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检人群头颅CT扫描结果分析

王春敏;田士兵

关键词:健康体检, 头颅, CT
摘要:目的:分析头颅CT扫描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213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对阳性结果分类记录,计算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检出病例1753例,占体检人群的8.3%.其中脑梗死、鼻窦炎、软化灶阳性检出率占阳性检出者前三位,分别为3.84%、1.15%,0.87%,颅内肿瘤占0.72%.年龄分组显示,40岁以前阳性检出率较低,4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上升,5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及总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上升.结论:头颅CT扫描是健康人群颅内外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50岁以上者可常规选用,< 40岁者因阳性检出率低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40 ~ 50岁高危人群可慎重选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肠炎增加灌肠次数和延长灌肠时间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更适用于先天性巨结肠(HD)根治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EC)患儿的灌肠护理.方法:回顾性研究43例HD术后发生EC患儿的灌肠护理,常规组27例,每日1次或每12小时1次灌肠直到治愈;改良组16例,q4h灌肠直到患儿体温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然后循序渐减,至食欲正常后改为qd灌肠,持续1~2个月.效果观察指标: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应用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治愈1年内EC复发率及灌肠并发症.结果:改良组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以及1年内EC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儿均无发生与灌肠相关并发症.结论:增加灌肠次数和延长灌肠时间的灌肠护理方法更适用于HD根治术后EC患儿的灌肠护理.

    作者:李瑞琼;罗丽红;叶丽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包皮套环术式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包皮套环术的两种术式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20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两种术式的包皮套环术,第一种内环外置型术式160例(Ⅰ组),第二种内环内置型术式160例(Ⅱ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Ⅰ组手术时间4~7 min,Ⅱ组手术时间3~6 min,Ⅱ组较Ⅰ组术中、术后出血少(P<0.05);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与Ⅱ组(3.1%)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套环术的第二种套环术式较第一种套环术式具有优越性,其操作简单,耗时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炳卫;杨国胜;邱晓拂;范立新;刘百川;钟瑞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适应组、灯盏花素组及灯盏花素预适应五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灯盏花素和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灯盏花素预适应组较灯盏花素组更明显.预适应、灯盏花素和灯盏花素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肝匀浆MDA的含量,提高肝匀浆SOD的活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灯盏花素预适应组明显减轻肝损伤.结论:与灯盏花素组比较,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安英;杨宁江;李强;王爽;钟秀宏;张以忠;赵丽微;张雷;杨淑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儿童脓毒症患病现状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患病现状,并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对2011年1-12月入住我院儿科的患儿进行筛选,了解脓毒症患儿的发病情况、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纳入研究患儿共323例,儿童脓毒症的现患率是3.77%,PICU的现患率为18.08%,PICU严重脓毒症的现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37%和22.22%,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婴幼儿及乡村儿童是严重脓毒症的高发人群.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严重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PCIS)评分及发生脏器衰竭的数目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在PICU发病率及死亡率高,PCIS评分及脏器衰竭的数目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小勤;涂丹娜;夏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同一径路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后束不同分支临床效应的比较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受到越来越多麻醉医生的关注,特别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发不同神经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下,到底引发出哪些运动反应阻滞成功率更高?Fuzier等[1]研究证实两点法要优于一点法.Harish等[2]认为定位后束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后束由不同神经组成,具体阻滞哪支神经,引发出哪种运动反应可以完善阻滞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在锁骨下臂丛神经中,定位外束+后束(桡神经)是否比外束+后束(腋神经)获得满意的效果[3-6].

    作者:江琦;黄焕森;杨进辉;翟中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股骨远端形态与动力髁螺钉的适配性研究

    目的:通过股骨髁形态和股骨曲度的测量分析,探讨股骨远端形态与动力髁螺钉的适配性.方法:男女性股骨标本各30根,测量内侧髁、外侧髁、髁间窝高度及股骨髁干角.X线摄片30位正常成年志愿者股骨,进行冠状面上角度测量.结果:男性股骨内侧髁高、外侧髁高、髁间窝高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髁干角女性大于男性(P<0.01 ~ P< 0.05).股骨干与股骨远侧段之间的夹角、股骨干与股骨近侧段之间的夹角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拟合股骨标本和动力髁螺钉,两者男性存在轻度不合适4例,明显不合适2例,女性分别为7例和2例.结论:动力髁螺钉设计应有性别差异,术中应根据股骨的曲度对钢板进行预弯曲.

