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在兔磁共振淋巴成像中的意义

范彩霞;陈志喜;赖水招;郑锦坤

关键词:磁共振淋巴结成像, 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 磁共振对比剂
摘要:目的:考察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MCS-USPIO-NPs)在兔肿瘤淋巴转移诊断中的价值,为该MRI对比剂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动物,分别建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VX2肿瘤淋巴转移模型,MRI平扫后,组织间隙注射OCMCS-USPIO-NPs,根据增强前、后MRI图像淋巴结SNR信号的变化,结合HE染色,考察该对比剂在肿瘤淋巴转移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MRI平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SNR信号无显著差异,OCMCS-USPIO-NPs增强后,反应性增生腘窝淋巴结上在T2WI像信号均匀降低,而肿瘤转移性腘窝淋巴结表现为阴性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两者SNR差异显著(P<0.05);磁共振淋巴造影结果与HE染色结果相符(P>0.05).结论:OCMCS-USPIO-NPs作为MRI对比剂,增强扫描可为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脏器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入选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剔除入院时即存在呼吸衰竭、肾衰竭或电解质紊乱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血糖、并发症等,评估脏器情况,判断整体预后等.结果:观察组34例,死亡8例(其中放弃治疗3例);对照组34例,死亡13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高钠血症、肾衰竭而退出研究10例 结论: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可以维持重症颅脑损伤后内环境的稳定,抑制炎症反应,护其他脏器功能,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王俊霞;肖雄木;李国辉;周晓丹;刘艳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5例失眠症患者,经过超低频TMS治疗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及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超低频TMS对失眠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孙元锋;李哲;李韵;雷飞;杜丽娜;唐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博卡病毒感染肺炎患儿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 (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VD)、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对住院肺炎患儿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抗原,痰细菌培养,应用实时PCR检测hBoV DNA,同时采用逆转录PCR检测人偏肺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支原体DNA,明确hBoV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部分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25-OH-VD水平的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25-OH-V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CD19+B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hBoV感染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hBoV感染肺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

    作者:万凤国;邵雪军;季正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PTEN基因ⅣS4多态性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目的:探讨PTEN基因ⅣS4(rs3830675)多态性与川南地区汉人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合DNA测序方法,对431例样本进行PTEN基因ⅣS4多态性分析,其中脂代谢紊乱患者208例(脂代谢紊乱组),对照样本223例(对照组).结果: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在对照组和脂代谢紊乱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ⅣS4基因型+/+相对于基因型-/-和-/+以及等位基因+相对于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68 (95%CI:1.135~2.753,P=0.011)和1.480(95%CI:1.135~1.929,P=0.004).另外,与基因型-/-和-/+比较,基因型+/+的平均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加(t=-2.349,P=0.020),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显著增高(t=-2.767,P=0.006),其他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是川南地区脂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其主要的关系可能与TC和LDL-C相关.

    作者:唐小平;周莹;赵春妮;万沁;陈枫;赖小宇;周海燕;陈庄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2年1-10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感染致病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临床科室发生医院感染并经检验科细菌室培养出的病原菌,致病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NCCLS进行判定.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50株,病原种类达20多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0%(180株)、13.5%(101株)、12.7%(95株).鲍曼不动杆菌多为多重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应从感染科室、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罗润齐;林红燕;潘建刚;叶晓光;陈志伟;郭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钛合金人工听骨联合耳用纳吸棉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重建中耳传音结构的鼓室成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听力,已成为当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流方法,各种材料的人工听骨在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总结58例在鼓室成形术中采用钛质人工听骨联合耳用纳吸棉进行听骨链重建的病例,进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听力改善情况的分析.

    作者:陈剑波;黄庆琳;王小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应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捕获的健康成人血清蛋白质/多肽谱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质/多肽谱特点,为人类血清蛋白质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应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2)磁珠处理3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多肽谱,描述性分析其种类、分子质量范围、丰度(用相对强度计量)、个体性差异等.结果:共检测到947种蛋白质/多肽,不同个体其种类数量在34~108不等,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 059~ 10265,表达丰度在95 ~ 35 419之间;分别有570、154、71、36、32、26、18、16、14、5、2和3种相应血清蛋白质/多肽在1、2、3、4、5、6、7、8、9、10、11、14例个体血清中存在.结论:WCX2磁珠仅能捕获到数量较少的低丰度、低分子量人血清蛋白/多肽,在受检人群中这些蛋白/多肽呈现高度的个体差异性.

    作者:张为民;谢亚琴;龚文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按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40例,大量蛋白尿组3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测定、比较不同组别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不同组别患者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为: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无肾病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IL-8及IL-10分别与病程、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4、0.50;0.66、0.58、0.72.IL-18与病程、FPG、HbAtc、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42、0.57、0.71、0.73).IL-8与IL-10、IL8与IL-18、IL-10与IL-18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72、0.64.结论:IL-8、IL-10及IL-18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不同的血清浓度,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咸伟;郑航;王素娟;祈云香;申捷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自设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在凝集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自设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在凝集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中的应用.方法: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编制TP.PA法的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对92份血清标本及作为“空白对照”的同等数量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进行机上稀释,并在340 nm处读取OD值,收集数据分析两者差异;其次对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同时用仪器稀释方法及手工方法进行操作,记录其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标本在340 nm波长的OD值为:0.380 3±0.128 9,而作为“空白对照”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相应OD值为0.086 6±0.0011,两者差异明显(P<0.01).对于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仪器稀释法与手工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设置的TP.PA稀释加样监控程序简单易行,效果明显,速度快,可监控稀释标本的有效性,尤其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初筛,缺点是需另外购买340nm波长的滤光片.

