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46例

赵开飞;李昌燕;利峰;蒋国军;石荣书

关键词: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治疗AOSC患者46例,通过对比术前、术后血常规、肝功、胆红素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4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胆道引流管,大部分患者术后24h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例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2例患者术后1周行外科手术治疗后拔管,1例拔出胆道外引流管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治疗后病情好转.7例患者1周后胆道造影示胆管结石消失,带管1个月后拔出胆道外引流管.6例患者诊断胆管癌,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论:PTCD引流术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内压力,可作为抢救AOSC的重要措施,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锥度牙胶尖充填上颌第二磨牙临床效果分析

    冷牙胶侧压法根管充填,在临床上应用仍比较广泛.但对治疗难度大的牙位,如:第二、三磨牙,或者患者张口度较小,磨牙根管充填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镍钛器械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磨牙预备的效果,尤其是Protaper、TF锉等大锥度器械的出现,使根管预备效率提高,并发症减少.但由于预备锥度大,使用标准锥度冷牙胶充填费时.如何提高冷牙胶尖充填效果,我们对此做了研究,采用大锥度牙胶尖作为主牙胶尖进行根管充填,尤其对难以操作的磨牙,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作者:黄建;顾远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青白联合术后前葡萄膜炎的短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抑制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设计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患者74例(74眼)按房角结构分为A、B两组,其中分A组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6例(36眼),B组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共38例(38眼).A、B组用简单随机方法分别分为前房注射和未注射曲安奈德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A组实验组A 17例、B 17例;对照组A 19例、B组实验组17、对照组21例.观察术后第1天的前房炎性反应和术后7d眼压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炎性反应,B组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组明显重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实验组轻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3、7天,A组和B组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安奈德可以抑制闭角型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后前葡萄膜炎症反应,但对于开角型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意义不大.

    作者:刘晶;肖林;董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对HNPCC家系中MMR基因突变携带者结肠镜随访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结肠镜随访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43个HNPCC家系中的97例突变携带者进行结肠镜的随访监测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结果:(1)随访组中健康携带者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0%(0/28),明显低于未随访组的35.5%(11/31).(2)随访组中已患癌成员的结直肠癌再发生率为14.5%(10/69),明显低于未随访组的43.8%(7/16).(3)随访组的五年生存率(96.9%)明显高于未随访组(61.7%).结论:进行规律的结肠镜随访监测,对降低HNPCC家系中健康突变携带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及已患癌携带者再发癌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鸥;李成林;张宏文;刘景欣;崔彦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ETK调节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目的:探讨ETK调节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TK在5种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再使用ETK shRNA技术下调膀胱癌细胞ETK蛋白表达,然后应用侵袭试验检测ETK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后以Western blot检测p-AKT,AKT,p-STAT-3和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5种膀胱癌细胞均表达ETK蛋白,其中以T24和UM-UC-3表达水平高,下调ETK表达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T24和UM-UC-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与AKT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下降有关.结论:ETK在膀胱癌的迁移和侵袭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ETK可能具有成为抑制膀胱癌进展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的价值.

    作者:邝世航;王延军;冯建华;韩辉;周芳坚;郭胜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功能

    目的:建立简便的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诱导培养,并探讨耐受性DC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直接冲出小鼠骨髓源细胞,用IL-4和GM-CSF诱导分化,对终细胞进行形态的观察、表型的鉴定、和功能检测.结果:诱导培养7d的DCs低表达表面共刺激分子为非成熟状态,非成熟DCs也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且分泌的IL-10显著升高.结论:这种获得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DCs的方法相对简便,耐受性DCs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且高分泌IL-10.

    作者:马院院;王春锋;杨木清;丁晶;李济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再手术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方式.方法:对我院胃肠外科在1999年7月至2012年6月间的1 869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271例,横结肠切除术4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0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03例,全结肠切除术13例,直肠前切除术908例,腹会阴切除术214例,Hartmann术14例.结果:有30例患者于术后早期(1个月内)因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治疗,原因包括吻合口漏10例、肠梗阻6例、戳孔疝6例、腹腔出血(左直肠中动脉出血)1例、吻合口出血1例、结肠造口坏死1例、预防性回肠造口脱垂并嵌顿1例、造口旁疝1例、回肠阴道瘘1例、输尿管断裂1例、辅助切口裂开1例.再次手术距原结直肠癌手术时间平均为(6.81±5.22)d.20例再次行腹腔镜手术,16例成功(80.00%,16/20),4例行腹腔镜探查后转开腹手术;9例直接行开腹手术,1例行经肛门缝扎止血.患者再次手术后平均(9.33±4.69)d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部分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及时再次手术是可以治愈的,大部分再次手术可以再进行腹腔镜手术.

