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贝那普利在兔持续性房颤模型中的干预作用

潘自华;陈魁;陈曦;姜正明;桑海强;牛丽莉;申泱泱;李文成

关键词:心房颤动, 结构重构, 动物实验, 兔
摘要:目的:探讨兔持续性房颤模型建立的方法及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房颤组、对照组和贝那普利组.利用左心耳心外膜持续高频起搏建立房颤模型.实验结束时,计算肌溶解比率进行定量分析;免疫组化计算Ⅲ型胶原容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高频起搏后4周后,房颤发生率100%.计算肌溶解比率,房颤组与对照组、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胶原容量分数,房颤组与对照组、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起搏左心耳制作兔房颤模型方法可靠,贝那普利可拮抗房颤的组织学重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腹针针刺、麦肯基疗法及两者配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腹针针刺治疗、麦肯基疗法治疗及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观察痊愈例数、临床疗效及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三组痊愈例数分别为2例、4例、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且三组疗效有差异,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升高颈型脊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动作等方面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项目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与腹针疗法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动作能力,两者结合能够提高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达到更好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钟正;邓桂珠;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77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实行脾切除或断流术.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门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结果:77例患者中,30例有门静脉血栓形成,47例无血栓形成.单因素及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门静脉血栓与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有关.且每例患者术后总预测正确率为84.4%.结论: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门静脉流速为其保护因素.

    作者:邹俊;李学明;陈海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RW-splint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姚君;刘从华;肖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神经根靶点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DLBP)的临床效果.方法:L4-5或L5-Sl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脉冲射频+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B组:单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结果:术前两组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l、3和6个月A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A组优的病例数和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脉冲射频神经根靶点治疗DLBP疗效显著.

    作者:黄乐天;和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降钙素原指导肠癌术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指导下肠癌手术后预防性的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与分析了60例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与依据传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结果.其中30例患者在手术后第1,2,3,5,7天每日抽血化验降钙素原及血常规水平,在降钙素原恢复正常(<0.5 ng/mL)后停用抗生素.其余30例患者依据传统标准停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体温变化及短期感染相关并发症与抗生素使用天数.结果:两组比较体温波动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用药天数比较,PCT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道术后感染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抗生素应用要优于标准抗生素应用.

    作者:阮正上;江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对应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对应关系,提高临床诊治的针对性方法:对340例可疑宫颈癌或癌前变患者行TCT和病理活检,简单对应分析结果:不同TCT分级的病理活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666,P=0.000 TCT的正常范围(WNL)及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的点集合与病理活检的正常或宫颈炎(N/C)的点集合近;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SIL)的点集合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及Ⅱ级的点集合近;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SIL)的点集合与CINⅢ级的点集合近;鳞状细胞癌或腺癌(SCC/AC)的点集合与宫颈癌(CC)的点集合近.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的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有明显的对应关系,WNL、ASC以N/C为主,L-SIL以CIN Ⅰ级、CIN Ⅱ级为主,H-SIL以CIN Ⅲ级为主,SCC/AC以CC为主.

    作者:刘军防;王娜;尚延慧;张巧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股骨远端形态与动力髁螺钉的适配性研究

    目的:通过股骨髁形态和股骨曲度的测量分析,探讨股骨远端形态与动力髁螺钉的适配性.方法:男女性股骨标本各30根,测量内侧髁、外侧髁、髁间窝高度及股骨髁干角.X线摄片30位正常成年志愿者股骨,进行冠状面上角度测量.结果:男性股骨内侧髁高、外侧髁高、髁间窝高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髁干角女性大于男性(P<0.01 ~ P< 0.05).股骨干与股骨远侧段之间的夹角、股骨干与股骨近侧段之间的夹角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拟合股骨标本和动力髁螺钉,两者男性存在轻度不合适4例,明显不合适2例,女性分别为7例和2例.结论:动力髁螺钉设计应有性别差异,术中应根据股骨的曲度对钢板进行预弯曲.

