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张耀东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 儿童, 依从性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为护理干预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3个月后随访复查比较2组依从性(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以及治疗效果(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变化).结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护理干预组患儿药物、饮食、运动治疗依从性均明显提高(P<0.05);护理干预组血糖正常、血脂正常、血压正常、体重正常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1型糖尿病患儿的依从性,并可提高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风险分析与对策.方法: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和RetCamⅡ对5 770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并对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 770例早产儿中ROP确诊患儿519例,103例ROP患儿接受了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所有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在筛查前、筛查期间和筛查后无一例出现死亡.发现散瞳药物可能影响早产儿心跳呼吸,早产儿患严重的全身疾病可能增加筛查风险.结论:ROP筛查过程存在多种风险,对ROP筛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均有助于减低ROP筛查风险,保证筛查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谢婉花;李亚洁;项道满;陈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调查及药敏分析

    目的:为了解本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和评价医院新管理措施的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7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以及医院新管理措施实行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在这2年期间本院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60株,MRSA为72株,70.8%(51/72)分布于医院感染重点科室,58.3%(42/72)来源于伤口标本,30.6%(22/72)来源于呼吸道标本.按年份分组比较分析,本院执行医院新管理措施后MRSA检出率由32.1%(44/137)降到22.8%(28/123);MRSA对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稍有增强,对庆大霉素物、利福平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降低,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新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MRSA的感染率.可以推测,更加系统、全面的医院管理改革将是控制医院感染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主要途径.

    作者:黄健云;李璐琳;孙红;林俊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Body Drain治疗仪用于预防乳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为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法.但术中过度破坏淋巴组织,又可造成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0% ~ 30%[1].目前淋巴水肿在临床上还没有—个彻底根治的方法,因此如何预防淋巴水肿尤为重要.我科自去年引进西北第一台德国生产的Body Drain淋巴治疗仪用于淋巴水肿的预防及治疗,取得良好的收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余惠云;柴晓亮;孙亚玲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特点

    目的:探讨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发生率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隐匿癌发生率是25%,绝经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活检隐匿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2例隐匿癌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随访无复发.术中冷冻切片检查隐匿癌漏诊率是13.33%.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存在隐匿癌的危险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提高隐匿癌检出率作用有限.隐匿癌多数是Ⅰ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罕见淋巴结转移,子宫切除后无复发预后好.

    作者:罗静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4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入院治疗的2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给药莫沙比利,观察组采用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71.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可达80.6%,高于对照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好于单一莫沙比利治疗,并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更彻底,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晓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基于DNA pooling技术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筛选主动脉夹层等位基因遗传位点

    目的:筛选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从主动脉夹层患者(150例)及对照组(250例)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 Pooling为基础的Illumina Human660W-Quad芯片扫描,筛选与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结果:(1)对照组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病例组(P<0.01);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遗传变异位点SNP rs2298491(位于TBCEL基因),SNP rs6080720(位于BFSP1基因),SNPrs7653410(位于SNTN基因),SNP rs2345106(位于COLQ基因)和位于ABCA13基因上的SNPrs4024044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有关.结论:SNPs rs2298491,rs6080720,rs7653410,rs2345106和rs4024044可能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遗传变异位点的一部分.

    作者:陈逸飞;钟诗龙;罗建方;薛凌;黎明;胡孜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胎龄<32周不成熟早产儿288例早产原因及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对胎龄低于32周的不成熟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并发症、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类早产儿临床决策的正确制定和临床结局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间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288例胎龄<32周不成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早产儿的病死率为15.63%.早产的主要原因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母亲不良生育史、胎盘因素、母亲孕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33%、25.00%、14.58%、10.42%、9.38%.不良生育史是早产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前五位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炎、呼吸暂停、动脉导管未闭(PDA)、颅内出血.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新生儿期常见的并发症是NRDS.积极消除各种早产高危因素,对不成熟早产儿制定正确的综合诊疗方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窒息、感染、NRDS、严重的呼吸暂停是影响胎龄< 32周早产儿结局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因素之一.

    作者:贾德勤;高平明;王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围手术期化疗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是造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切除是CRLM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但CRC患者在发现肝转移病灶时,仅大约20%的患者肝转移灶可以手术切除,而其他的患者往往由于没有可能进行根治性切除或手术切除后残存的肝脏体积<30%,而失去了切除肝转移灶的机会[1].

