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GF-β、IL-6和IL-17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

刘艳丽;伍伟锋;薛贻敏;高梦莎

关键词:心肌炎, 柯萨奇病毒, 白介素-17, 转化生长因子-β, 白介素-6
摘要: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 (IL-6)及白介素17(IL-17)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在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建立VMC模型,在不同时间点(0、1、2、4、6周)处死小鼠,RT-PCR检测其心肌组织TGF-β、IL-6和IL-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双夹心抗体法检测血浆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TGF-β、IL-6和IL-17 mRNA和蛋白水平自1周开始升高,TGF-β和IL-6在2周时达峰值,IL-17在4周时达峰值,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P<0.05).结论:TGF-β、IL-6和IL-17在VMC小鼠心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TGF-β、IL-6和IL-17参与了VMC的发病过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意义及评估预后的价值

    目的:观察严重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PCT的动态变化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65例严重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血症组(n=31)和感染休克组(n=34),另选取2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各组PCT水平、CRP、WBC、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动态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PCT、CRP,并依据1周内的转归分为死亡组、好转组和迁延组,比较不同转归患者PCT、CRP的差异.结果:脓毒血症组与感染休克组的PCT、CRP、WBC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休克组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而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7d后,34例感染休克患者好转16例,迁延8例,死亡10例,好转组患者PCT随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而CRP在治疗3d达高,然后下降(p<0.05);迁延组治疗7d内的PCT、CRP水平无显著变化;死亡组的PCT、CRP随病情进展而显著升高.结论:PCT值与感染严重程度、预后有关,动态变化早于CRP,可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监测和预后评估.

    作者:李新梅;劳永光;黄庆;宋小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的21例难治性狼疮肾炎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15 mg联合环孢素A 3~5 mg/(kg·d),分2次服用,泼尼松≤1 mg/(kg·d),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补体C3和抗ds-DNA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内,34%的患者起效,第3个月末时,有效率达71%,在研究6个月时,6例患者获完全缓解,1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有效率达81%.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2例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的患者出现了病情波动.结论: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快速且有效,不良反应小.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时,可出现狼疮肾炎的病情复发.

    作者:张科;邱茜;廖兢业;梁柳琴;何春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方法:TAT-N24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指标CD11b及CD14,并观察HL60细胞经TAT-N24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及BrdU/PI双掺入法测定DNA的合成.结果:HL60细胞在TAT-N24处理后,CD11b和CD14表达增高,且增高的趋势呈现TAT-N24浓度依赖性,同时形态学观察呈分化趋势,而且TAT-N24可以协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其促进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BrdU/PI双掺入法显示TAT-N24使HL60细胞的增殖发生抑制.结论: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抑制其增殖,联合应用TAT-N24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TAT-N24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白血病分化治疗药物.

    作者:杨熹;王桂华;曹小年;李国东;傅寅佳;胡俊波;邓豫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在人工瓣膜置换术中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合并房颤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仅进行人工瓣膜的置换,比较两组患者在术期表现情况、术后2年各时间段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右房径线和术后2年时的心脏彩超检查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术期时的术后引流量为(479±204)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9±189)mL;术后2年后的右房径线为(50.99±11.28)mm,小于对照组的(59.32±12.34)mm;同时术后2年时的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Ⅱ级情况都较术前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差异(均P< 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房颤的复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颖猛;黄伟钊;姜海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肝囊性包虫病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肝囊性包虫病的CT表现判断其临床病理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8例共691个肝包囊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和CE1型CT示密度均匀的单房囊肿,CL型囊壁不显示,术中见囊液清澈透明.CE2型CT示多子囊表现,呈“车轮征”、“蜂房征”,术中见无色半透明葡萄状子囊,母囊及子囊液清澈透明.CE3型CT示内囊塌陷于囊内呈“水蛇征”、“飘带征”,子囊囊肿CT示母囊密度升高,术中见破裂内囊或子囊卷曲并漂浮于混浊或胶冻样囊液中.CE4型CT示近似良性肿瘤影像,囊内密度均匀或呈条索状高密度影,术中见坏死破裂的内囊和子囊折叠、迂曲于囊内,呈胶冻样或干酪样.CE5型病灶大面积钙化.各型包虫及4种不同性状(液性、胶冻样、干酪样及钙化)母囊内的CT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01).母囊与子囊的CT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囊性肝包虫病在CT扫描中,特定时期出现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原因多种多样;熟悉该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使手术治疗更加精确.

    作者:谢天皓;吕海龙;赵阳阳;张示杰;车小双;彭心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人肝细胞癌中c-Myc DNA拷贝数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含量,探讨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扩增89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并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内参照,比较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的差异及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Myc基因DNA拷贝数为6.12±3.57,癌旁组织为5.28±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与高分化组间及高分化与中分化组间的癌组织c-Myc的DNA拷贝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c-Myc基因DNA拷贝数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莉;刘利锋;徐萌;李庆;陈德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肿瘤细胞的迁移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因素[1].从形态学上讲,肿瘤细胞通过降低细胞间的黏附,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以及侵袭能力,从而脱离原位癌组织,种植转移到邻近组织或远处器官[2].从分子生物学上讲,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脱离肿瘤组织具有侵袭能力是由于发生了上皮细胞-间充质的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当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部位后,又将获得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能力,种植在正常器官或组织上[3],由此可见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的互相转换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与始动因素.因此寻找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的重要因子是抑制肿瘤转移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姚汝铖;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

    目的:研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预后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方法:选取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分为PPI组及对照组.测定2组基线以及1个月后hs-CRP浓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随访1年,观察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损伤事件有无差异.结果:2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1.02%vs 0.97%,P=0.966).应用PPI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HR=0.230;95% CI0.053 ~ 0.990).2组基线hs-CR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1个月后PPI组hs-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结论:应用PPI不增加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但能显著减少消化道损伤,且降低患者hs-CRP浓度.