    作者:陈根强;蒋进展;陈浩浩;汪志明;李旭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Ⅲ、Ⅳa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三种含铂方案同期化疗的比较

    目的:比较调强适形放疗(IMRT)联合顺铂+氟尿嘧啶(PF)、紫杉醇+顺铂(TP)、每周顺铂(DDP)方案同期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138例Ⅲ、Ⅳa期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行PF、TP、每周顺铂方案同期放化疗.均采用IMRT放疗技术.结果:中位随访28(5~37)个月,三组无瘤生存曲线和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DDP组与PF组优于TP组.三组Ⅲ~Ⅳ度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分别为34.78%vs 30.43% vs 8.70%(P<0.05)、23.91% vs21.74% vs 34.78%(P< 0.05)、60.87% vs 65.22% vs 52.17%(P> 0.05).结论:IMRT同期联合PF、TP、DDP方案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综合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DDP方案优,PF方案次之,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比较.

    作者:许明君;叶建明;郭海亮;黄莉;王祥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儿童脓毒症患病现状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患病现状,并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对2011年1-12月入住我院儿科的患儿进行筛选,了解脓毒症患儿的发病情况、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纳入研究患儿共323例,儿童脓毒症的现患率是3.77%,PICU的现患率为18.08%,PICU严重脓毒症的现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37%和22.22%,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婴幼儿及乡村儿童是严重脓毒症的高发人群.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严重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PCIS)评分及发生脏器衰竭的数目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在PICU发病率及死亡率高,PCIS评分及脏器衰竭的数目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小勤;涂丹娜;夏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浆PAPP-A与sCD40L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ACS患者7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40例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PA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sCD40L,并对ACS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成像.结果:血浆PAPP-A和sCD40L浓度在AMI组、UAP组和SA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在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向心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之间,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斑块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S未合并DM与ACS合并D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PAPP-A和sCD40L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血浆PAPP-A和sCD40L能够反映ACS患者癍块的易损性,与ACS患者危险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危险程度的简单、有效、实用的方法.

    作者:朱贵忠;孙莉;齐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后肾腺瘤5例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5例后肾腺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病理学特点:后肾腺瘤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病理诊断为后肾腺瘤3例,低度恶性后肾腺瘤2例.5例获随访6 ~ 3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保留肾脏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作者:吴竞生;徐勇;乔宝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HO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

    目的:观察海带多糖(laminaria japonica polysaccharides,LJP)对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HONE1细胞移植瘤生长抑制及凋亡相关基因调控效应,探讨其抗癌机制.方法:以人NPC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及LJP行体内抑瘤实验,并以RT-PCR检测移植瘤Bax,Bcl-2,Caspase-3,8,9 mRNA表达.结果:LJP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7%和47.0%,具有明显抑瘤作用;RTPCR检测结果显示,Bax mRNA表达随着LJP浓度的增加而增高(P< 0.05);Bcl-2mRNA表达随着LJP浓度增加而降低(P<0.05).Caspase-3mRNA表达随着LJP浓度增加而增高(P< 0.05);LJP组Caspase-8,9mRNA表达无差异,且Caspase-9mRNA表达均低于顺铂(cisplatin,DDP)组.结论:LJP具有抑制NPCHONE1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机制是促进癌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孙文忠;魏媛媛;曾曼丽;郑实兴;徐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茶多酚对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Smac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预防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茶多酚组,后两组置于低氧舱内4周,每组各8只.每日低氧前茶多酚组予茶多酚200 mg/(kg·d)灌胃,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程度、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凋亡、肺组织Sm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茶多酚显著降低mPAP,减轻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上调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P< 0.01或P< 0.05).结论:茶多酚预防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促进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来实现的.

