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arnfor A型主动脉夹层所致神经系统损害2例

陈波;张庆臣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下肢无力, 左下肢, 双下肢, 下肢动脉闭塞, 下肢肌力, 突发, 患者, 肺呼吸音, 反射消失, 颅神经, 医院, 腰椎, 血压, 头颅, 体温, 湿性, 平扫, 脉搏, 脊髓
摘要:病例1 患者男,60岁.因突发双下肢无力1d入院.入院1d前患者骑车时突发双下肢无力,伴腹胀,小便不能解出.当地医院行头颅CT、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转入我院.既往有反复右下肢无力病史10年.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min,血压161/80mmHg.神清,颅神经无殊,左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4级,左下肢膝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侧膝反射、踝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律齐.急诊行腰椎MRI平扫示:脊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超声示:左下肢动脉闭塞.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途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断指再植术后感觉恢复的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断指再植术后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断指再植成活59例66指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鞘膜内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及对照组.鞘膜内注射组于神经鞘膜内一次性注射NGF 7.5 μg.肌肉注射组术后每日臀部肌肉注射NGF 30 μg,连续14d.对照组局部及全身均未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6个月随访,测定患指指端两点分辨觉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鞘膜内注射组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鞘膜内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GF能促进断指再植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神经鞘膜内注射NGF早期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作者:辛林伟;唐际存;李朝旭;李强;王黎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抑郁症患者改良性电抽搐治疗的疗效与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抑郁症患者色氨酸羟化酶2 (TPH2)基因rs1386494多态性与改良性电抽搐治疗(MECT)效果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TPH2基因rs1386494多态性,接受MECT治疗,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患者经MECT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THP2基因rs138649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疗效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MD总减分及各因子分减分在不同基因型频率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CT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但其治疗效果可能与TPH2基因rs1386494多态性无关.

    作者:张春平;黄雄;何红波;余晓仪;王志杰;江妙玲;古智文;张敏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右美托咪定的临床应用进展

    在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时,往往需要同时兼顾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然而,传统的镇静和镇痛药物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延长拔管时间和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alpha-2-adrenoreceptor agonist,α2-AR),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可唤醒镇静状态,即类似于生理性睡眠状态,在受到刺激时能被唤醒并且能够与医务人员合作交流;具有微弱的遗忘作用和较弱的镇痛作用,但其本身没有呼吸抑制作用,即使给予大剂量Dex(2μg/kg)也不会产生呼吸抑制;并具有多器官的保护作用.这些特点使Dex应用范围广泛并日益扩大,可通过多种用药途径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成为临床麻醉医生和ICU医生爱用的药物之一.本文就Dex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志鹏;柳垂亮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骨密度水平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KD 2 ~5期患者各25例,应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4腰椎前后位BMD和T值,检测血清IGF-1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表达.结果:CKD 5期患者BMD和T值与体检人群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GF-1值显著减少(P<0.01),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增高(JP<0.01),且血清IGF-1水平与BMD呈正相关(r=0.673).结论:BMD测定敏感性较高,是目前早期诊断肾性骨病的较好方法;血清IGF-1值不仅可反映骨转换水平高低,而且与CKD 5期患者BMD的变化相平行,对CKD患者肾性骨病早期诊治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建明;杨霞;袁静;程世平;查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术前智力及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患者术前智力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癫痫中心近5年内经病理诊断为颞叶FCD患者术前各方面的资料,包括人口社会学、临床症状学及术前IQ测量结果等.结果:FCD智力低下发生率为42.6%.文化程度及服用托吡酯(topiramate,TPM)与FCD术前IQ相关,且文化程度是术前IQ的预测因子.结论:颞叶FCD患者术前智力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并可能与TPM服用有关,对低文化程度的该类患者建议避免TPM的使用.

    作者:高曲文;翁洁玲;李文斌;胡斌;邓悦;石奕武;郝卓芳;王进纲;姚建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POCT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急诊医学部是临床危重病、疑难病集中的场所,大部分患者需要快速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确立诊断,实施治疗方案.POCT (point-of-care testing)是指在患者近旁进行的、采用可携带式分析仪器并具有操作简便和能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检测方式.POCT凭借其快速,操作简便,效率高,试剂稳定,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等优点,目前正在急诊医学领域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在组织管理、质量保证、成本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就POCT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艳萍;黄勇进;倪诗强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MicroRNA-24对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用研究

    目的:探讨microRNA-24(miR-24)对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意义.方法:以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ACC-M和低转移细胞株ACC-2为实验对象,通过脂质体介导,将miR-24的拟似物(miR-24mimics)转染入研究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miR-24的表达,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soft agar assay)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改变,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高转移细胞株ACC-M转染后的miR-24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转移细胞株ACC-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01).ACC-M细胞转染miR-24 mimics后增殖能力没有影响(P>0.05).而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结论:低表达miR-24有助于ACC的侵袭能力的发挥,miR-24增高是导致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能力降低的直接原因.

