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治疗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和低心输出量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

陆非平;陈炜;赵磊;韩聪聪;王锁柱;盛博;古旭云;张静姝;刘龙

关键词:艾司洛尔, 米力农, 感染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乳酸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米力农在治疗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和低心输出量的感染性休克中对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存在快速心律失常(心率≥130次/min)和低心输出量[2.2 L/(min·m2)<心指数≤2.5 L/(min·m2)]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2例.先给予米力农治疗使心指数> 2.5 L/(min·m2)后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艾司洛尔组应用艾司洛尔将心率控制于≤110次/min.分别于艾司洛尔治疗前和治疗后2、3、4h末各时间点测定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组织氧合指数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每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结果:艾司洛尔组于应用艾司洛尔后2、3、4h末各时间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9±17)次/minvs(134±18)次/min,(104±15)次/min vs(134± 14)次/min,(107±14)次/min vs (131±15)次/min,均P<0.01];SV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11) mL/m2 vs(18±4) mL/m2,(33±14)mL/m2 vs(19±7) mL/m2,(34±12)mL/m2 vs (18±6)mL/m2,均P<0.05].应用艾司洛尔后3、4h末,艾司洛尔组患者LA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0.7)mmol/Lvs(2.8±1.3)mmol/L,(1.2±0.9)mmol/Lvs(2.7±1.2)mmol/L,均P< 0.01].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上MAP、CI、SVRI、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在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和低心输出量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米力农可以显著降低HR,改善心肌做功效率,改善组织灌注,且安全可行.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VX-680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CyclinD1和CyclinB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Aurora A激酶抑制剂VX-680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CyclinD1和CyclinB1 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T24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VX-680,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检测T24细胞CyclinD1和CyclinB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100~500 nmol/L VX-680作用24、72 h均对T24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72 h时抑制效果更显著;100~500 nmol/L VX-680作用72 h后,各组T24细胞CyclinD1和CyclinB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和CyclinB1 mRNA表达显著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作者:肖宁;周兴;曾格瓦;赵晓昆;蒋宏毅;赵洪青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保护因子,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上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也以升高HDL为重要靶标.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此认识提出质疑,在全身性炎症或代谢性疾病中,HDL的抗As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表现出促As的作用,这主要与HDL的功能改变有关.本文就HDL的功能差异与As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翟振丽;马维红;李全忠;申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Meis1在结直肠腺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eis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meis1在结直肠腺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RT-PCR结果显示meis1在正常肠黏膜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随着腺瘤癌的发展表达下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肠黏膜、腺瘤及癌中meis1的表达率分别为92.9%、87.5%及63.1%,腺癌与正常、腺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meis1表达部位随着正常黏膜向腺瘤癌发展过程中出现典型的胞核至胞浆异位,且异位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Meis1的表达下调及胞浆异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作者:邹云莲;杨慧;朱军;张进萍;严新民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以胃窦巨大溃疡为表现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1例

    患者男,14岁.因腹痛、腹泻伴发热10 d,解黑便5d于2008年9月16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9月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大便5~6次/d,为黄色水样便,伴发热,高体温达38℃,9月11日,出现解黑便症状,2~3次/d,每次量少,约100 mL.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2/77 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紫癜,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软,上腹压痛,以右上腹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四肢关节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缨;李弼民;戴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MRE11沉默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FU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shMRE 11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FU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索MRE 11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shMRE 11干扰质粒转染BEL7402/5-FU细胞,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率;MTT法检测转染前后BEL7402/5-FU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MRE 11基因沉默对BEL7402/5-FU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RE11 mRNA及蛋白水平的沉默效率分别为78.0%、56.1%.MTT结果显示,shMRE11转染BEL7402/5-FU细胞后,shMRE 1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速度减慢(P<0.05).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shMRE1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MRE 11干扰质粒能够抑制BEL7402/5-FU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范芳;耿磊;李长福;束波;李大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引起的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危重原因之一.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结核患者18例,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8例(男8例,女10例)老年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后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平均年龄为66(60~76)岁,平均病程8(6~14)个月.结核椎体位于T6~L5之间,其中单节段结核11例(男4例,女7例),双节段结核7例(男4例,女3例),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或下肢疼痛、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l例,B级2例,C级4例,D级7例,E级4例.