    作者:陈根强;蒋进展;陈浩浩;汪志明;李旭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香港海鸥型菌四环素耐药性及其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香港海鸥型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四环素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草鱼和青蛙的肠道标本,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鉴定的方法分离出香港海鸥型菌.用纸片扩散法对香港海鸥型菌分离株进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测定,用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株中5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将检测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614份肠道标本中共分离出157株香港海鸥型菌,其中鱼分离株82株,蛙分离株75株,鱼和蛙的分离率分别为18.51%和43.86%.5株四环素耐药株均来自蛙分离株,其中有2株检测出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及其阻遏基因tetR,其他四环素耐药基因则未检出.tet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的TetA蛋白同源性为100%.结论:不同宿主的香港海鸥型茵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存在显著差异.该菌携带的四环素耐药基因以tetA为主,某些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仍然未知.

    作者:罗毓婷;陈定强;杨羚;林勇平;吴爱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予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30 min(T1)、l h(T2)、2 h(T3)的静息疼痛评分(VAS-R)和被动活动疼痛评分(VAS-PA);如需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比较穿刺时(TST)MBP、HR变化和疼痛评分(VAS-ST).同时观察两种镇痛方法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T1、T2、T3时的VAS-R和VAS-PA均低于对照组,VAS-PA尤为明显.在53例行骨牵引患者中,实验组生命体征平稳,VAS-ST较对照组低.实验组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的VAS-ST低于胫骨结节骨牵引.结论: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可明显减轻被动活动时、骨牵引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而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金梅;孙可;杨庆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T174M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性.方法:检索并筛检数据库中符合纳入AGT基因T174M多态性与EH关系的文献,应用RevMan5.0对结果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效应值合并,并用Stata11.0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计1577例EH患者及1383例对照.Meta分析显示,总体人群T174M基因多态性与EH的效应值不具统计学意义.按肤色进行亚组分层分析,黄种人C:T的OR=0.33(95% CI=0.15~0.73,P<0.01),CC:TT的OR=0.32(95%CI=0.11 ~0.95,P=0.04),CC+CT:TT的OR=0.62(95% CI=0.47 ~ 0.81,P<0.01),在其他人群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种人AGT基因T174M多态性的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能降低患EH风险,在其他人群中相关性尚不明确.

    作者:朱旭明;郁昊达;孙伟峰;陈国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浆PAPP-A与sCD40L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ACS患者7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40例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PA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sCD40L,并对ACS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成像.结果:血浆PAPP-A和sCD40L浓度在AMI组、UAP组和SA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在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向心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之间,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斑块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S未合并DM与ACS合并D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PAPP-A和sCD40L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血浆PAPP-A和sCD40L能够反映ACS患者癍块的易损性,与ACS患者危险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危险程度的简单、有效、实用的方法.

    作者:朱贵忠;孙莉;齐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LLERG-O-LIQ系统检测TIgE和sIgE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2797例患者标本血清TIgE(总IgE)和sIgE(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评价ALLERG-O-LIQ过敏原检测系统对以上两检测项目的符合性及其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我院近三年过敏性反应疾病患者2 797例血清标本进行TIgE和sIgE检测.结果:1 683例(60.04%)TIgE升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项sIgE为阳性者83.90%,患者TIgE正常,年龄越小的患者,出现含至少一项sIgE为阳性的比例越高;<3岁、3~6岁的TIgE升高和TIgE正常的患者,sIgE阳性的过敏原种类和前三位排序都是牛奶(F2)、鸡蛋黄/蛋白(F252)和屋尘(H2),6~ 20岁、>20岁的TIgE升高和TIgE正常的患者,sIgE阳性的过敏原种类和前三位排序都是屋尘(H2)、屋尘螨(D1)和粉尘螨(D2).结论:ALLERG-O-LIQ过敏原系统对检测TIgE和sIgE两指标,结果具良好符合性,对过敏性疾病具良好诊断价值.

    作者:彭洁雅;孙宝清;郑佩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降钙素原指导肠癌术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指导下肠癌手术后预防性的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与分析了60例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与依据传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结果.其中30例患者在手术后第1,2,3,5,7天每日抽血化验降钙素原及血常规水平,在降钙素原恢复正常(<0.5 ng/mL)后停用抗生素.其余30例患者依据传统标准停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体温变化及短期感染相关并发症与抗生素使用天数.结果:两组比较体温波动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用药天数比较,PCT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道术后感染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抗生素应用要优于标准抗生素应用.