    作者:杨平;彭翔;邓建中;程龙庆;周永辉;李志澄;朱佳成;郭校锡;曹金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探讨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食管固有肌层肿瘤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18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25 ~ 130 min,平均70.4 min.术后病理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间质瘤1例.病灶大直径0.8~ 2.8 cm,平均1.4 cm.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用金属夹成功封闭.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是微创、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爱斯;黄曼玲;王爱萍;张姮;吴杰;孙圣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两种辅助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估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Foley尿管和宫内节育器两种方法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93例宫腔镜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宫腔再次放置Foley尿管45例为观察组,宫腔放置节育器(IUD)48例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行人工周期及医用几丁糖防粘连.观察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月经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17.8%和41.7%(P< 0.05),月经好转率分别为84.4%和60.4%(P< 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再次放置Foley尿管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宫腔再粘连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陈媛媛;孟跃进;顾晓荔;王茹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尿AD7c-NTP、血浆Hcy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关系

    目的:研究尿AD7c-NTP和血浆Hcy与老年性痴呆患者(AD)的关系.方法:筛选轻度AD患者67例、中重度AD患者53例、健康老年人120例,分别检测患者尿液AD7c-NTP和血浆Hcy的含量.结果:三组尿AD7c-NTP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尿AD7c-NTP含量与MMSE呈负相关;根据ROC曲线,确定尿AD7c-NTP的值>1.75 ng/mL为诊断AD的切点.三组血浆Hcy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血浆Hcy含量与MMSE无明显相关性;根据ROC曲线,确定血浆Hcy的值大15.55 μmol/L作为诊断AD的切点.结论:尿AD7c-NTP和血浆Hcy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临床可将两者联合的检测结果用于诊断AD.

    作者:蔡超群;周毅;周正艳;刘金贵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呼吸衰竭患儿撤除有创呼吸机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术)对呼吸衰竭患儿在撤除有创呼吸机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因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儿病例共116例,其中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76例(干预组),无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共40例(对照组),对比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对比吸入氧浓度(FiO2)、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等呼吸机参数下调的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及胸片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下调FiO2时间、下调PIP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调RR时间与下调PEEP时间较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儿血气及胸片改善情况明显快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可明显加快降低呼吸衰竭患儿有创呼吸机参数时间,改善患儿血气及胸片情况,缩短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

    作者:唐远平;谭艳芳;黄冬平;王柱;沈海广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男性因素不孕妇女种植窗期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子宫内膜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超声类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男性因素不孕妇女种植窗期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超声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男性因素不孕妇女自然周期尿LH峰日C型子宫内膜者10例为C型内膜组和A型子宫内膜者20例为A型内膜组.在种植窗期,对两组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AF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F-R在子宫内膜及内膜血管中的表达.结果:男性因素不孕妇女C型子宫内膜组种植窗期血清PAF含量(13.97±1.70) ng/mL、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63.49±5.36)%和在子宫内膜(0.30±0.03)、内膜血管(0.31±0.03)中的表达与A型子宫内膜组各项指标[(18.95±3.10)ng/mL、(77.56±6.58)%、(0.40±0.04)、(0.40±0.03)]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妇女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组织中PAF-R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男性因素不孕妇女子宫内膜超声类型与种植窗期PAF及PAF-R的表达有关.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水平可间接反映子宫内膜组织中PAF-R的表达情况.

    作者:王亚芹;刁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326髋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11年3月对274例32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小切口显露并保留臀中肌和梨状肌的完整性.参照术前X线片依据ARCO分型.对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全部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69~96分,平均92.5分.术中发生大粗隆撕脱骨折3例、粗隆间后侧骨皮质线性骨折2例,分别给予钢丝或记忆合金骑缝钉固定,并适当延迟负重.术后发生脱位2例,其中1例为搬动不当所致,经手法复位在随访期内再未发生脱位,另1例为髋臼角过大导致脱位,术后11d再次手术纠正.因假体松动、髋臼内陷原因行翻修手术5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注重全身状况、关节病损程度及周围软组织情况评估,术中正确判断和处理病损髋臼和选择合适假体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仁;禹晓东;许向东;孟新文;王二丰;张卫涛;李先志;徐军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在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随机选取47例进行现况调查,同时随机抽取47名身体健康的医护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并分析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与住院次数的相关性.结果:双相研究组40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2名医护人员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双相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双相研究组的积极及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分别为1.40±0.56,1.13±0.57,得分均低于样本的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5.04,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双相研究组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分、应对方式积极及消极2个维度平均分均与住院次数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陈红红;李春阳;陈超;刘俊贤;曹淑华;刘青梅;杨光;韦源清;唐立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FMR1基因敲除雄鼠生殖功能下降的机制探讨

