅲ型胶原容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高频起搏后4周后,房颤发生率100%.计算肌溶解比率,房颤组与对照组、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胶原容量分数,房颤组与对照组、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起搏左心耳制作兔房颤模型方法可靠,贝那普利可拮抗房颤的组织学重构.
作者:潘自华;陈魁;陈曦;姜正明;桑海强;牛丽莉;申泱泱;李文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抑郁情绪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Ⅱ期及以下宫颈癌并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在其基础上进行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动思维问卷(ATQ)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后患者的SDS评分及ATQ评分明显降低,且均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可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其负性自动思维,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疾病诊疗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病情的康复.
作者:陈胜英;易小青;周爱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姚君;刘从华;肖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82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探寻其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6年门诊及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中824例结肠镜诊断并有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结肠息肉发生部位及大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患者4630例,检出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18%,其中男494例,女330例.好发年龄45~65岁,占65.2%.息内部位分别为直肠28.73%,乙状结肠25.09%,降结肠10.45%,横结肠17.91%,升结肠10.73%,回盲部7.09%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生率为36.8%;便血发生率为22.6%;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发生率为17.3%.结论:大肠息肉患者多发生在中老年(年龄在45 ~ 65岁之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和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为主;分布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和横结肠为主.
作者:唐保东;陈志娜;孙玉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对应关系,提高临床诊治的针对性方法:对340例可疑宫颈癌或癌前变患者行TCT和病理活检,简单对应分析结果:不同TCT分级的病理活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666,P=0.000 TCT的正常范围(WNL)及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的点集合与病理活检的正常或宫颈炎(N/C)的点集合近;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SIL)的点集合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及Ⅱ级的点集合近;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SIL)的点集合与CINⅢ级的点集合近;鳞状细胞癌或腺癌(SCC/AC)的点集合与宫颈癌(CC)的点集合近.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的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有明显的对应关系,WNL、ASC以N/C为主,L-SIL以CIN Ⅰ级、CIN Ⅱ级为主,H-SIL以CIN Ⅲ级为主,SCC/AC以CC为主.
作者:刘军防;王娜;尚延慧;张巧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交叉韧带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资料完整经关节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交叉韧带囊肿MRI影像资料.结果:23例患者MRI明确诊断为交叉韧带囊肿22例,1例误诊为关节腔囊内积液,MRI图像表现为类圆形、类椭圆形、条带状、片状或多房形水样信号.结论:MRI能清晰显示交叉韧带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是目前诊断交叉韧带囊肿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张振勇;王海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腹针针刺、麦肯基疗法及两者配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腹针针刺治疗、麦肯基疗法治疗及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观察痊愈例数、临床疗效及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三组痊愈例数分别为2例、4例、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且三组疗效有差异,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升高颈型脊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动作等方面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项目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与腹针疗法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动作能力,两者结合能够提高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达到更好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钟正;邓桂珠;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探讨CRF大鼠的脑内炎症反应,为尿毒症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5/6肾大部分切除术建立CRF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RF组,n=20)和对照组(假手术组,n=20).术后10周,测定两大鼠血肌酐、尿素、24h尿蛋白及尿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两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CRF组血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对照组升高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F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体变大,突起粗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RF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存在脑内炎症反应,可能与UE发病机制相关.
作者:徐米清;殷英;孙卫文;张亚杰;洪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