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惠英;赖伟华;曾颖;朱红球;许百虹;陈美玲
目的:探讨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切脾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术后3~6月胃镜检查了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流速(PVV)、门静脉血流量(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切脾前门静脉压力为(29.16±4.23)cmH 2O,切脾后门静脉压力降至(21.3±3.21)cmH 2O,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PVD、PVV、PV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单纯性脾切除术后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戴向华;龚卫东;丁浩;汤飞;赵忠;盛宝军;朱美琴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IVF周期中应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与新鲜移植周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使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周期70例和黄体中期长方案行新鲜胚胎移植周期86例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等.结果:70例全胚冷冻后行FET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与86例新鲜胚胎种植后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HMG组的Gn天数、Gn总量均明显低于长方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长方案相比,应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并不降低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且使用Gn量少,OHSS风险低.
作者:张帆;韦继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RhoA (Ras homolog gene family,member A)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与该基因的关系.方法:制作油酸型大鼠ARDS模型并用GCs干预,检测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UF)和肺组织RhoA的表达,并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系并用RhoA特异siRNA和GCs干预,检测RhoA和IL-6的表达.结果:GCs干预后的ARDS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LIF表达降低,而RhoA的表达也相应降低;LPS诱导RAW264.7细胞后,RhoA表达升高,siRNA和GCs干预后,RhoA表达明显下降,IL-6与RhoA表达变化相似.结论:RhoA在ARDS和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采用SiRNA抑制Rhoh表达能减轻炎症反应,GCs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该基因发挥抗炎作用.
作者:张如意;刘秀珍;杨军厚;杨玥;谭玉军;刘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对比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病理不同组织构成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改变,探讨病理不同组织构成类型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8例乳腺黏液腺癌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对照分析其病理组织构成,探讨单纯性黏液腺癌与混合型黏液腺癌在肿瘤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肿瘤血管性、彩色多普勒测值、发病年龄以及超声诊断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单纯性黏液腺癌与混合型黏液腺癌在肿块边界、边缘、后方回声分型以及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内回声类型、血管性、肿瘤内钙化及肿瘤形态、肿块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组织构成类型的乳腺黏液腺癌具有不同的超声影像特点,乳腺混合型黏液腺癌较单纯性黏液癌表现为更多的恶性特征,同时也更加不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
作者:张建兴;蔡丽珊;宋光辉;沈嫱;陈铃;戴九龙;杨乐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很少见,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越来越多,发病率不断提高,本文就2006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3~85岁,平均71.2岁,就诊时间7~96h,既往有便秘史多年18例,此次入院前出现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的15例,临床表现:便时或便后突发出现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向全腹扩散,疼痛部位:其中全腹14例,脐周疼痛为主的2例,左下腹疼痛的4例,右上腹疼痛为主的1例.