    作者:王利兵;徐戈;黄琛;欧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病变基底直径在2~4cm之间,其中2~3cm的15例,>3 cm的6例,位于距肛缘4~15 cm之间.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转外科手术,ESD治疗成功率95.2%.ESD治疗时间43~ 139 min(平均87 min).并发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ESD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2例伴癌变,8例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术后所有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ESD可切除范围广,局部复发率低,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阮荣蔚;王实;刘永军;陶亚利;俞江平;朱舒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对prominin-1的C-末端肽的适配子筛选和初步鉴定

    目的:采用SELEX技术筛选针对人prominin-1的C-末端18肽(C18)的适配子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微孔板法进行SELEX筛选.用合成的KLH-C18作为筛选靶标,进行7轮筛选后进行克隆测序.选取适配子C6进行结合ELISA检测,同时进行与转染prominin-1质粒的U87细胞的免疫组化;利用链亲和素磁珠来进行适配子C6的免疫共沉淀.结果:经过7轮SELEX筛选得到具有特定二级结构的适配子.适配子C6可结合C18肽和表达人prominin-1的U87细胞.Pull down实验证明了C6可识别天然状态的prominin-1蛋白.结论:利用“靶标切换”的SELEX技术,初步获得能与人prominin-1的C-末端18肽及其天然蛋白结合的适配子,为肿瘤的诊疗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张兴梅;石玉生;李晓文;李银;方莹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角膜营养剂对HSK治疗促进作用的临床观察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keratitis,HSK)是眼科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炎之一,是眼科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因其具有起病急,病程长,易于复发,病情顽固,且长时间应用抗病毒药物后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可致角膜混浊和基质变薄,对视力损害较大,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所以缩短病程、加快角膜修复是减轻角膜损害和挽救有用视力降低致盲性的有效方法.为探讨角膜营养剂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HSK的治疗促进作用,我们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HSK患者39例40眼进行分析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20眼,对照组20例20眼,观察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局部点眼用药相同,将两组的治疗起效时间及药物治愈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适应组、灯盏花素组及灯盏花素预适应五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灯盏花素和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灯盏花素预适应组较灯盏花素组更明显.预适应、灯盏花素和灯盏花素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肝匀浆MDA的含量,提高肝匀浆SOD的活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灯盏花素预适应组明显减轻肝损伤.结论:与灯盏花素组比较,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安英;杨宁江;李强;王爽;钟秀宏;张以忠;赵丽微;张雷;杨淑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与Doppler超声对颈动脉壁层厚度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检测颈总动脉壁厚度(CAWT)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MDCTA和CD-US分别对38例受试者颈总动脉的CAWT和IMT进行检测,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比较CAWT和IMT的相关性,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MDCTA测量的颈总动脉CAWT为(0.87±0.18)mm,CD-US测量的颈总动脉IMT为(0.85±0.16)mm,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8,P<0.01,Bland-Altman分析两者间存在良好一致性,偏倚为0.026 mm,一致性界限为-0.023 ~ 0.075.结论:MDCTA和CD-US在检测颈总动脉CAWT和IMT时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MDCTA可以替代CD-US,作为一种评价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更加客观全面的新方法.

    作者:赵刚;查云飞;王弘;洪玮;邱晓明;王珍;肖友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Th17与TGFβ1的关系及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T辅助细胞17 (Th17)是一种由CD4+T淋巴分化而来的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由白细胞介素(IL)-23介导的IL-17族细胞因子,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许多研究证实,Th17细胞是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在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炎症肠病、银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个调节细胞因子,包括TGF-β1、TGF-β2、TGF-β3和TGF-β1β2 4个类型,在T细胞发展、稳定、耐受方面有多种功能.近有报道Th17细胞的免疫反应在过敏性肺泡炎和肺纤维化(PF)的小鼠模型中起重要作用[3].TGF-β1在Th17细胞的分化中有重要作用,且TGF-β是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在PF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Th17和TGF-β1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在PF的发展中有相互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作者:雷玲;钟小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二尼曼匹克病家系NPC1和NPC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目的:二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家系,对其进行NPC1和NPC2基因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患者及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NC_000018 (NPCl)及NG_007117 (NPC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25个外显子和5个外显子区域,产物经过回收纯化,采用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对于异常片段进行重新扩增测序,验证结果可靠性.结果:二例患者均在NPC1基因发现杂合子位点A644G (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杂合位点N931N (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基因位点突变.结论:二尼曼匹克患者具有典型尼曼匹克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也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但在遗传上与家系成员相关不大.因此对于尼曼匹克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作者:杨忠伟;冯秀丽;范新平;曹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