    作者:郭朝阳;陈云生;陈荣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比较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与早期应用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50例,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早期给予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给予全肠外营养,第1、5、9天分别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D乳酸含量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尿乳果糖排泄率.结果:对比肠外营养组,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治疗1、5、9d后测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D乳酸含量、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排泄率较肠外营养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优于肠外营养,应首选肠内营养途径.

    作者:赵永华;杨开敏;贾秀艳;晁怀宇;孟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出血型烟雾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锁孔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结果:6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脑室内出血.共6枚动脉瘤,其中破裂者5枚,未破裂者1枚;3枚动脉瘤位于主干供血动脉,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2枚、颈内动脉瘤1枚;3枚位于末梢动脉,分别为脉络膜前动脉瘤2枚、丘脑前穿动脉瘤1枚.4枚动脉瘤采用神经导航引导的锁孔手术夹闭,2枚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所有患者均获良好疗效.结论:对于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个体化地选择锁孔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卿;孙超;陈延明;陈爱林;许亮;兰青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高频电刀对扁桃体组织热损伤的研究

    目的:观察高频电刀在不同模式及功率下对扁桃体组织的热损伤差异,为临床使用高频电刀开展扁桃体部分切除手术提供参考.方法:90例行双侧扁桃体全切术的儿童,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全麻下用传统剥离法将双侧扁桃体分离至下极呈蒂状,圈套器套切离体前左侧用电凝模式、右侧改用电切模式在不同功率下切取2等份,A、B、C组的功率分别为15、20W;25、30W;35、40 W.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变性、坏死、缺损情况.结果:电凝模式及电切模式均在20 ~ 25W的状态下对扁桃体组织的热损伤深度低,与其他功率下的损伤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刀行扁桃体部分切除手术的佳功率为20 ~ 25W,在缺乏器械的单位及基层医院可考虑选用其电凝模式在该功率范围内开展扁桃体部分切除手术.

    作者:磨宾宇;戴文斌;孙文忠;冯海燕;李纪辉;韦富贵;朱汉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登山致肾盂输尿管交界处自发性破裂1例

    患者男,68岁.1周前因劳累出现左侧腰部酸痛不适,为持续性钝痛,伴少量血尿1次,有时伴低热.于2012年5月17日收治入院.患者1周前旅游登山时憋尿,突然出现左侧腰部酸痛不适,之后有少量血尿1次.近期无外伤史,无结石、无肿瘤病史,1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体检:神清,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左肾区压痛、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3.1×109/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B超示左肾盂轻度扩张,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未见结石.

    作者:张鑫;许金卫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各种损伤刺激致肝脏损害后的创伤性愈合,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必经过程,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是改善各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策略.慢性炎症反应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晚期致炎因子,可能参与了多种组织器官如肺、肝的纤维化进程[1].现就HMGB1及其与肝纤维化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千;彭颖;李烨;邓存良;盛云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消积饮不同治则方药对非小细胞肺癌VEGF表达调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消积饮的不同治则方药间对非小细胞肺癌VEGF表达调控的影响,揭示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之一.方法:将7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非随机分为A组:健脾补肾+化瘀解毒组;B组:健脾补肾组;C组:化瘀解毒组.每组各25例,3组分别给予相应中药汤剂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清VEGF的水平,治疗的整个过程对患者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VEG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C组血清VEGF值下降的幅度较A组及B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下降幅度较B组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积饮在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面,以化瘀解毒法起主要作用,其对抗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有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VEGF水平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实现的.

    作者:李柳宁;吴霞;柴小姝;张力文;刘柏;陈志坚;何春霞;洪宏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开口支架置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变化对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开口支架置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剂1(TIMP-1)的水平变化、二者相互关系及其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入选15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为治疗组,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标本检测MMP-9与TIMP-1水平,随访3~9个月,其中共68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全脑DSA结果分为再狭窄患者15例,未狭窄患者53例,另选同时期全脑DSA术结果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前MMP-9升高(P<0.01),MMP-9/TIMP-1高于对照组(P<0.05),而TI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3天MMP-9、TIMP-1呈逐渐增高趋势,二者呈正相关;与未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及随访时MMP-9和MMP-9/TIMP-1均明显升高(P<0.01),而TIMP-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MP-9升高可能参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对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预测价值,而MMP-9与TIMP-1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呈正相关.

