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鹏;晁晓东;王显悦;毕生辉;于浩;林曦;陆华;高大宽;张卫达
目的:研究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成小剂量组26例和标准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标准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和CD19+淋巴细胞数的区别,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LT均显著上升,CD19+淋巴细胞数下降(P=0.001),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小剂量与标准剂量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73.1%vs 75.0%,P=0.872),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难治性ITP均有较好效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老年慢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郭素丽;陈娜飞;魏秋平;陈铁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严重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PCT的动态变化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65例严重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血症组(n=31)和感染休克组(n=34),另选取2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各组PCT水平、CRP、WBC、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动态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PCT、CRP,并依据1周内的转归分为死亡组、好转组和迁延组,比较不同转归患者PCT、CRP的差异.结果:脓毒血症组与感染休克组的PCT、CRP、WBC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休克组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而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7d后,34例感染休克患者好转16例,迁延8例,死亡10例,好转组患者PCT随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而CRP在治疗3d达高,然后下降(p<0.05);迁延组治疗7d内的PCT、CRP水平无显著变化;死亡组的PCT、CRP随病情进展而显著升高.结论:PCT值与感染严重程度、预后有关,动态变化早于CRP,可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监测和预后评估.
作者:李新梅;劳永光;黄庆;宋小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调查不育男性的体质学分布特点,讨论常见不育病因和体质的关系,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治的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对162例不育男性进行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思路.结果:平和质8例,占4.9%;单一偏颇体质13例,占8.0%;混合体质141例,占87.0%.162例患者体质中含阳虚质8例,气虚质50例,阴虚质58例,湿热质109例,痰湿质38例,血瘀质44例,气郁质60例,特禀质18例.取转化分高两种体质按例数编秩得出:湿热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4种混合偏颇体质占162例不育男性体质类型的60.5%.其中弱精子症患者体质以湿热质(106/159,占66.7%)、气虚质(50/159,占31.4%)、阴虚质(58/159,占36.5%)、血瘀质(43/159,占27%)、气郁质(57/159,占35.8%)5型为主;生殖道炎症患者体质以湿热质(92/118,占78.0%)、阴虚质(41/118,占34.7%)、血瘀质(36/118,占30.5%)、气郁质(43/118,占36.4%)4型为主;精液迟缓液化患者体质以阴虚质(20/48,占41.7%)、湿热质(36/48,占75.0%)、痰湿质(11/48,占22.9%)、气郁质(19/48,占39.6%)4型为主;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患者体质以阴虚质(11/36,占30.6%)、湿热质(29/36,占80.6%)、血瘀质(28/36,占77.8%)、特禀质(17/36,占47.2%)4型为主.结论:不育男性体质多为混合偏颇体质,平和质及单一偏颇体质较少;体质分布以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为主,不同原发病的体质分布和构成特点各不相同,因此男性不育症的诊治要“辨病”,同时要“辨体质”.中医体质干预适用于相对不育者,应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补肾、健脾、疏肝、祛湿、清热、化瘀、祛痰等综合中医治法进行体质干预,改善患者体质,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药的增效、体质调节以及提高生育力的作用.
作者:潘明沃;潘佩光;陈建宏;郑毅春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治疗效果满意,且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了健康知识掌握水平,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傅秀珍;陈梦丽;陈少华;陈红云;王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为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612例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为1.9±0.6,得分在不同病史、是否有住院史、是否独居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是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β=0.40,P<0.001;β=0.35,P<0.001).结论:在今后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要重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作用,通过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疾病控制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脏器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入选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剔除入院时即存在呼吸衰竭、肾衰竭或电解质紊乱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血糖、并发症等,评估脏器情况,判断整体预后等.结果:观察组34例,死亡8例(其中放弃治疗3例);对照组34例,死亡13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高钠血症、肾衰竭而退出研究10例 结论: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可以维持重症颅脑损伤后内环境的稳定,抑制炎症反应,护其他脏器功能,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王俊霞;肖雄木;李国辉;周晓丹;刘艳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通过肝囊性包虫病的CT表现判断其临床病理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8例共691个肝包囊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和CE1型CT示密度均匀的单房囊肿,CL型囊壁不显示,术中见囊液清澈透明.CE2型CT示多子囊表现,呈“车轮征”、“蜂房征”,术中见无色半透明葡萄状子囊,母囊及子囊液清澈透明.CE3型CT示内囊塌陷于囊内呈“水蛇征”、“飘带征”,子囊囊肿CT示母囊密度升高,术中见破裂内囊或子囊卷曲并漂浮于混浊或胶冻样囊液中.CE4型CT示近似良性肿瘤影像,囊内密度均匀或呈条索状高密度影,术中见坏死破裂的内囊和子囊折叠、迂曲于囊内,呈胶冻样或干酪样.CE5型病灶大面积钙化.各型包虫及4种不同性状(液性、胶冻样、干酪样及钙化)母囊内的CT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01).母囊与子囊的CT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囊性肝包虫病在CT扫描中,特定时期出现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原因多种多样;熟悉该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使手术治疗更加精确.
