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麦威;黄顺荣
目的: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预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7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GCS及FOUR评分.把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随访30 d,分析比较两个量表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差别,计算FOUR和GCS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点.结果:GCS及FOUR与意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GCS较FOUR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GCS、FOUR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值分别为5分和7分,其准确率分别为87.8%、90.5%.结论:GCS量表与FOUR量表均可用于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前者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
作者:陈璇;区嘉欢;蔡贤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体外过氧化氢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后进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异氟醚组(B组)、异氟醚+H2O2组(C组)和H2O2损伤组(D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P2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不同组内皮细胞HSP27、Bcl-2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过氧化氢能造成内皮细胞的凋亡(P<0.05),异氟醚可降低过氧化氢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HSP27蛋白的表达上升,Caspase-3的表达减弱,Bcl-2的表达增强.结论:异氟醚可抑制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蛋白、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邹叶青;刘哲;刘川;吴琼;贺文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为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612例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为1.9±0.6,得分在不同病史、是否有住院史、是否独居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是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β=0.40,P<0.001;β=0.35,P<0.001).结论:在今后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要重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作用,通过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疾病控制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肿瘤细胞的迁移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因素[1].从形态学上讲,肿瘤细胞通过降低细胞间的黏附,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以及侵袭能力,从而脱离原位癌组织,种植转移到邻近组织或远处器官[2].从分子生物学上讲,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脱离肿瘤组织具有侵袭能力是由于发生了上皮细胞-间充质的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当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部位后,又将获得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能力,种植在正常器官或组织上[3],由此可见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的互相转换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与始动因素.因此寻找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的重要因子是抑制肿瘤转移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姚汝铖;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考察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MCS-USPIO-NPs)在兔肿瘤淋巴转移诊断中的价值,为该MRI对比剂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动物,分别建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VX2肿瘤淋巴转移模型,MRI平扫后,组织间隙注射OCMCS-USPIO-NPs,根据增强前、后MRI图像淋巴结SNR信号的变化,结合HE染色,考察该对比剂在肿瘤淋巴转移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MRI平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SNR信号无显著差异,OCMCS-USPIO-NPs增强后,反应性增生腘窝淋巴结上在T2WI像信号均匀降低,而肿瘤转移性腘窝淋巴结表现为阴性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两者SNR差异显著(P<0.05);磁共振淋巴造影结果与HE染色结果相符(P>0.05).结论:OCMCS-USPIO-NPs作为MRI对比剂,增强扫描可为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范彩霞;陈志喜;赖水招;郑锦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在胃癌手术中联合运用电刀、超声刀、Ligasure等电外科新设备,初步建立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年45例无结托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全部45例胃癌D2根治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清扫淋巴结(19.1±5.3)个,平均手术时间(82.7±14.8)min,术中出血量(64.4±13.2)mL,术后平均引流量(104.0±28.1)m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4.0±0.6)d,术后平均住院(11.0±1.4)d.随访3~ 12个月,无局部复发、死亡病例,发现远处肝转移1例.结论: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安全、可靠,可有效改良传统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法.
作者:徐胜;麦威;黄顺荣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iR-335表达失调对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通过载体构建、细胞转染及筛选、荧光定量PCR验证等实验方法构建miR-335过表达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荧光定量PCR验证,CCK8法检测miR-335过表达细胞株及miR-335阴性表达细胞株的生长趋势.结果:成功构建miR-335过表达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miR-335在过表达细胞株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细胞株(P=0.001),同时过表达细胞株的生长速度也显著慢于阴性表达细胞株(P< 0.01).结论:miR-335过表达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在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候选抑癌基因的角色.
作者:熊思维;伏雯;钟唯德;江福能;黄健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调查不育男性的体质学分布特点,讨论常见不育病因和体质的关系,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治的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对162例不育男性进行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思路.结果:平和质8例,占4.9%;单一偏颇体质13例,占8.0%;混合体质141例,占87.0%.162例患者体质中含阳虚质8例,气虚质50例,阴虚质58例,湿热质109例,痰湿质38例,血瘀质44例,气郁质60例,特禀质18例.取转化分高两种体质按例数编秩得出:湿热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4种混合偏颇体质占162例不育男性体质类型的60.5%.其中弱精子症患者体质以湿热质(106/159,占66.7%)、气虚质(50/159,占31.4%)、阴虚质(58/159,占36.5%)、血瘀质(43/159,占27%)、气郁质(57/159,占35.8%)5型为主;生殖道炎症患者体质以湿热质(92/118,占78.0%)、阴虚质(41/118,占34.7%)、血瘀质(36/118,占30.5%)、气郁质(43/118,占36.4%)4型为主;精液迟缓液化患者体质以阴虚质(20/48,占41.7%)、湿热质(36/48,占75.0%)、痰湿质(11/48,占22.9%)、气郁质(19/48,占39.6%)4型为主;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患者体质以阴虚质(11/36,占30.6%)、湿热质(29/36,占80.6%)、血瘀质(28/36,占77.8%)、特禀质(17/36,占47.2%)4型为主.结论:不育男性体质多为混合偏颇体质,平和质及单一偏颇体质较少;体质分布以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为主,不同原发病的体质分布和构成特点各不相同,因此男性不育症的诊治要“辨病”,同时要“辨体质”.中医体质干预适用于相对不育者,应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补肾、健脾、疏肝、祛湿、清热、化瘀、祛痰等综合中医治法进行体质干预,改善患者体质,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药的增效、体质调节以及提高生育力的作用.