    作者:古丽扎尔·阿布里克木;达拉;罗海鹏;田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原发性胆囊癌中ILK、E-cad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钙黏蛋白E(Ecadherin,E-cad)和Ki-67的表达,并探讨三者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胆囊腺癌、25例胆囊腺瘤和2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ILK、E-cad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胆囊癌组织中ILK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72.9%)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E-cad阳性表达率(45.8%)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E-cad和Ki-67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三者表达均与胆囊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 0.05);(2)胆囊癌组织中ILK与E-cad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411,P<0.05).结论:ILK、E-cad和Ki-67与胆囊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前二者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三者有助于判断胆囊癌的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

    作者:李胜水;许华;李秀清;李翠萍;李丽;李双标;张凤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30例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发生不良事件观察组为11例,对照组为3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6种不良事件各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22%,对照组为8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能够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孙春霞;葛东明;丁涟沭;王爱凤;王正梅;林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HPV L1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HPV L1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和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在免疫水平和核酸水平上检测73例SIL患者中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取40例液基细胞学中宫颈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作对照.结果:HPV L1蛋白在NILM中的阳性率是10.0%(4/40),在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中的阳性率是54.2%(2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蛋白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阳性率是16.0%(4/25),与LSI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蛋白在不大于45岁SIL患者的阳性率是44.0%(22/50),在45岁以上SIL患者的阳性率是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SIL的发生、发展可能和HPV L1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2)HPV L1蛋白可作为预测SIL发展的指标,协助临床处理.

    作者:张静;张亚静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以高血钾危象起病的Addison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纳差乏力1个月,加重1周”于2012年12月收入我院.曾有结核患者接触史.外院多次查血钾升高,高血钾:8.45 mmol/L,伴纳差、恶心、乏力,查肾功能正常,予速尿排钾等治疗后血钾一度有所下降,但很快又有上升,全身情况无明显好转,建议转入我院进一步行透析治疗.入院查体:T 36.8℃,P 105次/min,R 20次/min,BP 90/55 mmHg,全身皮肤偏黑,以双侧乳晕、腋下、腹股沟处皮肤颜色明显加深发黑,追问病史有全身皮肤发黑史1年,曾在当地就诊无果.

    作者:刘彦;王艳;张真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RECK基因在新疆不同民族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RECK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和汉族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自身配对法留取维吾尔、哈萨克和汉族患者食管鳞癌组织和远隔无癌组织,随机抽取3个民族标本各30例,用RT-PCR检测RECK表达的情况.结果:RECK在不同民族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远隔无癌组织(P<0.05);RECK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汉族(P<0.05);不同民族中,RECK在浸润深度为T1+T2组中的表达量均大于T3+T4组(P<0.05),在TNM病理分期为Ⅰ+Ⅱa组中的表达量均大于Ⅱb+Ⅲ组(P<0.05),RECK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RECK的低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局部浸润性及预后有相关性,可能是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的因素之一.

    作者:田勍;李惠武;郭英;王洪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优化重组人C-反应蛋白在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目的:通过优化引导蛋白分泌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SP),构建高效分泌表达具有免疫活性的重组人C-反应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reactive protein,rhCRP)的毕赤酵母菌株.方法:通过重叠PCR和DNA重组技术,分别将信号肽MFα SP、CRN SP、SUC2 SP和MFα-op SP的基因重组到rhCRP基因的5’端后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上,获得的4种重组质粒分别重组到毕赤酵母菌X-33中进行甲醇诱导分泌表达,Western blot法鉴定蛋白分泌情况;利用HisTrap HP柱纯化rhCRP后用间接ELISA法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4种重组质粒.4种SP能引导表达出大小约为23 kD的rhCRP,其中MFα SP引导rhCRP分泌的量约为另外3种信号肽的3~12倍.间接ELISA检测表明,纯化的rhCRP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结论:成功筛选出了高效分泌表达rhCRP的重组毕赤酵母菌株并表达、纯化得到具有免疫反应性的rhCRP,为rhCRP相关的进一步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军明;林衡;葛高顺;张立超;胡学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原发性延髓出血1例

