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瘫延迟诊断的原因探讨

李润洁;高哓红;曲宸绪

关键词:脑瘫, 延迟诊断, 原因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脑瘫患者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延迟诊断与患儿相关病史及体征进行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12个月以内诊断组与12个月以上诊断组(延迟诊断组),在家长文化程度、患儿的城乡分布、脑瘫类型等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危因素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消除城乡差别,普及脑瘫早期诊断及评价知识,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以及建立高危新生儿病例的长期监测都将成为减少延迟诊断的重要举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7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分为综合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1例).综合治疗组进行针灸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能促进功能恢复、减少鼻饲并发症.

    作者:邹子奇;靳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中有71%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因此,对脑卒中患者除了积极开展言语治疗和肢体的运动等康复措施外,还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以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1 吞咽障碍的类型和特点吞咽障碍包括吞咽前口腔准备时期(口腔相)的障碍和食物从口腔送入胃过程(咽相)中的障碍.根据病变部位,吞咽障碍主要有3种类型:①伴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②伴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③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1.1 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特点与吞咽有关肌肉功能低下,协调性差;用口唇进食差,食物易从口唇掉落;咀嚼能力低下,食物不能送入舌根部;往往存在吞咽失用,尽管残存有吞咽反射,但吞咽反射诱发困难,故此食物很难进入咽部;由于唾液分泌亢进和口唇闭锁不全,患者流涎现象明显.1.2 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特点患者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萎缩明显;舌、软腭、咽肌弛缓性麻痹;吞咽反射几乎消失,故此类患者极易发生误咽.

    作者:卫冬洁;王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分子生物物理信号

    许多康复手段都与生物物理学原理有关.一切生理学变化都是生物信号的表现方式[1-3].物理因素通过生物信号系统发挥生理作用.蛋白质是生物信号传递的核心物质.任何生物学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质的物理状态,然后启动或影响生物信号传递过程.作者在蛋白质生物信号理论的基础上讨论生物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赵钦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足部截肢及其康复

    为了足部截肢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足趾截肢时应尽可能选择远的水平,以保证较好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防止残足畸形的发生.1 足部截肢水平的选择在充分保证良好皮肤愈合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足的长度是足部截肢水平选择的总原则.前足杠杆力臂缩短可严重影响快步行走、跑和跳跃.经跖骨截肢时,前足的负重点消失,经跗骨近端的截肢可破坏足部肌力的平衡,常发生残足马蹄内翻畸形,影响矫形器的穿戴、站立和行走.

    作者:王子旭;崔寿昌;赵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弱智儿童语言教育探析

    弱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几年来,我根据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教学的特点,科学而有序地对弱智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具体的做法是:

    作者:孙银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运动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肢体瘫痪的康复作用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中8例进行运动疗法训练,7例常规治疗,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8例训练者在肌力和ADL方面较未训练者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动疗法可以减少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残疾程度,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李洁辉;纪树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增生性瘢痕

    深Ⅱ°以上的烧伤创面,外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均可伴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挛缩.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严重影响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康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加压、浅层放射、激素、中草药等,但效果均不甚满意[1].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偏瘫康复训练中的步态分析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维持姿势的能力.步态分析有利于发现患者在立位及步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1 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立位姿势、步行周期各相的姿势和动作.

    作者:常冬梅;纪树荣;寇志刚;朱琳;郭奋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烧伤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在瘢痕增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克隆抗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例正常真皮、7例肉芽组织及34例增生性瘢痕标本中的PDGF及其受体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PDGF及其受体在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6个月以内的增生性瘢痕中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而正常真皮组织中仅少数标本呈微弱表达(P<0.05).结论 PDGF及其受体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密切相关.

    作者:贲晓松;利天增;祁少海;梁惠珍;文剑明;黎志明;罗超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药复方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理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在缺血性脑损伤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伪手术组,其余4组剥离颈动脉后结扎,并切断颈总动脉.第2组为造模组.术后第20h 起,第3、4、5组分别灌喂中药复方水煎液Ⅰ、Ⅱ、Ⅲ号方各1次.给药3h后,第2-5组分别置于低氧环境1h,以后连续给药7天,每天1次.术后第7天从右心房取血,处死动物,取全部右脑,分别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的MDA、NOS、SOD及脑组织钙的含量,并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排列情况.结果Ⅰ、Ⅱ、Ⅲ号方均可降低脑组织和血清MDA的含量,并能降低脑组织钙的含量(P<0.05-0.001).Ⅰ号方还可增加脑组织SOD的活性,Ⅱ、Ⅲ号方可降低脑组织NOS的活性.第3、4、5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坏死数目较造模组减少,其中第4、5组更为明显.结论中药Ⅰ、Ⅱ、Ⅲ号方对缺血性大鼠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健鹏;董浩;陈之罡;杨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位截瘫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并发脑出血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3岁,病例号29183.患者于2000年11月14日外伤致颈4、5骨折,在外院手术.术后半个月转我院康复治疗.入院诊断:颈4、5骨折术后,颈4、5完全性脊髓损伤,二便功能障碍.入院后常规康复治疗.2001年7月20日患者发烧,体温38.5℃,血压16/10.7kPa,尿常规:白细胞6-7个/高倍视野,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以抗感染和保留导尿治疗,常规膀胱冲洗.7月24日膀胱冲洗时注入50ml冲洗液,患者感觉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当时测血压为22.7/16kPa,下午5∶00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左侧面瘫,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即转入监护病房.脑CT显示为脑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50ml左右,晚10∶30行钻孔脑室穿刺引流术,引流出陈旧血凝块20 ml,同时给以脱水降颅压治疗.7月31日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病情稳定后,拆除引流管.8月8日伤口拆线,转病房康复治疗.