    作者:胡新星;秦超;程道宾;林翠婷;陈相任;王天保;方烂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主动脉瓣置换同期部分室间隔切除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的阻塞,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并导致心室壁增厚,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虽解除瓣膜水平梗阻,但瓣下心肌肥厚所致流出道梗阻并无改善,并且由于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的增加导致的虹吸作用引起收缩期二尖瓣前瓣的前移进一步加重左室流出道的梗阻[1],因此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有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对13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部分室间隔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舒礼良;张竞超;苏刚;王磊;徐敬;赵文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

    目的:分析强直性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个DM1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TP-PCR (tri-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DM 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yotonic dystrophy protein kinase,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数.结果:发现1例DM1合并心律失常、糖尿病、疲劳、日间睡眠多和肿瘤,1例DM1以肌强直为主要症状,1例可疑无症状性DM1.2例患者的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数均> 50.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多样,更应关注肌肉损伤以外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基因检测可以确诊和明确亚临床患者.

    作者:李慧;刘田田;吴世陶;刘磊;周丽丹;刘恒方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PCI相关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64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0d,加重2d”入院.患者自20d前始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多在白天活动时出现,位于胸骨中段后,约巴掌大小范围,胸痛呈闷痛样,持续2~3min,经休息可缓解,胸闷持续4~6min可缓解.近两天患者胸闷胸痛发作较前频繁,稍活动即有发作,部位性质同前,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延长,长达10 min.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160/95 mmHg.有吸烟史40年,10~20支/d.饮酒史20年,250 g/d,已戒烟酒5年.查体:BP 150/85 mmHg,神志清楚,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未及杂音及早搏.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心脏CTA:前降支中段管壁钙化伴中度狭窄.心电图:窦性心律,部分导联ST段低平延长,T波倒置.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作者:徐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冷冻消融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有效的一种措施.近年来各种新技术、设备和器械的出现,使以往外科医生的技术无法达到的手术“禁区”不复存在,更引领外科进入了“微创”时代,在肿瘤外科领域亦是如此.冷冻消融治疗肿瘤作为一项新出现的微创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安全性,疗效令人期待.本文就其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述评,并作出展望.

    作者:陈国奋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基因DNA高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的改变.方法:选择经颈部多普勒超声确诊AS患者40例以及正常者作为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IMP-1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IMP-1的mRNA表达,巢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 (ntMSP)测定外周血TIMP-1基因DN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结果:AS组血浆TIMP-1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TIMP-1的mRNA表达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MP-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S患者TIMP-1含量降低,其机制可能与TIMP-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有关.

    作者:杨程;田珏;蔡欣;王磊;曹成建;杨晓玲;陈久凯;蒲雅洁;姜怡邓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总结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23例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21例术后行放化疗.结果: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有:患侧颈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14例)、溃疡(9例),患侧头部牵拉痛(7例).术中见颈部各层解剖间隙消失,胸锁乳突肌萎缩,肿瘤与颈鞘粘连,颈内静脉变形或闭锁.术后22例术创延期愈合(15~72 d),1例因肿瘤残留术创不愈.随访至2012年3月,23例患者无瘤生存15例,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2例,其中带瘤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侵犯皮肤可选择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术后行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兰桂萍;司勇锋;覃扬达;邓卓霞;黄波;李冰;杨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室性早搏致心肌病与QRS宽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性早搏致心肌病(PVC-ICM)疗效及其与QRS宽度的关系.方法:63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6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诊断存在心肌病,作为实验组,47例LVEF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均检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3-6个月后复查;分别比较两组术前QRS宽度,以及术前、术后两组室早负荷量、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53例患者消融成功.实验组QRS宽度(15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142±21)ms(P<0.01).实验组术后LVEF(58±9)%较术前(41±7)%显著提高(P< 0.001),术后LVEDd(44±5)mm较术前(57±6)mm显著缩小(P<0.01).结论:射频消融术能够逆转PVC-ICM,较宽的QRS宽度可能更易发展为心肌病.

    作者:彭新辉;张飞飞;杨浩;萧钟波;赵冬华;何利伟;彭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