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肖珮;赵青;黄妙霞

关键词:新生儿, 导管相关性感染, 高危因素, 病原体, PICC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体分析.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NICU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共2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体重、胎龄、置管时间、分娩方式、对导管的反复操作、肠道外营养是否为引起CRI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分析CR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CRI的发病率为10.2%,12.78/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与CRI相关(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对导管的反复操作均为CRI的影响因素(P<0.05).病原菌分析显示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6.5%,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霉菌.结论:在我院NICU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及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是引起CRI的高危因素.CRI常见的病原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及霉菌.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

    目的:介绍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253例100 mL以上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增生的前列腺.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IPSS、QOL、Qmax、PVR、PSA等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253例患者术后31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无永久性尿失禁发生;223例有射精史者,215例出现逆行射精;前尿道狭窄3例.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IPSS、QOL、Qmax、PVR、PSA,差异显著.结论: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方法可行、疗效确切.但术者应有一定的电切工作基础.

    作者:李传印;郑少波;刘春晓;李虎林;李炳坤;赵朋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心肌缺血后处理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后,及时有效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有效的方法,但是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再灌注时保护心肌的新策略.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已经证实为强大的心肌保护方法之一,但由于临床上心肌缺血难以预测,限制了其应用.Zhao等[1]于2003年提出缺血后处理的概念,即心肌在长时间缺血后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的灌注/缺血的循环处理,诱导产生心肌保护.

    作者:宋宝全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脏器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入选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剔除入院时即存在呼吸衰竭、肾衰竭或电解质紊乱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血糖、并发症等,评估脏器情况,判断整体预后等.结果:观察组34例,死亡8例(其中放弃治疗3例);对照组34例,死亡13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高钠血症、肾衰竭而退出研究10例 结论: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可以维持重症颅脑损伤后内环境的稳定,抑制炎症反应,护其他脏器功能,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王俊霞;肖雄木;李国辉;周晓丹;刘艳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不同能量X线在直肠癌术前放疗计划的比较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前放疗计划中6、10及15 MV-X射线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8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在医科达计划系统中分别采用6、10及15 MV-X射线予相同的3个野形成3个放疗计划,比较3个计划的靶区剂量学特点以及小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的平均受照剂量及体积.结果:6、10及15 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靶区剂量分布及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织中除股骨头中15 MV的V30明显小于6 MV的V30(P <0.05)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6、10及15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考虑到放射防护因素,尽量不使用15 MV-X射线.

    作者:张红丹;曾子君;潘燚;梁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应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捕获的健康成人血清蛋白质/多肽谱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质/多肽谱特点,为人类血清蛋白质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应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2)磁珠处理3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多肽谱,描述性分析其种类、分子质量范围、丰度(用相对强度计量)、个体性差异等.结果:共检测到947种蛋白质/多肽,不同个体其种类数量在34~108不等,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 059~ 10265,表达丰度在95 ~ 35 419之间;分别有570、154、71、36、32、26、18、16、14、5、2和3种相应血清蛋白质/多肽在1、2、3、4、5、6、7、8、9、10、11、14例个体血清中存在.结论:WCX2磁珠仅能捕获到数量较少的低丰度、低分子量人血清蛋白/多肽,在受检人群中这些蛋白/多肽呈现高度的个体差异性.