    作者:于棉荣;阎赢;王凤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减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1/3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在3个月内不能行走.为了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治疗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患者进行训练.但传统的康复治疗如传统的增强肌力和单一运动训练的方法、神经促通技术、带有共同运动的Brunnstrom技术、带有螺旋和对角线运动的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或带有反射抑制性的神经发育(Bobath)疗法等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他们不得不帮助患者转移体重和维持平衡.目前,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减重训练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作者:毕胜;王福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截肢者的康复评定

    截肢康复的终目标是帮助截肢者发挥残肢佳的代偿功能,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有专业人员自始至终地参与,在康复的不同时期,对每个环节认真地进行评定和处理,通过各种手段,解决截肢者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发挥假肢的佳代偿功能.1 截肢康复流程截肢者全面康复的理想流程,应该是从决定进行截肢手术或已截肢者残肢的评定开始,经过多环节工作,直到截肢者回归社会的全过程.整个流程是由康复协作组来完成的,评定工作贯穿于每个环节,在每个环节都要结合截肢者特点及康复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整个康复流程为:决定截肢或非理想残肢截肢手术或非理想残肢矫治手术手术台上即装假肢手术后康复治疗残肢康复训练安装临时假肢(试样、初检、调整)穿戴临时假肢后的康复训练安装永久性假肢穿戴永久性假肢后的康复训练职业前训练回归社会.

    作者:赵利;崔寿昌;王子旭;恽晓平;赵辉三;杨明;王安庆;唐涛;田罡;冯建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初发脑卒中早期ADL与身体心理变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初发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其身体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评定48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ADL、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水平和抑郁水平,分析ADL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患者恢复期ADL与其急性期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水平有非常高度显著相关性(P<0.001),同时,也与患者的病灶数目、偏瘫严重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认知水平对患者早期ADL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患者的病灶数目、偏瘫程度和受教育程度对恢复早期的ADL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区丽明;谭杰文;许俭兴;伍少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后Ⅱ级痉挛以上的患者按入院比例1:1随机划分为两组,用解痉合剂治疗30例,并与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33.3%,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解痉合剂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偏瘫后痉挛,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朱文宗;胡万华;周龙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瘫延迟诊断的原因探讨

    目的分析我国脑瘫患者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延迟诊断与患儿相关病史及体征进行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12个月以内诊断组与12个月以上诊断组(延迟诊断组),在家长文化程度、患儿的城乡分布、脑瘫类型等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危因素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消除城乡差别,普及脑瘫早期诊断及评价知识,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以及建立高危新生儿病例的长期监测都将成为减少延迟诊断的重要举措.

    作者:李润洁;高哓红;曲宸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在并发肩-手综合征时,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发病后更易为综合康复治疗所逆转.

    作者:伍少玲;黄利荣;许俭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52例急性颅内损伤的CT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颅内损伤的CT表现及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变化.方法分析152例急性颅内损伤的CT影像.结果本组颅内血肿100例,外伤后5-72h内复查CT发现血肿明显增大者25例,外伤72h-7d CT示血肿明显增大者3例.脑挫裂伤76例(包括脑内血肿30例),其中对冲伤17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其中脑沟内高密度影49例.本组合并颅骨骨折75例.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于外伤后7d内有逐渐增大可能,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部分为对冲伤所致.脑沟内高密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CT征象.大脑中线旁脑沟内高密度,是鉴别该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硬膜外血肿常合并相邻部位的颅骨骨折.

    作者:温民生;张红;林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创伤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 UVC 15 mJ/cm2,15s/d和60 mJ/cm2,60s/d分别照射大鼠背部伤口3d,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伤口肉芽组织中TGF-β的表达.结果致伤后照射7天时,15 mJ/cm2 照射组TGF-β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60 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P<0.05);照射21天时,60 mJ/cm2 照射组TGF-β mRNA表达高于15 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在伤口愈合早期15 mJ/cm2 UVC照射能促进TGF-β的表达,有利于组织修复;愈合晚期,60 mJ/cm2照射使TGF-β的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作者:索伟;王兴林;王德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骨生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理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新骨生胶囊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机理.方法采用口服维甲酸致小鼠和大鼠骨质变性模型.30只昆明小鼠分为3组,未服药者作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均服维甲酸,治疗组同时服新骨生胶囊,观察时间为3周.18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未服药者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6只)和治疗组(6只)切除睾丸,并服维甲酸,治疗组同时服新骨生胶囊,观察5周.观察小鼠自发活动变化,用双能X线检测大鼠的骨密度,并用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小鼠模型自发运动(横向和纵向)明显减少(P<0.01);模型大鼠平均骨密度、股骨重量及重量系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病理切片可见股骨头关节软骨表层有缺损、骨化线紊乱、骨小梁变细,出现死骨.经新骨生胶囊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新骨生胶囊具有促进骨质修复的作用.

    作者:左萍萍;吴业华;李学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