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分化的影响

杨熹;王桂华;曹小年;李国东;傅寅佳;胡俊波;邓豫

关键词:白血病,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 HL60细胞株, 分化, 全反式维甲酸
摘要:目的: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方法:TAT-N24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指标CD11b及CD14,并观察HL60细胞经TAT-N24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及BrdU/PI双掺入法测定DNA的合成.结果:HL60细胞在TAT-N24处理后,CD11b和CD14表达增高,且增高的趋势呈现TAT-N24浓度依赖性,同时形态学观察呈分化趋势,而且TAT-N24可以协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其促进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BrdU/PI双掺入法显示TAT-N24使HL60细胞的增殖发生抑制.结论: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抑制其增殖,联合应用TAT-N24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TAT-N24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白血病分化治疗药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目的:总结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体分析.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NICU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共2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体重、胎龄、置管时间、分娩方式、对导管的反复操作、肠道外营养是否为引起CRI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分析CR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CRI的发病率为10.2%,12.78/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与CRI相关(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对导管的反复操作均为CRI的影响因素(P<0.05).病原菌分析显示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6.5%,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霉菌.结论:在我院NICU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及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是引起CRI的高危因素.CRI常见的病原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及霉菌.

    作者:肖珮;赵青;黄妙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间充质干细胞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病,腺体外可出现肺间质、肝脏、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合并内脏损害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疗效欠佳[1].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很强的抗炎、抑制免疫和组织损伤修复能力.近期逐渐有MSCs治疗pSS的报道,现将MSCs在pS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苏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方法:TAT-N24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指标CD11b及CD14,并观察HL60细胞经TAT-N24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及BrdU/PI双掺入法测定DNA的合成.结果:HL60细胞在TAT-N24处理后,CD11b和CD14表达增高,且增高的趋势呈现TAT-N24浓度依赖性,同时形态学观察呈分化趋势,而且TAT-N24可以协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其促进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BrdU/PI双掺入法显示TAT-N24使HL60细胞的增殖发生抑制.结论: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抑制其增殖,联合应用TAT-N24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TAT-N24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白血病分化治疗药物.

    作者:杨熹;王桂华;曹小年;李国东;傅寅佳;胡俊波;邓豫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小切口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及假体工艺的成熟,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应用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THA仍争论较大.我院对62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异氟醚对过氧化氢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体外过氧化氢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后进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异氟醚组(B组)、异氟醚+H2O2组(C组)和H2O2损伤组(D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P2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不同组内皮细胞HSP27、Bcl-2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过氧化氢能造成内皮细胞的凋亡(P<0.05),异氟醚可降低过氧化氢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HSP27蛋白的表达上升,Caspase-3的表达减弱,Bcl-2的表达增强.结论:异氟醚可抑制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人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蛋白、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邹叶青;刘哲;刘川;吴琼;贺文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据报道,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复杂,目前治疗经验尚不足,并发症相对较多.本文探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旨在总结和提高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水平.

    作者:陈海高;刘日光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5例失眠症患者,经过超低频TMS治疗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及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超低频TMS对失眠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孙元锋;李哲;李韵;雷飞;杜丽娜;唐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恶性行为及MT1-MMP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ichin-3-gallate,EGCG)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恶性行为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MT1-MM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MCF-7.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MT1-MMP蛋白的表达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株侵袭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实验中将MCF-7细胞株分为3组:(1)未转染组;(2)空白质粒组;(3)转染组.将各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蛋白印迹显示,转染后MCF-7细胞株检测到MTl-MMP蛋白的表达,加入EGCG后MTl-MMP表达受抑制.侵袭实验及CCK-8实验结果显示,表达MT1-MMP蛋白的MCF-7细胞株的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及空白质粒组,而加入EGCG后转染组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及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1-MMP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关艳萍;姚广裕;胡晓磊;陈路嘉;顾繁;叶长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探讨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不同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HHD)程度对腭裂患儿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红细胞压积(Hct)> 35%,年龄6~8个月行双侧腭裂整复术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Hct> 35%)、B组(Hct:25%~30%),C组(Hct:20%~25%),每组30例.B组与C组患儿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通过输入晶胶液体控制Hct浓度,必要时通过输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分别在术前(T1)、术中30 min(T2)、术毕(T3)及术后3 h(T4)抽取动脉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各组与术前相比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在T2时点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3组间相对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C组输血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HD可以明显减少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术中的输血量,对小儿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无不良影响.