    作者:张为民;谢亚琴;龚文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肝细胞癌中c-Myc DNA拷贝数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含量,探讨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扩增89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并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内参照,比较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差异及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为6.12±3.57,癌旁组织为5.28±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与高分化组间及高分化与中分化组间的癌组织c-Myc的DNA拷贝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c-Myc基因DNA拷贝数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莉;刘利锋;徐萌;李庆;陈德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异氟醚对过氧化氢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体外过氧化氢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后进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异氟醚组(B组)、异氟醚+H2O2组(C组)和H2O2损伤组(D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P2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不同组内皮细胞HSP27、Bcl-2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过氧化氢能造成内皮细胞的凋亡(P<0.05),异氟醚可降低过氧化氢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HSP27蛋白的表达上升,Caspase-3的表达减弱,Bcl-2的表达增强.结论:异氟醚可抑制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蛋白、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邹叶青;刘哲;刘川;吴琼;贺文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32例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32例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0%~60%等剂量曲线作为处方剂量,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0~ 3.5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2次;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5~4.0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0次.PTV周边照射总剂量为31.5 ~ 45 Gy.化学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d1、8.于放射治疗第1天开始,3周/周期,共4个周期.结果:3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化疗,有效率为38.4%(12/32),中位生存期为12.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10.6%.主要毒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血液学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大多可耐受.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疗效较好且安全,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吴俊兰;卢斌;陈坚;邱书珺;徐周敏;高巍然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得力生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得力生注射液对化疗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参照恶性肿瘤国际TNM分期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60例肿瘤患者,按是否应用得力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都严格按照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同时使用得力生注射液,而对照组不加该药.分别在化疗前1d、化疗2周各查1次肝功能指标评价肝脏损伤情况,对照组11例患者出现肝损伤后应用得力生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评价疗效.结果:本临床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化疗2周时,肝脏损伤发生率对照组36.67%,观察组1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中发生肝损伤患者加用得力生保肝治疗后有明显疗效.结论:得力生注射液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肝脏毒性.

    作者:刘淑媛;张永喜;陈国荣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

    目的:研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预后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方法:选取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分为PPI组及对照组.测定2组基线以及1个月后hs-CRP浓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随访1年,观察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损伤事件有无差异.结果: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1.02%vs 0.97%,P=0.966).应用PPI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HR=0.230;95% CI0.053 ~ 0.990).2组基线hs-CR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后PPI组hs-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结论:应用PPI不增加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但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且降低患者hs-CRP浓度.

    作者:李靖;宋书江;许金鹏;赵兴洲;孙学江;王乐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成小剂量组26例和标准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标准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和CD19+淋巴细胞数的区别,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LT均显著上升,CD19+淋巴细胞数下降(P=0.001),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小剂量与标准剂量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73.1%vs 75.0%,P=0.872),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难治性ITP均有较好效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老年慢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郭素丽;陈娜飞;魏秋平;陈铁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小切口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及假体工艺的成熟,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应用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THA仍争论较大.我院对62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脊神经的MRI特征

    目的:探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脊神经的磁共振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GBS的17例患儿脊神经磁共振的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GBS脊神经病损时MRI表现为:平扫轴位仅有6例马尾神经有不同程度增粗,T1WI中等信号,T2WI中等或略偏高信号;颈、胸、腰椎段脊神经未见明确信号改变的11例;所见颈胸腰段脊髓信号正常.平扫时矢状位T1WI、T2WI未发现明显征象.增强轴位压脂扫描,16例有不同程度的多个水平椎间孔区神经根轻-中度增粗、强化,多为对称性改变,L1水平以下者10例(58.8%),达T1.水平者3例(17.6%),达T8水平者1例(5.9%),颈、胸、腰段脊神经均呈对称性增粗、强化2例(11.8%),其中沿骶椎长轴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发现伴有双侧骶神经呈对称性增粗、强化1例(5.9%).沿马尾神经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示马尾神经增粗并呈纵向条形轻中度强化16例.1例(5.9%)平扫无阳性征象者增强后亦无阳性发现.结论:脊神经受累是GBS的特征之一,于沿脊椎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增强脂肪抑制薄层T1WI扫描显示清晰.

