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6-2012年湖北宜昌地区角膜移植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郑姣;王平;岳军;龚晋;简岩;杨庆国;赵婷;王军令

关键词:角膜疾病, 角膜移植, 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135例(139眼)患者实施角膜移植手术的病因、手术方式及在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眼科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135例(139眼)患者的病历信息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角膜病变,有72眼,占51.8%,其中,细菌性角膜溃疡18眼(12.9%),真菌性角膜溃疡18眼(12.9%),病毒性角膜炎36眼(25.9%);女性患者角膜白斑所占百分比大于男性,男性角膜移植患者外伤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角膜移植患者的年龄呈正态分布,年龄高峰出现在50 ~ 59岁;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有49眼(35.3%)、常规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有71眼(51.1%)、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有19眼(13.6%);我院角膜移植手术总量逐年增加,LKP的手术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以后,超越PKP成为主要手术方式,占每年总手术量的一半以上,PKP手术自2009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每年的手术量也低于LKP.结论:感染性角膜炎是角膜移植的主要病因,板层角膜移植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术方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进展

    1996年日本学者首创使用电刀对早期胃癌进行黏膜下剥离切除,称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随后将ESD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尽管国内起步较晚,但普及较快,目前ESD已经成为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有力手段,并得到广泛认可[1-3].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ES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黏膜下层以及更深层次的内镜下胃肿瘤治疗.这些技术的进步对胃肠黏膜肿瘤或胃癌的治疗有很大影响.本文就近年来ESD用于胃肿瘤的进展及其衍生出来的新的内镜技术进行阐述.

    作者:王广胜;简文亭;刘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彩色M型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对房颤患者的治疗评估

    目的:联合应用多项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或药物治疗的心功能的变化,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分别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房颤患者各35例,设为消融组和药物组.于治疗前测定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重复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消融组仍为窦律者占91.43%,药物组转复为窦律者占68.57%.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6个月后均明显升高(P<0.05).与药物组比较,消融组各指标差值△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升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应用导管消融及单纯药物治疗房颤均能提高患者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房功能,但前者改善更为明显.导管消融较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的房颤转复率.

    作者:索娅;李广平;周长钰;郑成环;富华颖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头颈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在头颈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在我科行喉癌、甲状腺肿瘤、下咽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科室统一制定的单病种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安排流程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满意度由对照组的83%提高到93%,住院安排流程知晓率由对照组的65%提高到90%,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行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简化护理记录,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差错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对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林意;严秋雁;周铨梅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肝静脉、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目的:探讨肝静脉、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下腔静脉闭塞型BCS的临床资料.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术.结果:本组35例BCS,除1例穿刺失败,成功对其中34例行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27例,球扩加支架7例.随访34例,平均随访(28.0±1.5)个月,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5.88%(2/34).结论:下腔静脉闭塞型BCS行肝静脉、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后闭塞段远、近心端静脉压力差降低超过10 mmHg以上,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明显,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的概率.

    作者:于士龙;王徽;林易圣;孙宝胜;王江云;李彦豪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MiR-14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微小RNA-145 (miR-14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miR-145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妇产科手术及随访资料完整的上皮性卵巢癌160例,提取组织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卵巢癌、良性卵巢瘤和健康对照者组织中miRNA-145表达水平,分析组织中的miRNA-145表达差异及组织miRNA-145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卵巢癌患者组织中miRNA-145的相对表达水平(3.302±0.288)显著低于良性卵巢瘤组织(6.701±0.457)和正常对照组织(5.991±0.310)(P< 0.001).而在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miR-145表达随卵巢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分级的进展呈下降趋势(P< 0.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与组织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组织miR-145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与组织miR-145高表达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14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提示其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并且与卵巢癌的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魏顺英;王春梅;王烈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恶性胸腔积液中sHLA-G的表达及其机制

    目的:检测恶性胸腔积液中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的含量及胸膜组织标本中HLA-G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胸水中sHLA-G与胸膜组织中膜型HLA-G的关系.方法:选取胸腔积液患者70例,其中恶性胸腔积液50例,良性胸腔积液20例.ELISA方法检测胸水上清中sHLA-G的含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胸膜组织中HLA-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对胸水中sHLA-G含量和胸膜组织中膜型HLA-G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sHLA-G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P<0.05);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膜组织中HLA-G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约为良性胸腔积液的6.5倍(P< 0.05);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膜组织中HLA-G的蛋白含量较良性胸腔积液显著升高(P<0.05).恶性胸腔积液中sHLA-G含量与胸膜组织中HLA-G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恶性胸腔积液中sHLA-G含量明显增高,胸水中sHLA-G的含量与胸膜组织中HLA-G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胸膜组织中表达膜型HLA-G的肿瘤细胞可能分泌了胸水中部分sHLA-G.