    患者女,50岁,因头晕、恶心呕吐6h入院.患者入院前6h晨起后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2次,非喷射性,同时出现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否认既往高血压病史.查体:BP 130/80 mm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右侧睑裂变小;右侧面部痛觉减退,双侧软腭上抬力弱,四肢肌力4级.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以右侧为重.左侧偏身痛觉减退.头部CT示延髓出血.头颅MRI示:延髓出血,颅内血管MRA无异常.行脑血管DSA造影未见异常.

    作者:雷阳;齐中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磁共振波谱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认识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记忆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记忆障碍是痴呆的一个几乎普遍的早期症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记忆减退,但记忆丧失的严重程度还没有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MCI是发展为痴呆的高危人群,特别是AD,是痴呆的预防策略靶点.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从脑代谢方面来研究MCI,因其具有无创性的特点,正成为有前途的诊断和预测MCI发展为AD的工具,也将成为MCI的进展和药物实验领域中的监测手段.本文将近年来关于MRS检测在MCI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晓裔;邵西仓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左西孟旦组和多巴酚丁胺组,分别给予左西孟旦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心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每搏量、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的变化和左西孟旦的不良反应.结果:左西孟旦对血压、心率的影响与多巴酚丁胺比较无明显差异.左西孟旦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左西孟旦对每搏量、射血分数的增加作用强于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对左室舒张末容积没有影响.结论:左西孟旦比多巴酚丁胺更有效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作者:罗毅;刘路培;黄振宇;黄善华;龙春萍;罗翠琼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 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肝脏外唯一可催化色氨酸沿犬尿氨酸分解的关键酶和限速酶,通过降解色氨酸,使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耗竭,色氨酸的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浓度增加,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失耐受,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以及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活化.文献报道在健康成年个体内,可发现具有潜在自身反应活性的T淋巴细胞,这些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可通过诱导凋亡及免疫无能等多种机制来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状态[1-2],而在这一过程中,免疫调节酶IDO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DO作为免疫平衡的一个重要调节器,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能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和调控自体免疫反应.有研究证实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异常已在移植、肿瘤、妊娠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作用[3-6].

    作者:曾玉;吴新忠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涎腺皮脂腺淋巴腺瘤1例

    患者女,33岁,左腮腺区无痛性肿物缓慢增长2个月人院.查体:左腮腺部位触及大小约3cm×3cm×2.5cm肿物,质地较软,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粘连.特殊检查:左耳下腮腺区探及约32 mm×9 mm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质.CDFI:于包块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临床诊断:左腮腺肿物性质待诊.行左腮腺肿块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面神经表面,腮腺浅叶与深叶之间,与腺体联系不密切,似脂肪瘤样组织,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腮腺组织送病理.

    作者:王新云;张保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基于人类职能理论指导下的训练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类职能理论(MOHO)指导下的训练方式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MOHO组及WAT组,WAT组实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一般工娱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OHO理论指导下的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生活技能量表(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ADL、FAQ评分有显著差异(t=2.26,P<0.01;t=2.11,P<0.05);与基线比较,MOHO组ADL、FAQ评分有显著差异(F=4.89,P< 0.05;F=5.15,P<0.05).结论:MOHO指导下的训练方式较传统的工娱疗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更好.

    作者:张国富;李达;查智群;毛智群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胰岛素抵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会否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心肌损伤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选取行择期PCI的心绞痛患者,依据胰岛素抵抗指数分为胰岛素抵抗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间PCI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以及心肌损伤程度间有无差异;分析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随访1年,观察两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有无差异.结果:胰岛素抵抗组心肌损伤率高于对照组(27.6% vs.14.1%,P=0.004),且胰岛素抵抗组中心肌损伤者cTNI浓度较高[(2.18±0.44)ng/mL vs.(1.79±0.37)ng/mL,P=O.001].胰岛素抵抗是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OR=2.410,95%CI:1.270~4.566).胰岛素抵抗能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HR=0.377,95%CI:0.146 ~ 0.972).结论:胰岛素抵抗是PCI术后心肌损伤危险因素之一,且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

    作者:李靖;徐占稳;赵兴洲;许金鹏;孙学江;宋书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