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陈文俐;匡丽晖;杨为中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 中医药,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192眼)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研究组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加服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随访6个月,复查眼底荧光造影,并观察记录视力、视网膜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例治疗有效有71眼,占75.5%,无效23眼,占24.5%.研究组病例治疗有效88眼,占89.8%,无效10眼,占10.2%.两组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联合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皖北地区汉族人群Graves病与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及-308G/A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GD)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GD患者TNF-α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TNF-α-238位点和-308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在G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位点P分别为0.433、0.240,-308位点P分别为0.068、0.063),在不同性别GD亚组(-238位点P分别为0.185、0.233,-308位点P分别为0.339、0.144)、不同TRAb水平GD亚组(-238位点P分别为0.216、0.212,-308位点P分别为0.596、0.589)、有无甲状腺相关眼病(TAO)GD亚组(-238位点P分别为0.139、0.114,-308位点P分别为0.184、0.21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皖北地区汉族人群Graves病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王路;毕娅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负压引流在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胸壁结核是常见的胸壁疾病,也是我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工作中对于病变波及肋骨深面且范围广的病灶,术中常需切除肋骨,手术难度大,术后残腔大,需要游离肌瓣填充残腔,创面渗出较多,既往残腔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常常出现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影响刀口愈合,为后期综合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术中改用持续负压引流后,残腔集聚物引流通畅,肌瓣与残腔底部及其浅面的皮肤紧密贴合,创口愈合速度快,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良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胸壁结核患者.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15~ 44岁,平均26.5岁.治疗组病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6~ 47岁,平均27.5岁.

    作者:秦秀广;李嵩岳;赵宝生;王忠民;李汉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43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随访6 ~ 23个月,评价患者术前、术后末次脊髓损伤情况和脊柱后凸畸形角度,并评定治愈标准.结果: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21例为E级,10例为D级;末次随访ASIA分级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恢复为D级外,其余的均恢复为E级,术前和术后末期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有在统计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侧凸成角均有不同程度纠正,生理弧度恢复并保持满意,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ehtaet结核的治愈标准,本组43例患者中治愈41例,治愈率达95.34%.结论: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

    作者:何生;谢造福;邹尚浏;黄少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和预防组30例(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结果:预防组患儿AAD的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3.3%(x2=4.81,P<0.05),同时在止泻时间、腹泻总疗程上也明显短于对照组(t=2.90、2.36,均P<0.05),且无明显副反应.结论:布拉酵母菌对于预防儿童AAD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宴宏;彭建霞;张建丽;杨硕;王树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贫血患者七氟烷吸入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

    贫血患者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否较正常患者易出现苏醒延迟,如何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会遇见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更适合贫血患者的麻醉药物,寻求为贫血患者更完善的麻醉方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择期全麻手术的40例轻度贫血患者(Hb 90~ 110 g/L),年龄20~55岁,体重40~ 70 kg,男21例,女19例,手术时间<2h,失血量不超过200 mL,无心肺肝肾内分泌疾病,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镰状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

    作者:刘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侵蚀性葡萄胎氟尿嘧啶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23岁,主因葡萄胎清宫术后4个月,HCG连续升高3周于2011年12月8日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包快,无压痛.B超示:子宫体增大,子宫前壁强回声团块,血流异常丰富,考虑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可能性大.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体重55 kg,身高160 cm.考虑患者为侵蚀性葡萄胎Ⅰ期,给予每日氟尿嘧啶l 600 mg入500 mL生理盐水6~8h缓慢静点,共lOd.期间隔日监测血常规,均未低于4×109/L,无腹泻、口腔溃疡等不适.顺利出院.

    作者:呼君瑜;韩新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及GAP-4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EGFP-N1-NGF转染许旺移植组16只(A组),许旺细胞移植组16只(B组),PBS对照组12只(C组)和假手术组8只(D组),用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7,14,21,28 d用BBB评分法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用肌电图检测动物中枢传导速度和波幅;然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区1 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GAP-43免疫组织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D组>A组>B组>C组;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中枢传导速度A、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GAP-4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A>B>C组,D组仅有少量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可能是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有关.

    作者:田林强;陈钢;杨彩虹;王秋;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3d内,根据临床资料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项)进行心理测试,筛选门诊及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98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HAMD及心功能测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 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药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刘东;郭乃芸;赵连任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冠心病调脂治疗靶点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调脂治疗靶点.方法:R型聚类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9个血脂评价指标的代表指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他汀治疗(119例)与非他汀治疗(108例)两组冠心病患者ApoA1/ApoB、non-HDL-C、LDL-C判定的血脂达标率,达标和不达标者病情进展率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比值比.结果:9个指标聚为二类,代表指标为non-HDL-C、ApoA1/ApoB.3个指标评价他汀组血脂达标率分别为35.3%(42/119)、33.6%(40/119)和27.7%(33/119),非他汀组不达标率分别为86.1%(93/108)、90.7%(98/108)和95.4%(103/108).他汀组不达标者病情进展率分别显著低于非他汀组不达标者(x2分别为21.75、30.19、23.32,P均为0.001).他汀组non-HDL-C的ACS发生比值与ApoA1/ApoB、LDL-C的ACS发生比值比在0.8~1.2范围之外,ApoA1/ApoB与LDL-C的ACS发生比值比及非他汀组三指标评价不达标者ACS发生比值比在0.8~1.2.结论:提高冠心病患者他汀治疗率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ACS发生率.调脂治疗靶点不同,冠心病例ACS发生几率有差异,调脂治疗靶点值得研究.ApoA1/ApoB、LDL-C作为调脂治疗靶点作用相近.