    作者:利晞;柳维义;陈耀棠;黎冰梅;于晓君;曹兵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自设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在凝集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自设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在凝集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中的应用.方法: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编制TP.PA法的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对92份血清标本及作为“空白对照”的同等数量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进行机上稀释,并在340 nm处读取OD值,收集数据分析两者差异;其次对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同时用仪器稀释方法及手工方法进行操作,记录其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标本在340 nm波长的OD值为:0.380 3±0.128 9,而作为“空白对照”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相应OD值为0.086 6±0.0011,两者差异明显(P<0.01).对于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仪器稀释法与手工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设置的TP.PA稀释加样监控程序简单易行,效果明显,速度快,可监控稀释标本的有效性,尤其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初筛,缺点是需另外购买340nm波长的滤光片.

    作者:庄健海;罗娜;莫巧璇;吕丽珍;周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方法:TAT-N24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指标CD11b及CD14,并观察HL60细胞经TAT-N24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及BrdU/PI双掺入法测定DNA的合成.结果:HL60细胞在TAT-N24处理后,CD11b和CD14表达增高,且增高的趋势呈现TAT-N24浓度依赖性,同时形态学观察呈分化趋势,而且TAT-N24可以协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其促进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BrdU/PI双掺入法显示TAT-N24使HL60细胞的增殖发生抑制.结论: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抑制其增殖,联合应用TAT-N24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TAT-N24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白血病分化治疗药物.

    作者:杨熹;王桂华;曹小年;李国东;傅寅佳;胡俊波;邓豫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5例失眠症患者,经过超低频TMS治疗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及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超低频TMS对失眠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孙元锋;李哲;李韵;雷飞;杜丽娜;唐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评估其对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拟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并终获得病理结果的32例(34个)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增强表现.结果:32例患者共34个甲状腺实性结节(22个良性结节,12个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呈不均匀增强者中良性结节2个,恶性结节9个;呈均匀增强者中良性结节3个,恶性结节2个;呈环状增强者中良性结节17个,恶性结节1个;无结节呈现无增强.结论: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多为环状增强,恶性结节表现多为不均匀性增强;上述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异能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带来帮助.

    作者:袁冰;谭莹;黄小平;丁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在胃癌手术中联合运用电刀、超声刀、Ligasure等电外科新设备,初步建立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年45例无结托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全部45例胃癌D2根治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清扫淋巴结(19.1±5.3)个,平均手术时间(82.7±14.8)min,术中出血量(64.4±13.2)mL,术后平均引流量(104.0±28.1)m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4.0±0.6)d,术后平均住院(11.0±1.4)d.随访3~ 12个月,无局部复发、死亡病例,发现远处肝转移1例.结论: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安全、可靠,可有效改良传统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法.

    作者:徐胜;麦威;黄顺荣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PTEN基因ⅣS4多态性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目的:探讨PTEN基因ⅣS4(rs3830675)多态性与川南地区汉人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合DNA测序方法,对431例样本进行PTEN基因ⅣS4多态性分析,其中脂代谢紊乱患者208例(脂代谢紊乱组),对照样本223例(对照组).结果: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在对照组和脂代谢紊乱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ⅣS4基因型+/+相对于基因型-/-和-/+以及等位基因+相对于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68 (95%CI:1.135~2.753,P=0.011)和1.480(95%CI:1.135~1.929,P=0.004).另外,与基因型-/-和-/+比较,基因型+/+的平均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加(t=-2.349,P=0.020),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显著增高(t=-2.767,P=0.006),其他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是川南地区脂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其主要的关系可能与TC和LDL-C相关.

    作者:唐小平;周莹;赵春妮;万沁;陈枫;赖小宇;周海燕;陈庄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A组)及在治疗达稳定期(B组)后测定其血清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并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A与B组作自身对照;以健康者30例作对照组,测定其上述炎症指标.将A组分为有致病菌感染组(A1组)及无感染组(A2组),应用ROC曲线研究sTREM-1的诊断效能.结果:A1组患者血清sTREM-1、PCT水平高于其他组,各组间CRP、WB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2组与B组、对照组sTREM-1、PCT、CRP、WB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sTREM-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9.5%.结论:血清sTREM-1是诊断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较好的标志物.

    作者:卢惠伦;游世伦;李立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