    目的:利用FMR1基因敲除鼠(KO)和野生型FVB鼠(WT),研究FMR1基因敲除引起雄鼠生殖功能下降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取10周的KO及WT雄鼠,HE染色观察睾丸形态;免疫组化及Image ProPlus 6.0测定分析下丘脑神经肽Y(NPY)及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ELISA测定血清NPY水平.结果:KO、WT小鼠睾丸形态未见明显不同;KO雄鼠下丘脑NPY的表达弱于WT雄鼠(0.27±0.031,0.31±0.031,P<0.05);KO雄鼠血清NPY的表达弱于WT雄鼠(179.21±50.773,225.24±52.293,P< 0.05);两种基因型小鼠下丘脑GAB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0.017,0.28±0.009,P> 0.05).结论:FMR1基因可能是通过下调NPY的表达来降低雄鼠生殖功能的.

    作者:叶球仙;杨洁;罗虹;陈盛强;黄晓虹;甘婷;陈燕;肖国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单双号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两种方法进行诊治.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病因检出率及术后3个月的疗效满意率.结果: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刮宫组患者稍长,两组患者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电切组(26.7±8.0)min vs刮宫组(21.1±7.9)min,P< 0.05],两组患者间住院时间[电切组(3.2±1.3)d vs刮宫组(3.0±1.2)d]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均为4.0%)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息肉,也有因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引起,两组患者病因及检出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切组90.0%vs刮宫组84.0%,P>0.05).电切组的疗效满意率明显高于刮宫组,两组患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电切组85.4%vs刮宫组66.0%,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的方法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病因检出率与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的方法相似,但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王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血清Cyfra21-1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 (Cyfra21-1)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卵巢癌(A组)及54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B组)术前血清Cyfra21-1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B组;Cyfra21-1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为52.27%,特异度为94.44%,其特异性显著高于CA125(P< 0.05).卵巢癌患者分期越晚、组织分化愈差,其血清C yfra21-1检测水平越高;早期卵巢癌患者血清Cyfra21-1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CA125 (P< 0.05).结论:术前检测血清Cyfra21-1有助于卵巢癌的筛查而协助诊断,术前Cyfra21-1的阳性结果比CA125更能预示卵巢癌预后不良.

    作者:聂妙玲;康佳丽;邓玲红;夏薇;王小霞;苏圣梅;蒋文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性胰腺炎138例B超漏诊原因分析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症状重,重症患者并发症多且预后不良等特点.B超作为AP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尚存在较高的漏诊率[1-2].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十年来我院收治的138例B超漏诊的AP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B超漏诊原因及防范对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2年1月至2012年5月间的住院病例,经临床确诊为AP而首次B超检查诊断胰腺正常或胰腺显示不清晰者,共138例,男58例,女80例,年龄23~88岁,平均(51± 11)岁.主要症状为中上腹疼痛,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

    作者:曹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肝内胆管癌9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癌(IC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到2010年1月共92例ICC患者进行随访汇总,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率比较.结果:在92例ICC患者中,男性为59例(64.1%),81例(8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76例患者(82.6%)CA19-9升高,共有58例(63.0%)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的1、3、5年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患者(P<0.05),且行RO手术的患者1、3、5年生存率高于行R1、R2手术患者(P<0.02);非手术患者行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后,生活质量有较明显改善.结论:对ICC患者行R0切除可提高生存率,放化疗可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者,但总体疗效欠佳,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可能成为ICC的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罗汕;蒋小峰;杨学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与早期功能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与早期功能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4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LCP内固定治疗,并给予个体化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通过对患肢肿胀、疼痛、骨折愈合的X线指标和腕关节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判断腕关节的康复功能.结果:术后随访5~24个月,采用Gartland-Wre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功能评定为优29例,良16例,差3例,优良率达93.8%,腕关节的疼痛缓解、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腕关节功能康复良好.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降低并发症,促进腕关节功能的康复的优点.

    作者:黄雪萍;刘洁珍;谢青梅;张成娟;张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69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均行腹部X线(简称KUB)、超声、螺旋CT(简称CT)检查的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以手术探查结果为标准).结果:KUB、超声、CT相关诊断符合率分别:肠梗阻70.26%、93.31%、96.65%,梗阻部位54.64%、73.61%、80.30%,梗阻病因36.06%、66.54%、81.78%,肠绞窄诊断32.08%、69.81%、80.1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96.60、44.94、123.12、59.97,P=0.00).超声、CT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肠绞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6、3.396、3.04,P> 0.05),诊断梗阻病因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1,P=0.00),CT优于超声.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病因、肠绞窄符合率方面,超声组与KU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6、21.016、50.03、30.20,P=0.00),超声组较优.结论:超声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手段,是实时监测肠梗阻程度的佳方法,对指导外科医师确定治疗方案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芬莲;陈小勋;莫旭林;蒋卓晋;陶宗欣;许杨;杨稀月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