    作者:王虹;潘春熹;陆红梅;林英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研究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住院患者的痰、尿液及脓液分泌物中培养出268例肠球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敏分析,其中4株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采用多重PCR检测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基因.结果:其中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表型均为vanA型,另外1株未测出.结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型与耐药情况有相关性.

    作者:蔡智群;黄耀文;朱家馨;彭德虎;林兆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应用于无痛纤支镜检查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年龄20~65岁,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组,n=20)和手动输注组(M组,n=20).前者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而后者通过手动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镜检条件及检查中的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MAP、HR及SpO2在同一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镜检条件相当(P>0.05);但T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均比M组患者相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可安全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实现了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快速平稳苏醒.

    作者:陈伟;李卫;夏氢;王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桥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病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MA/Cr)的影响.方法:90例T2DM患者按照2009年ADA糖尿病指南以UM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UMA/Cr< 30 μg/mg)30例、糖尿病肾病组(DN,UMA/Cr:30 ~ 299 μg/mg)60例,同时选择30名体检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再将DN组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30例(吡格列酮30 mg/d+胰岛素,n=30)和安慰剂组30例(安慰剂+胰岛素,n=30),随访治疗3个月.所有对象均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OPN和UMA/Cr等.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3个月后,UMA/Cr[(35.02±6.38) μg/mg vs(86.30±12.21) μg/mg、P<0.01]、OPN[(394.24±19.43)ng/mL vs (457.00±15.21) ng/mL、P<0.01]及HbA1c、TG、CRP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UMA/Cr(△:治疗前-治疗后的差值)与血清△OPN(r=0.673,P=0.00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2DM肾病患者血清OPN水平升高.吡格列酮能减少UMA/Cr水平.其部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水平实现的.

    作者:张筠;王建平;臧丽;张世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收治的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接受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观察组45例,接受干扰素、利巴韦林、胸腺肽联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监测所有患者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HCV RNA拷贝数.结果:观察组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HCV 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肽可以提高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作者:唐武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Jagged1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抑制舌癌Cal-27细胞增殖、侵袭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Jagged1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抑制舌癌Cal-27细胞增殖、侵袭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Jagged1 siRNA对Cal-27细胞Jagged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敲减效果;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干扰后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well检测RNA干扰后侵袭率变化.结果:KD组较NC组Jagged1基因和蛋白表达受到明显的敲减.KD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较NC组下降42.42%.S期细胞比率均明显下调,约62.98%,G1期细胞比率上调,凋亡率明显增高.72 hKD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2.50%.Jagged1 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后,KD组侵袭率无下降.结论:下调Jagge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可使舌癌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增殖活性降低、S期细胞比率下降、凋亡率升高、成瘤能力下降.

    作者:张同韩;刘海潮;梁玉洁;梁立中;郑广森;廖贵清;吴纪楠;黄洪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ISH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疗程1年.分别在用药前后监测血压、脉压(PP)、血脂、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PP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SBP及P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内心血管病因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因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头痛,治疗组出现1例肝功能轻微异常,均未特殊处置.结论:普伐他汀对老年ISH患者有协同降压的作用,可缩小PP、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作者:许丹;隗玮;田海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脊麻的低有效剂量

    目的:测定轻比重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患者脊麻的低有效剂量(MLAD).方法:采用序贯法设计,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按设定的剂量梯度及方案给药,并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镇痛效果以测定阻滞平面进行评估.根据Dixon-Massey法计算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的MLAD.结果:单侧脊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肢2h内手术时,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的MLAD分别为6.1 mg(95%可信区间5.5~7.1 mg),4.7 mg(95%可信区间4.1~5.2 mg).结论:轻比重0.305%罗哌卡因6.1 mg或0.235%布比卡因4.7 mg为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蛛网膜下腔注药的MLAD,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彭志勇;王仁儒;黄小琼;彭为平;梁秀萍;郑映金;陆立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照组患者不静脉注射地佐辛.结果: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对照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地佐辛可有效地预防全麻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剂量采用0.1 mg/kg时苏醒质量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宋树叶;岳修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产后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胰胆管合流异常l例

    患者女,33岁,G3P2孕39+5周,剖宫产术后l天起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有发热,体温高39℃,无畏寒、寒战,无肛门排气、排便,查体:血压110/80 mmHg,神志清,呼吸平,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啰音,心率86次/min,心律齐,未及杂音,右腹稍紧,右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肌卫,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扣痛,肠鸣音未及,双下肢不肿.查血淀粉酶347 U/L,尿淀粉酶10 506 U/L;血常规:白细胞22.0×109/L,血红蛋白106 g/L,C反应蛋白> 160 mg/L;肾功能:尿素氮3.60 mmol/L,肌酐71.8μmol/L,葡萄糖6.96 mmol/L,血钾3.44 mmol/L,血钠130.3 mmol/L,血钙1.73 mmol/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 IU/L,谷草转氨酶17 IU/L,乳酸脱氢酶263 IU/L,白蛋白15.6 g/L;甘油三酯1.12 mmol/L.

    作者:陈丽芬;周群燕;占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与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GH)是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它首先需要与靶细胞表面生长激素受体(GHR)结合,GHR基因突变导致的GHR结构与功能异常都会抑制GH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终影响成人身高.近年来关于G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矮小(ISS)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发现了一些与ISS相关的SNP位点.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HBP)是通过蛋白水解酶水解细胞GHR胞外段形成的,可反映体内GHR的水平.现将近来对于GHR基因SNP,GHBP的研究及其与ISS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陈卡;杨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1例分析

    目的:探讨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1例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部分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对贫血引起的头昏、乏力等症状容易耐受,而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常就诊于消化科或急诊科.结论:为避免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误诊,临床上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作者:岳伟;寻琳婷;安瑛;周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