作者:潘明沃;潘佩光;陈建宏;郑毅春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5例失眠症患者,经过超低频TMS治疗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及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超低频TMS对失眠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孙元锋;李哲;李韵;雷飞;杜丽娜;唐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对比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疗效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255例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的手术和麻醉时间、手术费用、切口长度和瘢痕程度、术中误损伤、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手术费用、术中误损伤、术后各种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和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者术中可以发现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术后无异时性疝发生.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瘢痕不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综合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较传统手术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董泾青;刘茂玲;罗伟观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 (IL-6)及白介素17(IL-17)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在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建立VMC模型,在不同时间点(0、1、2、4、6周)处死小鼠,RT-PCR检测其心肌组织TGF-β、IL-6和IL-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双夹心抗体法检测血浆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TGF-β、IL-6和IL-17 mRNA和蛋白水平自1周开始升高,TGF-β和IL-6在2周时达峰值,IL-17在4周时达峰值,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P<0.05).结论:TGF-β、IL-6和IL-17在VMC小鼠心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TGF-β、IL-6和IL-17参与了VMC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艳丽;伍伟锋;薛贻敏;高梦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 (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VD)、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对住院肺炎患儿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抗原,痰细菌培养,应用实时PCR检测hBoV DNA,同时采用逆转录PCR检测人偏肺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支原体DNA,明确hBoV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部分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25-OH-VD水平的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25-OH-V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CD19+B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hBoV感染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hBoV感染肺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
作者:万凤国;邵雪军;季正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探讨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前带乳腺托架和不带乳腺托架的摆位误差.方法:采用具有图像引导系统的医科达(Elekta) Synergy数字加速器的机载KV-CBCT系统,对30例带乳腺托架和30例不带乳腺托架的乳腺癌调强放疗患者进行治疗前摆位验证.把CBCT重建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计算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利用六维床在线自动校准上述误差.然后进行第2次CBCT扫描、重建、配准,得到校准后的误差.结果:带乳腺托架的摆位误差在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分别为(0.32±0.05)、(0.38±0.04)、(0.33±0.05)cm;不带乳腺托架在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6±0.06)、(0.45±0.08)、(0.45±0.07)cm;带乳腺托架和不带乳腺托架的总误差分别为(0.68±0.04)cm和(0.83±0.09)cm.但两者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经校准后两者的误差都有显著减少.结论:带乳腺托架和不带乳腺托架摆位误差没有显著差异.利用CBCT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提高乳腺癌放射治疗的精度,从而实现精确放疗.
作者:阎华伟;金献测;周永强;易金玲;吴志勤;谢聪颖 刊期: 2013年第13期
治疗喉气管狭窄(LTS)的主要方法是内镜激光手术切除瘢痕后再置入支架维持一定的气管通道,但内镜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如何减少内镜术后瘢痕形成,降低狭窄率就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丝裂霉素C因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瘢痕的形成防止再狭窄而成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丝裂霉素C用于预防和治疗LT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申培力;骆文龙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按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40例,大量蛋白尿组3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测定、比较不同组别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不同组别患者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为: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无肾病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IL-8及IL-10分别与病程、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4、0.50;0.66、0.58、0.72.IL-18与病程、FPG、HbAtc、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42、0.57、0.71、0.73).IL-8与IL-10、IL8与IL-18、IL-10与IL-18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72、0.64.结论:IL-8、IL-10及IL-18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不同的血清浓度,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咸伟;郑航;王素娟;祈云香;申捷 刊期: 2013年第13期
据报道,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复杂,目前治疗经验尚不足,并发症相对较多.本文探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旨在总结和提高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水平.
作者:陈海高;刘日光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预后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方法:选取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分为PPI组及对照组.测定2组基线以及1个月后hs-CRP浓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随访1年,观察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损伤事件有无差异.结果: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1.02%vs 0.97%,P=0.966).应用PPI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HR=0.230;95% CI0.053 ~ 0.990).2组基线hs-CR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后PPI组hs-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结论:应用PPI不增加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但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且降低患者hs-CRP浓度.
作者:李靖;宋书江;许金鹏;赵兴洲;孙学江;王乐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及假体工艺的成熟,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应用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THA仍争论较大.我院对62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选取本实验室筛查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者,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对剪接的影响,构建迷你基因进行体外剪接分析.方法:使用Human Splicing Finder数据库预测c.1738C>T突变对剪接的潜在影响,通过PCR方法扩增SCN1A第10、11、12、13号外显子及两端部分内含子,克隆到pTARGET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TARGET-EXON-10-11-12-13迷你基因,以野生型pTARGET-EXON-10-11-12-13为模板构建c.1738C>T突变体.将野生型和c.1738C>T突变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结果:野生型与c.1738C>T突变体RT-PCR产物大小都为591 bp.结论:c.1738C>T突变不是通过对剪接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作者:夏永仁;汤斌;罗金杰;李文斌;廖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在老年人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输注γ射线辐照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输血效果.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ECC)下施行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6例输入辐照血作为辐照血组,辐照红细胞悬液由深圳市血液中心在血液采集后的第14天经25Gy剂量γ射线辐照,辐照单采血小板在输注当天经25 Gy剂量γ射线辐照后提供.同时选择66例常规输血的ECC下心血管外科手术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升高,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血组输注辐照成分血后7 ~ 40d未发生发热、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人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经25 Gy照射剂量的γ射线辐照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TA-GVHD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在提升Hb、RBC、PLT方面的疗效与输注未经照射的等量成分相同.
作者:王艳;黄敏;洪旭君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