作者:钟隆柱;王芝钧;赵荣;刘鸿亚;李为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且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相关,迫切需要有效的根除方案以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含质子泵抑制剂(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为国内外共识意见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1],然而,其根除率已逐年下降,在某些地区甚至低于70%,远低于感染性疾病80%的起始治愈率[2].MaastrichtⅣ指出标准三联根除率降低的原因为:低依从性、高胃酸、高细菌载量、细菌类型[1],另外,宿主基因多态性亦为影响根除率的因素,如CYP2C19、多耐药基因(MDR1)和白介素-1β等.本文就Hp对抗生素耐药、宿主基因多态性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洪军波;刘东升;汪安江;吕农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分析.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使用静脉留置针的50例患者分为未干预组和干预组,未干预组的患者不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对静脉炎发生影响.结果:干预组静脉留置时间明显高于未干预组(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静脉炎总发生率低于未干预组(P< 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找出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张玉芳;何丽;钟晓燕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联合CA125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的变化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手术前后血清OPN含量;CA125含量由本院实验室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常规测得.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OPN和CA125含量分别是(436.49±67.35) ng/mL和(56.38±16.24)U/mL,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血清OPN和CA125含量在子宫内膜癌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在子宫内膜增生组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中,术前血清OPN和CA125含量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升高有逐渐增高趋势(P<0.01),术前两指标在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Ⅲ期与Ⅳ期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Ⅰ~Ⅱ期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OPN和CA1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率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但两者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清OPN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临床指标,联合CA125检测有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琰;王静;郭新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肌肉萎缩与系统性炎症水平及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76例稳定期COPD患者(A组),分为肌肉萎缩组(A1)和无肌肉萎缩组(A2).对照组(B组)为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受试者无脂肪组织重指数(FFMI),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检测受试者肺功能.分析FFMI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A组与B组相比,FFMI、瘦素、FVC、FEV1、MVV、MIP及MEP水平低下,IL-6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A2组及B组相比,A1组IL-6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2组及B组相比,A1组瘦素、FEV1、MVV及MIP水平低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受试者FFMI与FEV1、MVV、MIP及瘦素呈正相关,与IL-6及TNF-α呈负相关,与FVC及ME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肌肉萎缩与系统性炎症水平及呼吸肌力相关;肌肉萎缩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肺泡低通气和CO2潴留的重要原因.
作者:徐卫华;王建军;吕群;冯哲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在行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时围手术期补充铁剂与否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Cochrane、PubMed、EMbase、CBM、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收集老年患者在行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时围手术期是否补充铁剂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血红蛋白术后升高水平、术后患者输血率、铁剂的不良反应以及在院病死率指标.结果:Meta分析显示,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升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患者术后输血率(P=0.49)、铁剂不良反应(P=0.99)、在院病死率(P=0.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在行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时围手术期可予以补充铁剂,可促进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恢复水平,而且安全有效,但在减低术后输血率、在院病死率无明显优越性.
作者:罗正亮;尚希福;李旭;胡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灵术颗粒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作用的机制.方法:以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PCOS模型组30只,应用Poresky法建立PCOS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灵术颗粒组、二甲双胍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14d,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T、INS,用透射电镜观察卵巢黄体细胞以及分别测量治疗后体重、子宫和双侧卵巢重量.结果:治疗后灵术颗粒组与二甲双胍组血清睾酮、胰岛素的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灵术颗粒组与二甲双胍组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子宫及卵巢温重的均数比较,空白对照组高,二甲双胍组高于灵术颗粒组,正常对照组低;而正常对照组、灵术颗粒组卵巢内均有较多黄体细胞.结论:灵术颗粒治疗PCOS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COS大鼠血清睾酮、胰岛素水平,从而达到减少PCOS大鼠子宫、卵巢重量和体重增长,促进排卵及促进黄体细胞生成的目的,疗效与二甲双胍相似.
作者:黎小斌;梁洁莎;孟君;徐珉;李丽芸 刊期: 2013年第16期