    作者:魏燕;徐周敏;陈坚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GDF-15对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观察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的水平,探讨两者对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PCI术前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GDF-15与hs-CRP血清水平,入选201例单支病变且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分别按GDF-15,hs-CRP水平分组,通过随访3年,评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随访中,发生了非致死性的心血管事件29例与心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14例.GDF-15>1200 ng/L组和GDF-15≤1200 ng/L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95 (P< 0.05),hs-CRP> 3.0 mg/L组和hs-CRP≤3.0 mg/L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28(P< 0.05),GDF-15>1200 ng/L伴hs-CRP> 3.0 mg/L者和GDF-15≤1200 ng/L伴hs-CRP≤3.0 mg/L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77(P< 0.05).结论:GDF-15和hs-CRP不仅均为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且GDF-15联合hs-CRP检测可增加对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胡晖;程震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兔VX2移植瘤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后的病理变化

    目的:研究兔VX2移植瘤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后病理变化过程,观察氩氦刀治疗效果.方法:36只日本大白兔在肝左右叶成功种植VX2肿瘤后第4周进行氩氦刀治疗,术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处死大白兔,观察治疗区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改变.结果:氩氦刀治疗后坏死彻底,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楚,表现为坏死(术后第1天)、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第3天、1周及2周)及纤维化(术后1~2个月)的过程.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治疗前抗VEGF抗体染色呈阳性,治疗后抗VEGF抗体染色渐弱.结论:氩氦刀是一种物理治疗,疗效确切,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对于局部肿瘤是一项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作者:易峰涛;邵志雄;宋青玲;舒建山;徐振华;曾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后两种预防再粘连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科的136例宫腔重度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下分离粘连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8例,A组宫腔注入玻璃酸钠+宫内节育器(IUD),B组宫腔注入玻璃酸钠+Foley球囊导尿管+IUD,术后观察宫腔形态,月经恢复及妊娠情况.结果:A组再粘连率32.3%,月经改善有效率79.4%,妊娠率45.6%;B组再粘连率5.8%,月经改善有效率95.5%,妊娠率71.6%,两组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联合使用Foley球囊导尿管+玻璃酸钠+IUD可有效降低再粘连的发生,提高月经改善有效率及妊娠率.

    作者:吕冉冉;李巧云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同期放化疗加巩固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同期放化疗加巩固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毒副反应.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对48例Ⅲ~Ⅳa期鼻咽癌采取同期放化疗加巩固化疗.同期放疗采用常规连续分割放疗,鼻咽部DT 70~78 Gy/7 ~8周,颈部DT 60~70 Gy/6~7周;化疗分为: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350mg/m2于放疗期间第1、8、15、29、36、43天静脉注射,放疗结束后改为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15天,每4周重复,共两疗程;顺铂组:顺铂80 mg/m2于放疗期间的第1、22、43天静脉注射,放疗结束后改为顺铂80 mg/m2第1天、氟尿嘧啶800 mg/m2 d第1~5天,每4周重复,共两疗程.放疗后巩固化疗分别于第4、5、6周后进行并分为3组:4周后组、5周后组和6周后组.结果:48例患者中,吉西他滨组总有效率(CR+PR)为95.7%,顺铂组为9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其他毒副作用均较轻,可耐受.结论:使用低剂量吉西他滨同期放化疗,然后足量吉西他滨巩固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是一较好方案,毒副反应较轻.

    作者:史建军;邵汛帆;邓敬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小儿人芽囊原虫感染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人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儿科收治的53例确诊为人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儿有消化道症状:腹泻31例,腹痛27例.患儿粪便中均查见人芽囊原虫,以空泡型多见.实验室辅助检查中,66.04%患儿血红蛋白降低,3.77%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81.13%患儿经甲硝唑1个疗程治愈,其余2个疗程治愈,且3个月后复查均无复发.结论:对有消化道症状而病因不明的患儿须高度警惕人芽囊原虫感染,酌情配合使用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是确诊简单有效的途径.甲硝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胡缨;陈国力;李艳文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3例一线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疗的患者42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41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大致平衡,并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MST)和毒副反应.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中位PFS,中位OS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较吉非替尼组患者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两组患者肿瘤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中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期较吉非替尼组明显延长.结论:在标准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的总体疗效相似,对于肺鳞癌患者厄洛替尼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吉非替尼组患者.