    作者: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高宝安;杨卫兵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次/2 h,上皮愈合后18例予0.1%氟米龙眼液每天4次,5例未予0.1%氟米龙眼液治疗,伴有眼睑及其他部位疱疹者全身予更昔洛韦0.25/d静滴,观察视力、角膜透明度和角膜新生血管、虹膜睫状体炎症、晶体情况、眼压.结果:23例经治疗均获痊愈,18例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13例达到低视力标准.18例形成了角膜白斑,11例形成角膜新生血管,11例伴有虹膜睫状体炎,4例伴并发性白内障.结论: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容易引起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和虹膜睫状体炎,导致视力受损,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氟米龙眼液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作者:邹文进;梁海明;王松;黄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核内受体Nr1d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中Nr1d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F组、L组、H组),每组8只,F组为自由呼吸组,L组给予10 mL/kg小潮气量,H组给予40 mL/kg大潮气量行机械通气,通气过程中给予维库溴铵抑制呼吸,通气2h.通气结束24h后,取大鼠肺组织检测各组湿干重比值及Nr1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F组相比,H组W/D值升高而Nr1d1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Nr1d1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肺组织生物节律紊乱和Nr1d1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有关.

    作者:李欢;王春晓;胡家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Trachlight困难气道插管装置应用于国人的技术改进及临床研究

    目的:改进Trachlight插管装置,提高国人困难插管的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男、女各50例,通过螺旋CT对中国人群的上气道解剖学解构进行三维重建,得出中国人群的Trachlight“J型”数据;将改进后的Trachlight插管装置应用于临床,并同原型Trachlight相比较.结果:中国人群口轴线与气道中轴线夹角为(69.71±7.22)°,气道中轴线从环状软骨水平至口轴线交点距离约为(6.22±1.17)cm.同原型Trachlight装置相比,改进后的Trachlight装置一次插管成功率提高至86.9%,插管时间缩短至(13.7±4.9)s,失败率降低至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改进的新型Trachlight困难气道插管装置,更适合中国人群的特点,具有更高的插管成功率,更强的易用性.

    作者:陈建颜;赵晖;宋际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无肝素抗凝血液净化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肝素抗凝血液净化在危重症患者应用中的综合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无肝素抗凝,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监测两组患者的滤器寿命、滤器及静脉壶凝血程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出血发生率、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下降率,观察不同静脉置管途径与滤器寿命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滤器寿命、滤器及静脉壶凝血程度、血BUN、血Cr下降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8h及治疗结束时,对照组APTT、PT均长于治疗组(P<0.01),对照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经颈内静脉置管的滤器寿命明显长于股静脉置管(P<0.01).结论:无肝素抗凝出血发生率低,在危重症患者中的血液净化治疗中安全、有效,综合优势优于低分子肝素;选择颈内静脉置管途径的滤器寿命长于股静脉通路.

    作者:肖秋生;马明远;张斌;邓梦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器械吻合应用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器械吻合技术对于提高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远期并发症的效价分析,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胸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术者手工吻合手术残端,研究组患者采用国产器械吻合技术处理手术残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远期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效果.结果:器械吻合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手工吻合手术情况.器械吻合术后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效果彻底.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5.00%(x2=28.3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器械吻合技术对于处理食管癌患者手术残端较人工吻合技术操作便捷、效果稳定、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俊伟;葛林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佛山地区近10年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近10年采大肠腺瘤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检出9 850例大肠腺瘤患者,男性6002例(60.93%),女性3 848例(39.07%),男女之为1.56:1.2010年与2001年比较,大肠腺瘤患者的检出数增加了68.26%;发病中位年龄从51岁上升至58岁.右半结肠腺瘤比例从16.07%上升到24.47%;多发腺瘤的比例从23.51%上升到37.88%;近10年来直径大于2.0 cm的腺瘤检出数增加了86.79%;锯齿状腺瘤的检出数增加了76.1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的检出数增加了11.49%.结论:近10年来佛山地区大肠腺瘤的发病率上升;发病中位年龄上升;男性多于女性.右半结肠腺瘤,多发、体积大、绒毛状、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逐年增多.