    作者:阮正上;江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7例(67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周行1次鼓膜穿刺抽液后注入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注射液的混合液,且每日行鼻腔冲洗1次;B组行鼓膜切开鼓室置管术.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率A组为88.23%,B组为63.6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1.76%,B组为36.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鼓膜切开置管术相比较,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采用鼓膜穿刺抽液及鼓室注药加鼻腔冲洗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周毅波;于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分析已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否能说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的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提高疗效.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2年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行文献检索,将对象为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通气以PIC为切换点、以序贯通气为实验组和以常规通气为对照组比较疗效的RCT文献作Meta分析.结果:10项研究共489例患者被纳入.实验组病死率6.97%,对照组19.57%,OR值0.31(95%CI:0.18~ 0.56),P<0.05.实验组VAP患病率6.56%,对照组42.55%,OR值0.11(95%CI:0.07 ~ 0.19),P<0.05.有创通气时间的WMD值11.44(95%CI:14.45 ~ 8.38),P<0.05.结论:PIC应用在序贯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降低病死率、VAP患病率和有创通气时间.

    作者:黄华兴;陈飞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cl-2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维护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过程,细胞凋亡受阻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Bcl-2蛋白的过表达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凋亡以及对多种抗肿瘤药物耐药.Bcl-2抑制剂是针对凋亡机制开发的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本文将对Bcl-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文;田俊波;肖建华;董自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疗效与COMT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COMT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的关系.方法: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8周,以PANSS量表评定疗效;SNaPshot SNP检测COMT基因rs4680和rs4818多态性.结果:利培酮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rs4680基因型G/G与A/G、A/A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5.334,P<0.05),rs4680 G/G基因型与利培酮疗效之间存在明显关联(OR=1.78,P<0.05).结论:rs4680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关.

    作者:李波;黎雪松;龚道元;谢国军;陈家强;彭艳;王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体检人群头颅CT扫描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头颅CT扫描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213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对阳性结果分类记录,计算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检出病例1753例,占体检人群的8.3%.其中脑梗死、鼻窦炎、软化灶阳性检出率占阳性检出者前三位,分别为3.84%、1.15%,0.87%,颅内肿瘤占0.72%.年龄分组显示,40岁以前阳性检出率较低,4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上升,5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及总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上升.结论:头颅CT扫描是健康人群颅内外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50岁以上者可常规选用,< 40岁者因阳性检出率低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40 ~ 50岁高危人群可慎重选用.

    作者:王春敏;田士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结核患者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8和骨桥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y(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和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36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结核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血清IFN-γ、IL-18和OPN的水平.结果:抗结核治疗前患者血清IFN-y、IL-18和OP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IL-18和OPN水平即开始降低,治疗后2个月血清IL-18和OPN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血清IFN-γ水平在抗结核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动态监测肺结核患者血清IL-18和OPN水平,可作为评估肺结核病变活动性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郭淑湘;马冬梅;刘慧芳;宋亚丽;褚艳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侧乳癌并一侧大汗腺癌1例

    患者女,65岁,因双侧乳腺肿块3月余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有两侧乳腺外上象限均可触及一约蚕豆样大小肿物,无压痛,局部皮温未升高,无局部皮肤凹陷等,无乳腺癌家族史,既往无乳腺疾病史.查体:双侧乳腺外上象限均可触及肿块,左侧外上象限距乳头约7 cm可触及一直径2.5 cm的肿块,右侧外上象限距乳头约5 cm可触及一直径为2 cm的肿块.双侧肿块均为质硬,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易推动,乳头无溢液,皮肤无桔皮样改变和局部凹陷,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侧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外上象限低回声肿块,考虑乳腺癌可能;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双侧腋窝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增大淋巴结,双侧腋下副乳腺.

    作者:韩帅;厉周;黄宗海;蔡寨;方素珍;李余发;余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腹针针刺、麦肯基疗法及两者配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腹针针刺治疗、麦肯基疗法治疗及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观察痊愈例数、临床疗效及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三组痊愈例数分别为2例、4例、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且三组疗效有差异,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升高颈型脊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动作等方面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项目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与腹针疗法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动作能力,两者结合能够提高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达到更好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钟正;邓桂珠;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