    作者:汪海岩;张德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患者Tp-Te间期及左室肥厚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HNCM)显著特点为无明确可致心肌肥厚的因素下心肌有不对称性的肥厚,并以室间隔受累为主,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T波峰末间期(Tp-Te)是指T波顶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有研究发现HNCM患者其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较正常人有差异,且它们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比值有一定相关[1].本文进一步探讨其Tp-Te间期、Tp-Te/QT比率、IVST/P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

    作者:何玮;陈长曦;王海燕;杨德业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肺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SA-ELISA法,动态检测18例肺移植受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每月、急性排斥和感染时血清sIL-2R的浓度,将术后所测的各组结果分别与术前比较.结果:sIL-2R在肺移植术24 h后血清水平均急剧升高,达(226.0±42.5)ng/L,1周后下降至(89.9±25.0)ng/L,与术前比仍偏高(P<0.01),sIL-2R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有高水平表达,与术前及感染时比较显著升高(P< 0.01).结论:肺移植受者血清sIL-2R的表达可以反映肺移植术后的免疫状态,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晓峰;陈国千;吴国荣;肖华龙;胡志刚;叶书高;朱艳红;陈静瑜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在唇裂定量评价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在唇裂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方法:18例单侧唇裂患儿在术前使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获取面部三维数据,在计算机中重建面部三维图像并进行定点测量.术中对相同标志点进行直接测量.两组测量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各测量指标准确性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误差的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维扫描测量的可靠性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绝对差别(MAD)为0.07 mm,相对误差大小(REM)为1.1%.结论:三维扫描测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有效性,又不接触患者,是唇裂手术前后对照研究及颌面部畸形形态学研究的有前景的新方法.

    作者:余乔立;王洪涛;崔颖秋;邓利琴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血乳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动脉血乳酸与肝、肾功能以及氧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50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术后均转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在患者移植术前和术毕、术后12、24、48、72 h等时段对肝、肾功能及氧代谢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观察动脉血乳酸与上述监测指标的关系.结果:术后动脉血乳酸随着肝功能的恢复逐渐下降,在术后48 h后恢复至正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呈正相关(R=0.270,P=0.008;R=0.540,P<0.01);动脉血乳酸与尿素氮呈现负相关(R=-0.231,P=0.024),但与肌酐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45);术后动脉血乳酸与动脉与肺动脉血氧分压差(Pa-paO2)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既能反映全身氧代谢的状态,又可判断移植肝功能,可作为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胡军涛;汤展宏;彭涛;李超乾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He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Hec1(癌高表达蛋白),作为着丝粒蛋白的重要组分及纺锤体检测点调节器,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He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法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30例胃癌标本及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ec1 mRNA表达情况,其中TBP作为内参照.通过2-△CT法计算经过内源性管家基因标准化处理后的目的基因的表达,以此来比较各比较组之间Hec1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胃癌组织中Hec1 mRNA的表达(0.272±0.036 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41±0.023 1).(2)Ⅰ/Ⅱ期(0.286±0.184 3)、Ⅲ/Ⅳ期(0.269±0.0717)胃癌组织Hec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Ⅰ/Ⅱ期与Ⅲ/Ⅳ期胃癌组织相比较,Hec1 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3)Hec1 mRNA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为0.325±0.207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为0.238±0.0697;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ec1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墨青青;陈平波;金鑫;唐兰;王蓓蓓;马湘一;高庆蕾;吴鹏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B型利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B型利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严重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心内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使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测量的E/e’比值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VFP)水平,E/A比值和DT进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分级,分析Hs-CRP和B型利钠肽(BNP)与E/e’比值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分析评价指标评价左室充盈压升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Hs-CRP和BNP与E/e'比值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假性正常充盈功能和检测LVFP升高(E/e’比值>15)方面,Hs-CRP与BNP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结论:结合Hs-CRP和BNP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对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广兴;孙华保;李泽林 刊期: 2012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