    作者:陆宝钿;崔西玉;李兆滔;刘韶辉;程灿昌;刘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Ilizarov技术治疗关节挛缩僵硬的研究进展

    Ilizarov技术被公认为是20世纪矫形外科史的里程碑,在治疗骨延长、骨缺损、骨不连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对该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逐渐扩展到小儿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领域.传统的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经过不断改良演变出半环式、半槽环式等外固定架,组装跨关节的外固定器时,于螺纹杆的中央部加入铰链结构可用于关节挛缩畸形的矫正.本文就近年来Ilizarov技术在关节挛缩僵硬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华龙;常思灵;孔圳;孙永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HS-CRP、PCT在鉴别类肺炎性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降钙素原(PCT)在鉴别类肺炎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作用.方法:选取胸腔积液患者66例,明确病因后分为类肺炎组(30例)及结核组(36例),抽取胸腔积液,采用免疫比浊法及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HS-CRP及PCT水平.结果:胸腔积液PCT及HS-CRP在类肺炎组与结核组中分别为[1.12(0.75-2.75)]ng/mL、[0.13(0.05-0.33)]ng/mL及(10.56±1.55) mg/L、(7.61±1.40)m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PCT、HS-CRP在类肺炎性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黄宇筠;黄鑫炎;罗益锋;谢灿茂;郭禹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经平均心率矫正后Tei指数评价胎儿心功能的价值

    目的:探讨评价胎儿心功能的实用方法及正常胎儿Tei指数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20~40孕周的正常单胎胎儿257例,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取得二、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相应的时间间期,记录当时的心率,然后用平均心率矫正时间间期,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结果:257例胎儿的Tei指数均成功测得,左心室平均Tei指数为0.35±0.04,右心室为0.34±0.04,左心室Tei指数大于右心室(P<0.01);左、右心室Tei指数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44,P=0.00);双侧心室Tei指数随孕周增长而减低(P<0.01).结论:用平均心率矫正后的Tei指数是评价胎儿心脏整体功能的良好指标,建立胎儿心室Te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有助于正确评估胎儿心功能,对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宏;陈桂红;李伟娟;孙聪欣;梁丽华;姜彩霞;李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与内皮细胞微颗粒的关系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而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往往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糖耐量异常阶段.氧化应激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即可出现,并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而加重,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只表现为动脉弹性顺应性减退、僵硬度增加等.循环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水平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相关,能反映内皮损伤和(或)内皮功能障碍,故本文就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与内皮细胞微颗粒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卢淑霞;范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犬冻干骨的制备及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犬冻干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相容性,研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杂种犬下颌骨行骨块制备、深冻、脱脂、冷冻干燥、灭菌制成冻干骨.分离培养同种异体犬BMSCs,并与冻干骨复合培养.HE染色观察冻干骨的组织结构.MTT比色法检测冻干骨对BMSCs的活性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冻干骨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冻干骨对BMSCs的活性无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紧密黏附冻干骨生长,细胞形态呈多角形.结论:所制备犬冻干骨能与BMSC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曾晶晶;周诺;黄旋平;谢庆条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血液净化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临床观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10% ~ 30%的严重疾病[1].约15%~60%的SAP将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周内其死亡率可高达60%[2].ARDS是早期引起SAP患者死亡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我科采用血液净化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锋;柳月珍;方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相关护理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超声测量.观察组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地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RP、IL-8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与精神病性得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量与颈动脉斑块厚度高于正常人,积极的分级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林虹;陈华慧;吴多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经皮胃镜下胃、空肠造瘘22例临床分析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PEG、PEJ)的适应证不断扩大[1],有取代传统手术的趋势.近10年PEG、PEJ在我国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其短期临床观察已有文献报道,但长期观察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其对胃食管反流及吸入性肺炎的预防、控制效果等报道尚少,而且尚有一些争议[2].本研究对22例PEG、PEJ患者进行了随访,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营养状态的维持效果进行研究,以探讨PEG、PEJ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礼国;张刚;曾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