作者:谢天皓;吕海龙;赵阳阳;张示杰;车小双;彭心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NK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检测法检测分析了20例急性白血病、18例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NK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受体NKG2D表达的变化特点.并选取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K细胞比例、NK细胞亚群中CD56dim比例及其NKG2D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56bright比例则明显上升(P<0.05).化疗缓解后,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比例、NK细胞亚群中CD56dim比例及其NKG2D表达率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并恢复至正常,CD56bright比例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化疗前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尤其是化疗前CD56dim比例明显下降同时其表面NKG2D受体表达也明显降低,提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而且这种变化随着疾病治疗的缓解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恶性血液肿瘤患者NK细胞亚群这种变化特点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同时也为在治疗过程中以及缓解后加强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顾科峰;陈琳军;邓晓辉;李志超;郝思国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对比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疗效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255例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的手术和麻醉时间、手术费用、切口长度和瘢痕程度、术中误损伤、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手术费用、术中误损伤、术后各种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和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者术中可以发现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术后无异时性疝发生.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瘢痕不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综合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较传统手术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董泾青;刘茂玲;罗伟观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总结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体分析.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NICU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共2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体重、胎龄、置管时间、分娩方式、对导管的反复操作、肠道外营养是否为引起CRI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分析CR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CRI的发病率为10.2%,12.78/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与CRI相关(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对导管的反复操作均为CRI的影响因素(P<0.05).病原菌分析显示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6.5%,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霉菌.结论:在我院NICU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及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是引起CRI的高危因素.CRI常见的病原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及霉菌.
作者:肖珮;赵青;黄妙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探讨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不同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HHD)程度对腭裂患儿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红细胞压积(Hct)> 35%,年龄6~8个月行双侧腭裂整复术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Hct> 35%)、B组(Hct:25%~30%),C组(Hct:20%~25%),每组30例.B组与C组患儿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通过输入晶胶液体控制Hct浓度,必要时通过输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分别在术前(T1)、术中30 min(T2)、术毕(T3)及术后3 h(T4)抽取动脉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各组与术前相比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在T2时点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3组间相对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C组输血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HD可以明显减少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术中的输血量,对小儿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无不良影响.
作者:谭永红;王琼;佘应军;崔颖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影像(VH-IVUS)特点.方法:入选69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分为UA组(35例)和SA组(34例).分别对UA组共51处、SA组46处病变进行VH-IVUS影像定量分析:小管腔直径(MLD)、小管腔面积(MLA)、坏死核心(NC)、纤维脂质成分(FF)、纤维成分(FI)、钙化部分(DC)、外弹力膜面积(EEM)、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负荷(PB)及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发生率.结果:UA组斑块病变成分中NC、PB、RI及TCFA发生率与S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斑块成分中NC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0.562,P< 0.01),PB与EEM正相关(r=0.509,P<0.01),总样本中PB与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425,P< 0.01).结论:相比SA,UA患者NC、PB、RI及TCFA发生率明显增加,UA组中NC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B与EEM正相关,总样本中PB与RI正相关.