    作者:李靖;宋书江;许金鹏;赵兴洲;孙学江;王乐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评估其对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拟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并终获得病理结果的32例(34个)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增强表现.结果:32例患者共34个甲状腺实性结节(22个良性结节,12个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呈不均匀增强者中良性结节2个,恶性结节9个;呈均匀增强者中良性结节3个,恶性结节2个;呈环状增强者中良性结节17个,恶性结节1个;无结节呈现无增强.结论: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多为环状增强,恶性结节表现多为不均匀性增强;上述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异能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带来帮助.

    作者:袁冰;谭莹;黄小平;丁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GCS和FOUR量表对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比较

    目的: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预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7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GCS及FOUR评分.把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随访30 d,分析比较两个量表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差别,计算FOUR和GCS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点.结果:GCS及FOUR与意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GCS较FOUR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GCS、FOUR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值分别为5分和7分,其准确率分别为87.8%、90.5%.结论:GCS量表与FOUR量表均可用于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前者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

    作者:陈璇;区嘉欢;蔡贤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为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612例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为1.9±0.6,得分在不同病史、是否有住院史、是否独居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是影响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β=0.40,P<0.001;β=0.35,P<0.001).结论:在今后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要重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作用,通过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疾病控制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32例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32例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0%~60%等剂量曲线作为处方剂量,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0~ 3.5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2次;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5~4.0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0次.PTV周边照射总剂量为31.5 ~ 45 Gy.化学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d1、8.于放射治疗第1天开始,3周/周期,共4个周期.结果:3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化疗,有效率为38.4%(12/32),中位生存期为12.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10.6%.主要毒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血液学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大多可耐受.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疗效较好且安全,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吴俊兰;卢斌;陈坚;邱书珺;徐周敏;高巍然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先天性VSD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搜集4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共死亡1例,病死率为0.21%;多因素L0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体重(10 ~ 20 kg)、手术时间(> 120 min)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是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疗效肯定;影响先天性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合并心血管畸形 因此,为改善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对年龄小、体重轻、手术时间长及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患者需谨慎.

    作者:王正龙;石蓓;姜黔峰;许官学;巩亮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2年1-10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感染致病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临床科室发生医院感染并经检验科细菌室培养出的病原菌,致病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NCCLS进行判定.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50株,病原种类达20多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0%(180株)、13.5%(101株)、12.7%(95株).鲍曼不动杆菌多为多重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应从感染科室、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罗润齐;林红燕;潘建刚;叶晓光;陈志伟;郭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小切口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及假体工艺的成熟,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应用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THA仍争论较大.我院对62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近6年来进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对其可能影响术后发生胰瘘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有统计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探寻其确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02例,术后共26例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12.87%.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ASA评分、胰管直径及胰腺的质地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将其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胰腺质地OR=4.90,95% CI:1.12 ~ 18.91,P=0.02;胰管直径OR=3.76,95% CI:1.51 ~ 12.41,P=O.03).结论: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叶;简志祥;金浩生;侯宝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据报道,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复杂,目前治疗经验尚不足,并发症相对较多.本文探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旨在总结和提高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水平.

    作者:陈海高;刘日光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与颈部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各自的症状体征是否相互具有关联性.方法:选取124例就诊于南方医院口腔科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观察组)以及180例无颞下颌症状的普通人(对照组)进行自填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疼痛程度、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颈部疼痛症状等.应用Helkimo功能紊乱指数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指标.结果:12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就诊前全部完成问卷调查(男56例,女68例),其中颈部疼痛患者83例,而对照组1 39例完成了问卷(男53例,女86例),其中只有50例有颈部疼痛,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x2=25.137,OR=3.603,P<0.001);观察组中颈部疼痛均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且女性颈部疼痛的发生率相对男性差异有显著性(x2=22.930,P< 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口颌部疼痛(P<0.01)以及颌部僵硬和疲劳感(P<0.01)与颈部疼痛显著相关,而其余指标未发现与颈部疼痛相关(P>0.05).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颈部疼痛和颞下颌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那些有面颌部疼痛的患者,将来还需要进一步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这种现象.

    作者:林友;邹宇聪;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探讨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不同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HHD)程度对腭裂患儿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红细胞压积(Hct)> 35%,年龄6~8个月行双侧腭裂整复术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Hct> 35%)、B组(Hct:25%~30%),C组(Hct:20%~25%),每组30例.B组与C组患儿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通过输入晶胶液体控制Hct浓度,必要时通过输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分别在术前(T1)、术中30 min(T2)、术毕(T3)及术后3 h(T4)抽取动脉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各组与术前相比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在T2时点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3组间相对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C组输血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HD可以明显减少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术中的输血量,对小儿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无不良影响.

    作者:谭永红;王琼;佘应军;崔颖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 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按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40例,大量蛋白尿组3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测定、比较不同组别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不同组别患者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为: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无肾病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IL-8及IL-10分别与病程、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4、0.50;0.66、0.58、0.72.IL-18与病程、FPG、HbAtc、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42、0.57、0.71、0.73).IL-8与IL-10、IL8与IL-18、IL-10与IL-18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72、0.64.结论:IL-8、IL-10及IL-18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不同的血清浓度,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咸伟;郑航;王素娟;祈云香;申捷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