    作者:庄健海;罗娜;莫巧璇;吕丽珍;周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Dravet综合征患者c.1738C>T突变体体外剪接分析

    目的:选取本实验室筛查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者,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对剪接的影响,构建迷你基因进行体外剪接分析.方法:使用Human Splicing Finder数据库预测c.1738C>T突变对剪接的潜在影响,通过PCR方法扩增SCN1A第10、11、12、13号外显子及两端部分内含子,克隆到pTARGET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TARGET-EXON-10-11-12-13迷你基因,以野生型pTARGET-EXON-10-11-12-13为模板构建c.1738C>T突变体.将野生型和c.1738C>T突变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结果:野生型与c.1738C>T突变体RT-PCR产物大小都为591 bp.结论:c.1738C>T突变不是通过对剪接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作者:夏永仁;汤斌;罗金杰;李文斌;廖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肿瘤细胞的迁移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因素[1].从形态学上讲,肿瘤细胞通过降低细胞间的黏附,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以及侵袭能力,从而脱离原位癌组织,种植转移到邻近组织或远处器官[2].从分子生物学上讲,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脱离肿瘤组织具有侵袭能力是由于发生了上皮细胞-间充质的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当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部位后,又将获得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能力,种植在正常器官或组织上[3],由此可见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的互相转换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与始动因素.因此寻找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的重要因子是抑制肿瘤转移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姚汝铖;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血浆NT-proBNP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NT-proBNP是否可作为判断NSTEMI冠脉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入选入院时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表现的NSTEMI患者152例,同时入选144例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依冠脉造影结果将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及三支血管病变.并分析NT-proBNP与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NSTEMI患者NT-proBNP水平为612 (72 ~2 21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48~ 456)ng/L](P< 0.05).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NT-proBNP逐渐升高,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25,P< 0.01).结论:NSTEMI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NT-proBNP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焱贤;黄裕立;陈玉映;胡允兆;钟建开;吴赛珠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为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612例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为1.9±0.6,得分在不同病史、是否有住院史、是否独居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是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β=0.40,P<0.001;β=0.35,P<0.001).结论:在今后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要重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作用,通过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疾病控制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ROC曲线评价β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A2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696PC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的血红蛋白A2(HbA2)在β地中海贫血诊断中的截断值,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评估.方法:采用同步盲法对参加地贫筛查的患者进行696PC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检测HbA2,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β地贫基因,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MCV,其中基因诊断确诊β地贫携带者383例,正常基因型的健康成人462例,并以基因分析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696PC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诊断β地贫的HbA2截断值.结果:696PC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的HbA2截断值≥3.5%,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4%,阳性似然比0.74,阴性似然比0.32,漏检率6%.以基因结果为金标准,HbA2受试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结论:ROC曲线下覆盖的面积可以看出,696PC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用于β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HbA2的截断值为≥3.5%.

    作者:冯桂玲;林桢;林敏;邓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放疗专用抗菌乳膏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效果

    目的:观察放疗专用抗菌乳膏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做常规放疗宣教保护照射野皮肤和护理,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放疗宣教保护照射野皮肤和护理的基础上,于放疗前后30 min开始给予放疗专用抗菌乳膏涂抹在颈部皮肤上.结果: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专用抗菌乳膏可预防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

    作者:胡建萍;马晓洁;高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在人工瓣膜置换术中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合并房颤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仅进行人工瓣膜的置换,比较两组患者在术期表现情况、术后2年各时间段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右房径线和术后2年时的心脏彩超检查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术期时的术后引流量为(479±204)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9±189)mL;术后2年后的右房径线为(50.99±11.28)mm,小于对照组的(59.32±12.34)mm;同时术后2年时的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Ⅱ级情况都较术前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差异(均P< 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房颤的复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颖猛;黄伟钊;姜海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手术治疗现状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病变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灾难性疾病.由于术中涉及对循环以及脑保护的复杂处理,因此对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处理效果与手术后的死亡率密切相关[1-2].目前对于主动脉弓部病变如何更好地处理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国内外专家在有关弓部病变治疗上作了很多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现就其研究现状作以下综述.

    作者:苏存华;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在胃癌手术中联合运用电刀、超声刀、Ligasure等电外科新设备,初步建立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年45例无结托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全部45例胃癌D2根治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清扫淋巴结(19.1±5.3)个,平均手术时间(82.7±14.8)min,术中出血量(64.4±13.2)mL,术后平均引流量(104.0±28.1)m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4.0±0.6)d,术后平均住院(11.0±1.4)d.随访3~ 12个月,无局部复发、死亡病例,发现远处肝转移1例.结论:无结扎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安全、可靠,可有效改良传统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法.

    作者:徐胜;麦威;黄顺荣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疗效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255例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的手术和麻醉时间、手术费用、切口长度和瘢痕程度、术中误损伤、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手术费用、术中误损伤、术后各种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和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者术中可以发现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术后无异时性疝发生.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瘢痕不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综合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较传统手术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董泾青;刘茂玲;罗伟观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探讨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不同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HHD)程度对腭裂患儿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红细胞压积(Hct)> 35%,年龄6~8个月行双侧腭裂整复术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Hct> 35%)、B组(Hct:25%~30%),C组(Hct:20%~25%),每组30例.B组与C组患儿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通过输入晶胶液体控制Hct浓度,必要时通过输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分别在术前(T1)、术中30 min(T2)、术毕(T3)及术后3 h(T4)抽取动脉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各组与术前相比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在T2时点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3组间相对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C组输血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HD可以明显减少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术中的输血量,对小儿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无不良影响.

    作者:谭永红;王琼;佘应军;崔颖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