Graves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眼病是常见的甲状腺外疾病.两者可同时发生或在1~2年内先后发生.对于Grave病采用1311I治疗已成为成人Grave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而对Grave眼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仍感到很棘手,尚未有一种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本文采用131I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眼病47例,试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朝阳;谭辉;王明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8例慢性咳嗽患者,按照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后予以相应治疗.病因诊断不能实施时,根据病情及可能诊断予以经验性治疗.结果:98例慢性咳嗽患者中单病因92例(93.9%),双病因6例(6.1%),病因比例依次是咳嗽变异型哮喘(CVA)56.7%,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16.3%,感冒后咳嗽(PIC) 6.7%,慢性咽炎4.8%,ACEI诱发的咳嗽3.8%,PNDS 2.9%,AC 2.9%,慢性支气管炎2.9%,其他原因2.9%,EB 0%.所有患者经病因治疗或经验性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或痊愈.结论:本研究显示CVA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亭;袁菲;段凤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提高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显微操作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MVD治疗96例TN的影像学特征,责任血管与显微操作技术及随访.按起病时年龄分A组≥60岁45例,B组< 60岁51例.分析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有效缓解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术中责任血管均有6种类型.A组责任血管远离三叉神经出脑干区域(root entry/exit zone,REZ),B组与之相反;A、B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各有2例复发.结论:部分病例术前采用高分辨率的3T MRI可精确了解责任血管与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判断压迫的程度.改良MVD术后年轻和老年TN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程解剖探查三叉神经,识别和妥善处理责任血管,Teflon片全程包裹,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期为应用BMSCs作为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集犬胫骨骨髓组织,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鉴定,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和传代的BMSCs贴壁生长,呈纺锤形、长梭形,漩涡状排列、成集落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 90、CD 29、CD44分子阳性,CD34和HLA-DR分子阴性.经成骨诱导后钙结节形成并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期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增高.成软骨诱导后HE染色见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基质异染成紫红色.结论:成功建立了犬B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有效方法,扩增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作者:曾晶晶;周诺;黄旋平;廖凤春;陈亚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肺栓塞(AP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发病24h内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E住院患者,根据2008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新指南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比较不同组间H-FABP阳性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危险APE组H-FABP阳性率不同,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需用生强心药物维持、低血压、溶栓治疗及住院死亡率)的比例不同(P< 0.01);(2)H-FABP阳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H-FABP阳性与不良事件明显相关.结论:H-FABP对急性肺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阮丽波;陈军;师红林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对本药房门诊处方调配内差实施干预后的成果进行调研,以验证新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我院门诊配药内差的主要类型,通过门诊全员参与的“品管圈”活动的论证分析,有目的地在药房内实行新的系统的微观管理模式,然后用平行的方法进行现场抽样调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总配药处方量增长了27%,但内差的发生率从0.75%下降到0.21%,各种类型和不同时间段的配药差错率均有一定的下降.结论:处方调配的准确率明显上升,说明新的微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继续推广实施.
作者:许惠英;赖伟华;曾颖;朱红球;许百虹;陈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炎琥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奇霉素组)45例和观察组(阿奇霉素联合炎琥宁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10 d的血清者抗炎因子(IL-2、IL-4、IL-10)、促炎因子(IL-6、TNF-α、IFN-γ)、细胞及红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及RBC-C3bR、RBC-ICR)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3d与10d时的血清者抗炎因子、促炎因子、细胞及红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前至治疗后3、10d均呈现持续改善,均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炎琥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大,对于患儿的炎性及免疫状态的改善作用均相对明显.
作者:张益谋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双生子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筛查眼底的体重2 000 g以内(合2 000 g)的患儿,采用广域数字化小儿视网膜图像系统(RectcamⅡ)或双目间接眼底镜对其进行眼底检查,观察并分析双生子与单生子ROP发生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总计4 855例,其中双生子874例,单生子3 981例.男2 660例,女2195例,出生胎龄25~ 40周,平均33.76周,出生体重680 ~2 000 g,平均1 415 g.所有患儿中有ROP病变的675例,总患病率为13.9%.双生子ROP的发病率高于单生子(P<0.05);双生子在体重与胎龄方面与单生子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由于双生子的胎龄小,体重低,其R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生子且发病时间较早,提示对于多胞胎眼底情况需要密切关注,防范ROP带来的医疗风险的发生.
作者:唐松;赵东升;张国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孕早期(11~13+6周)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取材32例,其中11例绒毛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并制备染色体,G显带分析核型,21例绒毛组织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32例高危孕妇取材时间为11 ~ 13+6周,穿刺成功率100%,诊断3例21三体综合征,2例重型α-地中海贫血,2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无因绒毛活检引起流产.结论:孕11~13+6周行B超引导经腹绒毛活检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早孕期产前诊断方法,对重型地中海贫血及常见的染色体病可做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中晚期引产的并发症,可降低出生缺陷率.
作者:陈蔚瑜;眭建忠;黄沛清;黄淑瑜;陈汝芳;欧水英;禤洁甜;崔金环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