    作者:谭永红;王琼;佘应军;崔颖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TGF-β、IL-6和IL-17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 (IL-6)及白介素17(IL-17)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在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建立VMC模型,在不同时间点(0、1、2、4、6周)处死小鼠,RT-PCR检测其心肌组织TGF-β、IL-6和IL-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双夹心抗体法检测血浆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TGF-β、IL-6和IL-17 mRNA和蛋白水平自1周开始升高,TGF-β和IL-6在2周时达峰值,IL-17在4周时达峰值,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P<0.05).结论:TGF-β、IL-6和IL-17在VMC小鼠心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TGF-β、IL-6和IL-17参与了VMC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艳丽;伍伟锋;薛贻敏;高梦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近6年来进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对其可能影响术后发生胰瘘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有统计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探寻其确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02例,术后共26例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12.87%.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ASA评分、胰管直径及胰腺的质地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将其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胰腺质地OR=4.90,95% CI:1.12 ~ 18.91,P=0.02;胰管直径OR=3.76,95% CI:1.51 ~ 12.41,P=O.03).结论: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叶;简志祥;金浩生;侯宝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治疗效果满意,且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了健康知识掌握水平,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傅秀珍;陈梦丽;陈少华;陈红云;王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现场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核酸扩增技术是病原微生物检测和遗传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武器,其中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已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技术操作复杂,对实验室人员、仪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无法在基层和现场工作中灵活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日本学者Notomi等[1]于2000年发明的核酸扩增技术,与PCR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对仪器和样本质量要求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现场工作使用.本文主要针对LAMP在现场工作中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新的技术改进进行归纳和展望.

    作者:钟田雨;胡蓉;江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白藜芦醇对小鼠神经元线粒体mtDNA拷贝数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形成的作用.方法:培养神经元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Res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处理7d后检测培养神经元ATP含量和线粒体DNA拷贝数,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线粒体形成相关分子Tfam、NRF-1、NRF-2和PGC-1α的表达情况.结果:Res处理能够明显增加体外培养小鼠神经元ATP含量,Res组ATP水平明显高于DMSO组(P<0.01);Res组mtDNA拷贝数明显增加(P< 0.001),而DMSO组与空白对照组组间mtDNA拷贝数无明显差异.此外,Res明显上调了线粒体形成相关分子Tfam、NRF-1、NRF-2和PGC-1α的基因表达(P<0.001).结论:Res处理可能具有通过影响mtDNA拷贝数及线粒体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小鼠神经元线粒体形成的潜能.

    作者:董文鹏;晁晓东;王显悦;毕生辉;于浩;林曦;陆华;高大宽;张卫达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心肌缺血后处理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后,及时有效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有效的方法,但是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再灌注时保护心肌的新策略.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已经证实为强大的心肌保护方法之一,但由于临床上心肌缺血难以预测,限制了其应用.Zhao等[1]于2003年提出缺血后处理的概念,即心肌在长时间缺血后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的灌注/缺血的循环处理,诱导产生心肌保护.

    作者:宋宝全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高频(10 Hz)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另一组予假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以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为工具,评估经颅磁刺激前后患者阴性症状的变化.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观察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经颅磁刺激治疗2周后,治疗组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且安全性好.

    作者:蒲绮霞;张春萍;黄雄;余国汉;王丹逢;黄建伟;古志文;江妙玲;张敏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正常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正常射血分数心力衰竭(HFNEF)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患者按照2007年ESC制定的HFNEF诊断标准分为HFNEF组(n=33)、舒张功能障碍组(n=67),另选取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45).检测血清Ca125和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HFNEF组患者Ca125水平明显高于舒张功能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01);HFNEF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舒张功能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P=0.02);且Ca125水平与左房客积指数呈正相关(r=0.61,P< 0.001);HFNEF组治疗好转3个月后复查,Ca125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HFNEF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好转后下降,在HFNEF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聂劼;马国祥;叶珩;孙诚;张一臣;解迪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肝细胞癌中c-Myc DNA拷贝数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含量,探讨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扩增89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并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内参照,比较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差异及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为6.12±3.57,癌旁组织为5.28±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与高分化组间及高分化与中分化组间的癌组织c-Myc的DNA拷贝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c-Myc基因DNA拷贝数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莉;刘利锋;徐萌;李庆;陈德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的21例难治性狼疮肾炎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15 mg联合环孢素A 3~5 mg/(kg·d),分2次服用,泼尼松≤1 mg/(kg·d),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补体C3和抗ds-DNA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内,34%的患者起效,第3个月末时,有效率达71%,在研究6个月时,6例患者获完全缓解,1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有效率达81%.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2例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的患者出现了病情波动.结论: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快速且有效,不良反应小.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时,可出现狼疮肾炎的病情复发.

    作者:张科;邱茜;廖兢业;梁柳琴;何春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A组)及在治疗达稳定期(B组)后测定其血清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并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A与B组作自身对照;以健康者30例作对照组,测定其上述炎症指标.将A组分为有致病菌感染组(A1组)及无感染组(A2组),应用ROC曲线研究sTREM-1的诊断效能.结果:A1组患者血清sTREM-1、PCT水平高于其他组,各组间CRP、WB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2组与B组、对照组sTREM-1、PCT、CRP、WB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sTREM-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9.5%.结论:血清sTREM-1是诊断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较好的标志物.

    作者:卢惠伦;游世伦;李立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