作者:罗德谋;谭虹;陈竹君;杨峻青;董豪坚;付明;周典华;余丹青;周颖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质/多肽谱特点,为人类血清蛋白质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应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2)磁珠处理3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多肽谱,描述性分析其种类、分子质量范围、丰度(用相对强度计量)、个体性差异等.结果:共检测到947种蛋白质/多肽,不同个体其种类数量在34~108不等,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 059~ 10265,表达丰度在95 ~ 35 419之间;分别有570、154、71、36、32、26、18、16、14、5、2和3种相应血清蛋白质/多肽在1、2、3、4、5、6、7、8、9、10、11、14例个体血清中存在.结论:WCX2磁珠仅能捕获到数量较少的低丰度、低分子量人血清蛋白/多肽,在受检人群中这些蛋白/多肽呈现高度的个体差异性.
作者:张为民;谢亚琴;龚文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死亡域相关蛋白(Daxx)在糖尿病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模型,之后再应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h再灌注12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目,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侧皮质区FADD、Daxx的表达.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及凋亡细胞数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DD灰度值为110.18±4.21、Daxx为101.26±3.27;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定量为1.191±0.041、Daxx为1.389±0.052.脑缺血再灌注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DD灰度值为131.46±3.24、Daxx为123.16±2.19;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定量为1.035±0.032、Daxx为1.146±0.083.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FADD及Daxx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DD、Daxx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FADD、Daxx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江全;吴俊雄;胡泳涛;林冬融;李明亮;卢俊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62眼)视神经挫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32眼),对照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大剂量激素及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M1 8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部分病例4~6周.随访6个月~1年,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和视野的恢复情况,并观察GM1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70,P< 0.05).结论:GM1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可促进视功能的恢复,提高视力.
作者:单明华;李凌;王云松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前放疗计划中6、10及15 MV-X射线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8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在医科达计划系统中分别采用6、10及15 MV-X射线予相同的3个野形成3个放疗计划,比较3个计划的靶区剂量学特点以及小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的平均受照剂量及体积.结果:6、10及15 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靶区剂量分布及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织中除股骨头中15 MV的V30明显小于6 MV的V30(P <0.05)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6、10及15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考虑到放射防护因素,尽量不使用15 MV-X射线.
作者:张红丹;曾子君;潘燚;梁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 (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VD)、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对住院肺炎患儿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抗原,痰细菌培养,应用实时PCR检测hBoV DNA,同时采用逆转录PCR检测人偏肺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支原体DNA,明确hBoV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部分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25-OH-VD水平的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25-OH-V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CD19+B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hBoV感染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hBoV感染肺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
作者:万凤国;邵雪军;季正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预后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方法:选取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分为PPI组及对照组.测定2组基线以及1个月后hs-CRP浓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随访1年,观察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损伤事件有无差异.结果: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1.02%vs 0.97%,P=0.966).应用PPI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HR=0.230;95% CI0.053 ~ 0.990).2组基线hs-CR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后PPI组hs-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结论:应用PPI不增加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但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且降低患者hs-CRP浓度.
作者:李靖;宋书江;许金鹏;赵兴洲;孙学江;王乐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选取本实验室筛查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者,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对剪接的影响,构建迷你基因进行体外剪接分析.方法:使用Human Splicing Finder数据库预测c.1738C>T突变对剪接的潜在影响,通过PCR方法扩增SCN1A第10、11、12、13号外显子及两端部分内含子,克隆到pTARGET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TARGET-EXON-10-11-12-13迷你基因,以野生型pTARGET-EXON-10-11-12-13为模板构建c.1738C>T突变体.将野生型和c.1738C>T突变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结果:野生型与c.1738C>T突变体RT-PCR产物大小都为591 bp.结论:c.1738C>T突变不是通过对剪接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作者:夏永仁;汤斌;罗金杰;李文斌;廖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放疗专用抗菌乳膏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做常规放疗宣教保护照射野皮肤和护理,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放疗宣教保护照射野皮肤和护理的基础上,于放疗前后30 min开始给予放疗专用抗菌乳膏涂抹在颈部皮肤上.结果: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专用抗菌乳膏可预防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
作者:胡建萍;马晓洁;高茜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